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庸武侠小说传播与接受的文化语境 被引量:2
1
作者 荆学义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21-24,共4页
金庸武侠小说的广泛传播是当代中国文坛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而这种景观的出现与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首先是中国数千年以来就绵延着浓郁的任侠尚武的文化传统;其次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儒家文化一直占有主导地位,而义侠的价值取... 金庸武侠小说的广泛传播是当代中国文坛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而这种景观的出现与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首先是中国数千年以来就绵延着浓郁的任侠尚武的文化传统;其次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儒家文化一直占有主导地位,而义侠的价值取向以及所追求的伟岸人格的理想与儒家文化有着渊源关系;复次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是现代华人的心理需求,即渴求英雄的心理和故事型审美心理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庸 武侠小说 传播 接受 文化语境
下载PDF
晚清青楼小说的传播与南方文化 被引量:1
2
作者 荆学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82-86,共5页
清代后期以大上海为轴心,江、浙繁华商埠为辐射带,形成了极具江南文化意味的以《海上花列传》为代表的青楼小说系列。清代后期小说的这种地域文化特征在中国古典小说的演进历程中是独特的,从清代后期青楼小说叙事风格的地域化与传播走... 清代后期以大上海为轴心,江、浙繁华商埠为辐射带,形成了极具江南文化意味的以《海上花列传》为代表的青楼小说系列。清代后期小说的这种地域文化特征在中国古典小说的演进历程中是独特的,从清代后期青楼小说叙事风格的地域化与传播走向、接受群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地域化;小说叙事主体的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濡染;小说的文化渊源与南方文化生态及相关的人文背景等层面来阐释清代后期文坛这一奇特的文学和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文学 文化生态 南方文化 青楼小说 传播
下载PDF
晚清武侠公案小说与农耕文化 被引量:1
3
作者 荆学义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1期110-116,共7页
本文就晚清武侠公案小说与农耕文化的密切关系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首先武侠小说揭示了农耕文化的封闭陋塞,安土重迁。群体意识造就了仰仗超人,除暴安良膜拜英雄的义侠心态;而农耕社会的生民孱弱,以官为本,使民萌生企盼清官拯救以弥补义... 本文就晚清武侠公案小说与农耕文化的密切关系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首先武侠小说揭示了农耕文化的封闭陋塞,安土重迁。群体意识造就了仰仗超人,除暴安良膜拜英雄的义侠心态;而农耕社会的生民孱弱,以官为本,使民萌生企盼清官拯救以弥补义侠局限的清官心态。其次,武侠小说还反映出农耕社会特有的组织结构是义侠生存发展的沃壤。宏观社会结构的疏散且常失控为先秦模式义侠提供了契机;而微观村落社区的分散隔绝,则构成了两汉模式义侠聚啸的广阔的绿林文化带;晚清农耕社会结构的目趋解体,使侠士与土匪、帮会、保镖混杂莫辨,形成了晚清社会特有的似侠非侠的变异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侠公案小说(晚清) 农耕文化 关系
下载PDF
《三国演义》的受众期待与接受效果
4
作者 荆学义 《文学与文化》 2010年第3期70-76,共7页
本文以传播理论和接受理论为基础,对《三国演义》接受群体的类型以及基本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三国演义》不同受众的审美期待和道德召唤,并对不同受众群体的接受效果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 《三国演义》 受众群体 期待 接受
下载PDF
关于高职认识的几点思考
5
作者 荆学义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1998年第1期22-26,共5页
本文简要叙述了高职发展中的认识问题,并在对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思考与对策。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认识 教育理论
全文增补中
晚清武侠小说与儒文化新探——兼论义侠三模式 被引量:1
6
作者 荆学义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82-87,共6页
本文认为儒文化已积淀为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晚清武侠小说深受其熏染,尤其儒家尚义薄利观念,影响至深。侠所尊奉的士为知己者死的忠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信守诺言,生死与共的信义是义侠之“义”的精神所在,而这均导源于儒。崇... 本文认为儒文化已积淀为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晚清武侠小说深受其熏染,尤其儒家尚义薄利观念,影响至深。侠所尊奉的士为知己者死的忠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信守诺言,生死与共的信义是义侠之“义”的精神所在,而这均导源于儒。崇尚刚健,自强不息的伟岸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基本精神,亦为儒家所礼赞。晚清武侠小说中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能灭己威风、长他人志气及英雄相互倾慕心理均体现了这一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武侠小说 儒文化
下载PDF
朱一玄
7
作者 荆学义 《理论与现代化》 1991年第8期39-41,共3页
朱一玄,1912年8月24日生,山东省淄博市人。朱先生出身于耕读之家,7岁时读私塾,后在山东桓台县立第一小学读高小,1930年进入山东省立济南一中读初中、高中。1936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因抗日战争爆发,随学校并入西北联合大... 朱一玄,1912年8月24日生,山东省淄博市人。朱先生出身于耕读之家,7岁时读私塾,后在山东桓台县立第一小学读高小,1930年进入山东省立济南一中读初中、高中。1936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因抗日战争爆发,随学校并入西北联合大学,至1940年毕业时,校名改为西北大学。大学毕业后,于1940年任四川省立遂宁师范语文教员,1942年任四川省立南充中学语文教员,翌年改任南充私立育才高级职业学校语文教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师范大学 高级职业学校 1940年 中学语文 西北大学 大学毕业 山东省 抗日战争
下载PDF
元代义侠杂剧的文化阐释
8
作者 荆学义 《渤海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2期28-32,共5页
近些年,有关元杂剧的研讨已由原来表层本事的范围向文化领域延伸,这无疑拓宽了探求元杂剧的视角。可关于元代义侠杂剧的文化内蕴却鲜有人提及,本文拟就此略作爬梳、阐释。 作为传统文化中蔚为壮观的义侠文化,不仅孕育了一代代令后人景... 近些年,有关元杂剧的研讨已由原来表层本事的范围向文化领域延伸,这无疑拓宽了探求元杂剧的视角。可关于元代义侠杂剧的文化内蕴却鲜有人提及,本文拟就此略作爬梳、阐释。 作为传统文化中蔚为壮观的义侠文化,不仅孕育了一代代令后人景仰的义侠,且濡染了一代文学。显然,作为中国戏剧最早成熟形态的元杂剧同样染上了浓郁的任侠色彩。这表现在义侠剧是元杂剧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明代宁献王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将元杂剧分作十二大类:(1)神仙道化;(2)隐居乐道;(3)群臣杂剧;(4)忠奸烈士;(5)孝义廉节;(6)叱奸骂谗;(7)逐臣孤子;(8)朴刀杆棒;(9)风花雪月;(10)悲欢离合;(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阐释 叱奸骂谗 《太和正音谱》 神仙道 文化内蕴 代令 侠文化 双献功 中国戏剧 元代社会
下载PDF
晚清青楼小说及武侠公案与南北文化
9
作者 荆学义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1995年第3期15-21,共7页
本文阐释了晚清青楼小说、武侠公案与南北文化的渊源关系。
关键词 晚清 青楼小说 武侠公案 南北文化
下载PDF
比较《红楼梦》与《水浒传》中的关羽符号
10
作者 荆学义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8-210,共13页
经过多种艺术形式的不断加工,关羽这一形像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在《红楼梦》与《水浒传》中,就该符号,却有着迥然不同的态度。本文试就该现象加以解读,认为这与两部小说的宗旨有关,同时又与作者的家世遭际有关。同时,这两部小说也折... 经过多种艺术形式的不断加工,关羽这一形像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在《红楼梦》与《水浒传》中,就该符号,却有着迥然不同的态度。本文试就该现象加以解读,认为这与两部小说的宗旨有关,同时又与作者的家世遭际有关。同时,这两部小说也折射了明清时期关羽崇拜的社会现状和接受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红楼梦 李纨 李逵 关羽符号
原文传递
张之洞与《时务报》的兴衰
11
作者 余亚莉 荆学义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4-38,80,共6页
《时务报》是戊戌维新时期倍受社会各方关注的重要期刊,张之洞对《时务报》的发刊、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维新运动不断深入,曾受张之洞优礼有加的康有为梁启超与其产生了不可调和的政治矛盾,《时务报》大肆宣扬康派学说,突破了张之... 《时务报》是戊戌维新时期倍受社会各方关注的重要期刊,张之洞对《时务报》的发刊、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维新运动不断深入,曾受张之洞优礼有加的康有为梁启超与其产生了不可调和的政治矛盾,《时务报》大肆宣扬康派学说,突破了张之洞维护封建朝廷的"底线",张之洞转而力挺汪康年创办《昌言报》。张之洞对《时务报》态度转变的深层原因是其文化信仰和从政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务报 张之洞 维新运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