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在亚洲高发,连续型或混合型OPLL常采用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此类病例中有骨化灶侵及C2或C2以上水平造成脊髓压迫的情况,需进行手术减压。但同时可能破坏颈半棘肌和头半棘肌的肌肉附着点,造成颈椎前凸...背景: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在亚洲高发,连续型或混合型OPLL常采用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此类病例中有骨化灶侵及C2或C2以上水平造成脊髓压迫的情况,需进行手术减压。但同时可能破坏颈半棘肌和头半棘肌的肌肉附着点,造成颈椎前凸丢失和术后轴性疼痛。目的:观察保留或重建棘突肌肉附着点的C2椎板穹窿状减压联合棘突纵割式椎板成形术(SLAC)治疗高位颈椎OPLL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因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且骨化灶压迫侵及C2/3椎间盘水平及以上的手术患者,对该组患者行C2椎板穹隆状减压联合SLAC术。对比术前及末次随访的颈椎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肩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前凸角等指标,并记录并发症情况。部分患者行术后CT,测量脊髓容纳空间(SAC),并与术前对比,评价影像学效果。结果:共2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21例,女6例,年龄40~81岁,平均(63.9±8.3)岁。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9±4.0)个月。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颈椎JOA评分显著增加(10.8±1.2vs 12.9±1.7,P=0.001),NDI(26.3±6.2 vs 14.4±5.9,P<0.001)、颈椎前凸角(11.6°±6.9°vs 8.3°±6.2°,P=0.004)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颈肩痛VAS评分(2.4±1.0 vs 2.9±1.3,P=0.1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例患者术后即刻行CT扫描,手术前后C2水平SA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1.9)mm vs(15.3±2.5)mm,P<0.001]。结论:保留或重建棘突肌肉附着点的C2椎板穹窿状减压联合棘突纵割式椎板成形术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满意,并不增加术后颈肩部轴性疼痛,可作为治疗高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选择。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改良棘突纵割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spinous process splitting laminoplasty using coralline hydroxyapatite,SLAC)的长期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纳入2005年5月至2011年7月行SLAC手术治疗的患者,收集围手术期资料,...目的:探讨改良棘突纵割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spinous process splitting laminoplasty using coralline hydroxyapatite,SLAC)的长期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纳入2005年5月至2011年7月行SLAC手术治疗的患者,收集围手术期资料,并进行随访研究,共纳入病例165例。男115例,女50例;年龄(56.5±11.4)岁(范围26~84岁),随访时间(136.5±23.2)个月(范围108~182个月)。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m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患者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估指标为患者的颈椎曲度和颈椎活动度变化,并记录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mJOA评分由术前的(11.4±2.9)分改善至术后早期(15.0±1.8)分,mJOA改善率为63.5%;但在末次随访时下降到(14.0±2.5)分(F=77.096,P<0.001),mJOA改善率降至50.8%。NDI由术前19.2%±14.4%,下降到术后早期的13.0%±15.0%,但末次随访时上升到14.0%±14.9%(F=6.915,P<0.001)。颈椎曲度方面,C 2~C 7 Cobb角由术前的14.8°±9.1°下降到11.1°±10.5°,至末次随访时维持在11.0°±10.1°(F=1.083,P=0.342)。颈椎活动度术后下降明显,主要是前屈时颈椎活动明显受限,前屈位C 2~C 7 Cobb角由术前的-19.8°±13.6°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3.7°±10.6°(P<0.001)。共72例(44.0%)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3.6%)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神经症状加重,mJOA评分下降3分以上。62例(37.6%)患者出现轴性症状,7例在术后6个月内得到缓解,余55例患者症状持续至末次随访,其中17例(10.3%)疼痛较为明显。术后出现C 5神经根麻痹者10例(6.1%),9例在术后2年内缓解,余1例患者末次随访时仍未恢复。结论:改良SLAC手术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神经症状,并长期维持疗效和颈椎前凸曲度。术后持续轴性症状的发生以及颈椎前屈活动度的丢失是SLAC手术术后长期随访的主要并发症。展开更多
文摘背景: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在亚洲高发,连续型或混合型OPLL常采用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此类病例中有骨化灶侵及C2或C2以上水平造成脊髓压迫的情况,需进行手术减压。但同时可能破坏颈半棘肌和头半棘肌的肌肉附着点,造成颈椎前凸丢失和术后轴性疼痛。目的:观察保留或重建棘突肌肉附着点的C2椎板穹窿状减压联合棘突纵割式椎板成形术(SLAC)治疗高位颈椎OPLL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因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且骨化灶压迫侵及C2/3椎间盘水平及以上的手术患者,对该组患者行C2椎板穹隆状减压联合SLAC术。对比术前及末次随访的颈椎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肩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前凸角等指标,并记录并发症情况。部分患者行术后CT,测量脊髓容纳空间(SAC),并与术前对比,评价影像学效果。结果:共2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21例,女6例,年龄40~81岁,平均(63.9±8.3)岁。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9±4.0)个月。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颈椎JOA评分显著增加(10.8±1.2vs 12.9±1.7,P=0.001),NDI(26.3±6.2 vs 14.4±5.9,P<0.001)、颈椎前凸角(11.6°±6.9°vs 8.3°±6.2°,P=0.004)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颈肩痛VAS评分(2.4±1.0 vs 2.9±1.3,P=0.1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例患者术后即刻行CT扫描,手术前后C2水平SA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1.9)mm vs(15.3±2.5)mm,P<0.001]。结论:保留或重建棘突肌肉附着点的C2椎板穹窿状减压联合棘突纵割式椎板成形术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满意,并不增加术后颈肩部轴性疼痛,可作为治疗高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