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花生果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1
作者 范腕腕 李绍建 +3 位作者 桑素玲 张海燕 高蒙 王振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7-384,共8页
花生果腐病又称烂果病,是河南省乃至全国花生主产区日趋严重的重要病害。为明确河南省花生果腐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2019和2020年采自河南省各花生产区的92份花生果腐病样进行了菌株分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并依据... 花生果腐病又称烂果病,是河南省乃至全国花生主产区日趋严重的重要病害。为明确河南省花生果腐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2019和2020年采自河南省各花生产区的92份花生果腐病样进行了菌株分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并依据柯赫氏法则进行验证,确定了引起河南省花生果腐病的病原菌包括镰刀菌属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腐皮镰刀菌(F. solani)、层出镰刀菌(F. proliferatum)和厚垣镰刀菌(F. chlamydosporum)、曲霉属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和黄曲霉菌(A. flavus)、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以及侵管新赤壳菌(Neocosmospora vasinfecta)共计5属9种,其中以镰刀菌属的尖孢和腐皮镰刀菌为优势种。本研究进一步确定了花生果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所致,研究结果可为花生果腐病的有效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果腐病 病原菌 镰刀菌属 曲霉属 复合侵染
下载PDF
河南省花生青枯病菌的分子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2
作者 桑素玲 王振宇 +5 位作者 李绍建 范腕腕 高蒙 崔小伟 张海燕 冯兰兰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110,共9页
为了明确河南省花生青枯病的病原菌分类属性,对采自河南省内不同市的30个青枯病菌株在16S rDNA序列、碳水化合物利用、致病性、演化型及序列变种等方面进行了鉴定。30个青枯病菌株的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引起河南花生青枯病的病原为茄... 为了明确河南省花生青枯病的病原菌分类属性,对采自河南省内不同市的30个青枯病菌株在16S rDNA序列、碳水化合物利用、致病性、演化型及序列变种等方面进行了鉴定。30个青枯病菌株的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引起河南花生青枯病的病原为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所有青枯病菌株可侵染茄子、辣椒、马铃薯、烟草和番茄,但不侵染姜,属于生理小种1号;根据能否利用3种双糖和3种己醇的能力,可将其中4个菌株归于生化型Ⅱ,10个菌株归于生化型Ⅲ,16个菌株归于生化型V;所有青枯病菌株均能用多重PCR扩增得到144 bp演化型Ⅰ特异条带和280 bp茄科雷尔氏菌特异条带,表明青枯病原菌均属于茄科雷尔氏菌演化型Ⅰ,即亚洲组13;利用egl基因的系统发育进化分析表明,来自河南的30个菌株与Gx525、Ah-XnJn-12-6、HA2-1聚为一支,属于序列变种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青枯病 茄科雷尔氏菌 生理小种 生化型 演化型 序列变种
下载PDF
430g·L^(-1)戊唑醇悬浮剂防治花椒锈病田间药效评价
3
作者 邵欣欣 张建 +3 位作者 李波 闫振领 王振宇 范腕腕 《河南农业》 2024年第11期48-49,共2页
花椒锈病又称花椒鞘锈病、花椒粉锈病,病原为花椒鞘锈菌。花椒叶片侵染后,叶正面出现水浸状褪绿斑,逐步发展成深褐色坏死斑,叶背面出现圆形黄褐色的疱状物(夏孢子堆),后逐步发展成褐色或橘红色蜡质冬孢子堆,造成椒叶大量脱落。一般6月... 花椒锈病又称花椒鞘锈病、花椒粉锈病,病原为花椒鞘锈菌。花椒叶片侵染后,叶正面出现水浸状褪绿斑,逐步发展成深褐色坏死斑,叶背面出现圆形黄褐色的疱状物(夏孢子堆),后逐步发展成褐色或橘红色蜡质冬孢子堆,造成椒叶大量脱落。一般6月开始发病,7—10月为发病盛期,流行年份发病率在50%以上,严重时为90%~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色坏死斑 发病盛期 冬孢子堆 水浸状 夏孢子堆 花椒锈病 褪绿斑 花椒粉
下载PDF
抑制水稻纹枯病菌的植物筛选 被引量:3
4
作者 范腕腕 王静 +3 位作者 陈振东 袁高庆 黎起秦 林纬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62-1265,共4页
以水稻纹枯病菌为供试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7科37种植物甲醇提取物的离体抑菌活性,发现羊耳菊全草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作用最强,其茎和叶2个不同部位的甲醇提取物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中浓度分别为1.19×103和4.08×10... 以水稻纹枯病菌为供试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7科37种植物甲醇提取物的离体抑菌活性,发现羊耳菊全草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作用最强,其茎和叶2个不同部位的甲醇提取物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中浓度分别为1.19×103和4.08×103mg/L。以羊耳菊茎秆提取物对离体水稻叶片纹枯病进行了防效试验,当其浓度为10×103mg/L时,先喷药后接种的预防效果为100%,先接种后喷药的治疗效果为92.38%。研究结果初步证实,羊耳菊含有强烈抑制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菌 羊耳菊 抑菌活性
下载PDF
巨大芽孢杆菌B196菌株发酵滤液的抑菌谱及其稳定性 被引量:10
5
作者 秦健 袁高庆 +4 位作者 王雅 谢慧婷 范腕腕 黎起秦 林纬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94-1697,共4页
分别以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抑菌圈法测定了巨大芽孢杆菌B196菌株发酵滤液对18种植物病原真菌和7种细菌的抑制作用,发现该滤液抑菌谱较广,对供试的所有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其中8种真菌的抑菌率在80%以上;对6种供试细菌有抑制作用,其中对水... 分别以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抑菌圈法测定了巨大芽孢杆菌B196菌株发酵滤液对18种植物病原真菌和7种细菌的抑制作用,发现该滤液抑菌谱较广,对供试的所有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其中8种真菌的抑菌率在80%以上;对6种供试细菌有抑制作用,其中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菌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达到27.67 mm。以水稻纹枯病菌为指示菌,测定了B196菌株发酵滤液的酸碱稳定性、热稳定性、蛋白酶稳定性及紫外线稳定性。结果表明,发酵滤液在pH 2~8条件下抑菌活性没有明显变化;经121℃处理20 min,抑菌活性为原有活性78.43%;对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蛋白酶K均稳定,但对木瓜蛋白酶敏感;对紫外线稳定,在处理4 h后,抑菌率在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芽孢杆菌B196 发酵滤液 抑菌谱 稳定性 水稻纹枯病菌
下载PDF
3,4,5-三羟基苯甲酸甲酯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物理作用方式及其对番茄根系次生代谢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袁高庆 陈媛媛 +2 位作者 范腕腕 黎起秦 林纬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0-85,共6页
通过生物学方法测定3,4,5-三羟基苯甲酸甲酯(MG)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物理作用方式,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该化合物对番茄根系组织次生代谢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4,5-三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番茄青枯病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持效期较长,施... 通过生物学方法测定3,4,5-三羟基苯甲酸甲酯(MG)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物理作用方式,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该化合物对番茄根系组织次生代谢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4,5-三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番茄青枯病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持效期较长,施药15d后接种青枯病菌,防效仍达52.12%;该化合物可快速扩散到番茄根系组织内,但其向植株顶部和基部的输导作用弱,对番茄青枯病的治疗效果差。番茄根系中共鉴定出36种次生代谢物质,与对照相比,3,4,5-三羟基苯甲酸甲酯处理对番茄根系次生代谢产物的组成和相对含量有明显影响,其中与抑菌活性相关的物质有香叶醇、豆甾醇、β-谷甾醇和木栓醇等4种,前3种物质在3,4,5-三羟基苯甲酸甲酯处理植株体内表现为含量显著升高,木栓醇则为苗期用3,4,5-三羟基苯甲酸甲酯处理后番茄根系新增的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4 5-三羟基苯甲酸甲酯 番茄青枯病 物理作用方式 次生代谢物质
下载PDF
四种植物精油对花斑皮蠹的熏蒸作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霞 范腕腕 邓天福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3期75-78,共4页
采用密闭熏蒸法,研究了肉桂油、青蒿油、生姜油、蛇床子油4种植物精油对花斑皮蠹成虫和幼虫的熏蒸活性.结果表明:在40μL/L的处理剂量下,肉桂油、青蒿油对花斑皮蠹成虫的熏蒸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精油及对照,处理12 h后死亡率即达100%... 采用密闭熏蒸法,研究了肉桂油、青蒿油、生姜油、蛇床子油4种植物精油对花斑皮蠹成虫和幼虫的熏蒸活性.结果表明:在40μL/L的处理剂量下,肉桂油、青蒿油对花斑皮蠹成虫的熏蒸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精油及对照,处理12 h后死亡率即达100%,而生姜油和蛇床子油在熏蒸120 h后的死亡率分别为70%和46.67%;肉桂油和青蒿油对花斑皮蠹幼虫的熏蒸活性也显著高于生姜油和蛇床子油,熏蒸120 h后的死亡率分别为66.67%、50.00%、3.33%和16.67%.肉桂油和青蒿油可以作为熏蒸剂防治花斑皮蠹等仓库害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精油 花斑皮蠹 熏蒸作用
下载PDF
抑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没食子酸分离及其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作用(英文) 被引量:4
8
作者 汪锴豪 魏昌英 +4 位作者 谢慧婷 袁高庆 林纬 范腕腕 黎起秦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9-127,共9页
通过液—液萃取、硅胶和凝胶柱层析法,从佛甲草(Sedum lineare)分离出一种可以抑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Xoc)生长的单体化合物,经质谱分析,确定该化合物为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在30 mg·mL^(... 通过液—液萃取、硅胶和凝胶柱层析法,从佛甲草(Sedum lineare)分离出一种可以抑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Xoc)生长的单体化合物,经质谱分析,确定该化合物为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在30 mg·mL^(-1)浓度下,GA能抑制一些植物病原细菌如桃细菌性穿孔病菌(X.campestris pv.pruni)、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oryzae pv.oryzicola)、水稻白叶枯病菌(X.oryzae pv.oryzae)、柑橘溃疡病菌(X.axonopodis pv.citri)、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glycinea)、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P.syringae pv.tomato)和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的生长;GA还对11种植物病原真菌如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滇刺枣褐腐病菌(Streptobotrys streptothrix)、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芒果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angiferae)、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rum)、西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 f.sp.nicotianae)、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和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300 mg·mL^(-1)浓度下,GA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到64.62%。该研究结果表明没食子酸具有开发成为一种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杀菌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菌物质 提取和纯化 佛甲草 没食子酸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防治效果
下载PDF
抑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植物筛选 被引量:2
9
作者 魏昌英 谢慧婷 +4 位作者 龙健 袁高庆 林纬 范腕腕 黎起秦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0期59-63,共5页
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为供试菌,对12种植物甲醇提取物进行离体抑菌活性测定,发现霸王鞭和佛甲草的甲醇提取物抑菌活性最好。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抑菌圈法测定了佛甲草甲醇提取物对6种植物病原细菌和12种病原菌物的抑制作用,发现该... 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为供试菌,对12种植物甲醇提取物进行离体抑菌活性测定,发现霸王鞭和佛甲草的甲醇提取物抑菌活性最好。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抑菌圈法测定了佛甲草甲醇提取物对6种植物病原细菌和12种病原菌物的抑制作用,发现该提取物对5种供试细菌有抑制作用,其中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菌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达到21.67mm;对8种病原菌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4种病原菌物菌丝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以浓度为300mg/mL的佛甲草甲醇提取物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进行离体和盆栽防治试验,先喷药后接种,离体和盆栽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5.19%和66.67%;先接种后喷药,离体和盆栽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9.63%和57.65%。研究结果初步证实,佛甲草中含有强烈抑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菌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植物提取物 抑菌物质 佛甲草
下载PDF
河南不同地区棉蚜种群共生菌Wolbachia的检测及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绍建 高蒙 +4 位作者 王娜 崔小伟 桑素玲 范腕腕 王振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5-221,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河南省不同地区棉蚜Aphis gossypii种群共生菌Wolbachia的感染情况,明确Wolbachia的感染类型及分类地位。【方法】2016-2017年间采集河南省不同地区的13个棉蚜种群,通过扩增COI基因片段对其进行种类鉴定;通过扩...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河南省不同地区棉蚜Aphis gossypii种群共生菌Wolbachia的感染情况,明确Wolbachia的感染类型及分类地位。【方法】2016-2017年间采集河南省不同地区的13个棉蚜种群,通过扩增COI基因片段对其进行种类鉴定;通过扩增棉蚜种群中Wolbachia的wsp基因片段对其进行Wolbachia感染率的检测,应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棉蚜种群中Wolbachia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对河南省内不同地区采集的13个棉蚜种群的Wolbachia感染率而言,郑州(ZZ)种群最高(46.67%),信阳2(XY2)种群最低(6.67%),13个种群Wolbachia的感染率范围为6.67%~46.67%,平均感染率为28.35%。基于wsp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安阳和信阳的棉蚜种群感染的Wolbachia株系属于B大组,其余地区棉蚜种群感染的Wolbachia株系属于A大组。【结论】河南省不同地区的棉蚜种群Wolbachia感染率差别较大,且不同种群感染的Wolbachia株系分别属于A大组或B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蚜 WOLBACHIA WSP 基因 系统发育分析 感染率 株系
下载PDF
花生网斑病原菌孢子差异及其致病力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绍建 高蒙 +6 位作者 王娜 范腕腕 桑素玲 杨光 李航宇 崔小伟 王振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41-1348,共8页
花生网斑病(peanut web blotch),由花生亚隔孢壳菌(Didymella arachidicola)引起,病原菌又称花生茎点霉(Phoma arachidicola)或派伦霉(Peyronella arachidicola),在我国南北的各大花生产区均有发生,已成为生产上严重的叶部病害。为筛选... 花生网斑病(peanut web blotch),由花生亚隔孢壳菌(Didymella arachidicola)引起,病原菌又称花生茎点霉(Phoma arachidicola)或派伦霉(Peyronella arachidicola),在我国南北的各大花生产区均有发生,已成为生产上严重的叶部病害。为筛选产孢效率高、致病力强的菌株,研究病原菌进化机制和环境适应性,从来自不同地区的花生网斑病叶片样本中分离病原菌菌株,研究分生孢子及致病力差异。结果表明,18个菌株中YY187的产孢时间最短,22℃黑暗条件下燕麦琼脂培养基培养7 d即可产孢;菌株YY187和NY206产生的分生孢子器数量显著多于其它菌株;采用孢子悬浮液接种花生叶片,供试所有菌株均可造成叶片发病,其中菌株LY128和YY187在供试18个菌株中致病力相对较强。因此,综合评价产孢效率更高、致病力更强的本地菌株YY187适合作为花生抗网斑病研究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网斑病 亚隔孢壳菌 分生孢子 产孢效率 致病力
下载PDF
花生新黑地珠蚧发生为害及其系统发育
12
作者 李绍建 王娜 +4 位作者 崔小伟 高蒙 桑素玲 范腕腕 王振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37-241,274,共6页
本文以花生地下害虫花生新黑地珠蚧为研究对象,对其田间危害及虫体发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系统发育研究。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花生新黑地珠蚧在河南省一年发生一代,多发生于沙壤土,主要以珠体状的2龄若虫为害花... 本文以花生地下害虫花生新黑地珠蚧为研究对象,对其田间危害及虫体发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系统发育研究。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花生新黑地珠蚧在河南省一年发生一代,多发生于沙壤土,主要以珠体状的2龄若虫为害花生根部;雌雄珠体数量及大小差异均较大,单株花生上为害的雌珠体数17~78头,雄珠体数59~146头,雌雄珠体性比为1.00∶2.61,雌雄珠体直径分别为4.72~7.26 mm和1.83~2.65 mm。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和传统形态学分类的综合分析表明本研究中所采集害虫为花生新黑地珠蚧,隶属于半翅目蚧总科珠蚧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新黑地珠蚧 田间为害 虫体发育 系统发育分析 珠蚧科
下载PDF
茄青枯拉尔氏菌Rs-T02在3,4,5-三羟基苯甲酸甲酯作用下的差异蛋白分析
13
作者 范腕腕 余功明 +3 位作者 袁高庆 林纬 魏昌英 黎起秦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7-55,共9页
为探明3,4,5-三羟基苯甲酸甲酯(MG)抑制茄青枯拉尔氏菌的机制,利用二维电泳技术,分析了MG作用下茄青枯拉尔氏菌Rs-T02菌株的差异蛋白。结果发现在MG作用下的菌体中检测出29个差异蛋白点。采用质谱技术鉴定出22个差异蛋白,其中新增蛋白1... 为探明3,4,5-三羟基苯甲酸甲酯(MG)抑制茄青枯拉尔氏菌的机制,利用二维电泳技术,分析了MG作用下茄青枯拉尔氏菌Rs-T02菌株的差异蛋白。结果发现在MG作用下的菌体中检测出29个差异蛋白点。采用质谱技术鉴定出22个差异蛋白,其中新增蛋白11种、缺失蛋白5种、表达上调蛋白1种和表达下降蛋白5种。这些蛋白参与能量代谢、信号转导、物质运输和DNA修复等途径。我们推测,与能量代谢相关的新增蛋白spot 9和缺失蛋白spot 65可能与MG抑制茄青枯拉尔氏菌的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青枯拉尔氏菌 3 4 5-三羟基苯甲酸甲酯 差异蛋白
原文传递
3,4,5-三羟基苯甲酸甲酯的抑菌特性及其对番茄青枯病的田间防治作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悦 范腕腕 +2 位作者 袁高庆 黎起秦 林纬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45-848,共4页
[目的]为研制防治植物青枯病的新型农药,对3,4,5-三羟基苯甲酸甲酯进行了抑菌特性测定和田间防治试验。[方法]采用抑菌圈法测定供试化合物的稳定性以及没食子酸烷基酯类化合物对茄青枯拉尔氏菌的抑菌活性;通过大田防治试验,测定其对番... [目的]为研制防治植物青枯病的新型农药,对3,4,5-三羟基苯甲酸甲酯进行了抑菌特性测定和田间防治试验。[方法]采用抑菌圈法测定供试化合物的稳定性以及没食子酸烷基酯类化合物对茄青枯拉尔氏菌的抑菌活性;通过大田防治试验,测定其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该化合物具有很好的稳定性,酚羟基数目和烷基链长度同没食子酸烷基酯的抑菌活性密切相关;供试化合物可有效降低番茄青枯病发病率。[结论]该化合物具有开发为植物青枯病防治药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4 5-三羟基苯甲酸甲酯 没食子酸烷基酯 抑菌特性 番茄青枯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