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化时代的都市“民歌”盛典——审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现象 被引量:9
1
作者 莫其逊 唐桃 《民族艺术研究》 2002年第5期18-24,共7页
传统民歌是民间口头的歌 ,具有集体创作、口传心授和自由流变等特征 ,新创民歌则是专业艺术家的创作歌曲。民歌应不应创新 ,答案是肯定的。民歌新唱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又符合民歌自由流变的发展机制 ;新创民歌则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民... 传统民歌是民间口头的歌 ,具有集体创作、口传心授和自由流变等特征 ,新创民歌则是专业艺术家的创作歌曲。民歌应不应创新 ,答案是肯定的。民歌新唱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又符合民歌自由流变的发展机制 ;新创民歌则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民歌。二者是人们生存环境的不同和审美需要的差异而形成的两种不同的发展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歌艺术 创作歌曲 传统民歌 艺术家 民间 集体创作 审视 新创 流变 都市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实践化问题 被引量:5
2
作者 莫其逊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71-76,共6页
要正确处理好艺术生产在意识形态实践上的问题,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或者说实现这一理论的现代化,就需要把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进步贯彻到其中。为此,我们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要确... 要正确处理好艺术生产在意识形态实践上的问题,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或者说实现这一理论的现代化,就需要把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进步贯彻到其中。为此,我们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要确立当代中国艺术生产理论的中心话题。第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辨清异化劳动的存在和主体的身份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的重要性。第三,现阶段艺术生产满足主体审美需要的方向,也就是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先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艺术生产 实践化 市场经济 审美需要
下载PDF
论西方现代艺术和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被引量:4
3
作者 莫其逊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7-10,共4页
现代西方美学思潮、西方现代艺术是在物质方面的极大充裕与富足而精神方面极度空虚与无助的现代社会土壤中萌生和发展起来的 ,西方现代艺术和现代美学可以概括为浪漫主义文化时期的艺术和美学 ,其发展可大致划分为经典艺术时期、艺术上... 现代西方美学思潮、西方现代艺术是在物质方面的极大充裕与富足而精神方面极度空虚与无助的现代社会土壤中萌生和发展起来的 ,西方现代艺术和现代美学可以概括为浪漫主义文化时期的艺术和美学 ,其发展可大致划分为经典艺术时期、艺术上的现代主义时期、艺术和美学理论的后现代时期等 3个阶段 ,艺术与美学理论的关系在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现代艺术 现代西方美学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发展 艺术 浪漫主义 美学理论
下载PDF
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 被引量:2
4
作者 莫其逊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16,共5页
在新的文化语境中,由于美学与现代反理性思潮、语言论转向、后现代主义、生态保护主义等诸多流派间的相互渗透,及其在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危机的背景下重建人文关怀的努力,使其在人文学科中的地位日渐重要。
关键词 美学 人文学科 人文关怀
下载PDF
西方美学美本质研究的哲学基础 被引量:1
5
作者 莫其逊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81-85,共5页
西方美学的美本质研究有其独特的哲学背景,具体而言,西方哲学史有一条“本体论──认识论──本体论”的脉络。以此为基础,西方美学对美本质的研究也就有着浓厚的理性主义认识论哲学的历史气氛和文化传统,当代西方美学的主观性、相... 西方美学的美本质研究有其独特的哲学背景,具体而言,西方哲学史有一条“本体论──认识论──本体论”的脉络。以此为基础,西方美学对美本质的研究也就有着浓厚的理性主义认识论哲学的历史气氛和文化传统,当代西方美学的主观性、相对性和非理性倾向并未从根本上走出西方哲学的二元论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美学 美本质 西方哲学 认识论基础
下载PDF
情感与形式:西方现代艺术实践提出的基本问题 被引量:1
6
作者 莫其逊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90-196,共7页
情感是人类艺术表现始终面对的一大问题,20世纪从新的层面提出人的情感问题,即焦虑、绝望和恐惧。这是人们在此之前从未如此强烈体验过的情感。20世纪的西方文化艺术把人类的焦虑、绝望与恐惧非常突出地表现出来,焦虑、绝望与恐惧的情... 情感是人类艺术表现始终面对的一大问题,20世纪从新的层面提出人的情感问题,即焦虑、绝望和恐惧。这是人们在此之前从未如此强烈体验过的情感。20世纪的西方文化艺术把人类的焦虑、绝望与恐惧非常突出地表现出来,焦虑、绝望与恐惧的情感形态和类型变化充满了20世纪的西方艺术长廊。西方现代艺术对情感的强调,把情感的真实作为艺术的一大标准即向内转,这在理论上提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批评标准的丧失;二是公共性的丧失,或者说现代艺术行为与艺术的根本目的的自相矛盾。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应该是用最具有象征性的形象来传达最普遍的情感,但现代艺术由于过分强调主观真实,变得不可交流,难以传达。综观西方现代派艺术,形式的极端化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极端形式化的符号,其审美意味很难说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看不懂的艺术;二是非常的逼真,把人当作物品表现(人的异化)和把物品当作人来表现(商品拜物教)的艺术,体现出西方现代社会对人的冷漠和对物的崇拜。形式问题的困难在于:一是怎样的情感才是真实的,而且是符合人性的,二是从外在的角度看,形式是否能找到一种独创性的技术,把异化破碎的现实、传统的艺术手法与现代生活经验统一起来。三是如何处理独创性与传统的关系,艺术能否实现交流、能否被人接受,需要传统的积淀作基础,必须有某种共同性的东西才能交流。人类艺术史上成功的作品都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现代艺术 情感 形式
下载PDF
从《〈红楼梦〉评论》看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的转变 被引量:1
7
作者 莫其逊 李凡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6年第7期108-111,共4页
虽然《红楼梦评论》浸染了过多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哲学色彩,主观唯心思想浓厚,但却是中国第一篇用西方哲学和美学思想深刻分析本国作品的批评著作,它为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的转型做出了贡献,其理论构思和框架是全新的,反映了中国古典... 虽然《红楼梦评论》浸染了过多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哲学色彩,主观唯心思想浓厚,但却是中国第一篇用西方哲学和美学思想深刻分析本国作品的批评著作,它为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的转型做出了贡献,其理论构思和框架是全新的,反映了中国古典文论向现代文论的转变,代表着当时中国文论的最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 文论转向
下载PDF
论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莫其逊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11-15,共5页
马克思、恩格斯之后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基本上沿着两条路线发展 :一条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美学研究路线 ,另一条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派路线 ,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对这两条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 马克思、恩格斯之后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基本上沿着两条路线发展 :一条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美学研究路线 ,另一条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派路线 ,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对这两条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路线和方向进行考察研究 ,是很有学术意义和学理价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美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
下载PDF
《乐记》美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莫其逊 刘文昭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15-120,128,共7页
《乐记》是基于中国心性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儒家的“乐教”传统,对“礼乐教化”这一核心理念进行系统论述的作品,是儒家美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乐记》之美育观源于心性文化义理系统及先秦“礼乐教化”的实践经验,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以“君... 《乐记》是基于中国心性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儒家的“乐教”传统,对“礼乐教化”这一核心理念进行系统论述的作品,是儒家美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乐记》之美育观源于心性文化义理系统及先秦“礼乐教化”的实践经验,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以“君子修养”为人格范式的美育目标,以“礼乐相和”为教化方式的美育途径,以“制礼作乐”为源泉和归宿的美育实践。总之,《乐记》美育是对心性文化理想及其实践方式的探索,主张遵循中国人感受、体验、类比的思维习惯进行审美教化,对我国当代美育理论的建构及美育实践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审美教育 礼乐教化 心性文化
下载PDF
从经验到理论:中国美学形态的历史流变 被引量:1
10
作者 莫其逊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6期45-51,共7页
本文认为,萌发、生长、定型于农耕经济社会土壤之中的中国古典美学,始终保持着朴素直观的思维定势,缺乏对范畴的严格界定,不讲究严密的论证推理,不追求完备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经验感悟的传统和轴心式积累凝聚的理论演化模式。与此... 本文认为,萌发、生长、定型于农耕经济社会土壤之中的中国古典美学,始终保持着朴素直观的思维定势,缺乏对范畴的严格界定,不讲究严密的论证推理,不追求完备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经验感悟的传统和轴心式积累凝聚的理论演化模式。与此形成鲜明的对照,由于近代以来国门洞开后“西学东渐”的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礼教的清算,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美学 经验感悟 中国现代美学 理论思辨
下载PDF
审美现象:相对性与绝对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莫其逊 《民族艺术研究》 2004年第5期12-16,共5页
现代美学逐渐淡化了“美本质”问题的探求 ,并不意味着它是一个伪问题。“美本质”问题的探讨 ,牵涉到审美现象的相对性与绝对性问题。本文从审美规律的发生、审美共有的人类心理与生理基础、人性、形式美感、社会理想与艺术价值六个层... 现代美学逐渐淡化了“美本质”问题的探求 ,并不意味着它是一个伪问题。“美本质”问题的探讨 ,牵涉到审美现象的相对性与绝对性问题。本文从审美规律的发生、审美共有的人类心理与生理基础、人性、形式美感、社会理想与艺术价值六个层面探讨了“美本质”的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本质 形式美感 艺术价值
下载PDF
论全球化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冲突和差异 被引量:1
12
作者 莫其逊 《百色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104-107,共4页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同时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核心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必须在自己纳入全球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进程中时刻保持对文化建设背后所蕴藏的复杂问题有一个清醒的判断。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和文化建设...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同时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核心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必须在自己纳入全球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进程中时刻保持对文化建设背后所蕴藏的复杂问题有一个清醒的判断。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和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文化多元化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文化不平等关系或文化差异和冲突。在正视文明冲突、文化交流中的不平等因素,始终紧紧把握住对主流文化的控制权的前提下,我们必须以海纳百川的胸襟迎接世界文明的洗礼,以扎实的工作、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文化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文明冲突 文化全球化 文化多元化
下载PDF
“课堂+舞台”:课堂教学的合理延伸 被引量:1
13
作者 莫其逊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 2011年第5期47-50,共4页
"课堂+舞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单纯的课堂与舞台两个因素的相加,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一个整体,其核心是如何围绕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来培养磨砺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技能。没有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积累与素养,演员何以诠释... "课堂+舞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单纯的课堂与舞台两个因素的相加,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一个整体,其核心是如何围绕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来培养磨砺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技能。没有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积累与素养,演员何以诠释角色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这样的舞台演出当然无法具有深刻持久的内在魅力。成功的舞台演出,从直接的课程学习关联上看,涉及写作、现代汉语、文学史、文艺理论、美学、心理学等。从间接长远的因素看,它对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 舞台 课堂教学 人才培养 专业素养
下载PDF
“便捷的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生产的方式
14
作者 莫其逊 黄耀国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1-156,共6页
如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艺术生产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要,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走向实践化最终必须思考回答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文化市场必须认真考虑以高质量的、雅俗共赏、丰... 如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艺术生产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要,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走向实践化最终必须思考回答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文化市场必须认真考虑以高质量的、雅俗共赏、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来满足和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为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进步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便捷的形式,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生产的一种方式,就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而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捷的形式 艺术生产 市场经济 审美需求
下载PDF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剧的现代性发展——基于壮剧三大流派特点与采访的思考
15
作者 莫其逊 廖文心 郭珊珊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30-35,共6页
对广西壮剧的三大流派--师公戏、南路壮剧和北路壮剧进行历史溯源,并介绍其各自的声腔、身段等艺术特征;结合对国家级壮剧传承人张琴音老师等戏曲艺术家的采访,探讨广西壮剧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歌剧化”现象,运用传播学理论对现... 对广西壮剧的三大流派--师公戏、南路壮剧和北路壮剧进行历史溯源,并介绍其各自的声腔、身段等艺术特征;结合对国家级壮剧传承人张琴音老师等戏曲艺术家的采访,探讨广西壮剧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歌剧化”现象,运用传播学理论对现代壮剧的传播和革新提出建议,使更多的人意识到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剧 歌剧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创新 活态传承
下载PDF
通感里的美与丑——读光盘小说《眼睛里的声音》
16
作者 莫其逊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114-117,共4页
广西作家光盘的小说《眼睛里的声音》借助主人公美丽迷人的眼睛,折射出一个多重内涵杂糅的现代社会,不仅正视现实生活的复杂多样,也体现了小说憧憬美好、良善、坚忍的"好情怀"。通感手法的运用使"好情怀"通过视觉... 广西作家光盘的小说《眼睛里的声音》借助主人公美丽迷人的眼睛,折射出一个多重内涵杂糅的现代社会,不仅正视现实生活的复杂多样,也体现了小说憧憬美好、良善、坚忍的"好情怀"。通感手法的运用使"好情怀"通过视觉的力量与现实产生碰撞,在不同个体和价值观的观照下洞悉本真、美丑和矛盾,深刻地触及了当代中国现实生活中灵与肉、精神与感官、道德与原欲、人性与法律、个体与社会、理性与非理性等多重因素的矛盾对立,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盘 通感 眼睛 现实
下载PDF
为时代立传——谈印象中的《马强壮精神自传》
17
作者 莫其逊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122-125,共4页
朱山坡的《马强壮精神自传》以一个精神病人作为书写对象,以底层人物尤其是以一个疯癫的人的视角所展开的世界,自由无忌地描写众生百态,亦虚亦实,亦真亦幻,这样的小说基本构架便于作家极尽嘲讽、嬉笑怒骂之能事,更抵近当下人们生活所能... 朱山坡的《马强壮精神自传》以一个精神病人作为书写对象,以底层人物尤其是以一个疯癫的人的视角所展开的世界,自由无忌地描写众生百态,亦虚亦实,亦真亦幻,这样的小说基本构架便于作家极尽嘲讽、嬉笑怒骂之能事,更抵近当下人们生活所能承受的物质与精神的极限,更残酷更冷漠,也更为真实,更具有震撼性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山坡 马强壮 底层人物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论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18
作者 莫其逊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59-63,共5页
世界文学的形成,实质上是指世界各民族文学建构了一种普遍联系的关系。世界文学存在于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关系中,没有民族文学也就没有世界文学,一百多年来的文学历史就是各民族文学走向世界化的历史。
关键词 世界文学 民族文学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批评的未来——读张利群《批评重构——现代批评学引论》
19
作者 莫其逊 《广西社会科学》 2000年第2期143-144,共2页
关键词 《批评重构-现代批评学引论》 批评学体系 书评
下载PDF
审美研究的新突破──评王建疆的《自调节审美学》
20
作者 莫其逊 《社科纵横》 1996年第4期75-76,共2页
审美研究的新突破──评王建疆的《自调节审美学》莫其逊与西方二十世纪美学以实证科学为基础的“自下而上”研究道路相比较,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基本囿于认识反映论的模式,在这种单一思路的笼罩下,人的丰富的精... 审美研究的新突破──评王建疆的《自调节审美学》莫其逊与西方二十世纪美学以实证科学为基础的“自下而上”研究道路相比较,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基本囿于认识反映论的模式,在这种单一思路的笼罩下,人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沦为被认识方法抽象后的简单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学 自调节 发生认识论 审美范畴 审美主体 审美心理 新突破 审美调节 审美经验 自我调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