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克隆整合特性的劳动节约型竹林采伐新模式探索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龙凤 范承芳 +4 位作者 梁宽 樊燕 杨光耀 张磊 施建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10-1118,共9页
基于竹子的克隆整合特性和采伐作业的便捷性,提出"带状轮伐"模式以期解决劳动力紧缺所致的伐竹难题。以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为研究对象,选择3个林分进行留竹、皆伐处理和对照,设置20 m%5 m样带中间(伐竹边界)为"0"点,以... 基于竹子的克隆整合特性和采伐作业的便捷性,提出"带状轮伐"模式以期解决劳动力紧缺所致的伐竹难题。以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为研究对象,选择3个林分进行留竹、皆伐处理和对照,设置20 m%5 m样带中间(伐竹边界)为"0"点,以1 m为间隔将样带划分成20个1 m%5 m的区段,观测翌年发笋时间,新竹数量、基径和株高,结果表明:皆伐林的新竹数量显著高于留竹林和对照林,样带内新竹基径和株高从-10 m至10 m逐渐降低,6~10 m区段的数值显著低于其他区段;提前出笋新竹数量多于正常出笋新竹,但基径和株高都小于正常出笋新竹;提前出笋新竹分布在皆伐林,正常出笋新竹从留竹林延伸至皆伐林1~5 m区段;在提前出笋与正常出笋新竹交迭区段,两类新竹的数量呈此长彼消态势;正常出笋新竹的基径和株高都显著高于提前出笋新竹。结果验证了"带状轮伐"的3个基本前提:(1)留竹林的克隆整合有效距离可达5 m;(2)克隆整合有效距离内新竹的质量优于有效距离外的;(3)克隆整合对留竹林新竹生长没有明显影响。综合看来,"带状轮伐"的竹林采伐模式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轮伐 克隆整合 劳动节约 竹林经营 淡竹
下载PDF
赣南毛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PLFA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文元 盛可银 +8 位作者 范承芳 刘顺 陈淼淼 钟石泉 温卫华 吴珍花 涂淑萍 郭晓敏 胡冬南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5-483,共9页
根际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分,在养分循环、有机质分解等生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根际微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以赣南毛竹林为对象,利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法分析了不同年龄毛竹根际土壤微生... 根际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分,在养分循环、有机质分解等生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根际微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以赣南毛竹林为对象,利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法分析了不同年龄毛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赣南毛竹根际土壤PLFA含量为3.97±0.51μg/g,不同菌群微生物PLFA含量表现为细菌(2.74±0.35μg/g)>真菌(0.48±0.07μg/g)>放线菌(0.33±0.05μg/g)。毛竹根际土壤PLFA单体含量间的结构格局不受年龄的影响,但各PLFA单体含量、各类群微生物PLFA含量、真菌/细菌(F/B)、饱和支链/单不饱和脂肪酸(SAT/MONO)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以II度竹根际土壤最高(表征原生生物的20∶4ω6,9,12,15c以III度竹最高),cy/pre变化趋势与之相反。根际土壤总PLFA含量、真菌和G-在不同年龄间差异显著。毛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不同年龄间差异显著,表现为II度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明显区别于其他年龄。i14∶0、a15∶0、cy17∶0和18∶1ω7c(细菌生物标记)对主成分1的贡献率最大,20∶4ω6,9,12,15c(表征原生生物)、18∶1ω9c和18∶2ω6,9c(表征真菌)及i16∶0(表征细菌)对主成分2的贡献率较高。造成以上变化规律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年龄毛竹鞭根活力特性不同引起,II度竹根际土壤微生物PLFA量和结构明显区别于其他年龄毛竹。因此,II度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状况可能对竹林地土壤环境状况变化更敏感,可用其指示毛竹林地土壤环境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 微生物群落结构 磷脂脂肪酸 毛竹 赣南
下载PDF
11个香椿种源在瑞昌引种的初期生长表现 被引量:9
3
作者 左继林 周文才 +2 位作者 龚春 范承芳 徐林初 《林业科技开发》 2008年第6期34-36,共3页
在瑞昌市引进栽培了11个不同地理种源的2 a生香椿实生苗,造林后1 a调查分析各种源幼林期生长差异,发现各种源幼林树高生长量存在着显著差异,香椿不同种源单株之间的树高与地径生长量变异幅度较大。综合其树高、地径生长量与成活率、病... 在瑞昌市引进栽培了11个不同地理种源的2 a生香椿实生苗,造林后1 a调查分析各种源幼林期生长差异,发现各种源幼林树高生长量存在着显著差异,香椿不同种源单株之间的树高与地径生长量变异幅度较大。综合其树高、地径生长量与成活率、病虫害状况,初步选出福建霞蒲和湖南洞口2个种源为适宜江西栽培的优良种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 引种 生长表现 瑞昌
下载PDF
香椿11个种源的引种生长初期表现 被引量:4
4
作者 左继林 潘江平 +3 位作者 龚春 周文才 范承芳 徐林初 《江西林业科技》 2008年第6期13-15,共3页
在瑞昌市引进栽培了11个不同地理种源的2年生香椿实生苗,造林后1年调查分析各种源幼林期生长差异,发现香椿各种源幼林树高生长量存在着显著差异,香椿不同种源单株之间的树高与地径生长量变异幅度较大。综合其树高、地径生长量与成活率... 在瑞昌市引进栽培了11个不同地理种源的2年生香椿实生苗,造林后1年调查分析各种源幼林期生长差异,发现香椿各种源幼林树高生长量存在着显著差异,香椿不同种源单株之间的树高与地径生长量变异幅度较大。综合其树高、地径生长量与成活率、病虫害状况,初步选出福建霞蒲和湖南洞口2个种源为适宜江西栽培的优良种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 引种 生长表现
下载PDF
石灰岩山地淡竹林演替序列的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 被引量:17
5
作者 施建敏 范承芳 +4 位作者 刘扬 杨清培 方楷 范方礼 杨光耀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595-3601,共7页
利用断棍模型(BSM)、生态位优先占领模型(NPM)、优势优先模型(DPM)、随机分配模型(RAM)和生态位重叠模型(ONM)对石灰岩山地淡竹林演替序列3类群落15个样地的种_多度关系进行拟合,并利用卡方(χ^2)和赤池信息量准则(AIC)检... 利用断棍模型(BSM)、生态位优先占领模型(NPM)、优势优先模型(DPM)、随机分配模型(RAM)和生态位重叠模型(ONM)对石灰岩山地淡竹林演替序列3类群落15个样地的种_多度关系进行拟合,并利用卡方(χ^2)和赤池信息量准则(AIC)检验.结果表明:淡竹纯林、竹阔混交林和阔叶林最优物种多度分布格局模型分别为:DPM(χ^2=35.86 AIC=-69.77)、NPM(χ^2=1.60 AIC=-94.68)和NPM(χ^2=0.35 AIC=-364.61);BSM对混交林和阔叶林的拟合效果较好对淡竹纯林的拟合欠佳;RAM和ONM对3类群落的拟合均不能接受;在淡竹纯林向阔叶林演替过程中物种数逐渐增加多度分布均匀,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由DPM向NPM转变.由生境过滤作用主导转换成种间竞争作用主导是淡竹林演替序列物种多度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采用多种模型和检验方法综合分析群落演替内、外因素变化将有助于深入理解群落演替的生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度分布格局 群落演替 生态位模型 石灰岩山地 淡竹
原文传递
石灰岩山地淡竹林演替序列的群落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12
6
作者 樊燕 黎祖尧 +5 位作者 范承芳 范方礼 施建敏 杨清培 杨光耀 柯国庆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238-3244,共7页
为探明石灰岩山地淡竹林演替的物种多样性变化及其驱动因子,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析了江西省瑞昌市淡竹林演替序列的淡竹纯林、竹阔混交林和阔叶林3类群落15个样地的物种组成、多样性指数和环境因子。结果表明,从淡竹纯林演替至竹... 为探明石灰岩山地淡竹林演替的物种多样性变化及其驱动因子,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析了江西省瑞昌市淡竹林演替序列的淡竹纯林、竹阔混交林和阔叶林3类群落15个样地的物种组成、多样性指数和环境因子。结果表明,从淡竹纯林演替至竹阔混交林、阔叶林过程中:(1)群落的种、属和科的数目逐渐增加,而群落相似性系数降低;(2)木本和草本植物多样性均渐次升高,阔叶林与竹纯林相比有显著差异,但草本植物的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以混交林最高,群落类型间差异不显著;(3)全群落和草本物种丰富度、草本Shannon指数与土层厚度和裸岩率有较密切关系,而与土壤养分、水分含量等因子无显著相关。分析认为,石灰岩山地淡竹林至阔叶林的演替过程中,土壤的累积和质量改善可能是推动演替过程多样性升高的重要因素,这在石灰岩地区的植被恢复工作中需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竹 喀斯特 困难立地 群落演替 物种多样性 群落相似性
原文传递
江西瑞昌石灰岩山区退耕还林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40
7
作者 刘苑秋 王芳 +3 位作者 柯国庆 王迎迎 郭圣茂 范承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85-890,共6页
以江西瑞昌石灰岩山区退耕还林5年的林地为对象,研究了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林苗一体化、药用纯林、多树种混交和竹阔混交)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退耕还林地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矿化碳含... 以江西瑞昌石灰岩山区退耕还林5年的林地为对象,研究了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林苗一体化、药用纯林、多树种混交和竹阔混交)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退耕还林地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矿化碳含量分别增加24.4%、29%和18.4%,退耕还林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强了土壤碳储能力;0~1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矿化碳含量极显著高于10~20 cm土层,且退耕还林地土层间差异大于对照;4种退耕还林模式中,林苗一体化模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壤有机碳 石灰岩山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