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被引量:34
1
作者 荆兴梅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76-80,共5页
《飘》在叙事策略上沿袭的是西方文学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内容上却超越了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立场。评论界对其女主人公斯佳丽持有两种评价,即“女魔形象”和“女英雄形象”。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得出结论:斯佳丽从“真女性... 《飘》在叙事策略上沿袭的是西方文学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内容上却超越了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立场。评论界对其女主人公斯佳丽持有两种评价,即“女魔形象”和“女英雄形象”。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得出结论:斯佳丽从“真女性”跃身变为“新女性”是战争和工业化的产物,她最后遭受的悲剧性结局是她在传统道德价值观和生存现实的夹缝中无所适从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现代性 女性主义 真女性 新女性
下载PDF
创伤、疯癫和反主流叙事——《秀拉》的历史文化重构 被引量:4
2
作者 荆兴梅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3期102-107,共6页
本文以福柯、马尔库塞等人的理论为基础,将《秀拉》置于历史文化语境中,审视其复杂的后现代意蕴。《秀拉》中将黑人创伤经验,与美国"祖父条款"、"种族隔离制度"等历史事件展开直接对话;"疯癫"不仅是生物... 本文以福柯、马尔库塞等人的理论为基础,将《秀拉》置于历史文化语境中,审视其复杂的后现代意蕴。《秀拉》中将黑人创伤经验,与美国"祖父条款"、"种族隔离制度"等历史事件展开直接对话;"疯癫"不仅是生物性和病理性症状,更是由众多非理性因素导致的创伤性社会建构,是主流话语强行赋予的文化标签。小说同名主人公的为所欲为则呈现了"美国存在主义者"的典型特征,与美国的反文化运动不无关系。莫里森通过宏大历史和权力结构的展示,引导弱势群体走出边缘化境地,确立文化身份和社会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秀拉》 历史文化
下载PDF
传媒、戏中戏和虚实之间——《最蓝的眼睛》的后现代历史书写策略
3
作者 荆兴梅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3年第2期256-265,共10页
本论文主要借助琳达·哈钦和海登·怀特的理论,来探讨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后现代历史书写策略:小说揭示了主流社会大众传媒的错误导向;运用“戏中戏”的后现代戏仿结构,借助对手的价值标准消解其合法性;采用反讽策略来证... 本论文主要借助琳达·哈钦和海登·怀特的理论,来探讨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后现代历史书写策略:小说揭示了主流社会大众传媒的错误导向;运用“戏中戏”的后现代戏仿结构,借助对手的价值标准消解其合法性;采用反讽策略来证明虚构无处不在.莫里森提倡理性对待虚构和现实的关系,以此解构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实现文化干预的政治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最蓝的眼睛》 大众传媒 虚构 文化干预
下载PDF
《苔丝》和《红楼梦》之比较探析
4
作者 荆兴梅 《镇江高专学报》 2004年第3期41-43,共3页
《苔丝》和《红楼梦》堪称世界文学之林中绚丽夺目的艺术瑰宝,哈代和曹雪芹虽然出生于不同的年代、来自不同的国家和背景,可对人性以及人类命运的关注却一脉相承,在浪漫情怀、时代精神、"内在意志"和人文主义关怀等方面既有... 《苔丝》和《红楼梦》堪称世界文学之林中绚丽夺目的艺术瑰宝,哈代和曹雪芹虽然出生于不同的年代、来自不同的国家和背景,可对人性以及人类命运的关注却一脉相承,在浪漫情怀、时代精神、"内在意志"和人文主义关怀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丝》 《红楼梦》 人文主义 小说评论 浪漫主义 哈代 曹雪芹
下载PDF
浅谈英语调频台节目的合理安排
5
作者 荆兴梅 郑金权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0年第3期77-79,共3页
合理安排调频台节目 ,能够达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的目的。在安排节目的过程中应注意合理选择听力材料、向学生提供目录、正确编制节目内容和认真播放等。实践证明 。
关键词 英语调频台 听力 编制 节目
下载PDF
评《达洛卫夫人》中的二项对立
6
作者 荆兴梅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57-60,共4页
《达洛卫夫人》被认为是伍尔夫意识流技巧运用得最好的作品,文艺界向来对其创作持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本文拟从文学批评的二项对立出发,对小说中人物性格、情节刻画以及艺术技巧的二项对立作具体探讨。
关键词 二项对立 意识流 传统与创新 艺术与战争
下载PDF
《爵士乐》的后现代性及其语用学阐释——文学语用学的一个范例 被引量:6
7
作者 荆兴梅 冯敬玉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2-134,共3页
文学语用学打破了语言学和文学长期隔离的研究局面。本文力图用语用学的概念和理论阐释小说《爵士乐》的一系列后现代特征,用预设理论阐述文本的反侦探小说模式,用关联理论分析文本的开放性结构,用礼貌原则解读人物的主体性建立。在文... 文学语用学打破了语言学和文学长期隔离的研究局面。本文力图用语用学的概念和理论阐释小说《爵士乐》的一系列后现代特征,用预设理论阐述文本的反侦探小说模式,用关联理论分析文本的开放性结构,用礼貌原则解读人物的主体性建立。在文本意义的建构中,遵循和偏离语用原则的都是必要的写作策略和话语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爵士乐 后现代性 预设理论 关联理论 礼貌原则
下载PDF
身体政治和历史书写:《没有指针的钟》解读 被引量:2
8
作者 荆兴梅 朱新福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1-167,192,共7页
《没有指针的钟》的以往研究,并没有涉及作品的身体政治和历史书写问题。基于身体意象和文化历史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试图填补以上空白:首先,小说秉承麦卡勒斯对"怪诞性"的一贯偏好,以身体残缺隐喻精神困顿,并进一步指向... 《没有指针的钟》的以往研究,并没有涉及作品的身体政治和历史书写问题。基于身体意象和文化历史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试图填补以上空白:首先,小说秉承麦卡勒斯对"怪诞性"的一贯偏好,以身体残缺隐喻精神困顿,并进一步指向奴隶制意识形态;其次,小说人物力图将自卑情结转化为优越情结,但遭受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物化,呈现出幻觉性的审美主义本质;再次,在文化批评视野下,该文本中的音乐和身体本能具有革命的颠覆性,它们都对理性主义和专制统治实行解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政治 历史书写 卡森·麦卡勒斯 《没有指针的钟》 意识形态
下载PDF
凝视与反凝视:莫里森小说《爱》的意识形态批判 被引量:12
9
作者 荆兴梅 邵明俊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9-93,共5页
本论文运用拉康和萨特的相关理论,从"凝视"和"反凝视"的角度探讨托妮·莫里森小说《爱》中的三类女性代表。小说中的父权制凝视无处不在,梅心甘情愿遭受客体化;希德试图跨越阶级限定却以失败告终;克里斯汀同样... 本论文运用拉康和萨特的相关理论,从"凝视"和"反凝视"的角度探讨托妮·莫里森小说《爱》中的三类女性代表。小说中的父权制凝视无处不在,梅心甘情愿遭受客体化;希德试图跨越阶级限定却以失败告终;克里斯汀同样拒绝沦为他者,运用反凝视策略,对父权制美国梦、女性失语模式、传统政治角色等性别想象进行解构,最终获得主体身份。莫里森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其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也是其作品政治性的有力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凝视 反凝视 意识形态批判
下载PDF
《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存在主义解读 被引量:7
10
作者 荆兴梅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2期21-24,共4页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卡森·麦卡勒斯的重要代表作,它描摹了反复纠结的三角恋故事,揭示了匪夷所思的复杂人性。综观这位美国南方著名女作家的一生,萨特的存在主义对其成长和创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她用这一哲学理念,化解了疾病...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卡森·麦卡勒斯的重要代表作,它描摹了反复纠结的三角恋故事,揭示了匪夷所思的复杂人性。综观这位美国南方著名女作家的一生,萨特的存在主义对其成长和创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她用这一哲学理念,化解了疾病缠身感情受挫的自我困境,在文学上作出举世瞩目的成就;她更借助这一理论内核,阐明了小说中不可思议的爱恨情仇背后,那宏大叙事下爱和恨的真谛。通过对女主人公爱密利亚小姐性格特征以及作品中人物关系的存在主义解读,读者对人类境遇和普遍人性有了更为深刻的洞察和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主义 荒诞性 精神隔绝 自由 选择
下载PDF
解析《金色眼睛的映像》中的性别政治 被引量:3
11
作者 荆兴梅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2-96,112,共5页
本文聚焦卡森·麦卡勒斯的小说《金色眼睛的映像》,力图避开以往麦卡勒斯解读中"孤独"和"精神隔绝"的单向标签,而是从文化批评的视角切入该小说文本,来解析其中的性别政治内涵。其一,在异性恋主流意识形态的凝... 本文聚焦卡森·麦卡勒斯的小说《金色眼睛的映像》,力图避开以往麦卡勒斯解读中"孤独"和"精神隔绝"的单向标签,而是从文化批评的视角切入该小说文本,来解析其中的性别政治内涵。其一,在异性恋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视下,"酷儿"潘德腾上尉遭遇身份危机。其二,作为知识女性的艾莉森,其精神实质被技术异化语境所湮没。其三,身处美国对菲律宾的帝国话语中,菲佣安纳克莱托的男性主体遭受质疑。麦卡勒斯在呈现弱势群体的尴尬处境后,还指出他们反抗强势集团的有效策略,以此弘扬和谐、平等的文化思想和社会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色眼睛的映像》 卡森·麦卡勒斯 性别政治 文化批评
下载PDF
历史、城市和共同体书写——21世纪美国族裔文学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荆兴梅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9-187,共9页
相较于上世纪美国种族冲突的密集性和激进性,以及族裔文学屡屡传达的愤怒和抵抗主题,21世纪前后的美国少数族裔平添了诸多理性和冷静,以至于有些文化学者断言美国因奥巴马当选总统而进入“后种族时代”。事实上,21世纪美国族裔文学逐渐... 相较于上世纪美国种族冲突的密集性和激进性,以及族裔文学屡屡传达的愤怒和抵抗主题,21世纪前后的美国少数族裔平添了诸多理性和冷静,以至于有些文化学者断言美国因奥巴马当选总统而进入“后种族时代”。事实上,21世纪美国族裔文学逐渐淡化了种族意识,并非美国主流社会疏于规训和歧视少数族裔,而是少数民族本身更倾向于探索人性和伦理等因素。它强调21世纪美国少数族裔面临的种族政治远未结束,而是更多地分布在日常生活、人性交锋和微观权力中。族裔作家通过重构传统历史叙事、探索当代城市众生相、呼唤流动性共同体等途径,构想美国社会如何才能弥合主流人群和少数民族、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富豪与穷人之间的藩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 美国族裔文学 历史书写 城市书写 共同体书写
下载PDF
维特根斯坦的梯子:语言哲学视阈中的斯泰因和贝克特 被引量:2
13
作者 荆兴梅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17,共5页
本文以《维特根斯坦的梯子》为基石,探讨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和文学之间的渊源。首先,维特根斯坦借助语言的中介作用洞察哲学的文学性和文学的哲学性,他的《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都可以解读成典型的后现代文学文本。其次,斯泰因的... 本文以《维特根斯坦的梯子》为基石,探讨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和文学之间的渊源。首先,维特根斯坦借助语言的中介作用洞察哲学的文学性和文学的哲学性,他的《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都可以解读成典型的后现代文学文本。其次,斯泰因的诗学体系像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那样,试图解除某种形而上的困惑,她将众多双关语建立在日常语言基础上,经由文字游戏解决哲学难题或实行文化干预,如颠覆未来主义学派的战争观和性别观。最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也渗透到贝克特的小说中,使后者一方面强调语境对于词语意义的重大作用,另一方面设置众多叙述迷宫和语言困境,以此告诉人们:语言最有效误用之时,也即语言最有效运用之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语言哲学 斯泰因 贝克特 后现代
下载PDF
托妮·莫里森三部曲的历史编撰元小说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荆兴梅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0-34,共5页
历史编撰元小说兼顾后现代元小说和历史书写的特征,通过自揭虚构的方式,表明历史的文本性和叙事性,从而暴露出其背后的政治话语和权力结构。在非裔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三部曲中,《宠儿》运用多视角下的小写历史,来解构冠冕堂皇... 历史编撰元小说兼顾后现代元小说和历史书写的特征,通过自揭虚构的方式,表明历史的文本性和叙事性,从而暴露出其背后的政治话语和权力结构。在非裔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三部曲中,《宠儿》运用多视角下的小写历史,来解构冠冕堂皇的官方宏大叙事;《爵士乐》利用不可靠叙事策略,来解构"爵士时代"的物质主义意识形态;《天堂》直接对历史的编码和裂缝加以拆解,从而揭示民权运动时期黑人种族主义可能带来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三部曲 历史编撰元小说 物质主义
下载PDF
外宣翻译中词汇的文化空缺 被引量:7
15
作者 荆兴梅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87-88,111,共3页
外宣翻译中由于文化空缺造成大量的翻译障碍。可根据具体语境采用归化和异化等翻译策略,以确保外宣翻译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文化空缺 翻译策略 归化 异化
下载PDF
《婚礼的成员》的象征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荆兴梅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38-40,61,共4页
《婚礼的成员》描写的是一个青春期女孩成长的烦恼故事,事实上,它入木三分地探讨了美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人际疏离。在这部作品中,象征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为烘托主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象征 种族歧视 意象
下载PDF
《伤心咖啡馆之歌》的生态女性主义视角 被引量:2
17
作者 荆兴梅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94-97,108,共5页
《伤心咖啡馆之歌》的谋篇布局独具匠心。农业经济时期的小镇自然景象优美,自然资源丰富,主人公爱密利亚小姐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掘,并且直面挑战父权制二元对立性别观,显示出强大的反抗力量。经济现代化进程中,贪欲和占有欲使... 《伤心咖啡馆之歌》的谋篇布局独具匠心。农业经济时期的小镇自然景象优美,自然资源丰富,主人公爱密利亚小姐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掘,并且直面挑战父权制二元对立性别观,显示出强大的反抗力量。经济现代化进程中,贪欲和占有欲使人性异化,女性抗衡世俗的决心随之削弱和妥协。女性和自然息息相通,同时人类对自然的统治和男性对女性的主宰具有惊人的相似,正是作家个性化生活和创作体验的结晶。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承载了作家梦寐以求的道德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女性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二元论 解构
下载PDF
尤多拉·韦尔蒂《乐观者的女儿》的共同体书写 被引量:1
18
作者 荆兴梅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8-86,共9页
学界常将美国南方作家韦尔蒂与地方主义相联系,却忽视她的共同体情怀和世界主义视野,本文认为这有失公允。本文以《乐观者的女儿》为例,探讨韦尔蒂如何立足于现代化进程中的美国南方,探寻危机年代的共同体模式。小说将共同体与南方性紧... 学界常将美国南方作家韦尔蒂与地方主义相联系,却忽视她的共同体情怀和世界主义视野,本文认为这有失公允。本文以《乐观者的女儿》为例,探讨韦尔蒂如何立足于现代化进程中的美国南方,探寻危机年代的共同体模式。小说将共同体与南方性紧密结合,又与欧洲文化进行对话和互动,倡导植根于地方的世界主义。它回眸旧南方农耕时代的乡村共同体,铺陈新南方的转型焦虑,并寻求工业化背景下新型共同体的构建之路。由此《乐观者的女儿》重新审视“地域主义”标签,以此打破文化本质主义窠臼,探索多元文化认同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多拉·韦尔蒂 《乐观者的女儿》 共同体 现代化进程
下载PDF
移民潮和城市化——莫里森《爵士乐》的文化诠释 被引量:1
19
作者 荆兴梅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6年第1期214-225,共12页
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黑人移民潮"是美国城市化导致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莫里森的长篇小说《爵士乐》将这一文化事件作为历史背景,描写了城市"新黑人"的生存境遇。在该文本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对"黑人... 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黑人移民潮"是美国城市化导致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莫里森的长篇小说《爵士乐》将这一文化事件作为历史背景,描写了城市"新黑人"的生存境遇。在该文本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对"黑人移民潮"追根溯源,揭示美国黑人城市化的深层原因;其次,将北方城市空间纳入研究视野,以此审视"新黑人"的认同危机;再次,指出南方乡村具有疗伤功能,但这种救赎作用是动态的,并不具备永恒性。通过这样的文化书写,莫里森让文学走进现实并指导现实,为少数族裔的身份建构提供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潮 城市化 托妮·莫里森 《爵士乐》 文化书写
下载PDF
《金色眼睛的映像》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荆兴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103-105,共3页
《金色眼睛的映像》是美国南方著名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具有晚期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典型特征:亦真亦幻的浪漫气息和流畅完整的故事情节。而对潘多拉神话原型的解构,揭示出女性沦为被注视的客体时遭受的悲剧性命运实... 《金色眼睛的映像》是美国南方著名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具有晚期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典型特征:亦真亦幻的浪漫气息和流畅完整的故事情节。而对潘多拉神话原型的解构,揭示出女性沦为被注视的客体时遭受的悲剧性命运实质。用"怪诞性"概念,来诠释主人公的异化和降格,从而批判了法西斯主义和种族主义等体制的灭绝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叙事手法 神话 怪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