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柏林模式与外语学科改革 |
范捷平
李媛
|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2
|
|
2
|
研究型大学的外语自主学习与创造性人才培养 |
范捷平
|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04 |
163
|
|
3
|
论“Stereotype”的意蕴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功能 |
范捷平
|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03 |
42
|
|
4
|
荒芜的语言——罗伯特·瓦尔泽小说《雅考伯·冯·贡腾》语言的文学性 |
范捷平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3 |
0 |
|
5
|
罗伯特·瓦尔泽《强盗》小说手稿中“Eros”情结 |
范捷平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19 |
0 |
|
6
|
“德语作为外国语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新视野”学术研讨会 |
范捷平
|
《国际学术动态》
|
2006 |
0 |
|
7
|
与上海同行 |
范捷平
|
《杭州(生活品质)》
|
2009 |
0 |
|
8
|
瑞士当代文学翻译、接受与研究 |
范捷平
|
《国际学术动态》
|
2015 |
0 |
|
9
|
普世伦理与移民文化 |
范捷平
|
《国际学术动态》
|
2013 |
0 |
|
10
|
“知识”理论及德语文学研究模式 |
范捷平
|
《国际学术动态》
|
2012 |
0 |
|
11
|
国际视野中的德语作为外国语研究的新动向和新趋势 |
范捷平
|
《国际学术动态》
|
2008 |
0 |
|
12
|
论罗伯特·瓦尔泽的小说《雅考伯·冯·贡腾》的现代性 |
范捷平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3 |
4
|
|
13
|
侨易学:学术“破圈”和学术创新 |
范捷平
|
《社会科学论坛》
|
2024 |
0 |
|
14
|
论瓦尔泽与卡夫卡的文学关系 |
范捷平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
|
|
15
|
文学仪式和面具的遮蔽功能——兼论异域文学中的“东方形象” |
范捷平
|
《德语人文研究》
|
2013 |
7
|
|
16
|
图像书写与图像描写--论罗伯特·瓦尔泽的图像诗学 |
范捷平
|
《德语人文研究》
|
2020 |
3
|
|
17
|
论耶利内克与瓦尔泽的文学主体观 |
范捷平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8
|
“班雅曼塔学校”的符号和象征意义辨考 |
范捷平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0 |
|
19
|
修养(Bildung) |
魏育青
贾涵斐
任卫东
孙进
范捷平
王炳钧
张舶航(整理)
陈丹阳(整理)
|
《德语人文研究》
|
2024 |
0 |
|
20
|
论小说《没有旋律的年代》中的旋律 |
范捷平
|
《德语人文研究》
|
201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