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国大业》,主旋律震荡后的余音 被引量:2
1
作者 范潇兮 《电影评介》 2010年第2期29-29,42,共2页
随着国庆六十华诞的来临,一些列红色经典活动随之而来,《建国大业》在各地影院的激情上映更是将这一盛事推向了高潮。观众对明星的议论、导演对影片的阐释、方家对含义的述说都充斥着我们的耳膜,在文艺理论界,这一场震荡对我们也留下了... 随着国庆六十华诞的来临,一些列红色经典活动随之而来,《建国大业》在各地影院的激情上映更是将这一盛事推向了高潮。观众对明星的议论、导演对影片的阐释、方家对含义的述说都充斥着我们的耳膜,在文艺理论界,这一场震荡对我们也留下了不绝的余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大业》主旋律 震荡 余音 文艺理论
下载PDF
朦胧诗的美学追求 被引量:1
2
作者 范潇兮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39-41,共3页
朦胧诗是20世纪70年代末崛起的一股诗歌潮流,它迥别于现代新诗而呈现出全新的美学追求:诗歌风格的"个性美",诗歌精神的"人性美",诗歌价值的"理性美"等发起了对经典政治诗学的挑战,重扬了以人的情思为核... 朦胧诗是20世纪70年代末崛起的一股诗歌潮流,它迥别于现代新诗而呈现出全新的美学追求:诗歌风格的"个性美",诗歌精神的"人性美",诗歌价值的"理性美"等发起了对经典政治诗学的挑战,重扬了以人的情思为核心的诗美理想规范。它是人道主义人性的复归,对过去痛苦时光的反叛,对人性失落的反拨,以"我"为中心,表达了新一代青年人的心灵感受。它是新时期文学觉醒的先声,建立起了新的美学原则,对整个新时期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朦胧诗 个性美 人性美 理性美
下载PDF
华丽的冒险奏响的二重唱——评《现代性与审美性:中国新文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3
作者 范潇兮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58-60,共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研究至今都还缺乏应有的重视。范藻先生以文化现代性的创新和文学审美性的抒情为切入,建构起了"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思潮"到"文学运演下的审美心态",再到"文学表现中的创作鉴赏"的学科...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研究至今都还缺乏应有的重视。范藻先生以文化现代性的创新和文学审美性的抒情为切入,建构起了"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思潮"到"文学运演下的审美心态",再到"文学表现中的创作鉴赏"的学科框架,还打破了通常的四大体裁的文学分类,提出了"使命文学"、"情趣文学"和"新锐文学"的分类,从而建立了全新的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 现代性 审美性 教学模式
下载PDF
走进理想和唯美的桃花源——探寻韩国电视爱情剧风靡中国的文化因素
4
作者 范潇兮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9年第5期107-109,共3页
随着韩剧在中国的广泛播出,国内迅速掀起了一股韩剧热。韩剧为何能够风靡中国,究其深层的原因,真善美无疑是共同的文化因素:演绎真实的人生、关注善意的真情和展示唯美的浪漫。韩国电视爱情剧正是从这几方面诠释了深藏其中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 文化因素 爱情剧 中国 电视 韩国 唯美 桃花源 理想
下载PDF
孤独的吟唱:北岛诗歌的悲剧美
5
作者 范潇兮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7年第1期111-113,共3页
诗人北岛在伤痕文学大潮中以“朦胧诗歌”的方式留下了时代的影子。他的诗歌呈现了一种悲剧美,表达了孤独者所具有的那种沉重和苦痛的气质。
关键词 北岛 诗人 新西兰 悲剧美 诗歌
下载PDF
文化—主体论:解读悲剧的双向视角
6
作者 范藻 范潇兮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3期37-39,共3页
认识悲剧,有以亚里斯多德等为代表的“认识论”和以叔本华等为代表的“主体论”的观点。“文化—主体论”,确立了从本体论上解读悲剧的双向视角,即从生命过程与历史进程的双向共振看悲剧的本质,从个体超越与社会制约的两极合力看悲剧的... 认识悲剧,有以亚里斯多德等为代表的“认识论”和以叔本华等为代表的“主体论”的观点。“文化—主体论”,确立了从本体论上解读悲剧的双向视角,即从生命过程与历史进程的双向共振看悲剧的本质,从个体超越与社会制约的两极合力看悲剧的原因,从文化差异与人生态度的二面一体看悲剧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 认识论 主体论 文化—主体论
下载PDF
报告文学在灾难时刻和电视时代的存在意义
7
作者 范藻 范潇兮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7期47-50,55,共5页
针对电视文化的肆意侵袭,纯文学的日益式微,概述汶川和玉树地震报告文学的创作和出版。从文体本身看,它具有新闻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从文学效果看,它实现了叙事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从美学意义看,它做到了感受性与哲理性的统一。从而指出在... 针对电视文化的肆意侵袭,纯文学的日益式微,概述汶川和玉树地震报告文学的创作和出版。从文体本身看,它具有新闻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从文学效果看,它实现了叙事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从美学意义看,它做到了感受性与哲理性的统一。从而指出在灾难时刻和电视时代,它不仅是抗震救灾的形象记载,而且是痛定思痛的深切陈述,更是中华民族众志成城抗击灾难的历史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告文学 灾难时刻 电视时代 存在意义
下载PDF
欣喜与期待:新世纪的巴山文坛 被引量:1
8
作者 范潇兮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38-43,共6页
四川省达州市是巴山文坛的重镇,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创作上呈现出老中青三代作家的繁荣景象,在文学活动上不论是研讨会,还是采风和与多种媒体的互动,都显得更为广泛而有成效。如何取得更大地成就和产生更大地影响,期待着组建新的内外结合... 四川省达州市是巴山文坛的重镇,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创作上呈现出老中青三代作家的繁荣景象,在文学活动上不论是研讨会,还是采风和与多种媒体的互动,都显得更为广泛而有成效。如何取得更大地成就和产生更大地影响,期待着组建新的内外结合的创作团队、形成新的良性互动的文学格局、产生新的多种媒体的传播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山文坛 文学创作 文坛活动
下载PDF
语文,在“是”与“不是”之后
9
作者 范藻 范潇兮 《语文教学研究》 2013年第3期9-10,共2页
语文是什么?语文又不是什么?这是个不太容易说清楚的问题。因为这篇文章本身就是“语文”,因此我们不知不觉地陷入了一个“怪圈”,或走人了一个“黑洞”,要以语文的方式来思考语文、评说语文甚至践行语文,犹如古时楚人的“以子之... 语文是什么?语文又不是什么?这是个不太容易说清楚的问题。因为这篇文章本身就是“语文”,因此我们不知不觉地陷入了一个“怪圈”,或走人了一个“黑洞”,要以语文的方式来思考语文、评说语文甚至践行语文,犹如古时楚人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本身就是语文内在“言与义”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 “是” 文章
下载PDF
一段浴火重生的生命历程——从王甜《同袍》的“后记”看小说的生命美学蕴涵
10
作者 范潇兮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41-45,共5页
王甜的长篇小说《同袍》通过一群地方大学生在某装甲团接受为期一年的严格的军训故事,表现了当代军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对通过对小说"后记"的独特解读,探寻出了作者及其所代表的当代大学生一段浴火重生的生命历程,这就是... 王甜的长篇小说《同袍》通过一群地方大学生在某装甲团接受为期一年的严格的军训故事,表现了当代军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对通过对小说"后记"的独特解读,探寻出了作者及其所代表的当代大学生一段浴火重生的生命历程,这就是如何完成艰难的人生选择、追溯难忘的生活源头、锁定经典的成长时刻、憧憬美好的人生理想,从而揭示出小说深刻的生命美学蕴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甜 《同袍》 “后记” 生命历程 美学意蕴
下载PDF
现实与理想的纠葛——王家新诗学的生命美学蕴含
11
作者 范潇兮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53-58,共6页
20世纪末的诗坛以王家新诗歌为代表,他的诗歌以及他的诗学充满了喧哗和孤独,为当代中国文学和中国美学注入了一份新的血液。无论是在现实的世界里还是在诗歌的理想王国中,王家新都用生命在歌唱,用生命造就了他诗学中的生命美学意蕴。主... 20世纪末的诗坛以王家新诗歌为代表,他的诗歌以及他的诗学充满了喧哗和孤独,为当代中国文学和中国美学注入了一份新的血液。无论是在现实的世界里还是在诗歌的理想王国中,王家新都用生命在歌唱,用生命造就了他诗学中的生命美学意蕴。主要从精神世界的追寻、灵魂对话的孤独、存在意义的呈现以及终极价值的追问四个方面入手探讨其诗学蕴含的生命美学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家新 诗学 现实 理想 生命美学
下载PDF
胥健在《岁月浅吟》中呈现出的生命境界略论
12
作者 范潇兮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85-88,共4页
诗词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是韵文的主流,抒情文学的正宗。当今的诗词也延续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胥健先生的词集《岁月浅吟》从古典诗词的角度出发,在生活与艺术的张力中寻求和谐。
关键词 《岁月浅吟》 张力 诗意 艺术 和谐
下载PDF
将军赋采薇 勇士歌大风——试论张爱萍的艺术人格及其美学启示
13
作者 范潇兮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12-15,共4页
张爱萍将军上马定乾坤,下马狂草书,可谓威武一生。除去将军的头衔,他更是一位具有艺术魅力的集诗书摄影一体的艺术家,大量的艺术作品展现了将军一生独特的艺术人格。本文从张将军创作的艺术作品入手探讨其艺术的独特性及其美学启示。
关键词 张爱萍 艺术人格 美学启示
下载PDF
“一个人的战争”的美学突围——从中国作家网新近公布的五部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说起
14
作者 范潇兮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93-98,共6页
反映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的抗战题材的文学,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兴起的网络文学,其中有关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日益火爆,2015年7月中国作家网推出了五部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它们缘起于从网民的点赞到官方的首肯,其创作体现了从基本的... 反映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的抗战题材的文学,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兴起的网络文学,其中有关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日益火爆,2015年7月中国作家网推出了五部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它们缘起于从网民的点赞到官方的首肯,其创作体现了从基本的史实到大胆的想象。其特点是从对象的再现到主体的表现,其意义是从语言的狂欢到文化的审视,给我们的启示是从网络的入围到美学的突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题材 网络小说 美学突围
下载PDF
《红高粱》:莫言军事文学华丽转身的标志
15
作者 范潇兮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107-110,共4页
莫言在他一生创作的军事文学中,《红高粱》可谓是他的巅峰之作。《红高粱》标志着莫言军事文学的华丽转变,具体表现为:独特的切入视角、不同的表现风格以及深刻的美学开掘等三个方面。回顾他所有军事文学,《红高粱》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 莫言在他一生创作的军事文学中,《红高粱》可谓是他的巅峰之作。《红高粱》标志着莫言军事文学的华丽转变,具体表现为:独特的切入视角、不同的表现风格以及深刻的美学开掘等三个方面。回顾他所有军事文学,《红高粱》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军事文学 红高粱 莫言
下载PDF
浅谈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文本建构
16
作者 范潇兮 《丝路视野》 2018年第23期37-37,共1页
在明末清初的中国古代,涌现出了一大批以描写爱情故事为主的文学佳作,这些作品之中的角色设定多为“才子”与“佳人”之间的爱恨纠葛,最后大多以大团圆为结局。这类小说文本的建构也是以一种常态化形式出现,有固定的形象、传统的模式以... 在明末清初的中国古代,涌现出了一大批以描写爱情故事为主的文学佳作,这些作品之中的角色设定多为“才子”与“佳人”之间的爱恨纠葛,最后大多以大团圆为结局。这类小说文本的建构也是以一种常态化形式出现,有固定的形象、传统的模式以及独特的文化特质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才子佳人 小说 文本 建构
下载PDF
潘知常及其生命美学之我见
17
作者 范藻 范潇兮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8年第12期25-32,共8页
潘知常在1985年首倡生命美学,在他身体力行的努力下,和中国20世纪以来的任何一个美学学派相比,生命美学有着研究内容的完整性,它涉及到一个成型学派所必须的基本原理研究、历史阐释研究、实践运用研究的"三要素";在其学术成... 潘知常在1985年首倡生命美学,在他身体力行的努力下,和中国20世纪以来的任何一个美学学派相比,生命美学有着研究内容的完整性,它涉及到一个成型学派所必须的基本原理研究、历史阐释研究、实践运用研究的"三要素";在其学术成就和学界影响表明它已成了当代中国美学的重要学派的同时,也依然有些问题有待于不断探索和继续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知常 生命美学 贡献 意义 问题
下载PDF
民族文学研究:在双重挤压下突围 被引量:2
18
作者 范潇兮 范藻 王子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5-98,共4页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和研究领域,少数民族文学一直受到西方的现代性文化和国家的主流性文化的双重挤压,如何面对这种文学与文化的矛盾,本文首先分析民族文学创作中显现和潜藏的文化价值选择和精神归属走向的困惑,其次阐释文本对象选择...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和研究领域,少数民族文学一直受到西方的现代性文化和国家的主流性文化的双重挤压,如何面对这种文学与文化的矛盾,本文首先分析民族文学创作中显现和潜藏的文化价值选择和精神归属走向的困惑,其次阐释文本对象选择的双语现象而导致接受的两难和主体视角研究的价值取向而产生理解的疑难,最后提出要以民族国家的现代性和文学艺术的审美性的双重标准为指导思想,建立并形成体现民族国家现代性价值观念和文学艺术审美性评判标准的中华当代文学研究的开放性的学术视野和完整性的学科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当代文学 文学研究 现代性 审美性
原文传递
电视文化的美学反思
19
作者 范潇兮 《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 2009年第1期44-47,共4页
电视的日益普及,导致了具有中介化、仪式化、被动化、世俗化特征的电视文化的形成。面对受众对电视的过分依赖,文章就关注人的生命如何生成和更有意义的美学视角,回答了美学在电视文化的时代挑战面前应具有的使命:强化生命意义的体... 电视的日益普及,导致了具有中介化、仪式化、被动化、世俗化特征的电视文化的形成。面对受众对电视的过分依赖,文章就关注人的生命如何生成和更有意义的美学视角,回答了美学在电视文化的时代挑战面前应具有的使命:强化生命意义的体验性、创造性、批判性和终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餐菜名 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 饮食文化
原文传递
从批判走向建设:生命美学视域下的休闲文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范藻 范潇兮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4-148,共5页
面对休闲的火热与休闲文化建设的冷寂,立足从美学批判走向文化建设的思路,提出了用生命美学来加强和提升休闲文化建设的理念,这就是:休闲的方式做到自我的选择而非集体的约束,休闲的心态顺应自然的欲望而非功利的考量,休闲的境界要求自... 面对休闲的火热与休闲文化建设的冷寂,立足从美学批判走向文化建设的思路,提出了用生命美学来加强和提升休闲文化建设的理念,这就是:休闲的方式做到自我的选择而非集体的约束,休闲的心态顺应自然的欲望而非功利的考量,休闲的境界要求自由的生成而非外在的牵制,休闲的意义实现自在的人格而非异化的存在,从而让休闲成为审美人生的现实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文化 生命美学 美学批判 文化建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