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范燕舟 肖政祥 +2 位作者 刘玲 谢彩娥 王巧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10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的影响因素,为有效预防NEC的发生提供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两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于2010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NEC患儿63例(观察组)和非NEC患儿70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共2...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的影响因素,为有效预防NEC的发生提供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两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于2010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NEC患儿63例(观察组)和非NEC患儿70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共29个项目,应用SAS 9.1统计学软件对其中28项进行单因素分析,将筛选出的主要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发病前母乳喂养和喂服益生菌,高胆红素血症4个项目的比例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胎膜早破、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脐静脉置管、吸氧、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先天性心脏病、硬肿症、低钠血症、低钙血症及输血14个项目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项目,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前母乳喂养、喂服益生菌及高胆红素血症为NEC患儿的保护性因素,败血症、先天性心脏病和输血是NEC患儿主要的危险因素。结论 NEC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败血症、先天性心脏病和输血是NEC患儿主要的危险因素;推行母乳喂养、喂服益生菌,避免过度治疗高胆红素血症,可降低新生儿NEC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危险因素 新生儿 预防
下载PDF
经鼻无创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初始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范燕舟 李继红 刘玲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9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经鼻无创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SIMV)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初始治疗中的作用和联用珂立苏的最佳时间窗。方法回顾性分析两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2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148例早产儿R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 目的探讨经鼻无创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SIMV)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初始治疗中的作用和联用珂立苏的最佳时间窗。方法回顾性分析两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2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148例早产儿R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了珂立苏分为n SIMV+珂立苏组105例和单纯nSIMV组43例;再按使用珂立苏的时间不同,将nSIMV+珂立苏组分为1~5五个小组,比较其治疗结果。结果 n SIMV+珂立苏组与单纯nSIMV组比较,初始nSIMV失败、腹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早产儿视网膜病(ROP)、肺炎、败血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nSIMV治疗2~4 h,再给予珂立苏,血气分析和上述结果发生显著改变,其中初始n SIMV失败、NEC、ROP、BPD的最低发生率分别为23.8%、8.3%、19.0%、8.3%。结论 nSIMV作为早产儿RDS的初始治疗模式,能减少使用有创机械通气和珂立苏,降低RDS并发症的发生率;先使用nSIMV 2~4 h,再给予珂立苏,可显著改善RDS预后,起到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无创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呼吸窘迫综合征 珂立苏 早产儿
下载PDF
婴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范燕舟 刘玲 +1 位作者 彭磊 肖政祥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4年第11期2171-2173,共3页
目的 探讨反映机体维生素K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分析维生素K1治疗婴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VKDB)的合理剂量。方法 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采用前瞻性队列式研究方法,对入院的106例VKDB患儿采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凝血酶... 目的 探讨反映机体维生素K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分析维生素K1治疗婴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VKDB)的合理剂量。方法 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采用前瞻性队列式研究方法,对入院的106例VKDB患儿采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sysmex CA‐1500血凝仪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再将患儿分为维生素K12mg和5mg治疗组,在静脉滴注维生素K1后24h,3d、5d三个时间点复查上述凝血指标,比较治疗前及治疗5 d后以上指标的变化及2 mg组与5 mg组PIVKA‐Ⅱ的变化。结果 本研究患儿治疗前后PT、APTT、PIVKA‐Ⅱ异常率(%)比较分别为(72.6∶13.2)、(70.8:32.1)、(98.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T T及FIB治疗前后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 mg组和5 mg组静滴维生素K124 h后PIVKA‐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 d及5 d PIVKA‐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VKDB患儿在补充维生素K后,PIVKA‐Ⅱ、PT、APT T异常率及水平有明显改善,PIVKA‐Ⅱ是诊断VKDB及疗效监测最敏感指标;静脉点滴维生素K1每次2 mg ,每日1次,连续5 d ,可有效治疗VK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维生素K缺乏/并发症 出血/病因学 凝血酶原时间 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范燕舟 《中国现代医生》 2017年第20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肺出血(NPH)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3例肺出血新生儿,根据使用通气方式不同,将病例分为HFOV组(观察组)24例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组(SIMV组,对照组)19例,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治疗后...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肺出血(NPH)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3例肺出血新生儿,根据使用通气方式不同,将病例分为HFOV组(观察组)24例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组(SIMV组,对照组)19例,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治疗后肺出血持续时间、氧合指数(OI值)和有创通气时间、气漏综合征、颅内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机械通气治疗后,HFOV组上机后1、6、12、24、36、72 h OI值、肺出血持续时间、有创通气时间、VAP发生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和病死率低于SI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气漏综合征、颅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OV能更好地改善肺出血患儿的氧合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振荡通气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肺出血 新生儿
下载PDF
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与血清铁和血清铁蛋白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颜卫红 范燕舟 刘玲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第20期23-24,27,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复苏后血清铁、血清铁蛋白的动态变化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双盲法监测2011年10月~2013年1月足月窒息新生儿61例(观察组)入院时(日龄≤48h)、日龄3~5 d时血清铁(SI)和血清铁蛋白(SF)的含量,并与同期健康新生儿30例(...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复苏后血清铁、血清铁蛋白的动态变化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双盲法监测2011年10月~2013年1月足月窒息新生儿61例(观察组)入院时(日龄≤48h)、日龄3~5 d时血清铁(SI)和血清铁蛋白(SF)的含量,并与同期健康新生儿3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轻、重度窒息组入院时SI分别为(9.7±4.1)μmol/L、(7.6±2.8)μmol/L,均低于对照组(13.8±4.0)μmol/L(P均<0.05);SF(144.7±58.9)μg/L、(121.0±31.9)μg/L,均低于对照组(212.1±89.7)μg/L(P均<0.05),重、轻度窒息组差别比较P>0.05。3~5 d时轻、重度窒息组SI分别为(19.1±5.1)μmol/L、(24.3±5.2)μmol/L,均高于对照组(15.2±4.9)μmol/L(P均<0.05);SF(360.1±94.2)μg/L、(538.6±97.8)μg/L,均高于对照组(219.5±76.1)μg/L(P均<0.05),重、轻度窒息组差别比较P<0.01。结论窒息患儿的循环铁在出生后48 h内降低,日龄3~5 d时升高。提示在脑循环再灌注时存在铁代谢紊乱,铁离子对脑有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铁 血清铁蛋白 窒息 新生儿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变化趋势探讨 被引量:17
6
作者 范燕舟 张平 +8 位作者 吴荣康 朱旭凤 吴体健 王树立 张兴连 周辉 李沛群 唐丽群 伍燕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2年第5期828-830,共3页
[目的]观察2008年11月至2011年10月14周岁以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住院患儿临床特征的变化趋势,探讨临床特征的变化趋势与肺炎支原体(MP)亚型流行状况及亚型可能转换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确诊为MPP患儿302例,对其中肺部大叶性... [目的]观察2008年11月至2011年10月14周岁以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住院患儿临床特征的变化趋势,探讨临床特征的变化趋势与肺炎支原体(MP)亚型流行状况及亚型可能转换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确诊为MPP患儿302例,对其中肺部大叶性病变者67例行胸部CT扫描.比较三个时段2008,2008,2010年MPP患儿主要临床表现,肺部大叶性病变及治疗转归的变化趋势,结合文献,分析它们与MP流行病学改变之间的联系.[结果]①发热温度与热程变化:共257例(85.1%)有不同程度发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呼吸道症状:三个时段咳嗽持续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0.2 d,16.1 d,21.5 d,喘息或呼吸困难发生率分别是5.2%,13.8%,2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肺部大叶性病变发生率分别是8.2%,21.3%,35.1%,不同时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三个时段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是24.7%,40.4%,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效果逐渐降低,加用激素者,疗效改善,但无统计学差异.⑥三个时段住院天数中位数分别是6.1 d,9.1 d,12.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P患儿呈现发热温度升高趋势,热程延长,呼吸道症状加重,肺部大叶性病变发生率升高,肺外损害尤其肝损害发生率增高,难治病例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支原体
下载PDF
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与血清铁和血清铁蛋白变化的关系
7
作者 颜卫红 范燕舟 刘玲 《长沙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43-45,36,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复苏后血清铁、血清铁蛋白的动态变化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盲法监测2011年10月~2013年1月足月窒息新生儿61例(观察组)入院时(日龄≤48h)、日龄3.5d时血清(SI)和血清铁蛋白(SF)的含量,并与同期健康新生儿30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复苏后血清铁、血清铁蛋白的动态变化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盲法监测2011年10月~2013年1月足月窒息新生儿61例(观察组)入院时(日龄≤48h)、日龄3.5d时血清(SI)和血清铁蛋白(SF)的含量,并与同期健康新生儿3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轻、重度窒息组院时S1分别为(9.7±4.1)μmol/L、(7.6±2.8)μmol/L均低于对照组(13.8±4.0)umol/L(P【0.05);SF(144.7±58.9)ug/L、(121.0±31.9,)ug/L,均低于对照组(212.1±89.7)ug/L(P【0.05),重、轻度窒息组差别比较P】0.05。3-5d时轻、重度窒息组SI分别为(19.1±5.1)μmol/L、(24.3±5.2)μmol/L,均高于对照组(15.2±4.9)μmol/L(P均【0.05);SF(360.1±94.2)μg/L、(538.6±97.8)μg/L,均高于对照组(219.5±76.1)μg/L(P均【0.05),重、轻度窒息组差别比P【0.01。结论窒息患儿的循环铁在出生后48h内降低,日龄3~5d时升高。提示在脑循环再灌注时在铁代谢紊乱。铁离子对脑有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铁 血清铁蛋白 窒息 新生儿 再灌注损伤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盐酸氨溴索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8
作者 范燕舟 文志良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71-772,共2页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盐酸氨溴索 预防用药 早产儿 疗效观察 肺表面活性物质 剂量 NRD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