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SF1/CSF1R信号在控制夏氏疟原虫再燃中的作用及机制初探
1
作者 范永铃 陈穗林 +4 位作者 高源利 郭帅 李秀秀 刘太平 徐文岳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54-1059,共6页
目的 探究集落刺激因子1(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1, CSF1)/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1receptor, CSF1R)信号在控制夏氏疟原虫(Plasmodium chabaudi, P. chabaudi)再燃中的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 目的 探究集落刺激因子1(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1, CSF1)/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1receptor, CSF1R)信号在控制夏氏疟原虫(Plasmodium chabaudi, P. chabaudi)再燃中的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ELISA检测P. chabaudi感染不同时间小鼠血清CSF1浓度变化;随后采用CSF1及CSF1R体内抗体中和实验,观察CSF1/CSF1R信号在控制夏氏疟原虫再燃中的作用;最后通过流式细胞术观察CSF1/CSF1R信号作用的可能效应细胞。结果 与未感染小鼠相比,P. chabaudi感染小鼠血清CSF1浓度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并在再燃阶段达到最高水平。在体分别中和CSF1或CSF1R后,感染小鼠再燃阶段的原虫血症显著增高;虽然固有免疫细胞表面CSF1R的表达不随感染升高,但中和CSF1和CSF1R后能显著降低感染小鼠脾脏非经典单核细胞(non classical monocytes, NCMs)和红髓巨噬细胞(red pulp macrophages,RPMs)频率(P<0.05)。结论 CSF1可能通过作用于NCMs和RPMs细胞表面的CSF1R来维持其细胞数目,从而在控制夏氏疟原虫再燃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氏疟原虫 再燃 CSF1/CSF1R 非经典单核细胞 红髓巨噬细胞
下载PDF
巨噬细胞吞噬pRBCs后炎症因子分泌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高源利 范永铃 +3 位作者 陈穗林 郭帅 刘太平 徐文岳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1-227,共7页
目的体外研究小鼠骨髓诱导巨噬细胞BMDMs吞噬pRBCs后能否形成LC3相关吞噬(LC3-associated phagocytosis,LAP)及其在调节BMDMs分泌炎症因子中的作用。方法构建BMDMs与pRBCs体外共孵育及吞噬研究平台。体外诱导小鼠BMDMs,用CFSE标记P.y 17... 目的体外研究小鼠骨髓诱导巨噬细胞BMDMs吞噬pRBCs后能否形成LC3相关吞噬(LC3-associated phagocytosis,LAP)及其在调节BMDMs分泌炎症因子中的作用。方法构建BMDMs与pRBCs体外共孵育及吞噬研究平台。体外诱导小鼠BMDMs,用CFSE标记P.y 17XNL感染的小鼠红细胞(parasitized red blood cells,pRBCs),共孵育后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BMDMs对pRBCs的吞噬效率并选定最佳条件,用CB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炎症因子浓度。随后分离诱导巨噬细胞ATG5条件缺失小鼠(Lyz2-Cre-ATG5flox/flox)来源的BMDMs,观察其吞噬pRBCs后胞内ATG5缺失对其分泌炎症因子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及共聚焦观察ATG5缺失对BMDMs吞噬pRBCs后,胞内LC3-Ⅱ与pRBCs共定位的影响。结果体外成功诱导BMDMs,流式细胞术检测证实巨噬细胞纯度>95%。在BMDMs与p RBCs按照1∶20孵育下,随孵育时间延长,吞噬比例显著增加,其中孵育4 h时,吞噬比例最高(>50%)。CBA炎症因子检测后发现,BMDMs吞噬pRBCs后,其IL-6、MCP-1及TNF-α的分泌增强。进一步发现,与对照组相比,ATG5-/-BMDMs吞噬pRBCs后能显著增强IL-6和TNF-α的分泌。免疫荧光及共聚焦观察发现,ATG5缺失能明显抑制BMDMs吞噬pRBCs后胞内LC3-Ⅱ与pRBCs共定位情况。结论巨噬细胞吞噬pRBCs后,可能通过LAP依赖方式抑制其胞内炎症因子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pRBCs LAP 炎症因子
下载PDF
54年来中国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变化 被引量:70
3
作者 郭慕萍 王志伟 +1 位作者 秦爱民 范永铃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0-125,共6页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43个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选取西北5省(区)资料年代长度大于30年的166个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通过计算分析西北地区年和各季节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年降水日数、年降水强度。发现近54年来,我国西北5省(区)总降水量呈...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43个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选取西北5省(区)资料年代长度大于30年的166个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通过计算分析西北地区年和各季节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年降水日数、年降水强度。发现近54年来,我国西北5省(区)总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距平为正和负值的年份大致相当,年际间振幅较大,降水日数明显减少,降水强度有弱的增强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距平百分率 西北地区 中国
原文传递
鼠疟原虫感染大鼠和小鼠的种特异性分析
4
作者 郭帅 何彪 +5 位作者 高源利 范永铃 朱锋 丁艳 刘太平 徐文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39-545,551,共8页
目的用约氏疟原虫(P.y)BY265株和伯氏疟原虫(P.b)ANKA⁃luciferase株感染小鼠和大鼠,分析鼠疟原虫感染宿主的种特异性。方法制备P.y和P.b的子孢子和裂殖子。分别用5×104的P.y和P.b子孢子经尾静脉注射感染SD大鼠、BALB/c小鼠(P.y感染... 目的用约氏疟原虫(P.y)BY265株和伯氏疟原虫(P.b)ANKA⁃luciferase株感染小鼠和大鼠,分析鼠疟原虫感染宿主的种特异性。方法制备P.y和P.b的子孢子和裂殖子。分别用5×104的P.y和P.b子孢子经尾静脉注射感染SD大鼠、BALB/c小鼠(P.y感染组,5只/组)和SD大鼠、C57BL/6J小鼠(P.b感染组,5只/组),每日取尾静脉血涂片镜检,记录红内期疟原虫出现的时间。P.y子孢子感染SD大鼠和BALB/c小鼠后42 h取肝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肝组织疟原虫18S rRNA的相对表达量。P.b子孢子感染SD大鼠和C57BL/6J小鼠后42 h活体成像法检测肝脏荧光值。分别用1×10^(8)、1×10^(7)、1×10^(6)的P.y和P.b被感染红细胞(iRBC)感染SD大鼠(P.y感染组、P.b感染组)和易感小鼠(BALB/c、C57BL/6J)(阳性对照组),每日取尾静脉血涂片镜检,计算原虫血症。分别用P.y、P.b裂殖子感染SD大鼠和易感小鼠,每日取尾静脉血涂片镜检,计算原虫血症;当大鼠、小鼠原虫血症达到峰值后,每隔8小时取尾静脉血涂片镜检,持续24 h,分析疟原虫发育节律;观察大鼠、小鼠实验性脑型疟(ECM)的发生情况。分别用P.y、P.b裂殖子感染T、B细胞缺陷的Rag2⁃KO SD大鼠、野生型SD大鼠和易感小鼠,每日取尾静脉血涂片观察,计算原虫血症。两组数据之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组间原虫血症趋势比较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结果P.y感染组的SD大鼠、BALB/c小鼠,P.b感染组的SD大鼠、C57BL/6J小鼠体内疟原虫均能完成肝期发育,于第3天进入红内期。qRT⁃PCR结果显示,P.y子孢子感染SD大鼠、BALB/c小鼠体内疟原虫特异性18S r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63±0.381)、(1.00±0.23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1,P<0.05)。活体成像结果显示,P.b子孢子感染SD大鼠体内荧光度值为(6.243±1.425)×10^(7),高于C57BL/6J小鼠的(1.624±0.530)×10^(7)(t=6.077,P<0.01)。红内期iRBC感染结果显示,3种剂量的P.y感染组SD大鼠的原虫血症趋势[峰值分别为(3.500±1.042)%、(2.850±0.627)%、(3.400±0.96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45,P>0.05),但与阳性对照组[峰值为(43.928±9.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040、63.760、58.400,均P<0.01);P.b感染组SD大鼠的原虫血症趋势[峰值分别为(11.468±1.362)%、(7.398±2.387)%、(2.984±1.881)%]随感染剂量降低而下降,其中1×10^(8)、1×10^(6)剂量组原虫血症趋势与阳性对照组[峰值为(10.682±4.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83、17.320,均P<0.01),1×10^(7)剂量组原虫血症趋势与阳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34,P>0.05)。裂殖子感染结果显示,感染后6d,P.y感染组SD大鼠、BALB/c小鼠原虫血症分别为(0.902±0.235)%、(17.420±4.1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43,P<0.01);P.b感染组SD大鼠、C57BL/6J小鼠原虫血症分别为(6.804±2.978)%、(9.290±1.05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9,P>0.05);P.b感染组SD大鼠、C57BL/6J小鼠ECM累计发生率分别为11/15、13/1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4,P>0.05)。发育节律分析结果显示,P.y感染组SD大鼠发育节律与BALB/c小鼠不同,未呈现24 h规律;P.b感染组SD大鼠发育节律与C57BL/6J小鼠相近,具有24 h规律。感染后18 d,P.y感染组Rag2⁃KO SD大鼠、野生型SD大鼠、BALB/c小鼠原虫血症分别为(1.326±0.908)%、0、(33.937±3.453)%,Rag2⁃KO SD大鼠与野生型SD大鼠之间原虫血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7,P<0.05);感染后17 d,P.b感染组Rag2⁃KO SD大鼠、野生型SD大鼠的原虫血症为(19.685±5.752)%、(0.007±0.013)%(t=2.499,P<0.05),阳性对照组仅存的1只C57BL/6J小鼠的原虫血症为25.410%。结论P.y和P.b子孢子均能感染大鼠并完成肝期发育进入红内期。鼠疟原虫不易感染大鼠的影响因素在红内期,大鼠体内鼠疟原虫可被清除;P.y对宿主种属表现出更强的选择性;P.b感染大鼠的急性期原虫血症和ECM发生率与小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适应性免疫在大鼠彻底清除体内鼠疟原虫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氏疟原虫 伯氏疟原虫 肝期 红内期 感染
原文传递
高剂量氯磷酸脂质体处理对小鼠体内约氏疟原虫生长的影响及机制初探
5
作者 陈穗林 高源利 +3 位作者 郭帅 范永铃 刘太平 徐文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8-35,共8页
目的探究高剂量氯磷酸脂质体(CL)处理对小鼠体内约氏疟原虫17XL(Py17XL)生长的影响。方法取61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5组:高剂量CL处理组(简称CL处理组,23只)和对照脂质体处理组(29只)小鼠分别于感染Py17XL前1 d和感染后2、5 d,尾静... 目的探究高剂量氯磷酸脂质体(CL)处理对小鼠体内约氏疟原虫17XL(Py17XL)生长的影响。方法取61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5组:高剂量CL处理组(简称CL处理组,23只)和对照脂质体处理组(29只)小鼠分别于感染Py17XL前1 d和感染后2、5 d,尾静脉注射高剂量CL(5μg/μl 200μl)和等量对照脂质体;健康CL处理组(3只)和健康对照脂质体处理组(3只)小鼠在相同时间尾静脉注射高剂量CL(5μg/μl 200μl)和等量对照脂质体;空白对照组(3只)小鼠不作任何处理。于感染后每天采集CL处理组和对照脂质体处理组小鼠(各5只)尾静脉血,涂片后显微镜下观察原虫血症,并统计小鼠存活情况。感染后0、3、6 d,取CL处理组和对照脂质体处理组小鼠(每次3只)脾脏,分离脾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小鼠疟原虫特异性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增殖能力和γ干扰素(IFN-γ)分泌水平,ELISA检测感染后6 d的小鼠血清抗疟原虫Ig G抗体水平。感染后2、4、6 d,取CL处理组、对照脂质体处理组、空白对照组小鼠(每次3只)脾脏,分离脾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L耗竭的细胞种类,吉氏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对照脂质体处理组小鼠(每次2只)脾脏树突状细胞的疟原虫感染情况。结果CL处理组和对照脂质体处理组小鼠均在感染后7 d出现死亡(CL处理组2只,对照脂质体处理组3只),且感染后8 d全部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0,P>0.05)。感染Py17XL后,CL处理组小鼠的原虫血症均低于对照脂质体处理组小鼠,其中感染后6 d,CL处理组小鼠原虫血症为(34.537±8.165)%,与对照脂质体处理组小鼠的(61.303±8.7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1,P<0.05)。感染后2、4、6 d,CL处理组小鼠脾脏中的单核细胞(CD11b^(+))占比分别为(6.240±0.605)%、(8.277±0.411)%、(6.573±0.246)%,树突状细胞(CD11c^(+))占比分别为(3.700±0.599)%、(8.003±0.655)%、(3.920±0.534)%,巨噬细胞(F4/80;)占比分别为(4.830±0.695)%、(11.007±1.121)%、(2.743±0.395)%,均低于对应的对照脂质体处理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45、2.075、7.091,P<0.05)。感染后3、6 d,CL处理组与对照脂质体处理组小鼠疟原虫特异性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增殖能力和IFN-γ分泌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6 d,CL处理组小鼠稀释10倍的血清抗疟原虫IgG抗体水平为2.241±0.056,低于对照脂质体处理组的2.490±0.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66,P<0.05)。镜检结果显示,感染后2、4 d,对照脂质体处理组小鼠的CD11c^(+)细胞内并未发现疟原虫,绝大多数感染后6 d的CD11c^(+)细胞内发现了大量的疟原虫。结论高剂量CL耗竭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单核细胞后,并非通过调节小鼠抗红内期疟原虫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参与抑制Py17XL的增殖和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氏疟原虫 氯磷酸脂质体 适应性免疫 固有免疫 树突状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