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郫县豆瓣酱及其原料、半成品挥发性成分分析
1
作者 范智义 邓维琴 +5 位作者 王泽亮 李雄波 曾晓晓 李恒 张其圣 陈功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4-172,共9页
系统分析了郫县豆瓣酱(豆瓣酱BCP)及其原料(蚕豆瓣BBC、鲜辣椒FCL)、半成品(霉豆瓣BKJ、辣椒醅PCL、甜瓣子BMR)在制曲、发酵、后熟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研究了郫县豆瓣酱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及来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eadsp... 系统分析了郫县豆瓣酱(豆瓣酱BCP)及其原料(蚕豆瓣BBC、鲜辣椒FCL)、半成品(霉豆瓣BKJ、辣椒醅PCL、甜瓣子BMR)在制曲、发酵、后熟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研究了郫县豆瓣酱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及来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GC-MS,HS-SPME-GC-MS)技术检测各样品,共检出挥发性成分73种,包括烃类6种、醇类11种、醛/酮类8种、杂环类8种、萜类13种、酯类18种、酸类6种和其他物质3种;郫县豆瓣酱原料蚕豆瓣和鲜辣椒的挥发性成分总质量分数(均以内标4-甲基-2-戊醇质量计)较低,分别为(19.64±3.84)μg/g和(7.84±1.30)μg/g,蚕豆瓣、鲜辣椒和霉豆瓣中多数挥发性成分在豆瓣酱中未检出,其挥发性特征与终产品性质关系较小;发酵后甜瓣子和辣椒醅中的挥发性成分明显增加,总质量分数分别为(82.42±17.63)μg/g和(49.71±8.06)μg/g;辣椒醅中含有更多萜类、醇类物质,主要风味物质为芳樟醇、苯乙醇、2-甲氧基-3-异丁基吡嗪等;甜瓣子中含有更多的杂环类、醛/酮类、酸类物质,主要风味物质为苯乙醇、1-辛烯-3-醇、苯乙醛等;豆瓣酱中的挥发性成分总质量分数进一步提高(超过100μg/g),酯类物质质量分数和占比明显增加,主要风味物质包括月桂酸乙酯、苯乙醇、芳樟醇等;随着后熟时间的延长,郫县豆瓣酱挥发性成分总质量分数、构成及主要风味物质变化相对较小,特征趋于稳定。郫县豆瓣酱中萜类物质主要来自辣椒原料,杂环类物质和4-乙基愈创木酚主要来自甜瓣子,酯类物质则主要在后熟阶段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郫县豆瓣酱 挥发性成分 气质联用 风味
下载PDF
半干态豆豉高效发酵菌株筛选及其发酵性能评价
2
作者 王泽亮 邓维琴 +7 位作者 刘书亮 李雄波 陈相杰 范智义 李婷 李恒 张其圣 李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39,共9页
为筛选出适用于半干态豆豉发酵的高效菌株,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产酶能力差异较大的6株米曲霉和1株毛霉的制曲效果及其发酵半干态豆豉品质差异。结果表明,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沪酿3.042和DM1、DM2代谢α-淀粉酶能力较强,发酵豆豉L*... 为筛选出适用于半干态豆豉发酵的高效菌株,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产酶能力差异较大的6株米曲霉和1株毛霉的制曲效果及其发酵半干态豆豉品质差异。结果表明,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沪酿3.042和DM1、DM2代谢α-淀粉酶能力较强,发酵豆豉L*值相对较低;米曲霉24M-1、30M-1和郫酿M003产蛋白酶、氨肽酶和羧肽酶能力较强,对蛋白质类底物利用程度较高,发酵豆豉中总酸、氨基酸态氮含量具有一定优势。挥发性风味物质方面,沪酿3.042、DM1和DM2制曲发酵豆豉中1-辛烯-3-醇和异戊酸、4-甲基戊酸等酸类物质含量相对较高;米曲霉24M-1、30M-1和郫酿M003制曲发酵豆豉风味丰富度和反式-2-壬烯醛、3-辛酮、异佛尔酮等物质含量相对较高,风味品质佳,适用于豆豉加工。相比于米曲霉,本实验的伞状毛霉(Lichtheimia corymbifera)QM3各酶活力均较低,发酵豆豉中理化指标、游离氨基酸及风味物质含量均较低,品质较差。豆豉发酵品质同制曲菌株产酶能力相关,以α-淀粉酶为优势的制曲酶系利于发酵豆豉色泽和酸类风味物质的形成,以蛋白水解酶类为优势的制曲酶系则利于发酵豆豉氨基酸态氮和良好风味品质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系 米曲霉 毛霉 豆豉 风味
下载PDF
烘瓣子和阴瓣子发酵过程中风味品质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蒋四强 邓维琴 +4 位作者 范智义 李雄波 王泽亮 李恒 陈功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7-286,共10页
为探究发酵工艺对甜瓣子品质的影响,该研究对烘瓣子和阴瓣子中微生物、风味物质、色差、质构特性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烘瓣子和阴瓣子品质差异显著(P<0.05)。两种甜瓣子发酵过程霉菌和细菌数量差异显著,发酵结束时,烘瓣子... 为探究发酵工艺对甜瓣子品质的影响,该研究对烘瓣子和阴瓣子中微生物、风味物质、色差、质构特性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烘瓣子和阴瓣子品质差异显著(P<0.05)。两种甜瓣子发酵过程霉菌和细菌数量差异显著,发酵结束时,烘瓣子和阴瓣子中细菌与霉菌数量分别为5.07、4.81和2.75、2.13 lg CFU/g。两种甜瓣子的总酸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在发酵过程中有明显提升,阴瓣子总酸(1.81 g/100 g)显著高于烘瓣子(1.48 g/100 g),同时硬度(30.69 N)高于烘瓣子(14.48 N);烘瓣子中氨基酸态氮(0.69 g/100 g)显著高于阴瓣子,其瓣子颜色更红亮。风味分析结果显示,烘瓣子风味较突出,阴瓣子风味相对协调。阴瓣子和烘瓣子共检出57种风味物质,两种甜瓣子的风味物质组成相似,同种风味物质在两种甜瓣子中相对含量差异较大,烘瓣子中风味化合物种类更多和相对含量更高,2-甲基丁醇、乙酸异戊酯、乙醇、乙酸和异戊醛等14种物质是主要差异性风味化合物。感官评价结果显示,烘瓣子品质优于阴瓣子。综上所述,烘瓣子发酵周期短,风味更突出,适于现代甜瓣子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瓣子 烘瓣子 阴瓣子 风味品质 对比分析
下载PDF
红曲霉强化发酵对黄豆酱风味物质及菌群结构的影响
4
作者 蒋四强 陈功 +6 位作者 李雄波 王泽亮 范智义 李婷 李恒 张其圣 邓维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3-101,共9页
为探究红曲霉混合强化发酵对黄豆酱品质的影响,以米曲霉(郫酿M003)和红曲霉(PM001)分别制曲混合强化发酵黄豆酱,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主成分分析系统比较不同质量黄豆曲混合强化发酵黄豆酱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运用I... 为探究红曲霉混合强化发酵对黄豆酱品质的影响,以米曲霉(郫酿M003)和红曲霉(PM001)分别制曲混合强化发酵黄豆酱,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主成分分析系统比较不同质量黄豆曲混合强化发酵黄豆酱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运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解析黄豆酱混合强化发酵过程中的菌群结构变化,并分析主要微生物与主要风味物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红曲霉混合强化发酵黄豆酱风味物质的组成、含量和微生物种类及相对丰度均显著优于米曲霉单菌制曲发酵的黄豆酱;黄豆酱中的多种主要风味物质与曲霉属(Aspergill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红曲属(Monascus)以及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等优势菌属呈显著正相关,米曲霉黄豆曲和红曲霉黄豆曲按照3∶1的质量比混合强化发酵的黄豆酱风味品质更好。研究结果说明红曲霉制曲混合强化发酵可显著改善黄豆酱的风味品质,可为黄豆酱风味品质的改进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霉 强化发酵 黄豆酱 挥发性风味成分 菌群结构
下载PDF
不同品种蚕豆原料对郫县豆瓣品质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李雄波 范智义 +7 位作者 王泽亮 卢付青 蒋四强 李恒 张其圣 陈功 杨国华 邓维琴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2-82,共11页
为探究蚕豆原料对郫县豆瓣品质的影响,本文考察了5个不同品种蚕豆制备郫县豆瓣的理化指标、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成分等品质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蚕豆发酵郫县豆瓣的绝大部分品质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成胡18’(CH18)、‘成... 为探究蚕豆原料对郫县豆瓣品质的影响,本文考察了5个不同品种蚕豆制备郫县豆瓣的理化指标、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成分等品质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蚕豆发酵郫县豆瓣的绝大部分品质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成胡18’(CH18)、‘成胡23’(CH23)、‘通蚕鲜6号’(TCX)品种蚕豆发酵的郫县豆瓣具有更高含量的蛋白质、氨基酸态氮、还原糖和游离氨基酸,尤其是其氨基酸态氮和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样品(P<0.05)。所有样品中甜味和苦味氨基酸为主要呈味氨基酸,但味道强度值(taste active value,TAV)分析表明鲜味氨基酸谷氨酸(Glu)对郫县豆瓣呈味贡献突出,尤其是CH18、CH23和TCX郫县豆瓣。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从5种郫县豆瓣中共鉴定出48种挥发性成分,以酯类和醇类化合物为主,相对含量分别为28.19%~39.47%、23.16%~28.82%;且不同品种间差异较大,其中CH18、CH23郫县豆瓣中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醇类相对含量最低。基于ROAV>1共筛选出11种关键风味物质,而大部分关键风味物质在CH23、云豆2662(YD)郫县豆瓣中相对含量较高。整体而言,CH18、CH23和TCX郫县豆瓣的品质显著优于未知品种(SCZG)、YD郫县豆瓣,但TCX郫县豆瓣体态存在缺陷,因此CH18和CH23品种蚕豆更适合郫县豆瓣加工。本研究表明蚕豆品种是导致郫县豆瓣理化与感官特征差异的重要因素,企业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原料品种的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品种 郫县豆瓣 理化指标 游离氨基酸 挥发性物质
下载PDF
四川传统酿造酱油风味品质特点解析
6
作者 王泽亮 符怡 +4 位作者 李恒 范智义 李雄波 张其圣 邓维琴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9-174,192,共7页
四川传统酿造酱油具有区别于广式酱油和日式酱油的独特工艺及风味品质。对此,文章通过采集四川传统酿造酱油、广式酱油及日式酱油3种酿造工艺的典型酱油产品,进行总酸含量、氨基酸态氮含量、还原糖含量、pH、游离氨基酸含量及挥发性风... 四川传统酿造酱油具有区别于广式酱油和日式酱油的独特工艺及风味品质。对此,文章通过采集四川传统酿造酱油、广式酱油及日式酱油3种酿造工艺的典型酱油产品,进行总酸含量、氨基酸态氮含量、还原糖含量、pH、游离氨基酸含量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测定和差异性分析,以明确四川传统酿造酱油的风味品质特点。结果表明,广式酱油中丙氨酸、谷氨酸等甜、鲜味氨基酸含量及酱油酮、4-乙基苯酚、4-乙基愈创木酚等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相对较高,具有相对突出的甜、鲜滋味及甜香香气、烟熏香气;日式酱油清香香气、烟熏香气相对突出。相比于广式酱油和日式酱油,四川传统酿造酱油中特征挥发性化合物种类数及酸类、醛类等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均相对较高,挥发性风味成分组成相对复杂,具有明显区别于广式酱油和日式酱油的风味品质。该研究可为酱油生产工艺优化及品质提升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不同工艺 理化指标 游离氨基酸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下载PDF
红曲霉制曲对黄豆酱理化指标和感官评价的影响
7
作者 蒋四强 邓维琴 +7 位作者 何素蓉 李雄波 陈功 王泽亮 李龙 范智义 李婷 张其圣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0-157,共8页
为研究红曲霉混合发酵对黄豆酱品质的影响,该文首先将米曲霉(郫酿M003)和红曲霉(PM001)分别制成黄豆曲,确定最佳制曲时间后,将两种黄豆曲混合发酵新型黄豆酱,通过对比分析和感官评价,对红曲霉混合发酵黄豆酱和传统黄豆酱的品质进行比较... 为研究红曲霉混合发酵对黄豆酱品质的影响,该文首先将米曲霉(郫酿M003)和红曲霉(PM001)分别制成黄豆曲,确定最佳制曲时间后,将两种黄豆曲混合发酵新型黄豆酱,通过对比分析和感官评价,对红曲霉混合发酵黄豆酱和传统黄豆酱的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米曲霉和红曲霉的最佳制曲时间分别为48 h和72 h,两种黄豆曲中淀粉酶、酸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活差异显著(P<0.05)。红曲霉混合发酵黄豆酱总酸、氨基酸态氮和还原糖含量均显著低于传统黄豆酱,且红曲霉混合发酵黄豆酱中红色素和橙色素含量高于传统黄豆酱,均在30.00 U/g以上,呈红棕色,色泽更鲜艳;米曲霉黄豆曲和红曲霉黄豆曲按照3:1的质量比混合发酵的黄豆酱(C)感官评分最高(90.75),品质更好。综上所述,红曲霉混合发酵黄豆酱较传统黄豆酱具有更好的色泽和风味品质。该研究可为黄豆酱品质改善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霉 混合发酵 传统黄豆酱 品质比较
下载PDF
不同产地小茴香挥发性成分差异性研究
8
作者 李婷 李洁芝 +10 位作者 范智义 王芳 卢付青 陈功 李雄波 张其圣 李恒 王泽亮 蒋四强 李龙 邓维琴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24年第4期1-7,14,共8页
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测定甘肃、新疆、内蒙古、山东、云南和四川6个产地小茴香中的挥发性成分,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小茴香中共检出59种挥发性物质,其中萜类45种、醇类4种、醛酮类3种、酸类2... 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测定甘肃、新疆、内蒙古、山东、云南和四川6个产地小茴香中的挥发性成分,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小茴香中共检出59种挥发性物质,其中萜类45种、醇类4种、醛酮类3种、酸类2种、酯类5种。反式茴香脑、芳樟醇、草蒿脑、桉树脑、d-香芹酮、α-蒎烯、β-月桂烯、柠檬烯等萜类物质对小茴香风味形成有重要贡献。经主成分分析(PCA)和层次聚类分析可知产地与小茴香风味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新疆小茴香中辛辣和草木香更为突出,甘肃小茴香呈较强的果木香和甜香,四川小茴香有较强的花果香、甜香和草木香,山东和内蒙古的小茴香主要呈果香和甜香,云南小茴香以酒香和果香为主。新疆小茴香中挥发性物质的相对含量最高,与其他产地区别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茴香 挥发性成分 产地 差异性
下载PDF
辣椒素类物质辣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范智义 王俏君 +5 位作者 邓维琴 杨礼学 李龙 王泽亮 陈功 张其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63-371,共9页
辣椒素类物质是一类带有香草基团和中长链脂肪酰胺结构的生物碱,其中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辣度最高。部分辣椒素类物质可激活相关受体,引起痛觉与热觉神经信号的传导,使人感到辣味。斯科维尔指数法是评价辣度最常见的方法,但评价结果仅与... 辣椒素类物质是一类带有香草基团和中长链脂肪酰胺结构的生物碱,其中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辣度最高。部分辣椒素类物质可激活相关受体,引起痛觉与热觉神经信号的传导,使人感到辣味。斯科维尔指数法是评价辣度最常见的方法,但评价结果仅与辣味物质的含量有关,无法真正反映样品的辣度,而时间-强度法可获得多个与辣度相关的定量指标,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除增加辣椒素类物质的含量外,使用水基分散系、提高体系温度、增感作用的产生甚至其他感觉刺激均可显著提升辣椒素类物质辣味感知强度,在感官评价中应当特别注意。综上,本文总结辣椒素类物质的结构、分布,辣味呈现机制、评价方法以及影响辣味感知的因素等方面,以期为食品辣味强度预测和辣味食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素类物质 辣味 结构 机制 感官
下载PDF
胀包郫县豆瓣中耐盐鲁氏接合酵母的筛选和产气能力分析
10
作者 范智义 王泽亮 +4 位作者 张其圣 陈功 邓维琴 冉亚琳 李恒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2-160,共9页
郫县豆瓣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传统调味品,胀包是市售郫县豆瓣最主要的质量缺陷。该研究采集了郫县豆瓣和其两种半成品,甜瓣子和辣椒醅,测定了其食盐含量和水分活度(Water Activities,aw),并筛选了其中的耐盐微生物。结果表明,产气的样品食... 郫县豆瓣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传统调味品,胀包是市售郫县豆瓣最主要的质量缺陷。该研究采集了郫县豆瓣和其两种半成品,甜瓣子和辣椒醅,测定了其食盐含量和水分活度(Water Activities,aw),并筛选了其中的耐盐微生物。结果表明,产气的样品食盐含量相对较低,a w相对较高。将样品稀释液接种于含12%(m/m)氯化钠的YM肉汤培养基中,可分离出一种耐盐微生物,鲁氏接合酵母(Zygosaccharomyces rouxii)。鲁氏接合酵母在YM肉汤培养基,或者回接入食盐含量低于16%(m/m)的灭菌甜瓣子、辣椒醅和郫县豆瓣中,均可导致产气现象发生。其最适生长条件为含盐量4%(m/m),pH值4~6及30℃。其在含盐量8%(m/m)、pH值5~7的情况下产气量最大。提高培养基或灭菌样品的盐含量,鲁氏接合酵母的产气受抑。鲁氏接合酵母可在酸性高盐条件下生长,并能够在郫县豆瓣样品中代谢产气,导致其胀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缺陷 盐含量 产气 耐盐 控制
下载PDF
不同品种蚕豆发酵甜瓣子非挥发性风味物质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蒋四强 李雄波 +7 位作者 邓维琴 范智义 李恒 卢付清 李益恩 李龙 王泽亮 陈功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64-272,共9页
为研究不同品种蚕豆发酵甜瓣子中非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特异性,通过对比分析、PLS-DA聚类分析,结合感官评价,探究11种甜瓣子中有机酸、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组成与含量的差异性。结果显示,不同品种蚕豆发酵甜瓣子营养成分差异性显著(P<0.... 为研究不同品种蚕豆发酵甜瓣子中非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特异性,通过对比分析、PLS-DA聚类分析,结合感官评价,探究11种甜瓣子中有机酸、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组成与含量的差异性。结果显示,不同品种蚕豆发酵甜瓣子营养成分差异性显著(P<0.05)。CH系列和QY甜瓣子有机酸(0.93~1.13 g/100 g)与游离氨基酸(43.18~45.65 g/kg)含量较高;TCX甜瓣子有机酸(1.00 g/100 g)和脂肪酸(2808.88μg/g)含量相对较高;YD和SCZG甜瓣子脂肪酸总量较高,其它营养成分含量相对较低。PLS-DA品质差异性分析发现不同品种甜瓣子品质有较大差异。通过变量重要性排序发现品质差异主要与苯丙氨酸、精氨酸、草酸等14种VIP值>1的化合物有关。感官评分结果显示,CH系列和QY甜瓣子的感官评分较高(77.26分~82.75分),品质更好。综上认为QY和CH系列蚕豆发酵甜瓣子中含有更丰富的有机酸、脂肪酸以及游离氨基酸,感官综合评分更高,拥有较好的风味品质,适宜用来加工甜瓣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品种 甜瓣子 非挥发性风味物质 对比分析
下载PDF
14种常见香辛料对典型川卤卤汁风味的贡献
12
作者 王泽亮 范智义 +6 位作者 张敏 张星灿 陈相杰 宋小焱 邓维琴 张其圣 李恒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84-293,共10页
为明确香辛料对川卤卤汁风味的作用,通过构建川卤香辛料风味贡献分析模型,结合缺失实验、感官评价、差异性分析、香气活度值解析卤汁中关键香辛料及其风味贡献。结果表明:从川卤卤汁中共检出挥发性成分93种,相对含量在0.01~70.57μg/kg... 为明确香辛料对川卤卤汁风味的作用,通过构建川卤香辛料风味贡献分析模型,结合缺失实验、感官评价、差异性分析、香气活度值解析卤汁中关键香辛料及其风味贡献。结果表明:从川卤卤汁中共检出挥发性成分93种,相对含量在0.01~70.57μg/kg之间;卤汁中重要香气化合物有36种,包括萜类21种、醛酮类5种、醇类1种、酯类2种、烷烃类2种、酚类3种。川卤卤汁风味形成为卤汁中主体风味化合物、关键风味化合物及风味修饰化合物共同作用的结果。感官评定及挥发性成分分析表明,八角、小茴香、陈皮、灵草、肉蔻、川砂仁对卤汁中部分重要香气化合物具有较为突出贡献,为川卤卤汁关键香辛料成分。其中,八角对卤汁中茴香烯、桃金娘烯醇、水杨酸甲酯及苯酚贡献相对突出,小茴香对苯酚贡献作用较为明显,灵草对苯酚、糠醛贡献作用较为突出,陈皮对卤汁中糠醛具备一定贡献作用,肉蔻、川砂仁对卤汁中多种物质均有贡献作用。本研究可为川卤卤汁标准化发展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卤卤汁 挥发性风味成分 香辛料 风味贡献
下载PDF
糍粑辣椒中辣椒素降解菌株的筛选应用
13
作者 王泽亮 范智义 +6 位作者 王美丽 李龙 杨礼学 邓维琴 李洁芝 陈功 张其圣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7-153,共7页
该研究采用辣椒素筛选培养基进行辣椒素降解菌株筛选,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筛选菌株鉴定后应用于糍粑辣椒发酵中,考察筛选菌株接种发酵对糍粑辣椒中辣椒素类物质含量及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共筛选出6株辣椒素降解... 该研究采用辣椒素筛选培养基进行辣椒素降解菌株筛选,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筛选菌株鉴定后应用于糍粑辣椒发酵中,考察筛选菌株接种发酵对糍粑辣椒中辣椒素类物质含量及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共筛选出6株辣椒素降解菌株,其在辣椒素筛选培养基中辣椒素降解率在3.13%~28.34%。鉴定结果表明,筛选菌株B10、JP01、GJ02、GJ03、7B-5和28L-C分别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甲基营养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澄清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clariflavum)。其中,菌株28L-C和7B-5辣椒素降解能力较强,均可显著降低糍粑辣椒中辣椒素类物质含量(P<0.05)。菌株28L-C和7B-5强化发酵糍粑辣椒样品中重要香气、重要差异化合物分别为18种、10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糍粑辣椒 降解辣椒素菌株 筛选 应用
下载PDF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发酵时长郫县豆瓣酱中的8种生物胺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功 范智义 +5 位作者 邓维琴 张其圣 李洁芝 陈相杰 张帅 李恒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262-267,共6页
本研究基于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了不同发酵时长(1~96个月)郫县豆瓣酱中色胺、β-苯乙胺、腐胺、尸胺、组胺、酪胺、亚精胺和精胺8种生物胺的含量。结果显示,HPLC分析中,8种生物胺的检出限在0.17~0.35 mg/L之间,定量限在0.55~0.9... 本研究基于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了不同发酵时长(1~96个月)郫县豆瓣酱中色胺、β-苯乙胺、腐胺、尸胺、组胺、酪胺、亚精胺和精胺8种生物胺的含量。结果显示,HPLC分析中,8种生物胺的检出限在0.17~0.35 mg/L之间,定量限在0.55~0.92 mg/L之间,各生物胺标品在1~60 mg/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可被准确定量;各生物胺回收率在73.10%~104.13%之间,说明本方法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和灵敏度。腐胺、尸胺、酪胺和组胺是郫县豆瓣酱中的主要生物胺;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腐胺含量快速上升,尸胺含量在发酵前54个月迅速上升,之后明显下降,酪胺和组胺在发酵54个月后含量有所增加;其他生物胺含量较低,且发酵期间变化不明显;郫县豆瓣酱中总生物胺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不断积累,从(37.86±6.69) mg/kg增加到(155.09±8.53) mg/kg,其含量在发酵前54个月快速上升,之后趋于稳定。目前食品中的多数生物胺尚没有限量标准,但参考现有的毒理学数据来看,本研究中郫县豆瓣酱的生物胺含量水平相对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郫县豆瓣酱 不同发酵时长 生物胺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郫县豆瓣生香酵母的筛选及生长特性 被引量:7
15
作者 范智义 李恒 +4 位作者 张其圣 陈功 李洁芝 邓维琴 陈相杰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6-83,共8页
生香酵母对郫县豆瓣发酵过程中风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从传统郫县豆瓣甜瓣子中分离获得酵母菌菌株,通过产醇、产香试验筛选产风味能力较强的菌株,并研究其在不同氯化钠质量分数、pH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从传统郫县豆... 生香酵母对郫县豆瓣发酵过程中风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从传统郫县豆瓣甜瓣子中分离获得酵母菌菌株,通过产醇、产香试验筛选产风味能力较强的菌株,并研究其在不同氯化钠质量分数、pH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从传统郫县豆瓣中分离获得了28株酵母菌,主要为鲁氏接合酵母(Zygosaccharomyces rouxii),也包括奥默柯达酵母(Kodamaea ohmeri)、库德里阿兹威氏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伯顿丝孢毕赤酵母(Hyphopichia burtonii)。所有菌株中,鲁氏接合酵母菌株BP02产醇、产香能力相对较强,该菌株最高可耐受含有质量分数20%氯化钠的培养环境,在pH值为3~8、培养温度为10~37℃条件下均可生长,其在含质量分数5%氯化钠、pH值为4~6、温度为37℃时生长最旺盛。总体来看,鲁氏接合酵母是传统郫县豆瓣最主要的酵母,本研究中筛选出的生香鲁氏接合酵母BP02在高盐、微酸、中温的培养条件下可生长良好,适用于郫县豆瓣发酵与后熟过程中作为强化菌剂添加,以达到提高郫县豆瓣感官品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郫县豆瓣 生香酵母 菌株筛选 酵母生长特性
下载PDF
7株米曲霉与沪酿3.042发酵制备郫县豆瓣用甜瓣子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洁芝 邓维琴 +6 位作者 张其圣 杨国华 陈功 范智义 陈相杰 周志帅 李恒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4-129,共6页
为了筛选高效的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郫县豆瓣生产专用米曲霉菌株,研究了7株高产蛋白酶、α-淀粉酶的米曲霉试验菌株(24M-1、21M-2、25M-1、19M-2、BM-2、18M-1、DM1)与沪酿3.042米曲霉在制备甜瓣子中的发酵性能差异,考察了不同菌株发酵... 为了筛选高效的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郫县豆瓣生产专用米曲霉菌株,研究了7株高产蛋白酶、α-淀粉酶的米曲霉试验菌株(24M-1、21M-2、25M-1、19M-2、BM-2、18M-1、DM1)与沪酿3.042米曲霉在制备甜瓣子中的发酵性能差异,考察了不同菌株发酵的种曲中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α-淀粉酶的酶活力差别;进一步评价了由试验菌株制作的种曲发酵的甜瓣子的氨基酸态氮、总酸、挥发性风味物质、感官评价等发酵特性指标。结果表明,菌株24M-1、DM1发酵甜瓣子的各项发酵特性指标表现突出,甜瓣子的综合品质较佳,明显优于沪酿3.042米曲霉发酵的甜瓣子,可进一步优化菌株培养条件及发酵工艺参数,为其在郫县豆瓣加工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瓣子 郫县豆瓣酱 米曲霉 发酵性能
下载PDF
桑椹提取物中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及抗糖基化活性分析 被引量:22
17
作者 范智义 李晓琳 李巨秀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19-26,共8页
利用葡聚糖凝胶层析柱将桑椹提取物分为6个组分(F1、F2、F3、F4、F5、F6),研究了桑椹中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能力和抗糖基化能力。采用Folin-酚法、p H示差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分总酚、总花色苷含量和酚类化合物成分;通过1,1-二苯... 利用葡聚糖凝胶层析柱将桑椹提取物分为6个组分(F1、F2、F3、F4、F5、F6),研究了桑椹中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能力和抗糖基化能力。采用Folin-酚法、p H示差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分总酚、总花色苷含量和酚类化合物成分;通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2,2’-联氮-二(3-苯并噻唑-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phonic acid),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亚铁还原能力实验评价各组分抗氧化能力;建立牛血清白蛋白-果糖模拟反应体系和牛血清白蛋白-丙酮醛模拟反应体系评价各组分抗糖基化能力。结果表明:桑椹提取物中检测出5种酚酸、两种花色苷和两种黄酮类物质;F3的总花色苷含量最高(P<0.05,(101.10±2.39)mg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当量/g),F5的总酚含量最高(P<0.05,(188.05±2.01)mg没食子酸当量/g);F3的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其他组分(P<0.05,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清除能力、亚铁还原能力分别为(129.33±5.58)、(194.33±2.48)、(130.44±1.38)mmol Trolox/g),F5的抗糖基化能力显著强于其他组分(P<0.05,牛血清白蛋白-果糖模拟反应体系和牛血清白蛋白-丙酮醛模拟反应体系中的糖基化抑制率分别为(87.23±0.36)%和(66.99±1.62)%);桑椹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抗糖基化能力分别与总花色苷、总酚含量呈现显著的回归关系(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椹 酚类化合物 抗氧化 抗糖基化
下载PDF
传统发酵调味品低盐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8
作者 范智义 邓维琴 +1 位作者 李恒 张其圣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94-200,共7页
传统发酵调味品是利用黄豆、面粉等为原料,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制曲、发酵等工艺制成的,主要包括酱油、黄豆酱、面酱、豆瓣酱、腐乳等。传统发酵调味品的食盐含量往往较高,大量食用可能增加高血压等疾病的患病风险,因此降低传统发酵调... 传统发酵调味品是利用黄豆、面粉等为原料,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制曲、发酵等工艺制成的,主要包括酱油、黄豆酱、面酱、豆瓣酱、腐乳等。传统发酵调味品的食盐含量往往较高,大量食用可能增加高血压等疾病的患病风险,因此降低传统发酵调味品的食盐含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传统发酵调味品中的食盐可抑制发酵过程中的有害微生物,直接或间接促进发酵体系耐盐与嗜盐有益菌生长,控制发酵进程并为产品提供必要的咸味,在发酵调味品生产制作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单纯降低发酵调味品中的食盐含量,会导致产品安全风险的提高和感官品质的改变。针对降低食盐所引起的问题,目前生产与研究中常见的解决方式包括添加功能菌强化发酵、使用乙醇或氯化钾等食盐替代物以及成品的脱盐。我国低盐发酵调味品的生产尚处于起步阶段,低盐与降盐产品仍有待规范,技术及管理手段仍有待提高。但是,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低盐发酵调味品必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发酵调味品 低盐 降盐 食盐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不同品牌郫县豆瓣品质指标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范智义 邓维琴 +4 位作者 李恒 杨国华 李洁芝 周志帅 陈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230-236,共7页
为了解市面商品郫县豆瓣的基本品质水平,分析比较了8种不同品牌市售郫县豆瓣的品质指标。采用国标方法测定了样品的水分、食盐、氨基酸态氮、总酸、还原糖含量,采用水分活度仪测定样品的水分活度(water activity,Aw),利用高效液相色谱... 为了解市面商品郫县豆瓣的基本品质水平,分析比较了8种不同品牌市售郫县豆瓣的品质指标。采用国标方法测定了样品的水分、食盐、氨基酸态氮、总酸、还原糖含量,采用水分活度仪测定样品的水分活度(water activity,Aw),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物胺含量,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挥发性成分并进行气质联用分析。结果显示:多数郫县豆瓣的基本品质指标可达到相应国标的推荐水平。样品中生物胺以组胺、腐胺、酪胺和尸胺为主,多数样品总生物胺含量低于300 mg/kg,但个别样品超过1700 mg/kg,存在生物胺过量的安全风险。8种郫县豆瓣中共检出104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酯类、醇类和酚类。不同品牌郫县豆瓣基本品质指标的差异较大,但普通郫县豆瓣和红油郫县豆瓣在这些指标上没有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郫县豆瓣 品质指标 生物胺 挥发性物质
下载PDF
天然酚类化合物对晚期糖基化末端产物抑制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0
作者 范智义 袁晓金 +5 位作者 贾本盼 胡静 曲婉婷 赵劲松 张迎晓 李巨秀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6-316,共11页
晚期糖基化末端产物(AGEs)是还原糖与氨基化合物通过美拉德反应(非酶糖基化)生成的一类物质。AGEs大量存在于热加工食品中,其在人体内的积累与多种疾病相关。天然酚类化合物是一种重要的膳食抗氧化剂,具有较强的抗糖基化能力,能够有效抑... 晚期糖基化末端产物(AGEs)是还原糖与氨基化合物通过美拉德反应(非酶糖基化)生成的一类物质。AGEs大量存在于热加工食品中,其在人体内的积累与多种疾病相关。天然酚类化合物是一种重要的膳食抗氧化剂,具有较强的抗糖基化能力,能够有效抑制AGEs的生成,近年来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体外模拟反应体系的研究,探讨天然酚类化合物抑制AGEs生成的几种机制,旨在为天然酚类化合物抑制AGEs生成提供理论指导。天然酚类化合物主要通过其自由基清除能力、金属鳌合能力、羰基清除能力以及蛋白质结合能力抑制非酶糖基化反应。目前对于天然酚类化合物抑制AGEs的机制仍缺乏系统资料,对各机制的研究也亟待完善。由于酚类化合物安全无毒、来源广泛,因此在抑制AGEs在食品中的生成以及预防与治疗相关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酚类化合物 晚期糖基化末端产物 抑制 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