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南岳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垂直分布 被引量:8
1
作者 莫吉炜 杨道德 刘松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5-146,共2页
2006年7月22~29日、2007年4月9~16日、6月2~10日和8月24~31日,作者对湖南南岳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垂直分布进行了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并增加该保护区两栖动物1新纪录——短肢角蟾。
关键词 两栖动物 动物资源监测 垂直分布 短肢角蟾
下载PDF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社会影响综合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黄丽丽 邓升 +1 位作者 刘小平 莫吉炜 《江西水利科技》 2018年第2期91-95,共5页
根据其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及环境的影响,搭建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熵组合权重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以相对最小信息熵为工具,将主客观权重结合起来形成组合权重,对银湾桥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 根据其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及环境的影响,搭建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熵组合权重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以相对最小信息熵为工具,将主客观权重结合起来形成组合权重,对银湾桥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社会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价,确定了其社会影响评价等级为Ⅱ级.结果表明,评价结果能较好地反映银湾桥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特点并与当地工程的实际情况相符,表明了该综合评价方法运用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影响评价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熵组合权重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
下载PDF
江西省宜丰县山洪灾害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黄丽丽 卢江海 莫吉炜 《山西农经》 2015年第10期87-89,共3页
通过对宜丰县山洪灾害的调查,重点分析了宜丰县山洪灾害的成因、防御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研究提出宜丰县山洪灾害防治对策。分析得出,宜丰县山洪灾害的形成与降雨、地质地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根据山洪灾害的成因,提出工程措施和非... 通过对宜丰县山洪灾害的调查,重点分析了宜丰县山洪灾害的成因、防御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研究提出宜丰县山洪灾害防治对策。分析得出,宜丰县山洪灾害的形成与降雨、地质地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根据山洪灾害的成因,提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治对策,进而提高对山洪灾害的防御能力,减少山洪灾害带来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成因分析 防治对策 宜丰县
下载PDF
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农村安全饮水措施分析
4
作者 黄丽丽 莫吉炜 《现代农业》 2012年第8期90-91,共2页
通过对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农村饮水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解决该地农村饮水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水北镇 农村安全饮水 对策与建议
下载PDF
南岳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李祖实 莫吉炜 +3 位作者 谷颖乐 刘松 费冬波 杨道德 《湖南林业科技》 2010年第1期20-23,29,共5页
为了掌握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现状,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作者于2005年7月2日—10日,2006年7月22日—29日,2007年4月9日—16日、6月2日—10日和8月24日—31日,主要采用样线法和访问调查法,前后5次对湖南南岳衡... 为了掌握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现状,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作者于2005年7月2日—10日,2006年7月22日—29日,2007年4月9日—16日、6月2日—10日和8月24日—31日,主要采用样线法和访问调查法,前后5次对湖南南岳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现已记录两栖爬行动物67种。其中:两栖动物23种,隶属于2目8科,占湖南省已知两栖动物65种的35.38%;爬行动物44种,隶属于3目9科,占湖南省已记录96种爬行动物的45.83%。两栖爬行动物区系属于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有51种为东洋界物种,16种为广布种,无古北界物种分布。建议加强资源监测与保护管理,减少保护区内的人为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资源调查 垂直分布
下载PDF
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傅祺 杨道德 +2 位作者 费冬波 莫吉炜 宋玉成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2-67,共6页
为掌握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促进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2008~2011年,作者每年在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莽山自然保护区)对10条调查样带(长3~6 km,单侧宽5 m)内的两栖动物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同时将该保护区海拔400~1 800 m的... 为掌握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促进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2008~2011年,作者每年在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莽山自然保护区)对10条调查样带(长3~6 km,单侧宽5 m)内的两栖动物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同时将该保护区海拔400~1 800 m的区域按200 m均匀地分为7个海拔小带,对两栖动物垂直分布特点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莽山自然保护区现已记录两栖类36种,隶属2目7科。其中以蛙科17种和角蟾科6种为多;其动物区系组成以34种东洋界种类占明显优势,并以17种华中区与华南区共有种为主;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中国特有种12种。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棘腹蛙(Paa boulengeri)和中国雨蛙(Hyla chinensis)为莽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新纪录。莽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垂直分布现象较明显,大致以海拔1 400 m为分界点,两栖动物物种组成有较大变化;海拔600~800 m小带的物种数最多。最后基于历史资料,分析了两栖动物多样性的历史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区系分析 生物多样性 垂直分布 南岭山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