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后方韧带复合体回植椎板成形术在脊髓脊柱手术的临床应用
1
作者 荣孝慈 肖宗宇 +4 位作者 黄煜伦 李学涛 邵杰 祝海平 王之敏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12期140-145,共6页
目的探讨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后方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PLC)回植椎板成形术在脊髓脊柱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脊髓脊柱手术中采用经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PLC回植技术重建椎管的6例脊髓脊柱疾病病例资料... 目的探讨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后方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PLC)回植椎板成形术在脊髓脊柱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脊髓脊柱手术中采用经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PLC回植技术重建椎管的6例脊髓脊柱疾病病例资料。术后所有患者随访3~12个月,复查时行脊柱螺旋CT三维重建及脊柱MRI检查。采用改良McCormick分级标准评估临床症状和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功能评分(I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末次随访时分级及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采用White&Panjabi脊柱不稳评分标准评估术后脊柱稳定性,分别测量手术前后颈、胸、腰椎使用双Y型钛板PLC回植的各节段椎管的横径和前后径,评估术后是否造成椎管狭窄。结果6例患者术中游离椎板节段数为(4.0±2.9)个(1~8个),手术椎管共24个节段,其中固定节段23个,包括使用双Y型微钛板固定节段为15段,两孔微钛板固定节段为8段。除1例术后切口为Ⅰ类乙等愈合,其余患者术后切口均为Ⅰ类甲等愈合,无感染、局部异常积液、脑脊液漏,未出现钛板置入导致的脊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复查CT显示局部微钛板固定良好,无塌陷、移位、断板等情况发生,椎管无后凸、侧凸畸形。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8±4.1)个月(3~12个月)。McCormick分级,术前:Ⅱ级5例,Ⅲ级1例;末次随访:Ⅰ级3例,Ⅱ级1例,Ⅲ级1例,Ⅳ级1例;与术前相比,临床症状好转3例,不变1例,恶化2例。IJOA评分术前(16.33±1.97)分,末次随访升至(17.67±2.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P=0.01)。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术后White&Panjabi脊柱不稳评分均<5分,无1例出现脊柱失稳。与术前比较15个使用双Y型微钛板固定节段术后椎管横径和前后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脊髓脊柱手术采用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PLC回植椎板技术重建椎管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并发症少,术后无脊柱失稳及椎管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狭窄 椎板成形术 双Y型钛板 后方韧带复合体 脊柱稳定性
下载PDF
胶质瘤干祖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融合驱动肿瘤的血管形成 被引量:4
2
作者 赵东亮 代兴亮 +10 位作者 孙超 陈金生 荣孝慈 王海洋 王麒龙 芮琴 王爱东 王中勇 董军 兰青 黄强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36-341,共6页
目的探讨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肿瘤细胞融合反应形成肿瘤血管的驱动作用。方法取转染红色荧光蛋白(RFP)基因的人脑胶质瘤干祖细胞SU3-RFP与转染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绿色裸小鼠MSCs,进行体外共培养。... 目的探讨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肿瘤细胞融合反应形成肿瘤血管的驱动作用。方法取转染红色荧光蛋白(RFP)基因的人脑胶质瘤干祖细胞SU3-RFP与转染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绿色裸小鼠MSCs,进行体外共培养。将SU3-RFP细胞接种于绿色裸小鼠脑内形成移植瘤,在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显微镜下分别观察共培养细胞和移植瘤组织中RFP’/GFP’细胞或血管。结果MSCs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5代,高增殖活性基本不变,并高表达CDl05。在绿色裸小鼠股骨组织、移植瘤组织和临床胶质瘤组织中的肿瘤细胞和血管细胞均可表达CDl05。随着MSCs与SU3-RFP细胞共培养时间的延长和传代次数的增加,RFP’/GFP’黄色细胞的比例明显增加。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RFP’/GFP’黄色细胞占83.7%。移植瘤组织压片及组织切片中可见血管壁基质在内的成束RFP’/GFP’黄色血管样结构及黄色血管横断面管壁结构,为MSCs与SU3-RFP融合细胞衍生的血管。结论肿瘤细胞与宿主MSCs发生融合,并驱动了肿瘤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细胞融合 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肿瘤血管生成 CD105
原文传递
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紫兰 仇尤佳 +7 位作者 荣孝慈 顾枫 陈周青 马超 尤万春 周鹏 朱昀 王中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13-1017,共5页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2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手术切除的大型嗅沟脑膜瘤(最大直径≥3 mm)患者的临床资料, 共38例。其中采用单侧经额下入路22例、经翼点入路13例、...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2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手术切除的大型嗅沟脑膜瘤(最大直径≥3 mm)患者的临床资料, 共38例。其中采用单侧经额下入路22例、经翼点入路13例、经眶上外侧入路3例。观察术后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38例患者中, Simpson Ⅰ级切除10例(26.3%)、Ⅱ级切除27例(71.1%)、Ⅲ级切除1例(2.6%);9例术中结扎上矢状窦。共10例(26.3%)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术后6例(15.8%)脑水肿加重, 2例为术中结扎上矢状窦者(1例行去骨瓣减压术);4例发生脑血肿, 1例行二次手术清除血肿, 3例保守治疗后血肿吸收;发生颅内感染1例、脑脊液鼻漏1例, 术后嗅觉损伤加重2例、新发嗅觉损伤5例, 新发视力损伤2例、精神症状4例。38例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1个月(2~84个月)。术前、术后出现的嗅觉损伤症状均未好转;部分患者视力和视野, 以及精神症状改善。末次随访肿瘤均无复发, 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80分32例, 50~80分4例, <50分2例。结论显微手术切除嗅沟脑膜瘤肿瘤全切除率高, 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术中结扎上矢状窦引发严重脑水肿的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嗅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