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动脉狭窄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形态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茅翼亭 韩翔 +3 位作者 方堃 丁宏岩 陈淑芬 董强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08年第6期383-385,共3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的梗死形态与颅内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连续的急性MCA区域梗死且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重度ICA病变更多表现为穿支动脉伴皮质支梗死(5/16,P<0.05),而重度MCA病变则好...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的梗死形态与颅内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连续的急性MCA区域梗死且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重度ICA病变更多表现为穿支动脉伴皮质支梗死(5/16,P<0.05),而重度MCA病变则好发穿支动脉伴分水岭(4/30,P<0.05)及穿支动脉伴皮质支和分水岭的梗死(6/30,P<0.05)。结论:颅内动脉狭窄的程度与梗死形态亦存在一定关联,可能与多种机制有关,其中分水岭梗死可能提示灌注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梗死形态 动脉狭窄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灶形态与可能发病机制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茅翼亭 韩翔 +3 位作者 方堃 丁宏岩 陈淑芬 董强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96-401,共6页
目的探索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的梗死灶形态与脑卒中可能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48例连续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为颈内动脉(ICA)系统脑梗死,DWI显示相应MCA供血区责任病灶,根据血管及心脏检查将患... 目的探索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的梗死灶形态与脑卒中可能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48例连续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为颈内动脉(ICA)系统脑梗死,DWI显示相应MCA供血区责任病灶,根据血管及心脏检查将患者分为ICA病变组、MCA病变组、ICA+MCA病变组、心源性栓塞组(CE组)及检查结果阴性组(NR组)。将梗死灶形态分为单发和多发,前者按部位分为:穿动脉梗死灶(PAI)、皮质支梗死灶(PI)、分水岭梗死灶(Bz)、大面积梗死灶。结果MCA供血区的梗死灶形态可分为12种;不同病变所致脑卒中的梗死灶形态存在差异(X2=55.88,P=O.004)。但在MCA组、ICA组、MCA+ICA组及CE组中,未发现各自特异的梗死灶形态,仅PAI更多见于MCA组;与NR组相比,ICA组患者中更多出现PAI伴PI(7/27,χ2=6.61,P〈0.05),而MCA组和CE组均未见特征性的梗死灶形态。动脉狭窄的程度与梗死灶形态亦存在一定关联,重度ICA病变更多地表现为PAI伴PI(5/16,χ2=7.32,P〈0.05);而重度MCA病变则好发PAI伴BZ(4/30,χ2=5.59,P〈0.05)及PAI伴PI和BZ(6/30,χ2=6.41,P〈0.05)。结论MCA供血区内的梗死灶形态与其颅内动脉病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揭示脑卒中发生的不同机制,可能与动脉-动脉栓塞、灌注不良有关;我们以检查结果阴性患者为对照比较,尚不能完全揭示MCA供血区内的梗死灶形态和与脑卒中的不同机制之间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死 大脑中动脉 卒中 磁共振成像 弥散
原文传递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分型与危险因素 被引量:27
3
作者 茅翼亭 方堃 +1 位作者 董强 韩翔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09年第2期20-27,共8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与不同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登记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其危险因素,并按急性卒中治疗试验(TOAST)标准将缺血性卒中分为5种类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对其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在纳入分析的2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与不同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登记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其危险因素,并按急性卒中治疗试验(TOAST)标准将缺血性卒中分为5种类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对其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在纳入分析的205例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100例(48.9%)、心源性卒中(CE)17例(8.3%)、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AO)38例(18.5%)、其他原因所致卒中(SOE)12例(5.8%)、不明原因卒中(SUE)38例(18.5%)。分析显示,高血压与LAA的发生有关(OR=2.40,P=0.0028);心房颤动对CE发生有显著作用(OR=365.90,P<0.0001);饮酒与SAO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联(OR=2.73,P=0.036),而白细胞则在CE患者显著升高(OR=8.00,P=0.0013)。结论不同类型缺血性脑卒中与不同的危险因素有关。该结果对临床个体化预防与治疗有一定提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危险因素 卒中亚型
原文传递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OCSP分型与Essen卒中风险评分 被引量:2
4
作者 茅翼亭 董漪 +5 位作者 丁宏岩 韩翔 曹文杰 方堃 程忻 董强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6期15-19,共5页
目的 Essen卒中风险评估(ESRS)体系可准确评估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IS)复发的风险。本研究立意于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OCSP分型与ESRS之间的关系。方法①对连续纳入的非心源性IS患者行ESRS评估,将其分为低风险组(ESRS<3分)和高风... 目的 Essen卒中风险评估(ESRS)体系可准确评估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IS)复发的风险。本研究立意于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OCSP分型与ESRS之间的关系。方法①对连续纳入的非心源性IS患者行ESRS评估,将其分为低风险组(ESRS<3分)和高风险组(ESRS≥3分);②OCSP分型:完全前循环卒中(TACI),部分前循环卒中(PACI),腔隙性卒中(LACI)和后循环卒中(POCI)。比较不同ESRS分值组之间OCSP分型的构成。结果纳入的316例非心源性IS患者中低风险组93例(29.4%),高风险组223例(70.6%),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AT)161例(50.9%)。PACI者143例(45.3%),LACI者99例(31.3%),POCI者43例(13.6%),TACI者31例(9.8%)。所有患者中,不同OCSP分型在不同ESRS分值组的构成分布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111);不同OCSP分型在高低风险组间的构成分布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397)。AT患者中,不同ESRS分值组的OCSP分型的分布也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817);高、低风险组中的OCSP分型的分布无显著的差异(P=0.885)。结论本研究提示:①非心源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再发风险的大小与其发生的部位可能无关联;②AT的卒中发生部位与再发风险尚无明确的关联性,风险愈高,并不意味着某部位卒中病灶出现的概率就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OCSP分型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董漪 方堃 +9 位作者 茅翼亭 李薇 陈方哲 凌倚峰 庄育宣 王毅 杨璐萌 韩旭 唐一麟 董强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2期5-8,共4页
目的基于单中心数据对于颈动脉斑块在急性脑梗死人群中的发生率进行分析,并希望探索颈动脉斑块及血管狭窄与患者基本资料、卒中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发病14天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目的基于单中心数据对于颈动脉斑块在急性脑梗死人群中的发生率进行分析,并希望探索颈动脉斑块及血管狭窄与患者基本资料、卒中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发病14天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3天内行颈动脉B超检查,内中膜厚度超过15mm定义为斑块形成,采用面积法评估其狭窄程度。同时记录患者脑血管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脑梗死类型、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心脏病史、药物服用史等。将以上血管危险因素参数纳入χ2检验,求证其是否与斑块形成相关。结果连续入组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共603例(男性444例,女性159例)均进行了劲动脉B超的筛查,60岁以上患者313例(31.7%)。颈动脉B超发现191例患者存在斑块,其中单侧或双侧狭窄超过50%及以上患者41例,狭窄超过70%及以上24例。统计学分析发现,60岁以下女性患者仅2例(3.9%)发现斑块,60岁以上女性患者中45例(41.7%)发现斑块,因此年龄是女性急性卒中患者是否存在斑块的可能危险因素(P<0.01)。男性中年龄相关因素对于是否存在斑块没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危险因素未发现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年龄是女性急性卒中患者是否存在斑块的可能危险因素,需要进一步前瞻性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急性脑卒中 颈动脉B超 年龄 性别
原文传递
缺血性脑卒中与血脂水平关系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吴征瑜 王亮 +3 位作者 张扬 茅翼亭 赵鸿琛 董强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09年第2期14-19,共6页
目的研究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各亚型的关系。方法收集51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131例非缺血性卒中对照组个体的血脂情况,包括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等指标,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 目的研究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各亚型的关系。方法收集51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131例非缺血性卒中对照组个体的血脂情况,包括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等指标,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并将其中13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TOAST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将各亚组的血脂水平与对照组再进行比较。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的HD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C/HDL比值明显高于较对照组。其余血脂成分,包括TC、TG、LDL则未发现存在显著差异。亚组比较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组、心源性脑栓塞(CE)组、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O)组的HD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他们的TC/HDL比值则明显高于对照。其余血脂成分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其他原因卒中(SOE)及不明原因卒中(SUE)均显示与血脂各成分无相关性。结论HDL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明显降低,其保护因素降低可能是卒中发生的原因之一。TC/HDL比值可作为衡量血脂异常与缺血性卒中关系的指标之一。需要进一步进行基于卒中分型基础上的更大样本量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血脂 TOAST分型
原文传递
基层医院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嵇虎 翟正平 +9 位作者 孙军山 于亚东 姜楠 刘群 胡伟丽 陈军 严从阳 笪正 席峰 茅翼亭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9年第9期1393-1396,共4页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开展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方法 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连续收入41例发病≤6 h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31例(73. 7%)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溶栓组),10例(26. 3%)拒绝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仅接受...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开展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方法 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连续收入41例发病≤6 h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31例(73. 7%)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溶栓组),10例(26. 3%)拒绝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仅接受常规治疗(非溶栓组)。根据TOAST病因分型,将溶栓组分为心源性脑栓塞亚组与非心源性脑栓塞亚组。收集患者临床、影像学和随访资料,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功能转归。结果 溶栓组中,心源性脑栓塞13例(41. 9%),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15例(48. 4%),小动脉病变2例(6. 5%),原因不明1例(3. 2%)。心源性脑栓塞亚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亚组与非溶栓组的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发病后第14天时,心源性脑栓塞亚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非溶栓组[(1. 5±2. 4)分vs (6. 0±3. 7)分,P <0. 05];发病后3个月,心源性脑栓塞亚组mRS≥2分的患者比例显著少于非溶栓组[7. 7%(1/13) vs 60%(6/10),P=0. 019]。脑出血发生率在心源性脑栓塞亚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亚组与非溶栓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 7%(1/13),6. 7%(1/15) vs 0,P=0. 65]。结论 尿激酶能够改善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及近、远期预后,结合其安全性与价廉性,在医保资金紧张的大背景下,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栓溶解疗法 颅内栓塞 卒中
原文传递
临床表现为单纯自主神经受损的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一例 被引量:8
8
作者 付佳玉 朱雯华 +3 位作者 茅翼亭 高名士 汪寅 程忻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3-47,共5页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是一种缓慢进展的罕见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性病理表现为神经系统及内脏器官中广泛分布的核内嗜酸性包涵体。随着皮肤病理活组织检查的出现,该疾病确诊数量增多,但其表现多样,异质性强,常常误诊。报道1例临床表...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是一种缓慢进展的罕见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性病理表现为神经系统及内脏器官中广泛分布的核内嗜酸性包涵体。随着皮肤病理活组织检查的出现,该疾病确诊数量增多,但其表现多样,异质性强,常常误诊。报道1例临床表现为单纯自主神经受损的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患者,其病程较长,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症状突出,认知功能损害不明显。希望能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 膀胱 神经原性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活组织检查 脑白质病变
原文传递
颈动脉蹼相关脑梗死的临床特征与血管重建治疗(附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子高 茅翼亭 +2 位作者 赵鸿琛 凌倚峰 曹文杰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21年第3期280-288,共9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蹼相关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血管重建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颈动脉蹼相关脑梗死且接受血管重建治疗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颈动脉蹼相关脑梗死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点及血管重建治疗疗效。结果3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 目的探讨颈动脉蹼相关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血管重建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颈动脉蹼相关脑梗死且接受血管重建治疗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颈动脉蹼相关脑梗死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点及血管重建治疗疗效。结果3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例,脑卒中发病平均年龄53岁。均以急性前循环脑梗死起病,平均NIHSS评分为10分,梗死灶分布符合栓塞性特点。3例患者DSA造影共发现颈动脉蹼3枚,椎动脉蹼1枚。3枚颈动脉蹼突向管腔的平均长度为2.7 mm,致颈内动脉平均狭窄率为43%,与颈内动脉后壁的平均夹角为67.1°,在蹼远端均存在造影剂淤滞。2例患者接受颈动脉支架植入术,1例患者接受颈内动脉剥脱术,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并发症率为0。平均随访17个月,脑卒中复发率为0。结论颈动脉蹼远端存在血液淤滞,可引起动脉至动脉栓塞性脑梗死,颈动脉血管重建治疗可有效降低颈动脉蹼相关脑卒中的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蹼 脑梗死 血管重建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原文传递
Lie A+D型先天性颈内动脉缺如伴右位主动脉弓影像学分析(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10
作者 陈方哲 茅翼亭 +1 位作者 蒋业清 葛亮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22年第3期309-313,共5页
目的总结先天性颈内动脉缺如患者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Lie A+D型先天性颈内动脉缺如伴右位主动脉弓患者和1例Lie A型先天性颈内动脉缺如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病例1:男性,48岁,因“左侧肢体麻木20 d”入院。MRA检查... 目的总结先天性颈内动脉缺如患者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Lie A+D型先天性颈内动脉缺如伴右位主动脉弓患者和1例Lie A型先天性颈内动脉缺如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病例1:男性,48岁,因“左侧肢体麻木20 d”入院。MRA检查提示右侧颈内动脉未显影,颅底CT平扫显示右侧颈动脉管未发育,DSA检查显示右位主动脉弓,右侧颈内动脉未显影,右侧大脑中动脉通过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吻合供血,右侧大脑前动脉通过前交通动脉供血。诊断为Lie A+D型先天性颈内动脉缺如伴右位主动脉弓。病例2:女性,30岁,因“发作性面部及左上肢不自主抽动1年”入院。颈部MRA检查提示左侧颈内动脉未显影,颅底CT平扫显示左侧颈动脉管未发育,脑DSA检查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由后交通动脉供血,左侧大脑前动脉通过前交通动脉由对侧供血。诊断为Lie A型先天性颈内动脉缺如。结论颅底颈动脉管是否发育是颈内动脉先天缺如与继发性闭塞的重要鉴别点,更好的识别血管发育中的变异有助于疾病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颈内动脉缺如 右位主动脉弓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颈动脉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