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流微塑料入海通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荣佳辉 牛学锐 +1 位作者 韩美 倪娟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30-1640,共11页
目前微塑料污染已经造成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其中海洋环境的微塑料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入海河流是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重要通道,海洋的陆源物质大多经河流迁移入海,因此入海河流的水质状况及污染物输送量成为陆地对海洋影响的中心问题.该... 目前微塑料污染已经造成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其中海洋环境的微塑料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入海河流是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重要通道,海洋的陆源物质大多经河流迁移入海,因此入海河流的水质状况及污染物输送量成为陆地对海洋影响的中心问题.该研究通过系统调研,综述了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有关入海河流的微塑料入海通量与丰度的内容与方法研究;据最近研究估计,陆源的微塑料通量占海洋环境塑料碎片总量的64%~90%,全球河流每年向海洋运输的塑料碎片(微塑料和大塑料)总量为0.41×10^(6)~4×10^(6) t,但全球模型是否适用于特定流域仍需校正和检验;从方法学角度而言,对微塑料丰度数据的采集是研究河流微塑料入海通量的基本前提,并且目前缺乏统一的监测和分析等研究方法,使得不同河流之间通量难以直观对比,加之实测数据不足,导致入海河流中微塑料的陆源分析及定量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未来的研究中应注重将微塑料运输量与河流流量高度耦合的数据优化方式,以基于水动力模型阐明微塑料在河流入海过程中的迁移及转化机制.此外,应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广泛密切的国际合作,建立统一的研究体系,不断完善全球微塑料研究的基础数据库信息,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微塑料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入海河流 入海通量 建模方法
下载PDF
1990-2018年黄河三角洲人类活动强度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7
2
作者 朱纹君 韩美 +4 位作者 孔祥伦 李云龙 孔凡彪 魏帆 荣佳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87-292,300,共7页
黄河三角洲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定量评价人类活动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0—2018年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土地利用信息,运用建设用地当量系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近30年黄河三角洲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 黄河三角洲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定量评价人类活动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0—2018年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土地利用信息,运用建设用地当量系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近30年黄河三角洲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探讨了不同尺度下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近30年人类活动对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影响强烈,其中1990—1997年影响最强烈,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达2.17%,该时段人类活动对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改造程度最强烈,其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16.70%,6.03%和5.10%;(2) 1990—2018年黄河三角洲人类活动强度分布格局大致呈5,6级强度带向东部和北部沿海方向推进、1~3级强度带自内陆向沿海方向消退的特征。近30年人类活动强度增长显著,由18.14%增长至35.24%。其中,东营区的城镇建设区、河口区的盐田区以及垦利区的胜利油田人类活动强度等级较高;(3)相关系数结果表明:人口密度、盐田开采量和原油开采量均在95%显著水平上与黄河三角洲人类活动强度显著相关。不同县域主要驱动因子存在显著差异性,城镇化率、盐田开采量、原油开采量和GDP变化率分别是东营区、河口区、垦利区和利津县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演变 人类活动强度 建设用地当量系数法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