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炎症反应在易损斑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1
作者 范骎 陶蓉 +1 位作者 张瑞岩 闫小响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301-306,共6页
炎症反应在易损斑块的形成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调控血管局部病变及全身炎症状态。一些促炎性细胞和炎症因子使斑块纤维帽的抗张强度降低,坏死脂质内核增大,血管机械稳定性丧失和斑块破裂;另一方面,炎症反应的激活和代谢紊乱也会... 炎症反应在易损斑块的形成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调控血管局部病变及全身炎症状态。一些促炎性细胞和炎症因子使斑块纤维帽的抗张强度降低,坏死脂质内核增大,血管机械稳定性丧失和斑块破裂;另一方面,炎症反应的激活和代谢紊乱也会引起内皮功能不全、斑块侵蚀进而导致血栓形成。该过程主要由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并受到多种因素调控,包括胆固醇结晶和脂质递质、血管剪切力、血管新生及斑块内出血等。此外,机体还存在一些抑炎性分子,能避免易损斑块向破裂或侵蚀进展。促炎和抗炎反应的平衡影响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因此,以炎症反应为靶点,筛选出有易损斑块的患者并干预,或可减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炎症反应 斑块破裂 斑块侵蚀
下载PDF
S1P受体激动剂FTY720在大鼠非梗死区心肌组织中的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晔弘 范骎 +3 位作者 张凤如 陆林 沈卫峰 陶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71-1277,1296,共8页
目的·分析S1P受体激动剂FTY720对大鼠心肌不同亚型S1P受体表达的影响,以及梗死后的心肌中主要与FTY720结合的S1P受体亚型,并探讨这一过程对于心肌梗死后非梗死区存活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并设置对应... 目的·分析S1P受体激动剂FTY720对大鼠心肌不同亚型S1P受体表达的影响,以及梗死后的心肌中主要与FTY720结合的S1P受体亚型,并探讨这一过程对于心肌梗死后非梗死区存活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并设置对应假手术组,分别进行生理盐水、低剂量(0.04 mg/kg)FTY720和高剂量(0.4 mg/kg)FTY720处理,处理4周后进行测定,比较各组间心功能的差异;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心肌梗死发生前和发生后心肌组织中不同亚型S1P受体的表达情况,分析高剂量FTY720对其表达的影响;应用组织化学染色分析高剂量FTY720处理对非梗死区心肌组织的一般结构、纤维化程度以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高剂量FTY720处理对非梗死区心肌磷酸化AKT和磷酸化ERK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大鼠心肌组织中主要表达S1P1受体,其次是S1P3受体。心肌梗死4周后非梗死区中S1P受体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而经高剂量FTY720处理后能显著提高S1P1和S1P3受体的表达水平。同样,经FTY720处理后,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的病理改变及重构减弱,纤维化程度减轻,心肌细胞凋亡减少。此外,FTY720处理能使非梗死区中AKT和ER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显著上升。结论·作为S1P受体激动剂,FTY720可能作用于心肌细胞上的S1P1和S1P3受体,激活AKT和ERK通路,从而对心肌梗死后非梗死区的存活心肌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磷酸鞘氨醇 FTY720 心肌梗死
下载PDF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在缺血性心肌病伴糖尿病患者心室功能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许燕 范骎 +1 位作者 陶蓉 王芳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0年第2期134-138,共5页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在缺血性心肌病(ICM)伴糖尿病患者心室功能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ICM患者,根据有无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各128例...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在缺血性心肌病(ICM)伴糖尿病患者心室功能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ICM患者,根据有无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各128例。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测量各个切面的圆周应变(SC)及圆周应变率(SrC)、径向应变(SR)及径向应变率(SrR)、纵向应变(SL)及纵向应变率(SrL),分析两组间的差异以及各参数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间的相关性。结果 (1)ICM伴糖尿病患者斑点追踪成像显示的室壁运动功能较不伴糖尿病的患者更差。(2)3个切面观的SL、SrL在两组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20^-2.052,均P <0.05)。(3)在ICM伴糖尿病患者中,SL、SrL与NT-proBNP、NYHA心功能分级间的相关性较非糖尿病患者更明显。(4)ICM伴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的室壁运动减弱程度在各个节段有所不同。结论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可更灵敏地发现ICM伴糖尿病患者的室壁运动减弱并评估其最严重受损节段,其中SL及SrL是评估这部分患者心室功能的最佳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肌病 糖尿病 斑点追踪成像 纵向应变
下载PDF
D-二聚体联合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被引量:4
4
作者 席锐 范骎 +2 位作者 王芳 陶蓉 顾刚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3期227-232,共6页
目的:探讨D-二聚体联合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胱抑素)C对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 目的:探讨D-二聚体联合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胱抑素)C对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接受PCI治疗并且基线资料完整的AMI住院患者287例,根据患者入院后血清D-二聚体、胱抑素C中位数水平,将患者分为4组,其中组1:D-二聚体<0.33 mg/L、胱抑素C<1.06 mg/L;组2:D-二聚体<0.33 mg/L、胱抑素C≥1.06 mg/L;组3:D-二聚体≥0.33 mg/L、胱抑素C<1.06 mg/L;组4:D-二聚体≥0.33 mg/L、胱抑素C≥1.06 mg/L。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D-二聚体联合胱抑素C预测MACE发生的价值。结果:中位随访时间2.89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和传统危险因素后,组4 MACE发生率显著升高[风险比(hazard ratio,HR)=2.7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7~5.36,P<0.01]。结论:D-二聚体联合胱抑素C可有效预测接受PCI治疗的AMI患者远期MACE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脉介入术 D-二聚体 胱抑素C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炎症免疫应答在心肌梗死后心脏重构中的作用 被引量:18
5
作者 范骎 陶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30-835,共6页
心肌梗死后的心脏重构与修复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炎症期、纤维增殖期及稳定期,而炎症免疫应答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早期炎症反应的启动依赖固有免疫系统的激活,在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黏附分子的作用下,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 心肌梗死后的心脏重构与修复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炎症期、纤维增殖期及稳定期,而炎症免疫应答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早期炎症反应的启动依赖固有免疫系统的激活,在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黏附分子的作用下,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向心脏集聚,吞噬降解坏死细胞及基质碎片。随后炎症反应消退,抑炎性细胞及细胞因子的作用占优势,促进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增殖,从而使坏死部位被纤维组织瘢痕修复。由此可见,炎症免疫过程对于心肌梗死后心肌的损伤与修复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炎症反应过度会导致心肌梗死面积增大、重构加重,炎症反应不足则会影响心肌组织的损伤修复,而非梗死区炎症反应及纤维化的加重则与心室逆重构密切相关。因此,针对不同患者,对炎症反应过程中的特定因子进行特异性调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脏重构 炎症 免疫反应
下载PDF
亲环素A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范骎 陶蓉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6期399-402,共4页
亲环素A(cyclophilin A,CyPA)是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在受到活性氧簇的刺激后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研究表明,CyPA直接参与血管的氧化与炎症反应,介导炎症细胞的迁移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并且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产生与破裂过程中... 亲环素A(cyclophilin A,CyPA)是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在受到活性氧簇的刺激后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研究表明,CyPA直接参与血管的氧化与炎症反应,介导炎症细胞的迁移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并且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产生与破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就CyPA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作一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环素A 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
下载PDF
D-二聚体水平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7
作者 倪熠 范骎 +2 位作者 陶蓉 顾刚 蒋娓娓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2年第2期91-93,96,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组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进行急诊血运重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7例,其中113例(39.4%)发生心肌梗死后心...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组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进行急诊血运重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7例,其中113例(39.4%)发生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平均D-二聚体水平为(0.56±0.94)mg/L,按D-二聚体水平三分位将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0.24 mg/L组,0.24~0.48 mg/L组,>0.48 mg/L组。比较不同D-二聚体水平组的心功能指标,以及随访远期发生心力衰竭再住院的风险。结果 心肌梗死后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呈正相关(r=0.203、0.211、0.260,P <0.01),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328,P <0.01),可预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发生。对这些患者进行了中位2.8年的随访,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基线期D-二聚体水平高的患者,其远期心力衰竭再住院率更高(P <0.05);校正传统危险因素后,D-二聚体水平仍可预测心肌梗死患者远期心力衰竭再住院的发生(HR=1.493,95%CI=1.089~2.048,P <0.05)。结论 D-二聚体水平是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D-二聚体水平可预测心肌梗死患者远期发生心力衰竭再住院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再住院
下载PDF
C1ORF54在小鼠心肌梗死后心脏修复中的作用
8
作者 谢洪洋 闫小响 +3 位作者 章航 范骎 陆林 沈卫峰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探讨1号染色体开放读码框54位基因编码蛋白(C1ORF54)在小鼠心肌梗死后心脏修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择C1ORF54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小鼠模型。21 d后以超声心动图测定各组小鼠心功... 目的:探讨1号染色体开放读码框54位基因编码蛋白(C1ORF54)在小鼠心肌梗死后心脏修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择C1ORF54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小鼠模型。21 d后以超声心动图测定各组小鼠心功能相关指标,Masson染色法观察心脏组织纤维化程度。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心肌梗死后第3天心脏Ki-67蛋白表达变化;应用Western blot定量测定各组小鼠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化的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P38)、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磷酸化的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p-STAT3)、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等的表达水平。结果:心肌梗死21 d后,尽管两组小鼠的心率相似,但与野生型小鼠相比,C1ORF54基因敲除小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04±0.14)mm对(5.41±0.17)mm]和收缩末期内径[(5.77±0.15)mm对(5.07±0.19)mm]明显增大,而射血分数明显降低[(18.75±3.03)%)对(23.12±0.70)%],P均<0.01。C1ORF54基因敲除小鼠心肌纤维化程度增高,Ki-67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两组小鼠心肌p38/p-P38、STAT3/p-STAT3、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C1ORF54基因敲除小鼠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较野生型小鼠明显降低(P<0.05)。结论:C1ORF54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心肌纤维增殖,在心肌梗死后心脏组织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号染色体开放读码框54位基因编码蛋白 心肌梗死 心脏修复
下载PDF
血清TMAO及TML水平联合预测心力衰竭患者不良预后
9
作者 席锐 范骎 陶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5-412,共8页
目的评估血清氧化三甲胺(TMAO)及三甲基赖氨酸(TML)水平对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基线资料完整的心衰住院患者。根... 目的评估血清氧化三甲胺(TMAO)及三甲基赖氨酸(TML)水平对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基线资料完整的心衰住院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后血清TMAO和TML中位数水平,将患者分为4组,分别为低TMAO低TML组(TMAO<9.7μmol/L、TML<0.73μmol/L)、低TMAO高TML组(TMAO<9.7μmol/L、TML≥0.73μmol/L)、高TMAO低TML组(TMAO≥9.7μmol/L、TML<0.73μmol/L)和高TMAO高TML组(TMAO≥9.7μmol/L、TML≥0.73μmol/L)。主要终点为心血管死亡和心衰再入院的复合终点。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血清TMAO及TML水平与心衰患者不良预后的关系。结果共纳入471例心衰患者,年龄(62.5±12.0)岁,中位随访时间1.61(1.06,2.90)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和传统危险因素后,与低TMAO低TML组比较,高TMAO高TML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更高(HR=1.71,95%CI 1.05~2.77,P=0.03)。结论血清高TMAO及高TML水平联合可有效预测心衰患者远期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氧化三甲胺 三甲基赖氨酸 心血管死亡 心力衰竭再住院
原文传递
体外血液循环冠状动脉亚低温控制装置研制
10
作者 钱志文 陈明惠 +1 位作者 范骎 闫小响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2024年第4期315-324,共10页
目的亚低温治疗可以减小心肌梗死面积,提高心肌存活率,改善远期预后。针对国内亚低温治疗仪普遍采用外源性灌注液进行灌注治疗、不良反应较多、设备体积和质量大、温控精度不高等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便携、控温准确的体外血液循环冠状... 目的亚低温治疗可以减小心肌梗死面积,提高心肌存活率,改善远期预后。针对国内亚低温治疗仪普遍采用外源性灌注液进行灌注治疗、不良反应较多、设备体积和质量大、温控精度不高等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便携、控温准确的体外血液循环冠状动脉亚低温控制装置。方法温控系统使用半导体制冷片作为冷源,并重新设计制冷装置,结合模糊PID控制技术,实现对温度的准确控制。建立温控系统模型,使用阶跃响应法辨识系统参数,最后搭建实验平台,进行温控实验。结果该体外血液循环冠状动脉亚低温控制装置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强。在被控液体温度控制能力实验中,温度响应迅速,能快速到达设定的温度,稳态误差在±0.1℃以内。在模拟亚低温控制实验中,混合液温度在实验开始后145s到达设定的温度,并且稳定在34±0.1℃。结论该文提出的体外血液循环冠状动脉亚低温控制装置与传统设备相比在便携性和温控精度上有较大提升,对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治疗 体外血液循环 半导体制冷 模糊PID
下载PDF
CD147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宗枭 范骎 陶蓉 《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中英文)》 2019年第2期118-121,共4页
CD147是广泛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一种跨膜糖蛋白,隶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通过与多种因子结合,广泛参与体内正常的生理代谢和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最新研究发现,CD147分子在多种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慢性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中... CD147是广泛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一种跨膜糖蛋白,隶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通过与多种因子结合,广泛参与体内正常的生理代谢和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最新研究发现,CD147分子在多种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慢性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其涉及到的信号通路可促进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而抑制相关信号通路的表达可以改善症状,发挥心血管保护功能,由此可见,CD147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 CD147 心血管疾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