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年来烧伤创面菌群变化与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荣新洲 王志伟 +2 位作者 吴永恒 周一平 陈惠英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34-235,共2页
目的明确本单位烧伤病房流行的菌株及耐药情况。方法以棉拭子收集各类烧伤创面分泌物,用全自动细菌生化分析仪(Vitek-AMS)作细菌鉴定并以GNS、GPS试剂盒行敏感试验。结果送检标本651份,阳性生长545份,G+球菌占66%:G杆菌占31%... 目的明确本单位烧伤病房流行的菌株及耐药情况。方法以棉拭子收集各类烧伤创面分泌物,用全自动细菌生化分析仪(Vitek-AMS)作细菌鉴定并以GNS、GPS试剂盒行敏感试验。结果送检标本651份,阳性生长545份,G+球菌占66%:G杆菌占31%,真菌为3%;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检出率为61%,MRSA占97.4%,铜绿假单胞菌(绿脓菌)检出率为18%;创面细菌伤后10d以内以G杆菌为主,而10d以后以G+球菌为主:金葡萄球菌对亚胺硫霉素的敏感率为75%,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为100%。结论(1)本病区烧伤创面金葡菌已占明显优势,而绿脓菌比例减少;(2)G+菌和G菌在创面的出现有一个时间分段:(3)MRSA检出率进一步增高:(4)已出现亚胺硫霉素的耐药菌株,应引起警惕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创面 细菌感染 耐药性
下载PDF
中链脂肪乳在严重烧伤病人中的“蛋白消耗置换”作用 被引量:7
2
作者 荣新洲 张涛 +3 位作者 李庆辉 杨荣华 华荣 黄晓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00-501,共2页
目的观察脂肪乳剂对严重烧伤病人中的蛋白置换作用。方法选择2002年3月-2005年9月间非手术严重烧伤病人例共67例,烧伤面积在48%~75%,随机分为中链脂肪乳治疗组(简称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6例,其中,治疗组于伤后第4天给予20%中链脂肪... 目的观察脂肪乳剂对严重烧伤病人中的蛋白置换作用。方法选择2002年3月-2005年9月间非手术严重烧伤病人例共67例,烧伤面积在48%~75%,随机分为中链脂肪乳治疗组(简称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6例,其中,治疗组于伤后第4天给予20%中链脂肪乳,500 ml/d,8~10 h缓慢静脉输入,连续10 d;对照组给予平衡盐500 ml静脉输入,其余治疗两组保持一致。于伤后第1、7及14天检测静脉血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结果两组病人在伤后第1天静脉血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伤后第7天总蛋白、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在正常值范围之内;而两组血浆白蛋白含量均低于正常值,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32±4.83)g/L vs (31±5.04)g/L, P>0.05]。伤后第14天,静脉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均降低,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1.08±0.61)μmmol/L vs (0.97± 0.42)μmmol/L,前者为治疗组,后者为对照组,下同,P>0.05],而总蛋白及白蛋白含量均低于正常值,其中对照组的白蛋白含量降低更为明显,与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28±6.46)g/L vs (23±7.03)g/L,P<0.01]。结论脂肪乳剂有较好的“蛋白消耗置换”作用,可以减轻血浆白蛋白的消耗,是严重烧伤病人较理想的能源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乳剂 烧伤 白蛋白
下载PDF
严重烧伤早期痂下水肿液细胞因子及免疫功能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荣新洲 李庆辉 +3 位作者 黄晓桦 贝春花 刘志强 苏元明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612-614,共3页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早期痂下水肿液的炎症介质和免疫功能指标的改变与意义。方法 :选择 8例严重烧伤患者 ,分别采集伤后 16、2 4、32、4 0和 4 8h 5个时间点的血液和痂下水肿液标本 ,对其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介素 6 (IL 6 )、IL ...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早期痂下水肿液的炎症介质和免疫功能指标的改变与意义。方法 :选择 8例严重烧伤患者 ,分别采集伤后 16、2 4、32、4 0和 4 8h 5个时间点的血液和痂下水肿液标本 ,对其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介素 6 (IL 6 )、IL 8、白细胞总数、免疫球蛋白 Ig A、Ig G、Ig M及补体 C3、C4含量进行对比观察 ;并用伤后 4 8h的痂下水肿液攻击 2 0只 Balb c小鼠以观察其致死效应。结果 :痂下水肿液中 Ig A、Ig G、Ig M及补体 C3、C4含量仅为同一时间点血液含量的 1/ 2左右 (P均 <0 .0 1) ;白细胞总数为血液的 1/ 10 0 (P均 <0 .0 1) ;TNFα、IL 6、IL 8含量与血液中水平基本保持一致 (P均 >0 .0 5 )。而急性毒性实验显示无一只小鼠死亡。结论 :相对于小分子物质而言 ,细胞及大分子物质如免疫球蛋白、补体等较难进入痂下水肿液 ;严重烧伤早期痂下水肿液无明显的局部炎症反应发生 ,亦无明确的致死作用 ;低白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含量提示局部抗感染能力低下 ,此时应注意抗生素的早期、有效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痂下水肿液 炎症因子 免疫功能
下载PDF
核黄素对烧伤后早期损害的防治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荣新洲 肖光 +2 位作者 夏黎鳌 张雅萍 唐成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87-389,共3页
采用大鼠30%Ⅲ度烧伤模型,伤后立即予以腹腔注射核黄素,通过尿量、动物死亡率统计、血浆丙二醛、血清皮质醇、尿儿茶酚胺以及血容量和不同组织器官微血管通透性的观察测定,并以单纯烧伤和正常动物作对照,结果显示:①核黄素治疗... 采用大鼠30%Ⅲ度烧伤模型,伤后立即予以腹腔注射核黄素,通过尿量、动物死亡率统计、血浆丙二醛、血清皮质醇、尿儿茶酚胺以及血容量和不同组织器官微血管通透性的观察测定,并以单纯烧伤和正常动物作对照,结果显示:①核黄素治疗后烧伤动物休克期尿量始终高于未治疗的单纯烧伤组;②治疗后的动物血浆丙二醛含量明显下降;③治疗组血清皮质醇水平和尿肾上腺素含量相对稳定;④血浆和组织伊文思蓝-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治疗组血浆、肝、肾以及痂下组织的伊文思蓝-蛋白质浓度均低于单纯烧伤组;⑤治疗组伤后24h存活率显著高于单纯烧伤组。提示烧伤早期核黄素的运用能维持相对较充足的血容量;同时减轻机体伤后剧烈的应激反应和机体脂质过氧化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核黄素 应激 防治
下载PDF
大面积深度烧伤后广谱高效抗生素早期短程使用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7
5
作者 荣新洲 张文振 +4 位作者 任加良 周伟明 吴永恒 杨磊 周一平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6期549-550,共2页
目的 探讨大面积深度烧伤后广谱高效抗生素早期短程使用的效果。方法 将同一时期收治的17名患者随机分成抗生素短程用药组(EUS)和传统用药组(TUC),比较在全身使用泰能和丁胺卡那霉素情况下两组的抢救成功率,血中细菌培养发生率以... 目的 探讨大面积深度烧伤后广谱高效抗生素早期短程使用的效果。方法 将同一时期收治的17名患者随机分成抗生素短程用药组(EUS)和传统用药组(TUC),比较在全身使用泰能和丁胺卡那霉素情况下两组的抢救成功率,血中细菌培养发生率以及体温,白细胞总数,血小板计数等与感染密切相关的指标。结果17名患者均成活,且无一例血培养细菌阳性者,两组体温、白细胞总数、血小板计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观察结果表明,大面积深度烧伤后,早期短程的广谱高效抗生素冲击治疗,既节省费用,又有效地防治了全身性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烧伤 感染 抗生素 短程治疗
下载PDF
核黄素对大鼠烧伤早期肠粘膜损害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5
6
作者 荣新洲 肖光夏 +3 位作者 黎鳌 周一平 李志清 陈惠英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6期496-499,共4页
目的 观察核黄素对烧伤早期肠粘膜损害的防治效果。方法将 90只Wistar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烧伤对照和烧伤治疗组 ,后二者 30 %的体表面积Ⅲ度烧伤 ,治疗组烧伤后立即腹腔注射核黄素 ,在不同时相对肠粘膜丙二醛 (MDA)二胺氧化酶(DAO)作... 目的 观察核黄素对烧伤早期肠粘膜损害的防治效果。方法将 90只Wistar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烧伤对照和烧伤治疗组 ,后二者 30 %的体表面积Ⅲ度烧伤 ,治疗组烧伤后立即腹腔注射核黄素 ,在不同时相对肠粘膜丙二醛 (MDA)二胺氧化酶(DAO)作动态测定 ,同时对肠粘膜形态学作了光镜和电镜观察 ,并以单纯烧伤和正常大鼠为对照。结果治疗组动物肠粘膜丙二醛含量下降较烧伤组显著 (P <0 0 1) ,而二胺氧化酶水平较烧伤组明显升高 (P <0 0 1) ,伤后肠粘膜充血、出血、肿胀及粘膜缺损明显减轻。结论严重烧伤后核黄素的早期运用 ,可减轻肠粘膜缺血、缺氧及脂质过氧化损害 ,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肠粘膜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核黄素 肠粘膜损害 防治 大鼠
下载PDF
严重烧伤后肠道细菌移位于痂下水肿液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荣新洲 陈惠英 +3 位作者 肖光夏 李志清 张雅萍 周一平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5期399-401,共3页
目的证实严重烧伤后肠道细菌能移位至痴下水肿液的推想。方法采用Wistar大鼠40只,分为实验组(3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大鼠造成30%TBSAⅢ度烫伤模型,胃肠道导入产灵菌红素的粘质沙雷氏菌作为示踪菌,对照... 目的证实严重烧伤后肠道细菌能移位至痴下水肿液的推想。方法采用Wistar大鼠40只,分为实验组(3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大鼠造成30%TBSAⅢ度烫伤模型,胃肠道导入产灵菌红素的粘质沙雷氏菌作为示踪菌,对照组与实验组采用同一烧伤模型,而胃肠道导入生理盐水。在严格防止外界污染的条件下,对其痂下水肿液作细菌普通和定量培养。结果实验组30只大鼠中15只的痂下水肿液出现示踪菌,而最早出现的时间为伤后12h,24h示踪菌量达到1.67×109cfu/L,对照组中无阳性发现。结论严重烧伤早期肠道细菌可移位于痂下水肿液,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达到对生命造成威胁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细菌移位 痂下水肿液 动物实验
下载PDF
烧伤早期核黄素不同补充方式对其尿中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荣新洲 李志清 +3 位作者 周一平 陈惠英 张雅萍 肖光夏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274-275,共2页
目的旨在调查口服核黄素在烧伤早期急救阶段使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对烧伤大鼠及患者的尿样收集,采用核黄素荧光测定法动态观察了胃饲、腹腔注射、口服、静脉滴注等不同补充途径的尿内核黄素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1)烧伤后... 目的旨在调查口服核黄素在烧伤早期急救阶段使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对烧伤大鼠及患者的尿样收集,采用核黄素荧光测定法动态观察了胃饲、腹腔注射、口服、静脉滴注等不同补充途径的尿内核黄素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1)烧伤后早期机体内核黄素显著下降;(2)同一剂量的核黄素,无论是静脉、腹腔注射还是口服、胃饲,补入后约20min尿中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烧伤早期适量补充核黄素是必要的,作为简便、经济、安全的补充途径,口服还具备快速、有效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核黄素 口服 尿
下载PDF
烧伤患者痂下水肿液感染源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荣新洲 周一平 +1 位作者 吴永恒 李志清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45-246,共2页
目的分析烧伤痴下水肿液的细菌感染来源。方法收集临床痴下水肿液标本27人份,普通培养后,以Vitek-AMS作细菌鉴定,并同时作同一部位或相邻部位创面分泌物细菌鉴定行比较。结果(1)痂下水肿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7%(10/27),创面... 目的分析烧伤痴下水肿液的细菌感染来源。方法收集临床痴下水肿液标本27人份,普通培养后,以Vitek-AMS作细菌鉴定,并同时作同一部位或相邻部位创面分泌物细菌鉴定行比较。结果(1)痂下水肿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7%(10/27),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为85%(23/27):(2)痂下水肿液10份阳性结果中创面培养结果同时阳性的有9份,细菌种类一致者为70%(7/10),不相同者为20%(2/10):(3)痂下水肿液中检出细菌以G杆菌为主60%(6/10),亦可见G+球菌,30%(3/10)和混合生长者10%(1/10)。结论上述结果提示痴下水肿液细菌主要来自创面,但也有少数来源不明确,可能与内源性感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痂下水肿液 细菌感染
下载PDF
大鼠严重烧伤后核黄素早期使用对肠源性感染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荣新洲 肖光夏 +2 位作者 张雅萍 周一平 李志清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 观察早期使用核黄素对烧伤后肠源性感染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30%Ⅲ度烧伤模型并通过胃肠道管饲产灵菌红素的粘质沙雷氏菌示踪,检测血浆内毒素含量和肠道示踪菌的播散情况,比较核黄素腹腔治疗与单纯烧伤之间的差异... 目的 观察早期使用核黄素对烧伤后肠源性感染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30%Ⅲ度烧伤模型并通过胃肠道管饲产灵菌红素的粘质沙雷氏菌示踪,检测血浆内毒素含量和肠道示踪菌的播散情况,比较核黄素腹腔治疗与单纯烧伤之间的差异。结果治疗组伤后12h血浆内毒素含量显著低于烧伤对照组(P<0.01),伤后24h治疗组肠道示踪菌较对照组在血液、痂下、肾、肺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降低(P<0.05):肺、肾、痂下等组织的示踪菌定量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 核黄素的早期使用可降低严重烧伤大鼠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入血量,减轻肠道细菌的全身播散发生率及其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核黄素 肠源性感染 大鼠
下载PDF
治愈小儿大面积碱烧伤并发低温败血症1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荣新洲 徐亚辉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661-661,共1页
关键词 儿童 碱烧伤 并发症 低温败血症
下载PDF
成功治愈特大面积浓硫酸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1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荣新洲 徐亚辉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652-652,共1页
关键词 硫酸烧伤 吸入性损伤 并发症 治疗
下载PDF
痂下水肿液对烧伤机体的利弊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荣新洲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116-1118,共3页
关键词 烧伤 痂下水肿液 机体 微血管通透性 临床实践 救治 医务工作者
下载PDF
涉外医疗中黑人烧伤患者诊治2例
14
作者 荣新洲 苏元明 +1 位作者 李庆辉 刘志强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涉外医疗 黑人 烧伤 诊断 治疗 病例报告
下载PDF
严重烧伤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
15
作者 荣新洲 黄苏宁 +3 位作者 陈惠英 吴永桓 杨磊 任加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32-32,共1页
关键词 烧伤 并发症 肾功能衰竭
下载PDF
创面坏死组织分解物对机体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1
16
作者 樊桂成 荣新洲 +4 位作者 王学敏 李庆辉 刘思容 周岳平 张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52-1055,共4页
目的探讨创面坏死组织分解物对机体炎症因子的影响并分析其与内毒素的异同。方法 30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坏死组织匀浆液组和内毒素组,于注射前及注射后2、6、12、24、30、36、48、60 h于兔耳朵中央动脉抽取血液标本2 ml... 目的探讨创面坏死组织分解物对机体炎症因子的影响并分析其与内毒素的异同。方法 30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坏死组织匀浆液组和内毒素组,于注射前及注射后2、6、12、24、30、36、48、60 h于兔耳朵中央动脉抽取血液标本2 ml,酶联免疫法动态观察血清标本炎症因子TNF-α、IL-1、IL-6的浓度变化,对比分析3组的差异。结果(1)坏死组织匀浆液组腹腔注射后很快可见血清TNF-α、IL-1、IL-6含量升高,12 h后达到高峰期,36 h后开始出现回落。生理盐水组炎症因子浓度在观察期间无明显变化(P<0.01);(2)坏死组织匀浆液组中炎症因子的上升时间早于内毒素组(2~4 h vs 5~6 h),并且部分炎症因子在峰值期间(30 h)较内毒素组明显增高(P<0.05);(3)曲线拟合中匀浆液组中炎症因子浓度变化曲线明显有别于内毒素组。结论创面坏死组织分解物中含有不同于甚至强于单纯内毒素毒性的能引起机体炎症反应的有害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面 坏死组织分解物 内毒素 炎症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积雪草苷对增生性瘢痕中转化生长因子-β mRNA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类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5
17
作者 张涛 荣新洲 +2 位作者 杨荣华 利天增 徐盈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探讨积雪草苷对人增生性瘢痕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RN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MMPS/ TIMPS)表达的影响。方法临床上收集烧伤后5-8个月经积雪草苷治疗和非积雪草苷治疗的增生性瘢痕标本各9例。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 目的探讨积雪草苷对人增生性瘢痕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RN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MMPS/ TIMPS)表达的影响。方法临床上收集烧伤后5-8个月经积雪草苷治疗和非积雪草苷治疗的增生性瘢痕标本各9例。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增生性瘢痕中TGF-β1mRNA、TGF-β2mRNA、TGF-β3mRNA及MMP1、 MMP1、TIMP1、TIMP2和Ⅰ、Ⅲ型胶原的表达水平,并利用图象分析方法进行结果分析。结果TGF-βmRNA在增生性瘢痕中主要表达于成纤维细胞胞质,经积雪草苷治疗的增生性瘢痕中TGF-β1mRNA表达明显减少,胞质淡染,统计学上与非积雪草苷治疗组TGF-β1mRNA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TGF-β3mRNA在积雪草苷治疗的增生性瘢痕中表达增多,明显高于非积雪草苷治疗组的TGF-β3mRNA表达(P<0.05)。MMPS/TIMPS在增生性瘢痕中也表达于成纤维细胞胞质,经积雪草苷治疗的增生性瘢痕中TIMP1表达明显减少,与非积雪草苷治疗组TIMP1表达有显著性差异 (P<0.01);而MMP1、MMP2、及TIMP2在上述两组中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Ⅲ型胶原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经积雪草苷治疗的增生性瘢痕中Ⅰ型胶原排列整齐,含量较少,与非积雪草苷治疗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Ⅲ型胶原在两组增生性瘢痕中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积雪草苷通过降低TGF-β1mRNA表达和增加TGF-β3mRNA的表达,引起TIMP1表达明显减少,从而MMP1/TIMP1对比例增加,达到促进Ⅰ型胶原降解,减轻瘢痕增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草苷 转化生长因子Β 基质金属蛋白酶 增生性瘢痕
下载PDF
严重烧伤早期创面下抗生素屏障的形成与临床意义
18
作者 荣新洲 王震 《感染.炎症.修复》 2015年第2期77-82,共6页
目的:观察和探讨严重烧伤患者第三间隙抗生素潴留、返释现象及其意义。方法:分别观察30%TBSAIII度烧伤新西兰兔模型和重度烧伤患者应用亚胺培南或阿米卡星后,血液、水疱液、痂下水肿液中的抗生素浓度,观察抗生素的潴留情况,分析... 目的:观察和探讨严重烧伤患者第三间隙抗生素潴留、返释现象及其意义。方法:分别观察30%TBSAIII度烧伤新西兰兔模型和重度烧伤患者应用亚胺培南或阿米卡星后,血液、水疱液、痂下水肿液中的抗生素浓度,观察抗生素的潴留情况,分析其药代动力学特点;在不同烧伤面积(8%TBSAT和40%TBSA)III度烧伤模型兔痂下注射示踪白蛋白,观察其向血浆返释的情况。结果:①烧伤新西兰兔应用亚胺培南1h后即可在痂下组织液中被检测出,并且达到峰浓度[(8.99±1.10)ug/m1],可维持6~8h;痂下水肿液中亚胺培南的消除相半衰期明显延长,分别是烧伤组血浆和对照组血浆值的1.67倍和2.26倍。②烧伤后单次应用阿米卡星1h即能在痂下水肿液测到阿米卡星浓度并达峰值[(30.23±2.75)ug/m1],且痂下水肿液消除相半衰期[(80.04±9.52)h]为健康成年人血浆半衰期的28.20~44.78倍,半衰期显著延长。③烧伤患者伤后3~4h内应用阿米卡星,水疱液中达峰时间为1h[(12.53±1.76)ug/roll,伤后10h应用则达峰时间为2h[(9.56±1.13)lag/m1],高于多数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包括铜绿假单胞菌(MICS0=4.2ug/m1),伤后20、30h应用其达峰时间延长(〉4h),峰浓度明显降低(低于多数致病菌的MIC)。④烧伤新西兰兔痂下注射人血白蛋白,可于2h后在血浆中检测到其含量,烧伤面积越大分布相半衰期越小(8%TBSAVS.40%TBSA;4.0271hVS.1.7326h),曲线下面积越大(8%TBSAVS.40%TBSA:22336.38μg·h^-1·ml^-1—VS.88814-84μg·h^-1·ml^-1)。结论:严重烧伤早期大量的抗生素被蓄积在以痂下水肿液为代表的第三间隙,体液回收期后这些物质能够被回吸收。潴留在痂下水肿液中的大量抗生素形成了抗生素屏障,这一现象有助于防止创面细菌的深部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抗生素屏障 第三间隙 痂下水肿液 最低抑菌浓度
下载PDF
烧伤创面早期切痂植皮与感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周一平 杨磊 +5 位作者 田传俭 荣新洲 周伟明 吴永恒 任加良 周宗海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6-67,共2页
烧伤创面早期切痂植皮与感染的实验研究510515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周一平杨磊田传俭荣新洲周伟明吴永恒任加良周宗海关键词灼伤;感染;内毒素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644感染是烧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经验证明,早期... 烧伤创面早期切痂植皮与感染的实验研究510515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周一平杨磊田传俭荣新洲周伟明吴永恒任加良周宗海关键词灼伤;感染;内毒素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644感染是烧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经验证明,早期大面积切痂植皮可提高严重烧伤病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切痂 植皮 感染 内毒素
下载PDF
辐照猪皮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治疗小面积Ⅱ度烧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震 葛良鹏 +4 位作者 荣新洲 魏泓 刘立柱 杨荣华 张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观察辐照猪皮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凝胶用于治疗Ⅱ度烧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35例Ⅱ度烧伤患者,分成3组,分别是辐照猪皮组、rhEGF凝胶组和对照组(碘伏油纱组),观察创面愈合时... 目的观察辐照猪皮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凝胶用于治疗Ⅱ度烧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35例Ⅱ度烧伤患者,分成3组,分别是辐照猪皮组、rhEGF凝胶组和对照组(碘伏油纱组),观察创面愈合时间、患者疼痛度、换药工作量、色素沉着度、愈合后效果以及1年后随访效果。结果不同治疗方式的愈合时间:对照组>rhEGF凝胶组>辐照猪皮组。辐照猪皮组和rhEGF凝胶组对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提前3~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辐照猪皮组效果要略优于rhEGF凝胶组(P<0.05);rhEGF凝胶组和辐照猪皮组的患者疼痛度减轻及换药工作量相对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且患者创面愈合效果良好、较少引起色素沉着,1年后部分患者随访证实远期愈合效果好,较少引起瘢痕增生。结论辐照猪皮和rhEGF治疗Ⅱ度烧伤效果确切、预后良好,临床上值得广泛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照猪皮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 碘伏 Ⅱ度烧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