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
荆兴梅
|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34
|
|
2
|
创伤、疯癫和反主流叙事——《秀拉》的历史文化重构 |
荆兴梅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
2013 |
4
|
|
3
|
传媒、戏中戏和虚实之间——《最蓝的眼睛》的后现代历史书写策略 |
荆兴梅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
2013 |
0 |
|
4
|
《苔丝》和《红楼梦》之比较探析 |
荆兴梅
|
《镇江高专学报》
|
2004 |
0 |
|
5
|
浅谈英语调频台节目的合理安排 |
荆兴梅
郑金权
|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0 |
0 |
|
6
|
评《达洛卫夫人》中的二项对立 |
荆兴梅
|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0 |
|
7
|
《爵士乐》的后现代性及其语用学阐释——文学语用学的一个范例 |
荆兴梅
冯敬玉
|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6
|
|
8
|
身体政治和历史书写:《没有指针的钟》解读 |
荆兴梅
朱新福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9
|
凝视与反凝视:莫里森小说《爱》的意识形态批判 |
荆兴梅
邵明俊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2
|
|
10
|
《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存在主义解读 |
荆兴梅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9 |
7
|
|
11
|
解析《金色眼睛的映像》中的性别政治 |
荆兴梅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12
|
历史、城市和共同体书写——21世纪美国族裔文学研究 |
荆兴梅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2
|
|
13
|
维特根斯坦的梯子:语言哲学视阈中的斯泰因和贝克特 |
荆兴梅
|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14
|
托妮·莫里森三部曲的历史编撰元小说特征 |
荆兴梅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15
|
外宣翻译中词汇的文化空缺 |
荆兴梅
|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7
|
|
16
|
《婚礼的成员》的象征意义 |
荆兴梅
|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3
|
|
17
|
《伤心咖啡馆之歌》的生态女性主义视角 |
荆兴梅
|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
2
|
|
18
|
尤多拉·韦尔蒂《乐观者的女儿》的共同体书写 |
荆兴梅
|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19
|
移民潮和城市化——莫里森《爵士乐》的文化诠释 |
荆兴梅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
2016 |
1
|
|
20
|
《金色眼睛的映像》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
荆兴梅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