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DNAQ致突变作用的研究
1
作者 邹曙光 杨鲁源 +9 位作者 杨希朋 李建玲 于永强 郭秀云 邵华 龚时敏 范述伟 李丽华 许琳清 高敏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1994年第5期9-11,共3页
本研究对某厂122名接触1─〔2.4─二硝基〕苯氧基—5—〔3.4—二硝基〕苯氧基—4.8—二硝基蒽醌(DDNAQ)(车间空气粉尘浓度为0.16mg/m3)的工人和某厂100名非接触工人进行了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微核检查... 本研究对某厂122名接触1─〔2.4─二硝基〕苯氧基—5—〔3.4—二硝基〕苯氧基—4.8—二硝基蒽醌(DDNAQ)(车间空气粉尘浓度为0.16mg/m3)的工人和某厂100名非接触工人进行了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微核检查,发现接触组微核人员出现率和平均微核率分别为76.22%和2%,显著高于非接触组相应的30.00%(P<0.01)和0.4%(P<0.01)。是时,上述接触组和非接触组各12名工人进行了中性白细胞DNA含量测定,接触组(600个细胞)DNA含量为3.67±0.30,与非接触组(600个细胞)的3.02±0.18相比较,差别显著(P<0.01)。此外,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小鼠受精卵染色体数目畸变细胞率,染毒组(0.8mg/kg·wt)为18.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4%(P<0.05);金黄地鼠胚胎早期培养细胞转化试验,染毒组(0.1ug/ml,1.0ug/ml转化克隆/总克隆为4/467、3/442(空白对照组为0/508),呈阳性结果。上述结果说明DDNAQ对遗传物质存在作用,应加强职业性接触工人卫生防护工作,保护工人及其后代的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NAQ 蒽醌类 突变 职业危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