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地学断面(泉水沟-独山子)深地震测深成果综合研究 被引量:43
1
作者 李秋生 卢德源 +6 位作者 高锐 张之英 刘文 李英康 李敬卫 范景义 熊贤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34-540,共7页
新疆地学断面 (泉水沟 独山子 )深地震测深剖面的分段成果已经先期分别发表 ,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 ,本文着重全线震相的对比 ,并讨论地壳构造与地质演化的关系。该剖面全长约 12 0 0km ,南起西昆仑山 ,穿过塔里木盆地 ,跨越天山 ,止于准... 新疆地学断面 (泉水沟 独山子 )深地震测深剖面的分段成果已经先期分别发表 ,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 ,本文着重全线震相的对比 ,并讨论地壳构造与地质演化的关系。该剖面全长约 12 0 0km ,南起西昆仑山 ,穿过塔里木盆地 ,跨越天山 ,止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该剖面共设 12个炮点 ,共用炸药 2 0t,投入地震仪 12 0台 ,共获有效三分量记录 973个。在折合时间记录截面图上识别出 6个震相 (Pg,P2 ,P3,P4,Pm,Pn) ,经走时反演和射线追踪拟合获得速度结构模型。最终的模型显示塔里木盆地主体的地壳厚度为 3 8~ 4 6km ,而且塔里木南缘的Moho界面南倾 ,与结晶基底南倾的角度大体一致。从塔中隆起至西昆仑山前 ,Moho面深度从 4 0± 2km加深到 5 7km ,但继续向南深入到西昆仑北坡之下 ,Moho产状变平 ,深度减小到 5 4km。以西昆仑北坡基底抬升、下地壳增厚和山前凹陷内存在巨厚沉积的观测事实为依据 ,推断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壳向西昆仑山下俯冲 ,但俯冲的距离和深度可能有限。天山地区观测到了清楚的Pn 震相 ,速度为 8.15km/s。整个天山地区Moho平均深度为 5 2km ,地壳结构复杂 ,其中地壳为 3~ 7km厚 ,速度值 5 .6km/s的低速层。中天山之下的Moho略显隆起 ,中、北天山交界处Moho明显错断。地壳内部各层厚度横向变化较大 ,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山 塔里木盆地 天山 爆炸地震剖面 深地震测深 莫霍面
下载PDF
东昆仑大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秋生 彭苏萍 +2 位作者 高锐 管烨 范景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16,共6页
本文以深地震测深剖面资料揭示的地壳结构形态为切入点 ,探讨东昆仑 8.1级大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沱沱河—小柴旦长 5 0 0km的剖面范围内发现两处大的莫霍面错断 ,分别位于东昆仑 柴达木结合带之下和金沙江断裂之下。青藏高原北部的地... 本文以深地震测深剖面资料揭示的地壳结构形态为切入点 ,探讨东昆仑 8.1级大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沱沱河—小柴旦长 5 0 0km的剖面范围内发现两处大的莫霍面错断 ,分别位于东昆仑 柴达木结合带之下和金沙江断裂之下。青藏高原北部的地壳厚度 6 1~ 75km :莫霍面具有一致南倾 ,逐步加深的产状及弱反射性特征 ;下地壳明显增厚 ,但速度未见明显降低 ;上地壳发育逆冲、走滑断裂 ;地壳中部存在低速层。北邻的柴达木盆地地壳相对刚性 ,厚 5 2± 2km。东昆仑及邻区的壳幔结构有利于强地震孕育。在印度板块向北推挤和柴达木地块的向南插入的区域挤压应力场中 ,青藏高原北部较弱的下地壳缩短增厚 ,变形过程中的蠕滑引起地壳浅部的应力放大。但NE向主压应力的作用不是大地震形成的唯一要素 ,与青藏高原北部各地体侧向运动有关。侧向运动速率和幅度的差异使应力在各地体的边界断裂积累并使其复活。而低速层对形成孕育大地震需要的“立交桥式”的局部应力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地震 地幔 青藏高原 东昆仑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巴颜喀拉构造带基底隆起的地震学证据 被引量:8
3
作者 李秋生 彭苏萍 +1 位作者 高锐 范景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782-788,共7页
过去曾笼统地认为巴颜喀拉构造带上万米的堆积主要是三叠系的复理石沉积。通过对沱沱河-格尔木深地震剖面资料的再认识发现,巴颜喀拉构造带的结晶基底埋深仅5km左右,比金沙江断裂带以南的羌塘地块北缘和昆仑山南缘的基底埋藏深度都要浅... 过去曾笼统地认为巴颜喀拉构造带上万米的堆积主要是三叠系的复理石沉积。通过对沱沱河-格尔木深地震剖面资料的再认识发现,巴颜喀拉构造带的结晶基底埋深仅5km左右,比金沙江断裂带以南的羌塘地块北缘和昆仑山南缘的基底埋藏深度都要浅。进一步对青藏公路以东横穿巴颜喀拉构造带的几条深地震测深剖面进行分析,发现该基底隆起一直顺构造走向延伸,向东贯穿了整个构造带,推测它是扬子古陆块的残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东南部 巴颜喀拉构造带 基底隆起 地震证据 古陆块 地震学
下载PDF
塔里木地壳俯冲在西昆仑山之下——宽角地震测量的证据(摘要)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秋生 高锐 +2 位作者 卢德源 李敬卫 范景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42-442,共1页
关键词 地壳俯冲 昆仑山 塔里木盆地 地震勘探 层析成像
下载PDF
深地震测深数据子库 被引量:2
5
作者 李英康 高锐 +3 位作者 李敬卫 范景义 卢德源 徐新忠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86-490,共5页
基于MicrosoftAccess 97数据库开发工具和支持ActiveX、OLE与自动化对象的通用语言VBA开发的以查询、调用、处理和共享为目的的深地震测深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基于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下发的深地震测深专业方法数据入库技术规定 ,... 基于MicrosoftAccess 97数据库开发工具和支持ActiveX、OLE与自动化对象的通用语言VBA开发的以查询、调用、处理和共享为目的的深地震测深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基于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下发的深地震测深专业方法数据入库技术规定 ,收集、抢救了原地质矿产部“九五”以前完成的 14条宽角深地震测深剖面的原始记录和文字资料 ,通过编辑、整理、统一地震道集记录存取格式与入库 ,建立了原始数字地震道集记录、成果目录与图形库及其数据管理、维护与预处理平台 ,实现了让深地震测深数据活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测深 数据库 数据共享
下载PDF
我国金矿资源分布特征及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筛选 被引量:2
6
作者 张苏江 夏浩东 +2 位作者 范景义 王楠 尚磊 《现代矿业》 CAS 2016年第3期118-122,共5页
金矿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矿种之一,在全国范围内均有分布,矿床类型以绿岩带型、浅变质碎屑岩型及卡林型为主,集中分布于胶东、华北地台南缘、西秦岭、东秦岭、辽东、滇黔桂、哀牢山等9个成矿带中,青海、新疆地区金矿资源潜力巨大,是未来找... 金矿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矿种之一,在全国范围内均有分布,矿床类型以绿岩带型、浅变质碎屑岩型及卡林型为主,集中分布于胶东、华北地台南缘、西秦岭、东秦岭、辽东、滇黔桂、哀牢山等9个成矿带中,青海、新疆地区金矿资源潜力巨大,是未来找矿重点。在分析我国金矿资源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金矿资源实物地质资料筛选应考虑金矿床成矿规模、矿床类型、成矿区(带)、成矿时代等因素,可将具有典型性、潜力巨大的金矿床作为筛选对象。上述研究成果对于我国金矿资源勘探找矿、资源开发利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物地质资料 分布特征 矿床类型 成矿区 成矿时代
下载PDF
如何做好煤矿企业的党建工作 被引量:4
7
作者 范景义 《科技风》 2012年第18期216-216,共1页
煤矿的党建工作是煤矿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煤矿日常工作的重要事物。但是很多煤矿企业的党建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煤矿的安全生产。煤矿企业开展党建工作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提高认识,拓宽党建工作的思路,提出党建工作的... 煤矿的党建工作是煤矿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煤矿日常工作的重要事物。但是很多煤矿企业的党建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煤矿的安全生产。煤矿企业开展党建工作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提高认识,拓宽党建工作的思路,提出党建工作的重点内容,提出整改措施,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保证。煤矿的党建工作是煤矿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一直以来,煤矿安全生产的事故很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煤矿企业要保证每位员工的安全,就要抓煤矿的基层党建工作,创建和谐社区,发挥党政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的凝聚力,从而保证生产工作的稳定发展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党建工作 核心和凝聚力
下载PDF
An explosive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 across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west Kunlun Mts. and Tarim Basin 被引量:7
8
作者 李秋生 高锐 +7 位作者 卢德源 李敬卫 范景义 张之英 刘文 李英康 闫全人 李德兴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1年第7期666-672,共7页
The explosive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 across the transition zone from the west Kunlun Mts. to the Tarim Basin revealed the complex deep structure formed by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 The explosive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 across the transition zone from the west Kunlun Mts. to the Tarim Basin revealed the complex deep structure formed by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profile shows that the attitude of the Moho is in agreement with that of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in the Tarim Basin and the whole crust dips as a thick slate southwards with an angle from 5° to 7°. Meanwhile, the Moho depth increases from 40 km to 57 km within a distance of 150 km in the southern Tarim region, depicting the subduction of the crust of this region towards the west Kunlun Mts. The crust of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west Kunlun Mts. shows an evident compressed and shortened feature, that is, the basement is uplifted, the interface dips northwards and the Moho rises abruptly to become flat, so that the lower crust is as thick as 2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plosive seismic sounding Tarim Basin west Kunlun Mts crust structure Moho interfac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