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柏林模式与外语学科改革 被引量:22
1
作者 范捷平 李媛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4-26,共3页
高校外语学科的改革和学科定位面临多方面压力而势在必行,外语学科的内容和形式应顺应社会生产力、文化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而不断进行调控、改革。本文以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欧洲特别是在德国教育界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柏林模式”为理... 高校外语学科的改革和学科定位面临多方面压力而势在必行,外语学科的内容和形式应顺应社会生产力、文化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而不断进行调控、改革。本文以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欧洲特别是在德国教育界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柏林模式”为理论依托,从外语学科的命名、理论基础、课程设置、学科框架等角度探讨新型外语学科的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林模式 条件范畴 决定范畴 新型外语学科
下载PDF
研究型大学的外语自主学习与创造性人才培养 被引量:163
2
作者 范捷平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9-21,共3页
外语自主学习对研究型大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改革,特别是对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意义重大,本文从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出发,对外语自主学习和创造性人才的概念展开讨论,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我国研究型大学外语自主学习的特点及其在... 外语自主学习对研究型大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改革,特别是对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意义重大,本文从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出发,对外语自主学习和创造性人才的概念展开讨论,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我国研究型大学外语自主学习的特点及其在研究型大学培养创造性人才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学习 认知学习 创造性学习 建构主义
下载PDF
论“Stereotype”的意蕴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功能 被引量:42
3
作者 范捷平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27-30,共4页
"模式固见"是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本文多元阐释该概念的定义,讨论其在交际实践中的积极及消极功能,提出在跨文化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合理运用"模式固见",使"模式固见"成为反思自我、认... "模式固见"是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本文多元阐释该概念的定义,讨论其在交际实践中的积极及消极功能,提出在跨文化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合理运用"模式固见",使"模式固见"成为反思自我、认知他者的一个有效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固见 跨文化交际 文化偏见 价值观
下载PDF
荒芜的语言——罗伯特·瓦尔泽小说《雅考伯·冯·贡腾》语言的文学性
4
作者 范捷平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6-98,共3页
罗伯特·瓦尔泽的小说语言具有推衍和悖论的特点,"然即否"式的荒诞语言结构凸显了德语文学传统中的"浪漫主义诙谐"。这一文学语言特点不仅与他的精神分裂症气质密切相关,而且具有高度的抽象哲理性。同时也反映... 罗伯特·瓦尔泽的小说语言具有推衍和悖论的特点,"然即否"式的荒诞语言结构凸显了德语文学传统中的"浪漫主义诙谐"。这一文学语言特点不仅与他的精神分裂症气质密切相关,而且具有高度的抽象哲理性。同时也反映了西方后现代文学一种"亚真实"的美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伯特·瓦尔泽 雅考伯·冯·贡腾 精神分裂 荒诞语言结构
下载PDF
罗伯特·瓦尔泽《强盗》小说手稿中“Eros”情结
5
作者 范捷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9年第6期5-14,153,共11页
在《强盗》小说手稿中,罗伯特·瓦尔泽通过无目的性的隐性书写方式揭示了其Eros情结,瓦尔特·本雅明把这种情结部分归结于瓦尔泽瑞士农夫式的羞语症。借用列维纳斯“绝对他者”学说中的Eros和“女性”理论,我们可以解读《强盗... 在《强盗》小说手稿中,罗伯特·瓦尔泽通过无目的性的隐性书写方式揭示了其Eros情结,瓦尔特·本雅明把这种情结部分归结于瓦尔泽瑞士农夫式的羞语症。借用列维纳斯“绝对他者”学说中的Eros和“女性”理论,我们可以解读《强盗》文本中“强盗”裸露、羞涩、暧昧和掩饰的悖论叙述方式,并从瓦尔泽喋喋不休的叙述曲调中进一步解读本雅明对瓦尔泽作品提出的“至爱源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OS 女性 列维纳斯 绝对他者
下载PDF
“德语作为外国语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新视野”学术研讨会
6
作者 范捷平 《国际学术动态》 2006年第2期52-52,共1页
2004年11月3-7日,浙江大学外语学院与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联合举办的“德语作为外国语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新视野”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开幕。参加会议的有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派驻中国大陆,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文... 2004年11月3-7日,浙江大学外语学院与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联合举办的“德语作为外国语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新视野”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开幕。参加会议的有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派驻中国大陆,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文教教授、专家、学者共60余人,外语学院德国文化研究所、德国学研究所教授、老师及研究生,在杭高校的德语界人士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校党委副书记庞学铨,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驻北京办事处主任施密特·多尔博士,波恩总部罗特克博士参加了开幕式。在开幕式上,庞学铨副书记致了开幕词,并向与会代表就我校与德国高校的友好交往作了回顾,表示德语教学在我校的重要地位。外事部副部长傅衍教授、外语学院副院长范捷平教授参加了开幕式,其中傅衍教授对会议在我校的举行表示了祝贺,并介绍了我校与DAAD长期合作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研讨会 中国大陆 高等教育 德语 视野 外国 学术交流 浙江大学 开幕式 亚洲国家
下载PDF
与上海同行
7
作者 范捷平 《杭州(生活品质)》 2009年第3期10-12,共3页
杭州需要科学地思考在国际化建设中如何与上海同行,避免劣势竞争,制定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化战略。
关键词 城市国际化 城市规模 国际化建设 国际大都市 国际化都市 曾经辉煌 现代大都市 重要战略意义 外国银
下载PDF
瑞士当代文学翻译、接受与研究
8
作者 范捷平 《国际学术动态》 2015年第2期10-12,共3页
2014年4月25~27日,“2014瑞士当代文学翻译、接受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德国学研究所主办,瑞士文化基金会(Pro Helvetia)协办。会议旨在推动瑞士当代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研究,促进中... 2014年4月25~27日,“2014瑞士当代文学翻译、接受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德国学研究所主办,瑞士文化基金会(Pro Helvetia)协办。会议旨在推动瑞士当代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研究,促进中瑞两国文化交流,提升浙江大学当代瑞士文学研究和浙江大学德语语言文学学科的国际、国内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瑞士 翻译 国际学术研讨会 浙江大学 文化交流 研究所 基金会
下载PDF
普世伦理与移民文化
9
作者 范捷平 《国际学术动态》 2013年第1期30-32,共3页
2012年5月19-21日,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和985工程三期“跨文化研究”平台主办的浙江大学普世伦理与移民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成功召开,来自德国卡塞尔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西班牙庞贝法布拉大学、温州大学、瑞安文化馆和浙... 2012年5月19-21日,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和985工程三期“跨文化研究”平台主办的浙江大学普世伦理与移民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成功召开,来自德国卡塞尔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西班牙庞贝法布拉大学、温州大学、瑞安文化馆和浙江大学等学校及相关单位的50余名专家、青年学者、博士生参加了研讨会。在进行了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之后,参会者考察了浙江温州乐清著名侨乡和侨企,访谈了当地侨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文化 伦理 浙江大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温州大学 985工程 青年学者 学术交流
下载PDF
“知识”理论及德语文学研究模式
10
作者 范捷平 《国际学术动态》 2012年第1期6-7,共2页
2011年6月4日,“知识”理论及德语文学研究模式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拉开帷幕。此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德国学研究所举办,吸引了众多中德德语文学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前来参加。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 2011年6月4日,“知识”理论及德语文学研究模式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拉开帷幕。此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德国学研究所举办,吸引了众多中德德语文学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前来参加。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王炳钧教授主持了开幕式,浙江大学副秘书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德语 知识 北京外国语大学 浙江大学 国际研讨会 研究所 国际交流
下载PDF
国际视野中的德语作为外国语研究的新动向和新趋势
11
作者 范捷平 《国际学术动态》 2008年第2期30-31,共2页
2007年9月7日,浙江大学2007年“国际视野中的德语作为外国语研究的新动向和新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的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8位代表汇聚一堂,使本次会议成为中... 2007年9月7日,浙江大学2007年“国际视野中的德语作为外国语研究的新动向和新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的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8位代表汇聚一堂,使本次会议成为中国德语作为外国语言研究学术界空前的一次国际盛会。本次会议经过1年多的筹备,成立了由浙江大学、汉城大学、南京大学、里约热内卢大学、柏林工业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并得到了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德国歌德学院的大力支持及德国博世和西门子公司的赞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会议中心 外国 德语 视野 国际学术研讨会 浙江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 工业大学
下载PDF
论罗伯特·瓦尔泽的小说《雅考伯·冯·贡腾》的现代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范捷平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6-99,共4页
罗伯特·瓦尔泽的小说《雅考伯·冯·贡腾》的现代主义特性主要表现为符号隐喻性、狡诡性及对传统文学模式的套用。瓦尔泽小说对叙事性的消解可以从放弃“史诗连续性”和实施的“事件堆砌性”的对比中得到印证。
关键词 罗伯特@瓦尔泽 <雅考伯@冯@贡腾> 现代性
下载PDF
侨易学:学术“破圈”和学术创新
13
作者 范捷平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6期5-11,共7页
“新文科”的破题命门在于跨学科研究,而跨学科在当下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尚属一大难题。众所周知,但凡囿于狭隘学科的研究难成大器,而学科身份乃学者安身立命之本,呜呼哉!学科发展和学术创新的桎梏是学科自身。世界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歌... “新文科”的破题命门在于跨学科研究,而跨学科在当下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尚属一大难题。众所周知,但凡囿于狭隘学科的研究难成大器,而学科身份乃学者安身立命之本,呜呼哉!学科发展和学术创新的桎梏是学科自身。世界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歌德、洪堡那样的自由学者已不复存在,大学作为人类知识建构的大工厂,其知识的生产、传播、评价完全依赖于学科分类这一古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学者逐渐沦为“‘现代学术制度’规训出来的工业化流程的‘知识匠人’”a。随着数字化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知识生产的“产能过剩”即将(或早已)成为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创新 工业化时代 洪堡 产能过剩 学科身份 学科分类 安身立命之本 成大器
下载PDF
论瓦尔泽与卡夫卡的文学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范捷平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8-66,共9页
本雅明认为,瓦尔泽和卡夫卡的文学主体都生存在一种“朦胧状态”下。本文以本雅明对瓦尔泽和卡夫卡文学文本批评为切入点,对瓦尔泽和卡夫卡文本中的“助手”族类的主体性进行分析,阐释其具有时代特征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捕捉性”,从而论... 本雅明认为,瓦尔泽和卡夫卡的文学主体都生存在一种“朦胧状态”下。本文以本雅明对瓦尔泽和卡夫卡文学文本批评为切入点,对瓦尔泽和卡夫卡文本中的“助手”族类的主体性进行分析,阐释其具有时代特征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捕捉性”,从而论证这两位现代派作家在主体观上的共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关系 主体 生存状态 “奥德拉戴克”
原文传递
文学仪式和面具的遮蔽功能——兼论异域文学中的“东方形象” 被引量:7
15
作者 范捷平 《德语人文研究》 2013年第1期61-66,共6页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是仪式化。文学目的在仪式的述行程式和符号象征中遭到蒙蔽,常用的蒙蔽手段则是大量地使用面具,"中国"和"中国人"作为面具一方面起到文学的陌生化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西方文学中的东方观...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是仪式化。文学目的在仪式的述行程式和符号象征中遭到蒙蔽,常用的蒙蔽手段则是大量地使用面具,"中国"和"中国人"作为面具一方面起到文学的陌生化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西方文学中的东方观。本文以德语现代文学中的德布林和瓦尔泽中国题材文学文本为例对文学仪式和面具的现代性问题进行揭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 述行 符号 面具
原文传递
图像书写与图像描写--论罗伯特·瓦尔泽的图像诗学 被引量:3
16
作者 范捷平 《德语人文研究》 2020年第1期2-9,共8页
文学图像因其非可视性而无以称之为物质意义上的图像,但却在古希腊摹仿理论意义上可称想象图像。根据波姆图像学理论,图像是物质对象的重现,而重现则必定是"作为图像的重新呈现"。图像所展现的不仅仅是被呈现的物,而且同时是... 文学图像因其非可视性而无以称之为物质意义上的图像,但却在古希腊摹仿理论意义上可称想象图像。根据波姆图像学理论,图像是物质对象的重现,而重现则必定是"作为图像的重新呈现"。图像所展现的不仅仅是被呈现的物,而且同时是对物作为物本质的解读。在图像中被呈现了的对象,其本质具有符号特征,并可作为符号得以解读。若图像是物的呈现物,那么作为文字艺术的文学是否有可能成为书写图像的呈现物?继而是否有可能对文学图像进行反思和描写?本文以罗伯特·瓦尔泽的图像、图像性小品文为例思考上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 文学图像 图像转向 图像差异
原文传递
论耶利内克与瓦尔泽的文学主体观
17
作者 范捷平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3-48,共6页
耶利内克的互文和戏仿蕴含着自身没有企图的目的。在瓦尔泽的文本躯壳里,耶利内克延伸着瓦尔泽放弃文学主体的文学观,其手法是对叙述主体和主体意识的消解。耶利内克在《他不是他》中演绎了瓦尔泽这种文学主体的"涅磐":在主... 耶利内克的互文和戏仿蕴含着自身没有企图的目的。在瓦尔泽的文本躯壳里,耶利内克延伸着瓦尔泽放弃文学主体的文学观,其手法是对叙述主体和主体意识的消解。耶利内克在《他不是他》中演绎了瓦尔泽这种文学主体的"涅磐":在主体掩蔽、主客体含混、梦幻和睡眠中确立现代文学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利内克 瓦尔泽 主体 掩蔽 歇斯底里 睡眠
原文传递
“班雅曼塔学校”的符号和象征意义辨考
18
作者 范捷平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8-110,共3页
罗伯特·瓦尔泽的现代派小说《雅考伯·冯·贡腾》具有强烈的符号和象征意义 ,它集中体现在小说文学符号的能指和所指错位上。这一现代文学手法形成了罗伯特·瓦尔泽的叙述文本在接受和阐释过程中的多义性和开放性。
关键词 语言符号 象征 能指 所指 封闭式文学 开放式文学
原文传递
修养(Bildung)
19
作者 魏育青 贾涵斐 +5 位作者 任卫东 孙进 范捷平 王炳钧 张舶航(整理) 陈丹阳(整理) 《德语人文研究》 2024年第1期37-41,共5页
[编者按]2023年9月15日至17日,《德语人文研究》编辑部与四川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在川外共同举办“修养理论与德语文学研究模型”学术研讨会。该会议原本计划于2022年举行,由于疫情原因不得不延期,彼时恰逢四川外国语大学冯亚琳教授70岁、... [编者按]2023年9月15日至17日,《德语人文研究》编辑部与四川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在川外共同举办“修养理论与德语文学研究模型”学术研讨会。该会议原本计划于2022年举行,由于疫情原因不得不延期,彼时恰逢四川外国语大学冯亚琳教授70岁、上海外国语大学姜锋研究员60岁生日,两位学者均为德语学科的发展和中德人文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术既是对思想和历史的公共探究,也与学者的生命历程息息相关,为此,我们谨将本文献给冯亚琳教授和姜锋研究员,感谢他们为国内日耳曼学研究奉献的光阴。会议邀请复旦大学德语系魏育青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德语系贾涵斐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任卫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孙进教授和浙江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范捷平教授(按发言先后为序),就修养(Bildung)问题展开了精彩的对谈。对谈由《德语人文研究》主编王炳钧教授主持。本文为对谈实录,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博士生张舶航、陈丹阳根据录音整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人文研究 德语文学 录音整理 教育研究院 任卫东 人文交流
原文传递
论小说《没有旋律的年代》中的旋律
20
作者 范捷平 《德语人文研究》 2016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感知理论出发,对瑞士当代作家彼得·韦伯小说《没有旋律的年代》的音乐性叙事方式进行了分析,解读出小说中的"重复"、"旋转"和"翻唱"等文学特征。文本研究得出韦伯小说中的反小说...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感知理论出发,对瑞士当代作家彼得·韦伯小说《没有旋律的年代》的音乐性叙事方式进行了分析,解读出小说中的"重复"、"旋转"和"翻唱"等文学特征。文本研究得出韦伯小说中的反小说倾向的结论,这种对传统小说书写方式的挑战实质上是一种文学认知的创新,旨在建构一种以"听"和"从"为本质的文学认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人类学 感知 听觉 重复 翻唱 听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