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直肠腺癌不同浸润模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吕威 秦玉晶 +2 位作者 杜瑞 范思格 李玉梅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2年第7期593-597,共5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癌不同浸润模式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7-01—2020-02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结直肠腺癌标本152例,患者年龄29~93岁,依据肿瘤浸润模式,分为破坏性浸润和膨胀性浸润,分析不同浸润模式与患者性别、...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癌不同浸润模式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7-01—2020-02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结直肠腺癌标本152例,患者年龄29~93岁,依据肿瘤浸润模式,分为破坏性浸润和膨胀性浸润,分析不同浸润模式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神经脉管侵犯、肿瘤分化及浸润深度之间的关系。结果①不同浸润模式的肿瘤最大径(χ^(2)=9.45,P=0.01)、临床分期(χ^(2)=41.25,P=0.00)、淋巴结转移(χ^(2)=36.83,P=0.00)、神经侵犯(χ^(2)=26.14,P=0.00)、脉管癌栓(χ^(2)=35.72,P=0.00)、肿瘤分化(χ^(2)=8.11,P=0.02)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浸润深度在不同浸润模式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中分化结直肠腺癌不同浸润模式的淋巴结转移率有统计学差异(χ^(2)=30.51,P=0.00)。结论破坏性浸润的结直肠腺癌往往具有更高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率及神经脉管侵犯,即使肿瘤很小,病理医师也需关注肿瘤的生长方式,尤其对于中分化腺癌,建议在病理报告中描述结直肠腺癌的浸润模式,以提示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腺癌 浸润模式 临床分期 分化 预后
下载PDF
子宫内膜样癌中MELF浸润模式的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玉梅 黄伟 +1 位作者 范思格 莫海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26-1330,共5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样癌中微囊状、拉长、碎片状(microcystic,elongated and fragmented,MELF)浸润模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行x^2检验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样癌中微囊状、拉长、碎片状(microcystic,elongated and fragmented,MELF)浸润模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行x^2检验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1例子宫内膜样癌中,14例出现肌层MELF浸润,发生率为27%。MELF浸润病例更倾向于出现鳞状分化、脉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P <0. 05),与患者年龄、黏液分化、肌层浸润深度、腺肌病和术前血CA125、CA199水平无关(P> 0. 05)。子宫内膜样癌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黏液分化、脉管侵犯及MELF浸润模式相关(P <0. 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ELF浸润模式不是一个有价值的淋巴结转移预测指标(P> 0. 05)。结论伴有MELF浸润模式的子宫内膜样癌常出现脉管癌栓及淋巴结转移,然而MELF浸润模式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及其对预后的影响需要更进一步的实验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子宫内膜样癌 MELF 淋巴结转移 脉管侵犯
下载PDF
卵巢交界性浆黏液性肿瘤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玉梅 黄伟 +1 位作者 吴晓媚 范思格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9年第7期445-450,共6页
目的探讨卵巢交界性浆黏液性肿瘤(SMB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卵巢SMBT的临床病理资料,选取同期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SBT) 39例及黏液性肿瘤(MBT) 32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9例SMBT患者年龄21~69岁(中位年龄30岁),肿瘤大体... 目的探讨卵巢交界性浆黏液性肿瘤(SMB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卵巢SMBT的临床病理资料,选取同期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SBT) 39例及黏液性肿瘤(MBT) 32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9例SMBT患者年龄21~69岁(中位年龄30岁),肿瘤大体呈囊性,直径3~13 cm,囊内含褐色或淡黄色脓液样黏液,囊内壁可见乳头状赘生物,直径0. 3~3. 5 cm。9例中,7例单侧,2例双侧,3例囊壁或乳头间质出现钙化(33%),4例病变伴随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44%)。镜下8例SMBT以复杂的、纤维化、水肿性的乳头结构为特征,其中1例局部出现微乳头状结构,1例以微腺体增生为特征,表面衬覆多种细胞类型,包括黏液、浆液、中性细胞(indifferent cell)、透明、鳞状、鞋钉样或嗜酸性细胞。所有肿瘤的间质及腺腔内均见多量中性粒细胞浸润。8例FIGO分期Ⅰ期,1例FIGO分期Ⅱ期(伴同侧输卵管种植),术后随访8~84个月,无复发或进展。SMBT与SBT、MBT比较,三者发病年龄、术前血CA125、血CA199、病变侧别无差异(P值均>0. 05)。三者是否伴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及钙化差异性显著(P<0. 01)。结论卵巢SMBT以乳头状或微腺体增生样结构为特征,形态与SBT有一定重叠。而对于其组织起源、分子特征及预后尚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性 浆黏液性肿瘤 浆液性肿瘤 黏液性肿瘤
下载PDF
FISH检测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其旁组织中hTERC基因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曹志星 吕威 +7 位作者 赵晔 莫海波 谢亚峰 吴晓媚 李玉梅 周宾 范思格 陈细妹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4年第23期1-6,共6页
目的:检测宫颈活检组织中上皮内瘤变(CIN)及其旁组织中hTERC基因的表达情况,对比分析其阳性率的变化,试图找到基因水平上CIN手术治疗范围。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63例宫颈活检标本中hTERC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宫颈... 目的:检测宫颈活检组织中上皮内瘤变(CIN)及其旁组织中hTERC基因的表达情况,对比分析其阳性率的变化,试图找到基因水平上CIN手术治疗范围。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63例宫颈活检标本中hTERC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SIL)区、瘤变边缘≤1 mm、1 mm<瘤变边缘≤2 mm、2 mm<瘤变边缘≤3 mm以及3 mm<瘤变边缘≤4 mm的hTERC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00%、92.31%、87.18%、64.10%和30.77%,其中,HSIL与瘤变边缘2 mm以内范围各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IL与瘤变边缘2 mm以外范围各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SIL)区、瘤变边缘≤1 mm范围、1 mm<瘤变边缘≤2 mm、2 mm<瘤变边缘≤3 mm以及3 mm<瘤变边缘≤4 mm的hTERC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1.67%、25.00%、4.17%、4.17%和4.17%,其中,LSIL与瘤变边缘1 mm以内范围各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SIL与瘤变边缘1 mm以外范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检标本中,随着距瘤变区范围的增加,hTERC基因的阳性率明显下降,其中,距瘤变边缘>2 mm和>1 mm或许可以分别作为HSIL和LSIL基因水平上(更精确意义上的)CIN的手术治疗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宫颈上皮内瘤变 HTERC基因 宫颈活检组织 手术治疗范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