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易"的意指符号学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范爱贤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8-61,共4页
易的符号学语义层级分字源符号学语义和文化符号学语义,字源符号学语义是文化符号学语义的基础,并规定了文化符号学语义的基本走向,文化符号学语义则是字源语义的提升、拓展与哲理化,不同层级的语义共生于"易"这一文化符号的... 易的符号学语义层级分字源符号学语义和文化符号学语义,字源符号学语义是文化符号学语义的基础,并规定了文化符号学语义的基本走向,文化符号学语义则是字源语义的提升、拓展与哲理化,不同层级的语义共生于"易"这一文化符号的语义拓扑空间,摹写出汉语言文化独特的生命世界,同时,其语义的生成也依赖这一符号对汉文化生命事件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源符号 文化符号
下载PDF
“象言”与“道”韵——儒道两家诗性语言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2
作者 范爱贤 栾贻信 《管子学刊》 CSSCI 2007年第3期59-64,共6页
本文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研究儒道两家汉语言学思想的诗性特征及其对汉语言学发展的重要影响。认为不论道家还是儒家都强调汉语言以"象"为传意中介,"呈象"、"构象"是汉语言话语表达的核心机制,这充分显现了... 本文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研究儒道两家汉语言学思想的诗性特征及其对汉语言学发展的重要影响。认为不论道家还是儒家都强调汉语言以"象"为传意中介,"呈象"、"构象"是汉语言话语表达的核心机制,这充分显现了汉语的诗性特征。而汉字的象形又大都根植于自然的物象,就是这种人与自然的诗性关联既强化了"象"的隐喻述谓功能,同时也深化了汉语言的意蕴,使汉语言不仅仅是思想传达和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 汉语诗性
下载PDF
生态文化主客体模式论
3
作者 范爱贤 栾贻信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55-60,共6页
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三大文化模式。首先,神性文化模式,它以农业文明为背景,表现为科学的幼稚与蒙昧,人对自然、社会的依赖,及理智、价值、情感的混融合一;其次,机械文化模式,以工业文明为背景,表现为科学的进步与扩张,人与自... 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三大文化模式。首先,神性文化模式,它以农业文明为背景,表现为科学的幼稚与蒙昧,人对自然、社会的依赖,及理智、价值、情感的混融合一;其次,机械文化模式,以工业文明为背景,表现为科学的进步与扩张,人与自然、社会的对立与分裂,及事实存在与价值存在、理智与情感的对立与分裂,体现了文明进步的必然性,同时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第三,人类的必然选择是生态文化模式,以系统、生态存在论为基本思维范式,确认人类肉身存在的脆弱与局限,正确定位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表现为科学的反思与成熟,人与自然、社会的相异相依,理智、价值、情感达到更高层次的融合,使自然与文化达到更高层次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文化 生态文化
下载PDF
《易》之“数”“图”的文化符号学机制
4
作者 范爱贤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5-69,85,共6页
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在易理的传承中"数""图"主要承担了文化阐释功能,应把它们当作一种文化符号,着重把握其在文化记忆与传承中的阐释功能,了解其在文化惯习中的符码价值,以加深对易学智慧的领悟。文化符号学... 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在易理的传承中"数""图"主要承担了文化阐释功能,应把它们当作一种文化符号,着重把握其在文化记忆与传承中的阐释功能,了解其在文化惯习中的符码价值,以加深对易学智慧的领悟。文化符号学作为一种具有很强操作性的阐释模式,能提供一种比较超脱、明晰的视野,有利于更真确地把握并分析古代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符号
下载PDF
《老子》美学意蕴的现象学解读
5
作者 范爱贤 《管子学刊》 CSSCI 2005年第2期85-87,共3页
借助现象学存在论阐释,《老子》的美学意蕴展现为:“观”的审美态度,“有无相生”的生存体验,以语言悖论为特征的美学话语。它们奠定了中国美学尤其道家美学的基本形态。
关键词 《老子》 美学意蕴 现象学阐释
下载PDF
汉语本体符号新释
6
作者 范爱贤 《管子学刊》 CSSCI 2014年第3期79-82,共4页
汉语"本体"由"本"与"体"两个符号组成,截然不同于印欧语系的ontology。汉语"本体"与"体""本"构成一个内在统一的过程。中华先哲的问学之旅,即是立"本"生"... 汉语"本体"由"本"与"体"两个符号组成,截然不同于印欧语系的ontology。汉语"本体"与"体""本"构成一个内在统一的过程。中华先哲的问学之旅,即是立"本"生"道"、"本体"与"体""本"的和合相生之旅。汉语本体构成了汉语思维进行诗性超越的根基,它独特的创新意识表现为追"本"溯源、返"本"开新,在这个意义上汉语本体与方法论是统一的。自现代以来,ontology式本体之理解遮蔽了汉语"本体"的"本"来内涵,汉语"本体"符号亟待摆脱ontology的"殖民",而返回母语故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本体 新释
下载PDF
汉语言时空处置模式的诗性智慧
7
作者 范爱贤 《管子学刊》 2017年第4期86-89,共4页
汉语言时空处置模式的基本特征,一是文字层次上,以单形、单音这一特质,实现时间之音、空间之形的瞬间耦合,化解文字层次上的时空矛盾;二是话语层面上,以短音节语句结构(短句结构)、意象并置等方法,实现话语流动的时间感向空间感的转化,... 汉语言时空处置模式的基本特征,一是文字层次上,以单形、单音这一特质,实现时间之音、空间之形的瞬间耦合,化解文字层次上的时空矛盾;二是话语层面上,以短音节语句结构(短句结构)、意象并置等方法,实现话语流动的时间感向空间感的转化,化解句子层次上的时空矛盾。这一处置模式的诗性智慧表现在,它遵循了人类的自然感知机制,最大限度地淡化了技术性、逻辑性的机械钳制,应合了人类自然心灵的诗性诉求。在西方语言文化面临自身无法突破的困境时,汉语言的诗性智慧提供了一个引领人们回身返顾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言 时空处置模式 诗性智慧
下载PDF
《牵风记》艺术突破与美学建构得失谈--兼与部分溢美之评商榷
8
作者 范爱贤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50-59,共10页
《牵风记》艺术突破的主要特征是做减法。其美学上的成功得力于作者尊重小说所要表现的“真实的历史”,尊重由“真实的历史”积淀而来的审美直感,尊重“执正驭奇”的艺术辩证法,尊重自然生命样态的历史尺度。其明显的美学失误则源于未... 《牵风记》艺术突破的主要特征是做减法。其美学上的成功得力于作者尊重小说所要表现的“真实的历史”,尊重由“真实的历史”积淀而来的审美直感,尊重“执正驭奇”的艺术辩证法,尊重自然生命样态的历史尺度。其明显的美学失误则源于未能恰当处理历史、生命、艺术、审美之间的辩证关系;过分刻意于艺术上的突破,破坏了艺术创造应有的“自然”感;未能恰当地确定艺术形象由历史尺度而来的伦理定位,造成形象塑造与人性伦理上的不协调;让艺术形象的生命样态脱离了历史尺度的制约,变成作者生命思考的传声筒。作为一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牵风记》的美学成就有值得借鉴的价值,其美学失误更饱含值得吸取的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风记》 艺术 历史 生命 审美
下载PDF
历史观点:新时代现实主义文艺批评的第一观点
9
作者 范爱贤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65-71,共7页
习近平总书记把历史观点放在新时代现实主义批评观的首位,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强调文艺无法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讲述真实的历史,讲述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从艺术哲学高度回击了文艺领域存在的种种历史虚无主义倾向,体现了鲜明的... 习近平总书记把历史观点放在新时代现实主义批评观的首位,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强调文艺无法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讲述真实的历史,讲述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从艺术哲学高度回击了文艺领域存在的种种历史虚无主义倾向,体现了鲜明的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文艺批评 历史观点 问题意识 理论创新
下载PDF
生态文化的本体新视野
10
作者 范爱贤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5-8,共4页
本体论的诉求伴随人类的始终,但在不同的时代则具有各异的历史及逻辑形态。在古典本体论的逻辑构成中价值遮蔽知识,价值与知识处在矛盾对立状态,这一形态决定了古典本体论的命运:不断被近代认识论解构。生态文化则为本体论的重建提供了... 本体论的诉求伴随人类的始终,但在不同的时代则具有各异的历史及逻辑形态。在古典本体论的逻辑构成中价值遮蔽知识,价值与知识处在矛盾对立状态,这一形态决定了古典本体论的命运:不断被近代认识论解构。生态文化则为本体论的重建提供了新的视野,它在新的基础上实现知识与价值、实然与应然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化 本体 知识 价值
下载PDF
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逻辑定位
11
作者 范爱贤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43-45,共3页
通过对艺术时空演变的分析 ,认为现代主义艺术既是对传统的突破和否定 ,同时也是对新型艺术的召唤 ,但后现代主义没有完成这一否定之否定的历史召唤 。
关键词 艺术时空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下载PDF
生态美学的双重视角与结构层次--从生态哲学角度审视生态美学 被引量:3
12
作者 栾贻信 范爱贤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7-171,共5页
生态美学具有生态存在论和生态主体论(认识论)的双重视角,这两大视角贯通整个生态美学,具体体现于对古代美学具有否定意义的生态存在论美学和对现代主体论美学具有否定意义的生态主体论美学中,同时也体现在这两大美学具体存在形态的生... 生态美学具有生态存在论和生态主体论(认识论)的双重视角,这两大视角贯通整个生态美学,具体体现于对古代美学具有否定意义的生态存在论美学和对现代主体论美学具有否定意义的生态主体论美学中,同时也体现在这两大美学具体存在形态的生态环境美学与生态文艺美学之中。由此,便形成了以生态存在论为基础的包括生态存在论美学、生态主体论美学、生态环境美学及生态文艺学的梯形结构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学 双重视角 梯形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