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症状性枕叶癫痫术前致癎灶评估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梅珍 杨朋范 +2 位作者 范雅操 邱建东 伍石挺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6年第5期257-259,271,共4页
目的:探讨36例症状性枕叶癫痫的术前评估和3年以上的随访结果。方法:采用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结合皮层脑电图(EEG)定位的方法,对症状性枕叶癫痫患者行术前评估方法,结合病理结果和手术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36例... 目的:探讨36例症状性枕叶癫痫的术前评估和3年以上的随访结果。方法:采用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结合皮层脑电图(EEG)定位的方法,对症状性枕叶癫痫患者行术前评估方法,结合病理结果和手术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36例症状性枕叶癫痫患者中,29例(81%)依据长程V—EEG和MRI等无创检查不能精确定位致痫灶,需应用颅内电极记录定位。对所有术后患者随访3年以上,Engel分级:Ⅰ级21例(58%);Ⅱ级8例(22%);Ⅲ级4例(11%);Ⅳ级:3例(9%)。结论:症状性枕叶癫痫的临床特点包括:具有视觉先兆、枕叶区域异常EEG及影像学改变的症状性枕叶癫痫患者,结合V—EEG和皮层EEG监测,手术切除致痫灶能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特别是致痫灶病理为神经节胶质细胞瘤和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叶癫痫 颅内电极 脑电图(EEG) 手术治疗
下载PDF
颅内镰状窦的MRV重建影像解剖研究
2
作者 范雅操 李克磊 +1 位作者 魏梁锋 王守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9-534,共6页
目的探讨正常人颅内大脑镰镰状窦的发生率及影像解剖特征。方法分析177例(男81例,女96例)大脑镰及硬脑膜静脉窦完整的健康受试者的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V)资料,并结合容积重建(VRT)成像观察镰状窦。结果在43例受试者的大脑... 目的探讨正常人颅内大脑镰镰状窦的发生率及影像解剖特征。方法分析177例(男81例,女96例)大脑镰及硬脑膜静脉窦完整的健康受试者的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V)资料,并结合容积重建(VRT)成像观察镰状窦。结果在43例受试者的大脑镰内发现镰状窦存在,其中37例位于大脑镰中后1/3交界处。6例位于大脑镰后1/3区。根据两端连接静脉结构情况,将镰状窦分为Ⅰ型(起自大脑镰内,注入下矢状窦、Galen静脉或直窦)、Ⅱ型(起自大脑镰内,注入上矢状窦后部)和Ⅲ型(相连上矢状窦与下矢状窦、Galen静脉或直窦)。Ⅰ型镰状窦包括团块形、三角形、长条形及不规则形。Ⅱ型镰状窦包括直条形和弯条形。Ⅲ型镰状窦包括长条形、宽带形、人字形。其中人字形常由Ⅰ型镰状窦和Ⅱ型镰状窦融合形成。共发现11例I型镰状窦,21例Ⅱ型镰状窦,14例Ⅲ型镰状窦。其中4例I型镰状窦与Ⅱ型镰状窦并存,6例Ⅱ型镰状窦与Ⅲ型镰状窦并存,5例同时并存2个Ⅱ型镰状窦,4例同时并存3个Ⅱ型镰状窦。结论3D CE-MRV结合VRT技术是观测镰状窦的良好方法,镰状窦并不罕见,形态多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镰 镰状窦 磁共振静脉成像 容积重建
下载PDF
小脑幕静脉窦及幕旁桥静脉的MR三维重建成像研究
3
作者 范雅操 魏梁锋 +2 位作者 赵琳 袁邦清 王守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6-291,296,共7页
目的利用基于CE-MRV的三维重建成像观察小脑幕静脉窦及幕上、幕下桥静脉的形态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1月80例3D CE-MRV受检者,通过Stealth Station S7神经导航系统中的StealthViz程序建立小脑幕-静... 目的利用基于CE-MRV的三维重建成像观察小脑幕静脉窦及幕上、幕下桥静脉的形态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1月80例3D CE-MRV受检者,通过Stealth Station S7神经导航系统中的StealthViz程序建立小脑幕-静脉三维重建模型,分析小脑幕静脉窦及幕上、下桥静脉的形态特点。结果小脑幕窦可分为内侧型、中间型、外侧型,其常见的汇流部位依次为横窦(尤其中后部)、窦汇、直窦和岩上窦。小脑幕上桥静脉可分为单干型、多干型、烛台型、静脉湖型,以多干型最常见。小脑幕下桥静脉可分为小脑幕组、窦汇组、岩部组,其中汇入窦汇区的桥静脉分布比较集中。结论三维重建成像可以有效观察小脑幕区的静脉解剖;熟悉小脑幕区脑静脉的解剖及引流特点,对该区域手术的入路设计及相邻桥静脉的保护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幕 小脑幕静脉窦 桥静脉 3D CE-MRV 三维重建成像
下载PDF
枕叶癫痫的发作症状学及脑电图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贾延增 杨朋范 +6 位作者 梅珍 范雅操 林巧 张辉建 裴家生 陈其钻 钟忠辉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5年第6期356-359,共4页
目的:探讨枕叶癫痫患者的发作症状学及脑电图学(EEG)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接受过枕叶致痫灶切除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发作特点及EEG特征。结果:37例患者中,28例(76%)在发作前经历过至少一种类型的先兆,最多出现的先兆是简... 目的:探讨枕叶癫痫患者的发作症状学及脑电图学(EEG)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接受过枕叶致痫灶切除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发作特点及EEG特征。结果:37例患者中,28例(76%)在发作前经历过至少一种类型的先兆,最多出现的先兆是简单视幻觉(49%),其中最常见的是视物模糊(27%)、黑朦(19%)和闪光(16%),其次是复杂视幻觉(16%)。发作特点:头眼偏转24例(65Yoo),继发强直阵挛22例(59%),愣神16例(43%),自动症12例,强直7例,阵挛3例,眨眼3例,精神症状、点头、失张力、过度运动等各1例。EEG特点:34例(92%)患者记录到发作间期痂样放电,放电部位主要在枕区或枕、后颈区,有时可波及手术同侧其他脑区及对侧脑区;36例(97%)患者记录到发作期痫样放电,其中8例起源于枕叶,14例起源于手术侧枕叶及同侧其他脑区,2例起源于手术侧除枕叶外的其他脑区,1例起源于病变对侧额颞区,1例患者的某些发作中见发作期痫样放电双侧颞叶传播,另有10例不能定位发作起始部位,1例未捕捉到发作。结论:枕叶癫痫的发作特点为视觉先兆、头眼偏转、愣神、自动症等。EEG特征为以后头部为主的异常放电,常常扩散到同侧其他脑区甚至对侧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叶癫痫 症状学 脑电图学(EEG) 手术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蛛网膜颗粒的MRI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克磊 魏梁锋 +5 位作者 望家兴 范雅操 吴箭午 李军 鲜亮 王守森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70-774,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患者蛛网膜颗粒(AG)的改变情况及其影像学特征。方法选择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O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5例自发性CVST患者进人研究,归为CVST组;同时选择相同时间段来我院进行...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患者蛛网膜颗粒(AG)的改变情况及其影像学特征。方法选择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O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5例自发性CVST患者进人研究,归为CVST组;同时选择相同时间段来我院进行体检的3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成员AG大小及数量,分析不同病程CVST患者CVST与AG的MRI特征。结果(1)35例CVST患者中14例发现AG,直径为(5.19±2.40)mm,范围为1.83~11.77 mm;35例对照组成员中23例发现AG,直径为(4.45±2.03)mm,范围为1.45-9.87 mm。2组成员的AG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4,P=0.031),AG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21,P=0.221)。(2)8例急性期CVST患者CVST MRI表现为T2WI低信号,FLAIR低信号;20例亚急性期CVST患者CVST T2WI、FLAIR均呈高信号;7例慢性期CVST患者CVST T2WI呈高信号,FLAIR星高信号;3种不同病程患者AG均表现为T2WI高信号,FLAIR低信号。结论CVST患者中AG检出率较正常对照者低;MRIT2WI和FLAIR序列能够有效鉴别CVST与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 蛛网膜颗粒 对比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MRI T2WI与3D CE-MRV对横窦内蛛网膜颗粒诊断的对照研究
6
作者 李克磊 魏梁锋 +5 位作者 吴箭午 范雅操 望家兴 李军 鲜亮 王守森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47-951,共5页
目的探讨MRI T2WI与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3D CE-MRV)对横窦内蛛网膜颗粒(AG)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行MRI常规扫描及3D CE-MRV检查的811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别记录... 目的探讨MRI T2WI与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3D CE-MRV)对横窦内蛛网膜颗粒(AG)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行MRI常规扫描及3D CE-MRV检查的811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别记录MRI T2WI、3D CE-MRV能够显示横窦内AG的患者例数,AG的数量、大小、形态及与AG有关的静脉数量。结果MRI T2WI显示184例(22.7%)患者存在242个AG,3D CE-MRV显示119例(14.7%)患者存在138个AG;与3D CE-MRV比较,MRI T2WI显示AG的患者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MRI T2WI检出的242个AG分为3D CE-MRV检出组(138个)和3D CE-MRV未检出组(104个),3D CE-MRV未检出组AG的直径[(5.30±2.10)mm]明显小于3D CE-MRV检出组AG的直径[(6.14±2.0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 T2WI显示圆形或椭圆形AG 231个、分叶形AG 11个,而3D CE-MRV显示圆形或椭圆形AG 138个、分叶形AG 0个。MRI T2WI显示289条静脉与AG关系密切,3D CE-MRV显示97条静脉与AG关系密切;与3D CE-MRV比较,MRI T2WI显示的与AG关系密切非Labbé静脉所占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3D CE-MRV相比,MRI T2WI对横窦AG诊断效率更高,能更好地显示AG的形态及与其毗邻的静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颗粒 磁共振成像 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 横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