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变的文艺复兴观——从瓦萨里到布克哈特
1
作者 范白丁 《美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6-121,135,共7页
从16世纪到20世纪,自意大利诞生的文艺复兴概念经过了数百年的传播与接受,一方面,其内涵定义经历了逐渐明晰确立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不同学者对文艺复兴观念的多种理解。长期以来,我们往往聚焦于瓦萨里或布克哈特等人的经典文本来... 从16世纪到20世纪,自意大利诞生的文艺复兴概念经过了数百年的传播与接受,一方面,其内涵定义经历了逐渐明晰确立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不同学者对文艺复兴观念的多种理解。长期以来,我们往往聚焦于瓦萨里或布克哈特等人的经典文本来探讨文艺复兴观,从而忽略了他们之外的观念建构者。本文试图追溯从瓦萨里到布克哈特之后文艺复兴观念塑造与演变的主线脉络,并重点围绕作为时期和运动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文艺复兴观,考察其历史成因及其对后世的学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复兴 瓦萨里 布克哈特 时期和运动
原文传递
艺术科学的时间观及其历史发展模型 被引量:6
2
作者 范白丁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1-33,共13页
随着艺术科学在19世纪后半叶的兴盛,艺术史研究中出现了有别于以往线性叙事的历史发展模型。历史主义、黑格尔主义、心理学研究等方面的思想观念,构成了现代艺术史时间观改换的诸种可能因素及前提,共性特征悄然成为艺术史家思考历史时... 随着艺术科学在19世纪后半叶的兴盛,艺术史研究中出现了有别于以往线性叙事的历史发展模型。历史主义、黑格尔主义、心理学研究等方面的思想观念,构成了现代艺术史时间观改换的诸种可能因素及前提,共性特征悄然成为艺术史家思考历史时间的实体化对象和组成历史形状的基本单位。艺术史叙事进而得以突破绝对时间的限制,不仅构造出"周期复现"这类新式的历史发展模型,也通过具有内在逻辑的历史发展提示艺术科学所寻求的普遍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格尔 美术史的基本概念 沃尔夫林 瓦尔堡 时间观
原文传递
潘诺夫斯基早期学术中的艺术史观——以关于丢勒研究的博士论文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范白丁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8-136,共9页
除广为人知的图像学研究外,丢勒也是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终其一生的学术兴趣。人们普遍熟悉的是他学术生涯后期在英、美国家较为流行的一本丢勒专著,但其对丢勒的研究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他的博士论文以"丢勒"为题,虽因... 除广为人知的图像学研究外,丢勒也是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终其一生的学术兴趣。人们普遍熟悉的是他学术生涯后期在英、美国家较为流行的一本丢勒专著,但其对丢勒的研究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他的博士论文以"丢勒"为题,虽因用德语撰写且发行量有限而长期受到忽视,但却是追寻其早期艺术史思想无法绕过的重要文献。潘诺夫斯基身处传统学术与现代艺术史研究的交汇点,他早期的丢勒研究不仅能揭示出其自身的思想形状,也能呈现其所接受的艺术科学训练对他的影响和当时艺术史学领域学术方法的某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史观 学术生涯 博士论文 丢勒 早期 艺术史研究 艺术史家 20世纪
原文传递
从眼睛到精神——艺术科学中关于风格问题的一次交锋 被引量:2
4
作者 范白丁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5-144,共10页
1911年美术史家沃尔夫林曾发表了一篇论文,围绕自己与黑格尔哲学的联系、对艺术品风格双重根源的理解、他使用的历史模型及其实证主义的态度阐释他的美术史学思想。这篇文章引发了潘诺夫斯基的回应,两人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纯视觉形... 1911年美术史家沃尔夫林曾发表了一篇论文,围绕自己与黑格尔哲学的联系、对艺术品风格双重根源的理解、他使用的历史模型及其实证主义的态度阐释他的美术史学思想。这篇文章引发了潘诺夫斯基的回应,两人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纯视觉形式的可能性以及导致风格产生变化的原因等方面持有不同的看法。本期青年学者范白丁的文章以艺术科学初创时期的两位美术史大师的论争为切入点展开论述,触及彼时艺术科学领域内的核心问题,使读者可以通过本文窥见沃尔夫林经典著作的萌芽思想以及潘诺夫斯基之后图像学方法的终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科学 风格 精神 眼睛 美术史家 黑格尔哲学 形式与内容 史学思想
原文传递
《鸿雪因缘图记》成书考 被引量:2
5
作者 范白丁 《新美术》 CSSCI 2008年第6期44-48,共5页
《鸿雪因缘图记》是清代一部配有木刻图的记载作者游历和生平的作品。郑振铎在《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中亦有著录:“《泛槎图》’刻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是自传体的木刻画集,惟以纪游为主耳。图刻得相当精,远在《南巡盛典图》之... 《鸿雪因缘图记》是清代一部配有木刻图的记载作者游历和生平的作品。郑振铎在《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中亦有著录:“《泛槎图》’刻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是自传体的木刻画集,惟以纪游为主耳。图刻得相当精,远在《南巡盛典图》之上,因此是有设计有经营的创作,而彼则只是‘但求无过’之作也。《盛世良图纪》刻于道光五年(1825),《花甲闲谈》刻于道光十九年(18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缘 成书 木刻画 郑振铎 自传体 道光 作者 著录
原文传递
跨越边界——世界艺术研究在历史上的几次尝试 被引量:2
6
作者 范白丁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9-113,共5页
全球化格局下的艺术史研究常受到两个方面的挑战,其一,以往的研究对象大多局限于经典艺术品;其二,研究方式囿于对地域和学科的划分。然而,放眼世界的研究意识却早已有之,本文以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世界艺术研究为例,从16世纪欧洲的海外扩... 全球化格局下的艺术史研究常受到两个方面的挑战,其一,以往的研究对象大多局限于经典艺术品;其二,研究方式囿于对地域和学科的划分。然而,放眼世界的研究意识却早已有之,本文以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世界艺术研究为例,从16世纪欧洲的海外扩张到东方学的出现,再到艺术史学科的建立,以边界概念为线索检视艺术研究者们在怎样的情境中、用何种方式去突破知识范畴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艺术 全球化 边界 艺术史学科
原文传递
窘迫的苏格拉底 潘诺夫斯基的教师生活 被引量:1
7
作者 范白丁 《新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7-94,共8页
一编外讲师的压力 在读博期间,潘诺夫斯基曾跟随老师戈德施米特前往新兴的商业城市汉堡,参观瓦尔堡文化科学图书馆。虽然潘诺夫斯基或许在1912年的罗马艺术史会议上与瓦尔堡有过一面之缘,但这次戈德施米特组织正式学术访问的目的则... 一编外讲师的压力 在读博期间,潘诺夫斯基曾跟随老师戈德施米特前往新兴的商业城市汉堡,参观瓦尔堡文化科学图书馆。虽然潘诺夫斯基或许在1912年的罗马艺术史会议上与瓦尔堡有过一面之缘,但这次戈德施米特组织正式学术访问的目的则是引荐人才。时任汉堡艺术馆[KunsthaUe]馆长的古斯塔夫·保利[GustavPaufi,1866—1938]也参加了这次交流活动。保利极为欣赏潘诺夫斯基的丢勒研究,’因此当1919年保利成为新建立的汉堡大学荣誉教授后,便向他欣赏的这位青年才俊抛出了橄榄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生活 苏格拉底 科学图书馆 编外讲师 商业城市 学术访问 古斯塔夫 交流活动
原文传递
从画中到画外的historia观念 被引量:1
8
作者 范白丁 《新美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9,共6页
一观众的向导 阿尔贝蒂的historia和古典修辞学都有教育受众的目标。而这一目的在阿尔贝蒂式的画面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所谓的“评论者”角色的设置。在谈到身体的动作时,阿尔贝蒂认为第一要求就是所有躯体都应当根据istoria’的安排... 一观众的向导 阿尔贝蒂的historia和古典修辞学都有教育受众的目标。而这一目的在阿尔贝蒂式的画面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所谓的“评论者”角色的设置。在谈到身体的动作时,阿尔贝蒂认为第一要求就是所有躯体都应当根据istoria’的安排来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修辞学 教育受众 评论者
原文传递
20世纪初文化科学的知识环境 瓦尔堡图书馆及一座大学的诞生
9
作者 范白丁 《新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5-98,共14页
彼得·盖伊[Peter Gay]在《魏玛文化》[Weimar Culture:The Outsideras Insider]一书的序言中这样说道:“我们一提及魏玛,就会联想到艺术、文学以及思想上的现代化,同时也会联想到儿子对父亲的反叛,达达主义者对艺术的反动,... 彼得·盖伊[Peter Gay]在《魏玛文化》[Weimar Culture:The Outsideras Insider]一书的序言中这样说道:“我们一提及魏玛,就会联想到艺术、文学以及思想上的现代化,同时也会联想到儿子对父亲的反叛,达达主义者对艺术的反动,柏林人对粗俗文化的唾弃,自由思想者对保守道德家的鄙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科学 知识环境 20世纪 图书馆 大学 达达主义 现代化 俗文化
原文传递
一位艺术史家的早年教育
10
作者 范白丁 《新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4-82,共9页
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1968]的艺术史家身份大概已广为人知,在德国他是令人尊敬的教授,在美国他甚至被奉为神一般的人物,人文学科的众多领域也都曾经并依旧受到他持久的影响。身为一位艺术史家,他无疑取得了巨大的... 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1968]的艺术史家身份大概已广为人知,在德国他是令人尊敬的教授,在美国他甚至被奉为神一般的人物,人文学科的众多领域也都曾经并依旧受到他持久的影响。身为一位艺术史家,他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于是对艺术史学科的从业人员和艺术学理论人才的培养而言,一个饶有兴味却又再自然不过的问题是究竟怎样的教育经历或者培养因素使得一个普通人成长为举世瞩目的艺术史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史家 教育经历 早年 人文学科 从业人员 学理论 普通人 培养
原文传递
面向使用者的图像库秩序
11
作者 范白丁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9-21,共3页
本文通过简略追溯现代图像数据库的演变历程,围绕图像库创建者的学术意图、分类方法以及从私人图片收藏到公共数据库转型的几个案例,探讨图像库内在知识秩序与创建者学术思想间的关联,从而说明其在图像库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将对于图... 本文通过简略追溯现代图像数据库的演变历程,围绕图像库创建者的学术意图、分类方法以及从私人图片收藏到公共数据库转型的几个案例,探讨图像库内在知识秩序与创建者学术思想间的关联,从而说明其在图像库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将对于图像数据库的讨论回归到具体的使用者,并从用户自建图像逻辑秩序的角度提出对图像数据库发展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数据库 知识秩序 图像逻辑 瓦尔堡
原文传递
事实与再现间的美术史写作
12
作者 范白丁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8-29,共2页
现代美术史诞生以来,始终有两条线索隐含在美术史写作中。其一,是以明确的档案材料揭示实证性的历史事实,其二,是强调思想观念形塑历史叙事的作用。从艺术科学家希望建立描述与解释艺术问题的超验系统,到20世纪后期美术史内部的语言转向... 现代美术史诞生以来,始终有两条线索隐含在美术史写作中。其一,是以明确的档案材料揭示实证性的历史事实,其二,是强调思想观念形塑历史叙事的作用。从艺术科学家希望建立描述与解释艺术问题的超验系统,到20世纪后期美术史内部的语言转向,无不反映出艺术写作者对这两类研究取向的反思。而本文则试图说明美术史写作在寻求事实和历史再现间的徘徊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描述 解释 事实 再现
原文传递
作为方法的美洲艺术:玛丽·米勒研讨班第二期圆桌讨论实录
13
作者 郭伟其 刘令仪 +3 位作者 向在荣 毛秋月 范白丁 宋倩 《艺术当代》 2022年第2期40-45,共6页
2021年10月10日,OCAT研究中心举办了玛丽·米勒研讨班第二期,邀请向在荣、毛秋月、范白丁、宋倩四位学者嘉宾,以"作为方法的美洲艺术"为主题,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作学术报告,并进行圆桌讨论.研讨班由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 2021年10月10日,OCAT研究中心举办了玛丽·米勒研讨班第二期,邀请向在荣、毛秋月、范白丁、宋倩四位学者嘉宾,以"作为方法的美洲艺术"为主题,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作学术报告,并进行圆桌讨论.研讨班由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郭伟其及公共项目部负责人刘令仪主持.本文为研讨班第二期圆桌讨论的实录,嘉宾从美洲艺术出发,就艺术史的研究方法、话语体系以及文化交流等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艺术 艺术史研究 瓦尔堡
原文传递
吉本和艺术史
14
作者 弗朗西斯.哈斯克尔 范白丁 《新美术》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2-56,共15页
一位艺术史家处在一群对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崇敬有加的其他领域的学者中,势必会觉得自己多少有点格格不入。吉本出版的著作对视觉艺术往往涉及较少,或者一笔带过,尽管他将诸如雷诺兹[Reynolds]、沃波尔[Horace Walpole... 一位艺术史家处在一群对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崇敬有加的其他领域的学者中,势必会觉得自己多少有点格格不入。吉本出版的著作对视觉艺术往往涉及较少,或者一笔带过,尽管他将诸如雷诺兹[Reynolds]、沃波尔[Horace Walpole]和伯克[Burke]这样重要的艺术家、爱好者和艺术理论家算作自己的熟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史家 艺术理论家 视觉艺术 爱德华 雷诺兹 艺术家 爱好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