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金纳米粒子液膜SERS基底的多环芳烃检测方法
1
作者 王东梅 龚正君 +1 位作者 范美坤 朱靖宜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3,共7页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开发了金纳米粒子液体状薄膜SERS基底,探讨了加入顺序、促进剂浓度、加热温度和卤素离子修饰对SERS基底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金纳米粒子液膜SERS基底组装的关键是界面上的纳米颗粒和油相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开发了金纳米粒子液体状薄膜SERS基底,探讨了加入顺序、促进剂浓度、加热温度和卤素离子修饰对SERS基底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金纳米粒子液膜SERS基底组装的关键是界面上的纳米颗粒和油相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将金纳米粒子(Au NPs)与油相(己烷)先混合再加入促进剂(四丁基硝酸铵)的顺序制得的SERS基底活性最好;促进剂浓度为10mmol/L时所得到的SERS信号最强;在不影响SERS信号的情况下,将加热温度从室温提升至80℃,可将制备时间从12 h缩短至40 min;加入20mmol/LKBr修饰有利于提升SERS信号。在以上优化条件下,建立了菲(Phe)、芘(Pyr)和蒽(Ant)三种多环芳烃定量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粒子 SERS 液膜 多环芳烃 检测
下载PDF
赤潮·水体富营养化 被引量:9
2
作者 范美坤 陈宇春 《化学教育》 CAS 1999年第5期1-2,共2页
赤潮是一种危害巨大的自然灾害。它会造成水质恶化和鱼类的大量死亡。本文就赤潮的产生、赤潮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提出了综述性建议。
关键词 赤潮 水体富营养化 海洋污染
下载PDF
维生素C片剂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被引量:7
3
作者 肖光 范美坤 +1 位作者 韩梅 崔丽钧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2004年第5期947-949,共3页
在酸性介质中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果味维生素 C片剂中 Vc的含量。方法的线性范围为 0—1 .4 mg/m L,操作简便、快速 ,重现性好 。
关键词 维生素C 紫外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得克萨斯红末端修饰单链DNA探针微阵列ZrO_2陶瓷小珠的发光特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承志 李原芳 +4 位作者 奉萍 范美坤 杨传孝 陆巍 陈宇春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86-589,共4页
以N ( 4 马来酰亚胺氧化丁酰 ) 琥珀酰亚胺磺酸钠盐 (Sulfo GMBS)为偶链剂将 5 NH2 /3 Tex双末端修饰DNA探针偶链到 3 0 0 μmZrO2 陶瓷小珠表面上 ,制成了发红光的陶瓷小珠 .理论研究表明 ,小珠表面上 2 0 mer单链DNA探针之间... 以N ( 4 马来酰亚胺氧化丁酰 ) 琥珀酰亚胺磺酸钠盐 (Sulfo GMBS)为偶链剂将 5 NH2 /3 Tex双末端修饰DNA探针偶链到 3 0 0 μmZrO2 陶瓷小珠表面上 ,制成了发红光的陶瓷小珠 .理论研究表明 ,小珠表面上 2 0 mer单链DNA探针之间的分子间距和微阵列密度是偶链反应溶液中DNA探针浓度、小珠数目和小珠大小的函数 .在优化条件下 ,2 0 mer单链DNA探针在小珠表面微阵列的最小分子间距约为 8 0nm ,因而在一个 3 0 0 μmZrO2 陶瓷小珠表面有10 10 数量级的 2 0 mer单链DNA探针进行微阵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探针 陶瓷小珠 微阵列 发光特性 得克萨斯红末端修饰 单链 二氧化锆
下载PDF
采用花生壳及炭化花生壳吸附水中荧光素 被引量:1
5
作者 龚正君 周文波 +3 位作者 邱忠平 王东梅 陈钰 范美坤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7-59,64,共4页
利用花生壳及炭化花生壳作为吸附剂研究对荧光素的吸附情况。试验表明:吸附剂的吸附量在溶液p H为3,吸附时间为8 h时达到最大;分析了该反应体系的热力学过程,两种材料均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R2均大于0.90,Qmax在61.728~30... 利用花生壳及炭化花生壳作为吸附剂研究对荧光素的吸附情况。试验表明:吸附剂的吸附量在溶液p H为3,吸附时间为8 h时达到最大;分析了该反应体系的热力学过程,两种材料均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R2均大于0.90,Qmax在61.728~303.030 mg/g之间,而且炭化花生壳的最大吸附量显著大于花生壳的最大吸附量,RL均小于1。Freundlich模型的吸附强度n值在1.218~2.02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素 花生壳 炭化花生壳 吸附
下载PDF
单链脱氧核糖核酸探针在氧化锆陶瓷小珠表面的微阵列及陶瓷荧光小珠的制备
6
作者 黄承志 李原芳 +1 位作者 奉萍 范美坤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17,共5页
以N-(4-马来酰亚胺氧化丁酰)-琥珀酰亚胺磺酸钠盐(sulfo-GMBS)为偶联剂将5’-氨基/3’-得克萨斯红双末端修饰DNA探针偶联到3-(2-氨乙基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ATS)修饰的300μmZrO2陶瓷... 以N-(4-马来酰亚胺氧化丁酰)-琥珀酰亚胺磺酸钠盐(sulfo-GMBS)为偶联剂将5’-氨基/3’-得克萨斯红双末端修饰DNA探针偶联到3-(2-氨乙基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ATS)修饰的300μmZrO2陶瓷小珠表面,制成荧光小珠。小珠表面上单链DNA探针分子之间的距离取决于小珠表面的预处理、偶联反应溶液中DNA探针浓度、小珠大小和小珠的数目。在优化条件下,20-mer单链DNA探针在小珠表面微阵列的最小分子间距约为7.6nm,即在一个300μmZrO2陶瓷小珠表面有1010数量级的20-mer单链 DNA探针参与微阵列反应。机理研究表明:DNA探针通过sulfoGGMBS偶联到小珠表面的化学反应仅涉及到探针末端修饰氨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核糖核酸探针 陶瓷小珠 微阵列 DNA光谱探针 生物芯片 氧化锆陶瓷
下载PDF
一种新型液-液界面全内反射分光光度测定装置
7
作者 陈宇春 范美坤 +2 位作者 肖光 宿艳 潘玉珍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2005年第2期369-371,共3页
设计了一种简便的适用于油相密度大于水相 (水上油下 )的液 -液界面全内反射分光光度测定装置。入射光经过棱镜折射和油水界面反射后 ,再经过比色皿底部的玻璃 -空气界面反射回油 -水界面 ,如此反复一定次数后 ,最后经棱镜折射进入检测... 设计了一种简便的适用于油相密度大于水相 (水上油下 )的液 -液界面全内反射分光光度测定装置。入射光经过棱镜折射和油水界面反射后 ,再经过比色皿底部的玻璃 -空气界面反射回油 -水界面 ,如此反复一定次数后 ,最后经棱镜折射进入检测器。发生全反射的次数可以通过改变油 -水界面的高度来调整 ,以获得适当的灵敏度。利用本装置测定了金胺 O在 CCl4/ H2 O界面的吸收光谱 ,并与在溶液中的情况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液界面 测定装置 分光光度 全内反射 油-水界面 界面反射 吸收光谱 CCL4 相密度 入射光 比色皿 检测器 全反射 灵敏度 H2O 折射 棱镜 水相 溶液
下载PDF
单链脱氧核糖核酸探针在羧基聚苯乙烯小珠表面的微阵列条件及固液杂交特性
8
作者 黄承志 李原芳 +1 位作者 黄新华 范美坤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344-1349,共6页
优化在 1 乙基 3 ( 3 二甲基氨丙基 ) 碳化二亚胺 (EDC)存在下 ,5′ NH2 单末端和 5′ TR 3′ NH2 双末端修饰单链脱氧核糖核酸 (DNA)探针在 10 μm羧基聚苯乙烯小珠表面进行微阵列的条件 ,研究 5′ NH2 单末端修饰DNA探针与其碱基互... 优化在 1 乙基 3 ( 3 二甲基氨丙基 ) 碳化二亚胺 (EDC)存在下 ,5′ NH2 单末端和 5′ TR 3′ NH2 双末端修饰单链脱氧核糖核酸 (DNA)探针在 10 μm羧基聚苯乙烯小珠表面进行微阵列的条件 ,研究 5′ NH2 单末端修饰DNA探针与其碱基互补序列进行的固 液杂交特性。结果表明 ,在pH 4 .6~ 5.6,EDC浓度为 0 .5~ 0 .7g L时 ,DNA探针在小珠表面具有最大的微阵列能力。微阵列在小珠表面的 5′ NH2 单末端修饰DNA探针 ,与其碱基互补序列的杂交反应遵守二级反应动力学 ,杂交优化条件除取决于溶液介质的pH值、离子强度和碱基互补序列在溶液介质中的浓度外 ,还取决于环境温度和杂交时间。测定了 2 5℃下微阵列在小珠表面的 2 0 merDNA探针与其溶液中互补序列的杂交反应常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核糖核酸探针 羧基聚苯乙烯小珠 优化 杂交
下载PDF
基于项目式引导的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被引量:2
9
作者 龚正君 王东梅 +1 位作者 范美坤 王腾飞 《高教学刊》 2023年第15期26-29,共4页
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存在着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同质化的问题,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不足。本研究以全日制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为试点,分析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问题,构建基于项目式引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化整... 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存在着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同质化的问题,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不足。本研究以全日制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为试点,分析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问题,构建基于项目式引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和“知识积累-实践训练-创新能力-科学提炼”的循序渐进教学方法,结合我国环保产业人才需求,将新模式与教学方法融合进行三年的应用和推广。本研究成功解决实践教学“碎片化”的问题,促进研究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结合,在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生实践培养中具有重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引导 专业学位 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 研究生
下载PDF
高重现性自支撑液膜SERS基底及其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10
作者 刘雯 黄雨婷 +2 位作者 刘静 晁生茂 范美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53-154,共2页
由于难以获得均匀的基底,重现性差一直是限制表面增强拉曼(SERS)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提出了一种具有高重现性的三维自支撑液膜(free-standing membrane,FSM)SERS基底。将金属纳米颗粒(MNPs)悬浮液浓缩并置于通孔模具... 由于难以获得均匀的基底,重现性差一直是限制表面增强拉曼(SERS)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提出了一种具有高重现性的三维自支撑液膜(free-standing membrane,FSM)SERS基底。将金属纳米颗粒(MNPs)悬浮液浓缩并置于通孔模具中,以形成具有自愈性的FSM SERS基底。即使采用湿化学法合成的非均匀银纳米粒子制备该基底,其大面积(3.5 mm2)SERS成像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也仅为8.80%。不同类型的纳米粒子悬浮液制备的FSM进行SERS成像(2500个数据点)的RSD都低于10%。此外,10个FSM平行样的最大RSD仅为9.30%。利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和小角度X射线散射(SAXS)对FSM进行了原位表征。并采用3D有限差分时域(3D-FDTD)对3D液体FSM的xy平面的电磁场分布进行了模拟。最后,使用该方法对不同实际样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与HPLC进行比较。统计结果表明,两种方法之间没有发现显著差异。此外,FSM基底的制备无需对纳米材料进行修饰,并且是单相体系(无需借助其他溶剂构建界面)。综上所述,该基底具有高重现性,简便快捷,成本低等优点,为SERS定量分析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RS 高重现性基底 定量分析 纳米粒子
下载PDF
纳米HNS、TATB及LLM-105的RAW264.7巨噬细胞毒性及其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灿 黄兵 +2 位作者 刘柳 范美坤 周阳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92-797,共6页
纳米炸药具有独特的性能优势而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对该类材料毒性认识的缺乏会限制其工业化应用。探讨了三种典型纳米级炸药,即六硝基茋(HNS)、三氨基三硝基苯(TATB)和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嗪-1-氧化物(LLM-105)的细胞毒性及其可能... 纳米炸药具有独特的性能优势而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对该类材料毒性认识的缺乏会限制其工业化应用。探讨了三种典型纳米级炸药,即六硝基茋(HNS)、三氨基三硝基苯(TATB)和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嗪-1-氧化物(LLM-105)的细胞毒性及其可能机制。以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为受试物进行染毒实验,采用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同时对乳酸脱氢酶(LDH)、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的含量进行分析以判断细胞死亡机制。结果表明,三种纳米级炸药都可以导致RAW264.7细胞活性显著下降,并呈现剂量相关性;其对RAW264.7细胞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49.3,211.3,6.6μg·mL^-1。随染毒剂量升高,细胞出现皱缩、触角增多或伸长、圆化等不规则形态变化;上清液中LDH的活性也呈上升趋势。另外还发现TATB与LLM-105染毒组细胞内SOD活力降低,LLM-105染毒组细胞内MDA含量升高。结果表明,纳米级HNS、TATB、LLM-105对RAW264.7细胞具有显著毒性作用;而破坏细胞膜完整性、引发氧化应激,是细胞死亡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硝基茋(HNS) 三氨基三硝基苯(TATB) 2 6-二氨基-3 5-二硝基吡嗪-1-氧化物(LLM-105) RAW264.7细胞 细胞毒性
下载PDF
银纳米-泡沫铜基底的透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法对福美双的检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江欣承 施林宏 +4 位作者 罗彬 王东梅 王照丽 范美坤 龚正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09-1814,共6页
表面增强红外光谱(SEIRAS)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分析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SEIRAS技术的关键在于具有红外增强效应的基底,但目前已有的SEIRAS基底制备的成本、步骤和耗时等都还有待优化。金属材料由于其不透光性,通常难以用作... 表面增强红外光谱(SEIRAS)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分析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SEIRAS技术的关键在于具有红外增强效应的基底,但目前已有的SEIRAS基底制备的成本、步骤和耗时等都还有待优化。金属材料由于其不透光性,通常难以用作透射模式(T-SEIRAS)基底的衬底,本研究创新性地使用具有三维孔隙结构的泡沫铜材料作为衬底,基于置换反应在泡沫铜上负载银纳米粒子,研发出一种快速、简便、低成本的T-SEIRAS基底制备方法。优化了银离子溶液浓度、表面活性剂用量、反应时间等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硝酸银(0.2 mmol·L^-1)用量为10 mL,聚乙烯吡咯烷酮(PVP)(0.05 g·mL^-1)用量为2 mL,反应时间为30 s时,基底红外增强效果最好。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SEIRAS透射基底的表征,表明从几十到一百纳米尺度的银纳米被成功负载于泡沫铜衬底上。优化制备的银纳米-泡沫铜SEIRAS透射基底可对探针分子11-巯基十一烷酸(MUA)及福美双农药产生明显的红外信号增强,对MUA在1689 cm^-1处的增强达32.7倍,对福美双在1371 cm^-1处的增强达2.9倍。分别考察了福美双1236,1371和1495 cm^-1处的吸收信号强度与浓度的线性拟合情况,1236 cm^-1处的线性最优,相关系数为0.923。该基底对福美双的检出限为0.024 mg·mL^-1。研究结果为快速、简便制备SEIRAS透射基底提供了新方案,为福美双等有机污染物的现场应急快速检测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纳米粒子 泡沫铜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11-巯基十一烷酸(MUA) 福美双 表面增强红外吸收
下载PDF
DNA探针在羧基聚苯乙烯微珠表面的微阵列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承志 李原芳 +1 位作者 黄新华 范美坤 《中国科学(B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05-310,共6页
报道在1-乙基-3-3-(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亚胺(EDC)偶链剂存在下,5’-NH_2单末端和5’-Tex/3’-NH_2双末端修饰DNA探针在10μm 羧基功能微珠表面的微阵列特性.研究表明,DNA探针在微珠... 报道在1-乙基-3-3-(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亚胺(EDC)偶链剂存在下,5’-NH_2单末端和5’-Tex/3’-NH_2双末端修饰DNA探针在10μm 羧基功能微珠表面的微阵列特性.研究表明,DNA探针在微珠表面的微阵列能力决定于溶液介质的pH,DNA探针浓度和微珠总表面积.优化条件下, 20 mer单链DNA探针在微珠表面微阵列的最小分子间距约为14 nm,而20 mer双链DNA分子微阵列的最小分子间距约为27 nm.如果DNA探针序列长度由 20增加到 35 mer,探针在微珠表面的微阵列密度降低.机理研究表明,DNA探针在羧基功能微珠表面的微阵列方式是探针分子近平行于微珠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探针 聚苯乙烯微珠 微阵列 生物芯片
全文增补中
淀粉改性蒙脱石对Cr(Ⅵ)离子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苏凯 邓少奇 +3 位作者 王琴 李林潇 曹容 范美坤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20,共6页
六价铬离子在水体中呈现出强毒性,被多国列为高危险毒性物质,为探索Cr(Ⅵ)离子的新型处理方法,本次研究通过使用淀粉对蒙脱石进行改性制备淀粉改性的蒙脱石,探究其对Cr(Ⅵ)吸附的机理以及效果。通过Zeta电位、X射线衍射(XRD),傅式转换... 六价铬离子在水体中呈现出强毒性,被多国列为高危险毒性物质,为探索Cr(Ⅵ)离子的新型处理方法,本次研究通过使用淀粉对蒙脱石进行改性制备淀粉改性的蒙脱石,探究其对Cr(Ⅵ)吸附的机理以及效果。通过Zeta电位、X射线衍射(XRD),傅式转换红外线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分析表征改性机理与改性蒙脱石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实验制备10 g淀粉、淀粉改性蒙脱石对250 ml 10 mg/L Cr(Ⅵ)污染溶液进行吸附,分别达到了60.7%和55.9%的吸附率,具备较好的吸附效果,而实验制备10 g Na基蒙脱石对250 ml 10 mg/L Cr(Ⅵ)污染溶液进行吸附,吸附率仅为1.5%,说明其对Cr(Ⅵ)不具备吸附能力。通过FTIR对三种材料进行扫描,对比显示淀粉仅存在于蒙脱石的表面,通过降低蒙脱石的整体电负性,从而使蒙脱石具备了对Cr(Ⅵ)吸附能力,为Cr(Ⅵ)离子的吸附去除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脱石 淀粉 Cr(Ⅵ) 吸附
原文传递
Microarray of DNA probes on carboxylate functional beads surface
15
作者 黄承志 李原芳 +1 位作者 黄新华 范美坤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00年第4期435-442,共8页
The microarray of DNA probes with 5′-NH2 and 5′-Tex/3′-NH2 modified terminus on 10 μm carboxylate functional beads surface in the presence of 1-ethyl-3-(3-dimethylaminopropyl)carbodiimide (EDC) is characterized in... The microarray of DNA probes with 5′-NH2 and 5′-Tex/3′-NH2 modified terminus on 10 μm carboxylate functional beads surface in the presence of 1-ethyl-3-(3-dimethylaminopropyl)carbodiimide (EDC) is characterized in the present paper. It was found that the microarray capacity of DNA probes on the beads surface depends on the pH of the aqueous solut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DNA probe and the total surface area of the beads. On optimal conditions, the minimum distance of 20 mer single-stranded DNA probe microarrayed on beads surface is about 14 nm, while that of 20 mer double-stranded DNA probes is about 27 nm. If the probe length increases from 20 mer to 35 mer, its microarray density decreases correspondingly. Mechanism study shows that the binding mode of DNA probes on the beads surface is nearly parallel to the beads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PROBE POLYSTYRENE BEADS MICROARRAY hybridiz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