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杂种偏分离的遗传和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范智权 孙加雷 +1 位作者 单建伟 杨江义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8-156,共9页
杂种偏分离是指杂交后代群体在某个位点的基因型分离比偏离了预期的孟德尔分离比例的一种现象,是来自不同杂交亲本基因之间的不兼容性所致。功能缺失型和功能获得型的基因间互作都可以导致杂种偏分离,其中前者的机理比较简单,即缺陷型... 杂种偏分离是指杂交后代群体在某个位点的基因型分离比偏离了预期的孟德尔分离比例的一种现象,是来自不同杂交亲本基因之间的不兼容性所致。功能缺失型和功能获得型的基因间互作都可以导致杂种偏分离,其中前者的机理比较简单,即缺陷型的基因组合导致原有功能丧失而造成细胞死亡。功能获得型杂种偏分离系统是由多基因控制的遗传系统,包含两个基本成分:杀手(killer)因子和护卫(protector)因子,此外还有增强子(enhancer)、抑制基因(repressor)等修饰因子。功能获得型杂种偏分离有通用的遗传模型:具有传递优势的单倍型含有高活性的killer+和protector+;传递劣势的单倍型含有低活性的killer-和protector-;中性的单倍型(广亲和型)则含有killer-和protector+。该系统通过killer和protector间的紧密连锁、修饰因子的积累等途径得以在自然选择中保存下来。尽管不同功能获得型杂种偏分离系统的遗传机理有较高的相似性,但分子机制则大相径庭。文章综述了杂种偏分离的遗传和分子机理以及其与杂种不育的关系,以期为后续杂种偏分离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分离 基因互作 广亲和 生殖隔离 杂种不育
下载PDF
环棱螺抗氧化系统对五氯酚钠毒性暴露的响应研究
2
作者 范智权 侯建军 +3 位作者 夏晓芬 梅芳芳 王元川 李杰东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2年第6期60-64,共5页
在五氯酚钠(Sodium pentachlorophenol,PCP-Na)对环棱螺(Ballamya sp.)急性毒性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五氯酚钠的4个浓度(0.00、0.02、0.04、0.10 mg L-1)在连续96h的毒性胁迫下,对环棱螺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还... 在五氯酚钠(Sodium pentachlorophenol,PCP-Na)对环棱螺(Ballamya sp.)急性毒性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五氯酚钠的4个浓度(0.00、0.02、0.04、0.10 mg L-1)在连续96h的毒性胁迫下,对环棱螺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等生物标志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剂量组SOD和CAT在0~48h内酶活性总体先被抑制,48h之后均受诱导。0.02 mg L-1和0.04 mg L-1剂量组的GSH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0.10 mg L-1剂量组肝脏中GSH含量在0~24h内表现为极显著升高(P<0.01),24~72h内GSH含量显著降低(P<0.05),72h之后GSH含量逐渐上升并最终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各剂量组MDA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最后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结果提示,上述生物标志物在五氯酚钠对环棱螺进行毒性暴露过程中的变化较为敏感,可以作为指示五氯酚钠对环棱螺毒理效应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氯酚钠 环棱螺 急性毒性实验 生物标志物 氧化胁迫
下载PDF
不同硅浓度对粳稻形态和光合生理机制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陈亮 丁枫 +6 位作者 蔡丽萍 周彬 石妍 占怡玉 范智权 王淑琼 饶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1期15100-15102,15110,共4页
[目的]为了探究不同硅浓度对粳稻形态和光合生理机制的影响。[方法]用不同硅浓度(0、30、80、130、180 mg/L硅酸钠溶液)处理粳稻幼苗。采用钼蓝比色法测定不同硅浓度处理组水稻根、茎、叶的硅含量,使用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硅浓度处理组水... [目的]为了探究不同硅浓度对粳稻形态和光合生理机制的影响。[方法]用不同硅浓度(0、30、80、130、180 mg/L硅酸钠溶液)处理粳稻幼苗。采用钼蓝比色法测定不同硅浓度处理组水稻根、茎、叶的硅含量,使用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硅浓度处理组水稻株高、根长、根系数目,采用丙酮提取法测定不同硅浓度处理组水稻叶、茎的叶绿素a、b的含量以及叶绿素a/b值。[结果]粳稻营养器官中硅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茎>叶>根;当硅浓度为80 mg/L时,粳稻株高最矮;当硅浓度为30 mg/L时,粳稻根长最短,根系数最少;当硅浓度为30mg/L时,叶绿素a、b的含量均最高,且叶绿素a/b值在硅浓度为80 mg/L时达到最大值。[结论]适当的硅浓度可提高粳稻的抗倒伏性以及粳稻的光合作用效率,进而提高粳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硅浓度 形态特征 光合作用效率
下载PDF
基于国六排放标准下的量产车评估测试(PVE)方法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旭洋 张宇光 +1 位作者 范智权 董德胜 《汽车工程师》 2021年第11期5-8,共4页
量产车评估测试(PVE)是在国六排放标准下新增加的一项OBD系统认证工作,目的是验证量产车的OBD系统是否可以满足相关要求。PVE测试在国内开展起步较晚,特别是PVE J2试验对整车厂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文章阐述了OBD系统诊断原理,重点介... 量产车评估测试(PVE)是在国六排放标准下新增加的一项OBD系统认证工作,目的是验证量产车的OBD系统是否可以满足相关要求。PVE测试在国内开展起步较晚,特别是PVE J2试验对整车厂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文章阐述了OBD系统诊断原理,重点介绍了量产车PVE J2试验的数据记录方法、故障码分类及对应的故障模拟方式,不仅对企业内部相关人员进行指导,也对其他整车厂的PVE测试有所帮助,从而推进PVE测试方法的规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产车评估测试 国六排放标准 OBD 故障模拟
下载PDF
长雄蕊野生稻分蘖角度QTL定位及遗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文芳 孙加雷 +4 位作者 王凯 范智权 胡东辉 杨江义 蔡中全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97-1603,共7页
分蘖角度是水稻重要农艺性状之一,在调控水稻产量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长雄蕊野生稻跟粳稻品种中花11杂交构建F2作图群体,考察各单株分蘖角度,用均匀覆盖水稻基因组的125对多态性InDel标记,构建了长雄蕊野生稻分蘖角度InDel分... 分蘖角度是水稻重要农艺性状之一,在调控水稻产量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长雄蕊野生稻跟粳稻品种中花11杂交构建F2作图群体,考察各单株分蘖角度,用均匀覆盖水稻基因组的125对多态性InDel标记,构建了长雄蕊野生稻分蘖角度InDel分子连锁图谱。共检测到3个分蘖角度相关QTLs(qTA-1-1,qTA-3-1,qTA-7-1),分别位于水稻1号,3号,7号染色体上,共解释21.40%的表型变异。其中,qTA-1-1可以解释6.41%的表型变异,是一个新的分蘖角度QTL位点;qTA-7-1解释了7.84%的表型变异,包含了一个调控普通野生稻分蘖角度的PROG1基因,对亲本进行比较测序分析,发现PROG1编码区中有一个18 bp的InDel、两个3bp的InDel和5个SNP,该差异造成长雄蕊野生稻和中花11中PROG1编码的蛋白不同。本研究构建了第一张高密度长雄蕊野生稻In Del标记遗传图谱,发掘分蘖角度新QTL位点,为育种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水稻理想株型新品种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雄蕊野生稻 亚洲栽培稻 分蘖角度 数量性状位点
原文传递
长雄蕊野生稻枝梗角度QTL定位及遗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吴昊 刘婷婷 +5 位作者 郑方静 范智权 范优荣 蔡中全 单建伟 杨江义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7380-7385,共6页
水稻是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如何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一直是科学研究与育种研究关注的重点。而水稻枝梗角度对稻米产量及抗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长雄蕊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跟粳型栽培稻Balilla杂交构建了F2群体,利... 水稻是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如何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一直是科学研究与育种研究关注的重点。而水稻枝梗角度对稻米产量及抗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长雄蕊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跟粳型栽培稻Balilla杂交构建了F2群体,利用基于PCR的Indel标记构建了分子连锁图谱;通过QTL分析软件QTL IciMapping4.0检测2016年和2017年的数据,共得到6个控制水稻枝梗角度的QTLs。这些位点分别位于第2、4、9、10和12染色体上,每个QTL能够解释3.7%~43.3%的表型变异。第4染色体上的qBA-4-2位点和第12染色体上的qBA-12-1位点在两年的定位实验中均被检测到。其中,qBA-4-2对枝梗角度表型贡献率最大,是一个主效QTL;qBA-2-1以及qBA-12-1还未见报道,可能是两个新的QTL。挖掘新的枝梗角度基因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水稻的驯化历程和选育出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枝梗角度 QTL定位 穗型
原文传递
多年生长雄蕊野生稻感光性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薄娜娜 胡星辉 +4 位作者 周乐 范优荣 范智权 蔡中全 杨江义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935-2941,共7页
非洲的长雄蕊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具有多年生、抗病、抗虫、耐寒、耐旱等优良特性,可用于栽培稻的遗传改良。但其感光性强,长日照下不抽穗。为了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过程中排除不需要的强感光性,须先找到长雄蕊野生稻中控制感... 非洲的长雄蕊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具有多年生、抗病、抗虫、耐寒、耐旱等优良特性,可用于栽培稻的遗传改良。但其感光性强,长日照下不抽穗。为了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过程中排除不需要的强感光性,须先找到长雄蕊野生稻中控制感光性的QTL。感光性是指水稻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抽穗期的特性。抽穗期作为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与产量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以长雄蕊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为父本,栽培稻巴利拉(Balilla)为母本杂交构建的F2群体为研究材料。对F2群体的抽穗期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共得到6个控制水稻抽穗期的QTL,这些QTL分别位于第2号、第4号、第8号和第9号染色体上。在两年长日照下的F2群体中都检测到第8号染色体上的qDTH-8-1位点,但短日照下未检测到该位点,说明其跟感光性相关。qDTH-8-1是一个主效位点,对抽穗期表型贡献率最大,其中包含已被克隆的DTH8/GHD8基因。此外,我们还检测到另外4个已被定位但未被克隆的位点qDTH-4-1、qDTH-8-2、qDTH-9-1和q DTH-9-2,他们在本群体中的效应不大。结果表明,长雄蕊野生稻的感光性主要由qDTH-8-1控制,育种后代中要注意检测该位点的基因型。通过检测长雄蕊野生稻中的抽穗期QTL并进一步克隆到基因,这有助于深入了解野生稻强感光性的遗传机理,为水稻品种改良提供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雄蕊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 感光性 抽穗期 基因定位 QT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