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硼替佐米对CD56阴性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范青叶 王焰 糜坚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45-1450,共6页
目的·研究硼替佐米对CD56阴性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160例初治MM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骨髓细胞的免疫表型;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所有病例分为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治疗方案组(硼替... 目的·研究硼替佐米对CD56阴性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160例初治MM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骨髓细胞的免疫表型;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所有病例分为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治疗方案组(硼替佐米组)110例和非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治疗方案组(非硼替佐米组)50例,观察2组疗效。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患者的无病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确定相关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免疫表型CD56阴性和阳性患者的PFS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9),OS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CD56阴性患者的预后较差。硼替佐米组和非硼替佐米组患者的PFS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但硼替佐米组患者的OS显著高于非硼替佐米组(P=0.02)。在非硼替佐米组中,CD56阴性和阳性患者的PFS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OS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在硼替佐米组中,CD56阴性和阳性患者的PFS和OS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FS:P=0.50。OS:P=0.15)。结论·CD56是MM的预后标志物之一,CD56阴性的MM患者可能预后不佳,而硼替佐米对CD56阴性的MM患者的预后有一定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CD56 硼替佐米
下载PDF
急性乳腺炎治疗体会
2
作者 范青叶 《江西中医药》 1996年第S1期114-115,共2页
急性乳腺炎治疗体会范青叶(河南省郑州第二砂轮厂医院450006)关键词急性乳腺炎,中医药疗法急性乳腺炎的治疗,我们采用内服外敷中药加手法按摩治疗,症状消除快,病人痛苦少,无1例失败。兹介绍如下:乳腺炎的治疗一般均口服... 急性乳腺炎治疗体会范青叶(河南省郑州第二砂轮厂医院450006)关键词急性乳腺炎,中医药疗法急性乳腺炎的治疗,我们采用内服外敷中药加手法按摩治疗,症状消除快,病人痛苦少,无1例失败。兹介绍如下:乳腺炎的治疗一般均口服加味橘叶傲:橘叶30片,全瓜蒌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乳腺炎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艾曲泊帕长期治疗成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9
3
作者 孙慧平 范青叶 +3 位作者 游建华 陈秋生 王瑾 李军民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与安慰剂比较,评价艾曲泊帕每天1次治疗经治的成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疗效;并评价艾曲泊帕长期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既往接受过一线以上方案治疗的成人慢性ITP患者,病程12个月以上,首次艾曲泊帕服药前血小板计... 目的:与安慰剂比较,评价艾曲泊帕每天1次治疗经治的成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疗效;并评价艾曲泊帕长期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既往接受过一线以上方案治疗的成人慢性ITP患者,病程12个月以上,首次艾曲泊帕服药前血小板计数<30×10~9/L,患者随机分组进入第一阶段(8周)双盲期治疗。艾曲泊帕起始剂量25 mg,每日1次,口服,按照血小板计数调整剂量。治疗目标为血小板计数维持在(50~150)×10~9/L,达标者判断为治疗有效。完成第一阶段治疗的患者进入第二阶段开放期(24周)和第三阶段延长期治疗。艾曲泊帕停药后随访4周。结果:本中心研究起止时间为2013-06-14-2018-08-31。15例患者入组,治疗组12例,对照组3例。第42天,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患者分别为8例(66.7%)和0;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次数≥1次的患者分别为10例(83.3%)和0。首次出现血小板计数≥50×10~9/L的中位时间为8(8~42)d。开放期第24周时,患者血小板计数中位数77(4~198)×10~9/L,9例(60.0%)维持有效。75%以上访视时间有效者5例(33.3%)。停止艾曲泊帕治疗后第4周时,3例(21.4%,3/14)患者维持有效。6例(46.2%,6/13)患者停止或减少合并药物治疗。艾曲泊帕治疗后出血改善。恶心和转氨酶增高是常见的不良事件,血栓事件2例。结论:艾曲泊帕治疗经治成人慢性ITP有效率高,患者长期应用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艾曲泊帕 长期 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低剂量与传统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3
4
作者 孙慧平 陈颖 +3 位作者 范青叶 王瑾 糜坚青 李军民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4年第6期403-406,共4页
目的 :比较低剂量与传统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在本院就诊的初治和既往激素敏感的复发ITP患者(n=49)给予口服醋酸泼尼松0.5 mg/(kg·d),治... 目的 :比较低剂量与传统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在本院就诊的初治和既往激素敏感的复发ITP患者(n=49)给予口服醋酸泼尼松0.5 mg/(kg·d),治疗3~4周,随后激素缓慢减量。同期接受醋酸泼尼松传统剂量[1 mg/(kg·d)]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46)。随访资料收集截止期2014年8月31日。动态观察血小板计数,并监测生化指标、出血症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低剂量组和传统剂量组治疗总体有效率(ORR)分别为81.6%和82.6%,其中初治的有效率分别为73.0%和80.0%,复发的有效率分别为94.7%和86.7%,2组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2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达到≥50×109/L和≥100×109/L中位时间均为2周,无统计学差异。血小板计数≥50×109/L维持时间大于6个月和12个月者,低剂量组分别为51.0%和30.6%,传统剂量组分别为45.7%和34.8%,没有统计学差异。2组患者治疗后出血表现均显著改善(均P〈0.000 1)。低剂量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失眠发生率较传统剂量组显著降低(P〈0.001)。结论:低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成人ITP疗效与传统剂量者相当,患者耐受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糖皮质激素 成人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23例免疫球蛋白D型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诊治经验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焰 张赟翔 +3 位作者 范青叶 阎骅 李军民 糜坚青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6年第3期165-169,共5页
目的 :探讨免疫球蛋白D(IgD)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43例初诊骨髓瘤患者中23例(7%)IgD型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传统治疗、新药及自体干细胞移植对生存的影响。结果:IgD型患者发病中位... 目的 :探讨免疫球蛋白D(IgD)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43例初诊骨髓瘤患者中23例(7%)IgD型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传统治疗、新药及自体干细胞移植对生存的影响。结果:IgD型患者发病中位年龄为58(41-75)岁,λ型占91.3%,Durie-SalmonⅢ期19例,国际分期体系(ISS)Ⅲ期14例。骨损害18例(78%),髓外累及5例(22%),肾功能受损9例(39%),贫血20例(87%)。诱导后传统化学治疗(化疗)组(6例)和新药(硼替佐米或沙利度胺)治疗组(17例)总反应率分别为67%和100%。中位随访31(18-71)个月,比较传统组与新药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期分别为(16.0±9.5)个月和(20.2±1.9)个月(P=0.397),中位总生存(OS)期2组分别为(39.3±11.1)个月和(55.5±7.8)个月(P=0.231)。比较移植组(6例)和非移植组(17例),中位OS期分别为(69.2±10.2)个月和(44.2±6.6)个月(P=0.059)。结论:IgD型骨髓瘤常伴有不良临床特征,新药应用能提高缓解率和缓解程度,自体干细胞移植有进一步延长生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免疫球蛋白D 自体干细胞移植 总生存
原文传递
利奈唑胺治疗血液科院内感染患者3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严泽莹 殷婷玉 +4 位作者 范青叶 陈颖 刘元昉 沈志祥 糜坚青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51-1053,共3页
目的评价血液科利奈唑胺注射液治疗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33例发生院内感染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用药前16例患者检出革兰阳性菌株14株(77.8... 目的评价血液科利奈唑胺注射液治疗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33例发生院内感染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用药前16例患者检出革兰阳性菌株14株(77.8%),其中葡萄球菌属4株(12.1%),VRE3株(9.1%),屎肠球菌2株(6.1%),粪肠球菌3株(9.1%),鸟肠球菌2株(6.1%)。33例患者中,初始使用利奈唑胺4例(12.1%),换用利奈唑胺治疗29例(87.9%)。细菌清除率达86.7%。33例患者均在治疗后3~5d感染症状缓解,临床有效率75.8%。6例(18.2%)在使用利奈唑胺期间出现了不良反应,1例轻度呕吐,1例恶心,1例面部水肿,1例视物模糊,2例患者轻度腹泻。结论利奈唑胺可有效治疗血液科患者院内感染,部分病例为使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时换用利奈唑胺,在本研究中未观察到利奈唑胺对于血液疾病患者化疗后的骨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患者耐受性良好,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科 院内感染 利奈唑胺
原文传递
血液学教学质量现况的调查和评估 被引量:6
7
作者 金肖牧 金诗玮 +2 位作者 范青叶 吴平 糜坚青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2期236-240,共5页
目的:了解目前血液学教学的现状,研究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探讨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设计血液学教学现况调查表,随机抽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9~2012级医学生355名进行血液学教学现况调查,了解医学生对血... 目的:了解目前血液学教学的现状,研究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探讨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设计血液学教学现况调查表,随机抽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9~2012级医学生355名进行血液学教学现况调查,了解医学生对血液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学习兴趣、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教师的教学形式的接受程度。结果:在接受调查的医学生中,认为学习血液学重要的占72.0%,对血液学课程有兴趣占47.0%;目前71.4%的医学生对血液教学总体满意,仍有41.2%的医学生表示血液学难以理解;五年制医学生比八年制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更强(P=0.012)。结论: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对血液学的兴趣、学习方式及理解程度均会影响教学效果。大多数医学生对血液学教学表示满意,但教师仍需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注意将基础知识与临床案例教学相结合,提高医学生对血液学的掌握程度,并更多地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教育 血液学 现况调查 教学改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