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菊睛方对碘酸钠诱导的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小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及物质基础研究
1
作者 齐程成 范若颖 +6 位作者 王学森 宿树兰 朱悦 郭盛 康宏杰 周学义 段金廒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58-1367,共10页
目的研究菊睛方对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小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腹腔注射碘酸钠的方法诱导小鼠干性AMD模型,给予菊睛方干预后,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视网膜厚度,苏木精-伊红(HE... 目的研究菊睛方对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小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腹腔注射碘酸钠的方法诱导小鼠干性AMD模型,给予菊睛方干预后,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视网膜厚度,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视网膜形态学变化,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染色检测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结合眼球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炎症因子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评价菊睛方对干性AMD小鼠的视网膜保护作用。结果OCT、HE及TUNEL染色结果显示,菊睛方可明显改善碘酸钠诱导的干性AMD小鼠视网膜损伤,增加视网膜厚度(P<0.05),减少视网膜细胞的凋亡(P<0.01),提高眼球及血清中GSH和SOD活性(P<0.01),降低TNF-α、IL-6、IL-1β及MDA水平(P<0.01)。结论菊睛方能有效改善干性AMD小鼠视网膜损伤,其作用途径与抑制炎性反应、增强抗氧化能力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睛方 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视网膜损伤 抗氧化 炎症因子 凋亡
下载PDF
中国生物古地理学及古生态学研究新进展:古老学科的新力量
2
作者 张立军 薛进庄 范若颖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3-326,共4页
地层中丰富的化石,记录着古生态、古环境、古地理演化的重要信息,是追溯地球表层系统演化的重要实证资料。生物古地理学及古生态学是古生物学研究中最具悠久历史的领域。人们在识别了化石的基本特征之后,接下来便是思考其分类位置、地... 地层中丰富的化石,记录着古生态、古环境、古地理演化的重要信息,是追溯地球表层系统演化的重要实证资料。生物古地理学及古生态学是古生物学研究中最具悠久历史的领域。人们在识别了化石的基本特征之后,接下来便是思考其分类位置、地理分布和生态习性等问题。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已有对化石及其地理分布的朴素认识(邓龙华,1976)。古脊椎动物、古植物的地理分布特征,被魏格纳作为其大陆漂移学说的重要证据(殷鸿福等,19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漂移学说 古地理学 魏格纳 《梦溪笔谈》 古生态学 古脊椎动物 地球表层系统 地理分布特征
下载PDF
海相遗迹化石对显生宙生物大辐射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2
3
作者 许晴旸 范若颖 龚一鸣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1-450,共20页
通过系统梳理前寒武纪和显生宙海相遗迹化石记录及笔者自己的研究,发现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中生代海洋革命共3次里程碑式的生物大辐射过程中,海相遗迹化石的属级多样性变化和歧异度增减均与生物多样性呈正相关,生物... 通过系统梳理前寒武纪和显生宙海相遗迹化石记录及笔者自己的研究,发现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中生代海洋革命共3次里程碑式的生物大辐射过程中,海相遗迹化石的属级多样性变化和歧异度增减均与生物多样性呈正相关,生物扰动强度和深度明显增加,造迹生物的觅食策略和行为习性多样化明显增多。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生物行为变化是出现了具有垂向分量的潜穴;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期间,海相遗迹化石的分布逐渐从滨、浅海扩展至半深海和深海,表现为造迹生物群落栖息地的扩张;中生代海洋革命时期,海相和陆相遗迹化石同步增加,生物对生态空间利用的深度、广度和集约性同步增强,遗迹化石面貌表现为深海雕画迹的多样性和歧异度大幅增加、形态类型多样、多种觅食策略共存。地史时期的海相遗迹化石面貌受环境外因和生物内因控制,表现出形态由简到繁、分布范围由小到大的变化趋势,对生态空间的利用表现为由沉积物表层至浅层再到深层、由二维到三维、由局域(浅水)到广域(浅水和深水以及陆地)的发展,印证了生物获取生态机会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生宙 生物大辐射 遗迹化石 响应模式 生物—环境事件
下载PDF
准噶尔西北部塔尔巴哈台组早石炭世植物和遗迹化石的发现及其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11
4
作者 纵瑞文 范若颖 +2 位作者 赵龙 龚一鸣 王国灿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9-334,共16页
首次在准噶尔西北部塔尔巴哈台组上部发现了早石炭世维宪期植物化石Archaeocalamites scrobiculatus,Sublepidodendron grabaui,S.mirabile,S.cf.mirabile,Sublepidodendron sp.,Lepidodendropsis sp.,Mesocalamites sp.,Sigillaria sp.... 首次在准噶尔西北部塔尔巴哈台组上部发现了早石炭世维宪期植物化石Archaeocalamites scrobiculatus,Sublepidodendron grabaui,S.mirabile,S.cf.mirabile,Sublepidodendron sp.,Lepidodendropsis sp.,Mesocalamites sp.,Sigillaria sp.,Rhodiopteridium?sp.,Knorria sp.,证实了该组的时代可延续到早石炭世。根据研究区塔尔巴哈台组和上覆黑山头组的生物组合面貌及二者的接触关系,论证了塔尔巴哈台组顶部和黑山头组在准噶尔西北部具有明显的穿时性,前者从杜内期延续到维宪期,后者从杜内期延续到谢尔普霍夫期。与植物化石共同保存的深水相遗迹化石指示了塔尔巴哈台地区在早石炭世早中期为半深海—深海沉积环境,不同于东部吉木乃地区同期的滨浅海沉积环境,说明准噶尔西北部在早石炭世存在着不同的沉积体系。北疆地区早石炭世广泛的海侵活动以及额尔齐斯—斋桑洋向南侧哈萨克斯坦板块俯冲是造成这种沉积差异的主控因素,同时也造成了塔尔巴哈台组和黑山头组在区域上具穿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尔巴哈台组 植物化石 早石炭世 遗迹化石 沉积环境 古地理 准噶尔西北部
下载PDF
连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遗迹组构研究:第13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4
5
作者 张立军 胡斌 +5 位作者 齐永安 宋慧波 郑伟 牛永斌 邢智峰 范若颖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1-615,共5页
第13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于2015年5月14日—21日在日本高知大学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和野外地质考察可以看出:(1)遗迹化石的演化古生态学和复杂遗迹化石的古生态学、埋藏学精细分析将是未来遗迹学的研究热点;(2)遗迹化石的正确... 第13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于2015年5月14日—21日在日本高知大学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和野外地质考察可以看出:(1)遗迹化石的演化古生态学和复杂遗迹化石的古生态学、埋藏学精细分析将是未来遗迹学的研究热点;(2)遗迹化石的正确分类命名及其形态功能和古环境分析依然是遗迹学的基础和主要内容;(3)新遗迹学展示了巨大的生命力,成为了将今论古的重要钥匙;(4)三维动画模拟未来将推动遗迹学、生态学的科学普及;(5)遗迹组构在油气勘探应用中已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学科交叉和高新技术测试方法、跨越多学科的思维路线将是遗迹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遗迹组构 遗迹学
下载PDF
遗迹学的可持续发展:第4届国际遗迹学大会综述 被引量:4
6
作者 张立军 范若颖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17-720,共4页
第4届国际遗迹学大会于2016年5月6日—9日在葡萄牙新伊达尼亚世界地质公园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论文摘要集和野外地质考察可以看出:遗迹化石与沉积环境分析及遗迹化石的系统古生物学是当前遗迹学研究的热门领域,新概念和跨学科的研... 第4届国际遗迹学大会于2016年5月6日—9日在葡萄牙新伊达尼亚世界地质公园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论文摘要集和野外地质考察可以看出:遗迹化石与沉积环境分析及遗迹化石的系统古生物学是当前遗迹学研究的热门领域,新概念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是未来遗迹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比表明,中国学者在遗迹化石的系统分类学、陆相遗迹化石以及新遗迹学领域研究较为薄弱。笔者认为,注重遗迹化石在地质突变期中的分析、发展新遗迹学、加强四足动物及鸟类足迹的研究,将是近期国内遗迹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4届国际遗迹学大会 遗迹化石 遗迹学 葡萄牙
下载PDF
海相遗迹学的成就、问题与展望 被引量:3
7
作者 范若颖 龚一鸣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78-896,共19页
海相遗迹学经历了博物学者时代、藻类时代、大辩论时代、黎明时代,目前正处于现代遗迹学时代。海相遗迹学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事件包括:博物学者对遗迹化石的初步研究、遗迹化石真实属性的确立、德国森根堡海洋研究所的建立、遗迹化石的... 海相遗迹学经历了博物学者时代、藻类时代、大辩论时代、黎明时代,目前正处于现代遗迹学时代。海相遗迹学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事件包括:博物学者对遗迹化石的初步研究、遗迹化石真实属性的确立、德国森根堡海洋研究所的建立、遗迹化石的行为习性分类,以及遗迹相、遗迹组构等重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在系统回顾总结海相遗迹学成就和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展示了海相遗迹学发展的3个方向:遗迹化石三维形态重建与形态发生模拟,综合遗迹分类学以及微观手段的运用。海相遗迹学在诠释遗迹化石所反映的生物行为习性以及不同尺度生物—环境相互作用与协同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海相 遗迹沉积学 计算机模拟 定量方法 微观手段
下载PDF
21世纪遗迹学热点与前沿:第14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4
8
作者 范若颖 龚一鸣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19-926,共8页
第14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于2017年4月29日至5月2日在中国台北台湾大学顺利召开。从会议口头报告、展板、会间和会后野外地质考察以及交流讨论可以看出遗迹学热点与前沿:(1)遗迹化石的系统分类将一直是遗迹学家努力的方向,旨在为古... 第14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于2017年4月29日至5月2日在中国台北台湾大学顺利召开。从会议口头报告、展板、会间和会后野外地质考察以及交流讨论可以看出遗迹学热点与前沿:(1)遗迹化石的系统分类将一直是遗迹学家努力的方向,旨在为古生物学研究提供丰富的行为学资料,并为沉积学、古生态学等研究提供科学、客观和简便的遗迹分类学框架;(2)遗迹组构分析在沉积学中的深入应用,能提供大量传统沉积学、地球化学分析所无法揭示的生物学信息;(3)重大地质事件的遗迹学响应以及遗迹化石的演化古生态学为地质—生命突变期研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新素材;(4)地微生物学与遗迹学的结合进行了初步有益尝试;(5)特殊化石行为如求偶行为的报道扩大了深时行为类型;(6)定量形态表征和统计分析是遗迹学研究精细化和定量化的重要途径,通过遗迹组构分析来定量刻画沉积环境因子是遗迹组构研究的重要前景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组构 遗迹学 遗迹化石 第14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 会议综述
下载PDF
新疆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与泥盆系-石炭系界线新知 被引量:6
9
作者 纵瑞文 王志宏 +4 位作者 范若颖 宋俊俊 张欣松 申震 龚一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460-2475,共16页
通过对西准噶尔地区洪古勒楞组多条剖面的综合研究,提出洪古勒楞组与上覆黑山头组以钙质碎屑岩的消失、暗色细火山碎屑岩的出现为界,其顶界为一套近岸浅水沉积的碎屑岩(含舌形贝的钙质粉砂岩、凝灰质砂岩、细砾岩或含介壳的砂砾岩),称之... 通过对西准噶尔地区洪古勒楞组多条剖面的综合研究,提出洪古勒楞组与上覆黑山头组以钙质碎屑岩的消失、暗色细火山碎屑岩的出现为界,其顶界为一套近岸浅水沉积的碎屑岩(含舌形贝的钙质粉砂岩、凝灰质砂岩、细砾岩或含介壳的砂砾岩),称之为"杨庄砂岩",该界线在多条剖面上易于识别和对比。在洪古勒楞组上部和黑山头组下部发现三叶虫9属(亚属)14种:Omegops sp.,Pudoproetus sp.,Linguaphillipsia?sp.,Belgibole sp.,B.abruptirhachis,Philliboloides sp.,Winterbergia(W.)sp.,W.(Eowinterbergia)sp.,Weberiphillipsia sp.,Conophillipsia sp.1,C.sp.2,C.sp.3,C.paucicostata,C.morganensis。根据三叶虫生物地层学研究,认为西准噶尔地区存在泥盆系-石炭系界线,界线位置在Omegops的消失层位和Belgibole-Conophillipsia组合带的首现层位之间,该界线与洪古勒楞组和黑山头组之间的界线基本一致。洪古勒楞组顶部的"杨庄砂岩"是泥盆纪末期海平面下降事件在西准噶尔火山岛弧背景下的沉积产物,也是泥盆纪-石炭纪之交Hangenberg事件在西准噶尔地区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古勒楞组 泥盆系-石炭系界线 三叶虫 Hangenberg事件 黑山头组 西准噶尔
下载PDF
活络效灵凝胶贴膏剂的制备及体外透皮吸收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丽辉 张雯 +4 位作者 范若颖 宿树兰 尚尔鑫 钱大玮 段金廒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38-1248,共11页
活络效灵丹为临床常用活血止痛疗效确切的经典名方,为了使其药效直达病灶以提高疗效,该研究优化了活络效灵凝胶贴膏剂的制备工艺,并进一步评价其体外透皮吸收性能,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初黏力、持黏力、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 活络效灵丹为临床常用活血止痛疗效确切的经典名方,为了使其药效直达病灶以提高疗效,该研究优化了活络效灵凝胶贴膏剂的制备工艺,并进一步评价其体外透皮吸收性能,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初黏力、持黏力、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法确定凝胶贴膏剂的基质用量。建立UPLC同时测定贴膏剂中丹参素、阿魏酸、丹酚酸B、丹酚酸A、藁本内酯、丹参酮ⅡA、11-羰基-β-乳香酸(11-keto-β-boswellic,KBA)、3-乙酰-11-羰基-β-乳香酸(3-acetyl-11-keto-β-boswellic acid,AKBA)8种有效成分的含量。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评价并比较不加挥发油、直接加入挥发油和加入挥发油微乳的凝胶贴膏剂的体外透皮吸收性能。结果表明,活络效灵凝胶贴膏剂基质的最优处方为NP7001.35 g、甘油7.00 g、微粉硅胶1.25 g、羧甲基纤维素钠0.20 g、酒石酸0.06 g、甘羟铝0.04 g;贴膏剂中8种有效成分的质量分数依次为0.48、0.014、0.95、0.39、0.57、0.055、0.35、0.97 mg·g^(-1);体外透皮吸收实验结果发现,直接加入挥发油或加入挥发油微乳均可促进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药物透过规律符合零级方程或Higuchi方程。通过最优处方制备的凝胶贴膏剂外观性状好,黏附性好,剥离无残留,具有骨架型缓释制剂的特性,便于减少给药次数,为活络效灵丹外用新剂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络效灵丹 凝胶贴膏 基质 响应面法 体外透皮实验
原文传递
乳香与没药相须配伍特征分析及其现代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7
11
作者 宿树兰 缪晓冬 +6 位作者 李佳晌 赵丽辉 范若颖 尚尔鑫 朱悦 钱大玮 段金廒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5789-5796,共8页
药对的认识和形成是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其药性深刻理解与感悟的经验总结,逐步成为中医遣药组方的精妙结构单元,常常在方剂配伍中起到核心和桥梁作用。乳香与没药均来自于域外的树脂类熏香原料,后归化为中药并赋予其丰富的药性内涵... 药对的认识和形成是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其药性深刻理解与感悟的经验总结,逐步成为中医遣药组方的精妙结构单元,常常在方剂配伍中起到核心和桥梁作用。乳香与没药均来自于域外的树脂类熏香原料,后归化为中药并赋予其丰富的药性内涵,成为宣通脏腑、活血止痛之常用药味,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该文基于临床应用角度,系统梳理和挖掘分析了乳香与没药相须配伍及配比结构、功效表征及其治疗病证,以及配伍功效物质与作用机制等科学内涵。在此基础上,对乳香-没药进一步深入研究重点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揭示该药对相须配伍成方用药的潜在规律,服务于中医临床及中药新药创新,为中药药性认识及药对配伍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香 没药 药对 药性 相须配伍 功效物质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西准噶尔孟布拉克地区晚泥盆世植物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2
作者 纵瑞文 龚一鸣 +3 位作者 王国灿 王志宏 阮佳萍 范若颖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117-128,共12页
首次在西准噶尔孟布拉克地区原划为下泥盆统马拉苏组下亚组的一套地层中发现了晚泥盆世的植物化石Leptophloe-um rhombicum、Syringodendronsp.、Knorriasp.,结合其岩性组合特征,将该套地层划为上泥盆统铁列克提组.孟布拉克地区的铁列... 首次在西准噶尔孟布拉克地区原划为下泥盆统马拉苏组下亚组的一套地层中发现了晚泥盆世的植物化石Leptophloe-um rhombicum、Syringodendronsp.、Knorriasp.,结合其岩性组合特征,将该套地层划为上泥盆统铁列克提组.孟布拉克地区的铁列克提组沉积环境为多岛洋构造背景下的火山碎屑质浅海风暴沉积.新材料的发现及新认识丰富了孟布拉克地区晚泥盆世的生物组合面貌,为该地区泥盆系地层的划分、对比、区域地质演化及沉积环境变迁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泥盆世 植物化石 斜方薄皮木 西准噶尔 铁列克提组 马拉苏组 孟布拉克地区 地层学
原文传递
西准噶尔石炭系哈拉阿拉特组新知 被引量:7
13
作者 纵瑞文 范若颖 +1 位作者 蒋涛 龚一鸣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0-298,共9页
哈拉阿拉特组是西准噶尔地区重要的石炭纪海相地层,岩性组合二分性明显:灰绿色为主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灰岩透镜体与灰黑色为主的正常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夹少量生物碎屑灰岩。长期以来均认为前者在上,后者在下。根据该组层型剖面中... 哈拉阿拉特组是西准噶尔地区重要的石炭纪海相地层,岩性组合二分性明显:灰绿色为主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灰岩透镜体与灰黑色为主的正常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夹少量生物碎屑灰岩。长期以来均认为前者在上,后者在下。根据该组层型剖面中的地层产状、层劈关系、冲刷构造和粒序层理,认为该剖面并未发生倒转,应是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灰岩透镜体在下,正常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夹生物碎屑灰岩整合覆在其上。根据`哈拉阿拉特组内所发现的化石材料,认为该组是西准噶尔地区一跨早—晚石炭世的岩石地层单位,下石炭统-上石炭统的界线位于该组下段上部。在克拉玛依西北部达尔布特蛇绿混杂岩带与达尔布特断裂之间新识别出的哈拉阿拉特组地层,其中含有早石炭世晚期至晚石炭世的化石,前人用这些材料来确定包古图组和太勒古拉组的时代是错误的,目前包古图组和太勒古拉组尚无可延续到晚石炭世的古生物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层 生物地层 地层层序 哈拉阿拉特组 石炭系 西准噶尔 新疆
原文传递
西准噶尔乌兰柯顺地区牙形刺生物地层和沉积环境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志宏 龚一鸣 +3 位作者 纵瑞文 范若颖 宋俊俊 武慧君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9-190,共12页
西准噶尔地区的乌兰柯顺剖面从晚泥盆世朱鲁木特组至早石炭世黑山头组地层连续,单斜出露,特别是其中跨越晚泥盆世弗拉期顶部至早石炭世杜内期底部的洪古勒楞组,宏体化石、微体化石和遗迹化石以及其他相标志丰富,岩性的三分性明显:下段... 西准噶尔地区的乌兰柯顺剖面从晚泥盆世朱鲁木特组至早石炭世黑山头组地层连续,单斜出露,特别是其中跨越晚泥盆世弗拉期顶部至早石炭世杜内期底部的洪古勒楞组,宏体化石、微体化石和遗迹化石以及其他相标志丰富,岩性的三分性明显:下段为灰色—灰黄色生物碎屑灰岩;中段为紫红色—灰绿色沉凝灰岩;上段为灰绿色—灰黄色生物碎屑灰岩、钙泥质碎屑岩。该剖面是我国北方构造活动区难得的完整剖面和洪古勒楞组理想的候选层型剖面。牙形刺和其他大化石的初步研究表明,该剖面洪古勒楞组的时限为晚泥盆世末弗拉期至早石炭世早杜内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牙形刺 洪古勒楞组 弗拉阶 法门阶 泥盆系 石炭系 西准噶尔 新疆
原文传递
西准噶尔伊尼萨拉蛇绿混杂岩中奥陶纪放射虫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纵瑞文 王仔章 +4 位作者 龚一鸣 王国灿 肖龙 王志宏 范若颖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238-2246,共9页
伊尼萨拉蛇绿混杂岩带位于西准噶尔谢米斯台山南侧,由基性岩、超基性岩、硅质岩、大理岩(大理岩化灰岩)及火山碎屑岩组成,均呈断片形式产出.首次在硅质岩岩片中发现了丰富的放射虫和海绵骨针化石,放射虫共2科6属(包括1未定属种):Inanigu... 伊尼萨拉蛇绿混杂岩带位于西准噶尔谢米斯台山南侧,由基性岩、超基性岩、硅质岩、大理岩(大理岩化灰岩)及火山碎屑岩组成,均呈断片形式产出.首次在硅质岩岩片中发现了丰富的放射虫和海绵骨针化石,放射虫共2科6属(包括1未定属种):Inaniguttid gen.et sp.Indet.,Inanigutta sp.,Inanibigutta sp.,Inanihella bakanasensis(Nazarov),Triplococcus acanthicus(Danelian et Popov),Antygopora sp.,所指示的时代为早奥陶世晚期-中奥陶世,代表了伊尼萨拉蛇绿混杂岩带形成时代的上限;硅质岩的结构、构造及其中的深水相化石表明蛇绿岩套发育在早寒武世-中奥陶世的古大洋环境中,大洋的水深应在碳酸盐补偿深度面(CCD)之下.形成时代的一致性,支持将伊尼萨拉蛇绿混杂岩带、塔尔巴哈台蛇绿混杂岩带和洪古勒楞蛇绿混杂岩带连成一套统一俯冲增生杂岩系的可能,并可以继续向东延伸至准噶尔东部.早寒武世-中奥陶世,准噶尔北部应存在一条贯通东西的古大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准噶尔 伊尼萨拉蛇绿混杂岩带 放射虫 奥陶纪 硅质岩
原文传递
补阳还五汤类方提取物对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凋亡与自噬的调控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芳 朱炎贞 +5 位作者 赵冯岩 胡耀梅 黄晓洁 范若颖 余东霖 陈乃宏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5228-5236,共9页
目的从凋亡与自噬的调控探讨补阳还五汤类方提取物对PC12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的保护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H2O2刺激PC12细胞制备不同损伤程度的氧化应激模型,采用MTT法确定补阳还五汤类方提取物对氧化应激损伤初期和加剧期发挥保护作用的有... 目的从凋亡与自噬的调控探讨补阳还五汤类方提取物对PC12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的保护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H2O2刺激PC12细胞制备不同损伤程度的氧化应激模型,采用MTT法确定补阳还五汤类方提取物对氧化应激损伤初期和加剧期发挥保护作用的有效浓度,流式细胞术和TUN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透射电镜和mRFP-GFP-LC3腺病毒双标法检测细胞自噬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与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A和LC3B)的表达。结果分别以0.5、2.0 mmol/L H2O2处理PC12细胞制备氧化应激损伤的初期模型和加剧期模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凋亡率增加,自噬程度加剧,Bax/Bcl-2比例增加,Beclin1和LC3B表达上调,LC3A表达下调(P<0.05);与氧化应激损伤初期的模型1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类方提取物均能下调Bax/Bcl-2,抑制凋亡率,并一定程度上调Beclin1和LC3B/LC3A的表达,激活自噬(P<0.05);当氧化应激损伤程度加剧时,模型细胞中出现较高水平的凋亡与自噬,此时,两方则通过抑制凋亡和降低自噬,共同发挥保护作用。结论补阳还五汤类方提取物可通过对凋亡与自噬的交互动态调控对不同程度损伤的氧化应激模型细胞挥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类方提取物 氧化应激损伤 凋亡 自噬 Bcl-2 Bax Beclin1 LC3A LC3B
原文传递
西准噶尔中古生代复理石相遗迹化石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范若颖 赵龙 +1 位作者 纵瑞文 龚一鸣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73-587,共15页
西准噶尔复理石相遗迹化石主要分布于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塔尔巴哈台组以及石炭系的包古图组、太勒古拉组和哈拉阿拉特组中,典型遗迹属包括Phycosiphon,Nereites,Megagrapton,Glockerichnus,Cochlichnus,Lophoctenium,Gordia,Chondrites,Z... 西准噶尔复理石相遗迹化石主要分布于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塔尔巴哈台组以及石炭系的包古图组、太勒古拉组和哈拉阿拉特组中,典型遗迹属包括Phycosiphon,Nereites,Megagrapton,Glockerichnus,Cochlichnus,Lophoctenium,Gordia,Chondrites,Zoophycos,Scolicia,Thalassinoides.这些遗迹化石构成具有典型深水Nereites遗迹相特征的Phycosiphon-Nereites遗迹化石组合和Megagrapton-Glockerichnus-Cochlichnus遗迹化石组合.包古图组和太勒古拉组属于海底扇中下扇扇缘-盆地平原环境;哈拉阿拉特组和塔尔巴哈台组则属于海底扇中下扇扇叶环境.西准噶尔复理石相遗迹化石分布与鲍马序列的厚度密切相关,在毫米-厘米级鲍马序列中,遗迹化石属种单调且保存较差,可见单一属的Phycosiphon或Nereites;而在厘米-分米级鲍马序列中,可见不同直径大小和形态上具有过渡的Phycosiphon和Nereites,可能代表同种造迹生物不同个体发育阶段的生物遗迹.海底扇不同亚环境单个鲍马序列的厚度决定了底栖生物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形成较为成熟的群落(包括一系列幼年和成年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复理石相 沉积环境 泥盆纪 石炭纪 西准噶尔 古环境.
原文传递
准噶尔西北部塔尔巴哈台组早石炭世植物和遗迹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18
作者 纵瑞文 范若颖 +2 位作者 赵龙 龚一鸣 王国灿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00-601,共2页
塔尔巴哈台组广泛分布于准噶尔西北部塔尔巴哈台山-萨吾尔山一带,下部为一套半深海-深海相浊积岩、硅质岩夹少量中酸性火山岩,含晚泥盆世植物化石Leptophloeum rhombicum、Lepidodendropsiss及深水相遗迹化石;中部为浅海相的火山碎... 塔尔巴哈台组广泛分布于准噶尔西北部塔尔巴哈台山-萨吾尔山一带,下部为一套半深海-深海相浊积岩、硅质岩夹少量中酸性火山岩,含晚泥盆世植物化石Leptophloeum rhombicum、Lepidodendropsiss及深水相遗迹化石;中部为浅海相的火山碎屑岩、火山岩及少量碳酸盐岩,含丰富的腕足类、珊瑚等海相动物化石;上部为韵律层极为发育的海相复理石建造,含植物茎干化石及深水相遗迹化石。长期以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学 沉积环境 植物化石 遗迹化石 塔尔巴哈台组 早石炭世 准噶尔 新疆
原文传递
新疆西准噶尔晚泥盆世洪古勒楞组介形类生物地层
19
作者 宋俊俊 范若颖 +5 位作者 郭文 纵瑞文 王志宏 罗正江 郄文昆 龚一鸣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5-158,共14页
新疆西准噶尔上泥盆统洪古勒楞组产出丰富的介形类化石,本文对乌兰柯顺和布龙果尔两条剖面的洪古勒楞组介形类开展生物地层学研究。首次在活动板块边缘地区建立底栖介形类生物带,为研究区的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新的依据。洪古勒楞组下段... 新疆西准噶尔上泥盆统洪古勒楞组产出丰富的介形类化石,本文对乌兰柯顺和布龙果尔两条剖面的洪古勒楞组介形类开展生物地层学研究。首次在活动板块边缘地区建立底栖介形类生物带,为研究区的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新的依据。洪古勒楞组下段介形类可划分为两个带和两个亚带:Hollinella valentinae-Samarella coumiacensis带和Microcheilinella hoxtolgaiensis-Praepilatina adamczaki带,后者以Microcheilinella bulongourensis的消失为界可分为上、下亚带。在两个研究剖面上洪古勒楞组底部出现典型的弗拉期介形类分子,由此证明西准噶尔上泥盆统可能存在弗拉阶-法门阶(F-F)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类 生物地层 洪古勒楞组 F-F界线 西准噶尔 新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