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与音乐人类学:当下最关注的论题(八)--萧梅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4
1
作者 杨晓 萧梅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2-115,共4页
关键词 音乐人类学 访谈录 音乐文化人类学 论题 中国传统音乐 学术转型 音乐美学 哲学思想
下载PDF
全球音乐史研究的视野、方法与叙事——ICTMD全球音乐史研究分会的成立背景与面临的挑战
2
作者 萧梅 凌嘉穗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9,167,共17页
全球(音乐)史迄今为止并非一个定义明确的领域,但将全球理解为研究地方、区域或国家与世界关系的视角于当下(民族)音乐学并不陌生。“世界音乐”研究在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双重转向中重新审视时间与空间的断裂,音乐理论家寻找某种足以“统... 全球(音乐)史迄今为止并非一个定义明确的领域,但将全球理解为研究地方、区域或国家与世界关系的视角于当下(民族)音乐学并不陌生。“世界音乐”研究在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双重转向中重新审视时间与空间的断裂,音乐理论家寻找某种足以“统摄”全球音乐的分析工具,民族音乐学家重省“比较音乐学”,提出“多线程历史”“全球音乐圈”和“后欧洲思维”的设想。无论是构拟跨文化的共性与对话,还是从人类行动方案和地方术语中探讨人类音乐文化的差异与相互关联,或是以“微观历史”和“路”的流动性探索“全球网络”的音乐史,力图“去中心”的“全球史”都不应止于反霸权的结论或目的。如何通过民族志的专门知识将历史的线索落在实处?如何在史志互向中探索空间、时间、行动者和结构的“联通性”?文章讨论了全球音乐史写作的驱动力与问题,并展望文明互鉴意义上的全球音乐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音乐史 世界音乐 文化间性 超文化性 史志互向
下载PDF
白字戏乐语中的锣鼓乐形态与做乐
3
作者 张毅 萧梅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5,共10页
在海陆丰地区的白字戏打击乐乐人口中,有一套包括行话、术语、口诀、谚语在内的民间乐语。围绕这些乐语不断展开追问便会发现,乐人早已用这些乐语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地方音乐的深层文化特征。中国许多地区的戏曲锣鼓及民间乐种中都存在类... 在海陆丰地区的白字戏打击乐乐人口中,有一套包括行话、术语、口诀、谚语在内的民间乐语。围绕这些乐语不断展开追问便会发现,乐人早已用这些乐语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地方音乐的深层文化特征。中国许多地区的戏曲锣鼓及民间乐种中都存在类似乐语,这些乐语可集合成庞大的“近义民间乐语群”,这表明各地民间锣鼓乐之间具有一些较为共通的形态特征、创作规律和乐人思维方式。学习、理解、分析和研究这些乐语,既是认知传统音乐的重要途径,又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展开对话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丰富中国音乐话语体系的互惠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乐语 锣鼓乐 白字戏 音乐形态 做乐
下载PDF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声乐理论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
4
作者 萧梅 魏育鲲 《艺术学研究》 2023年第3期5-16,共12页
“民族声乐”涵盖的唱法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所谓“西洋唱法”(或称美声唱法)传入中国之后逐渐从“中国的民族乐派的声乐艺术”建设中发展出来的唱法;另一个是中国传统暨民间唱法。“一方水土,一方歌”,在不同空间、信仰和社会习俗中形... “民族声乐”涵盖的唱法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所谓“西洋唱法”(或称美声唱法)传入中国之后逐渐从“中国的民族乐派的声乐艺术”建设中发展出来的唱法;另一个是中国传统暨民间唱法。“一方水土,一方歌”,在不同空间、信仰和社会习俗中形成的风格迥异的歌唱技巧与方法,承载着不同文化的知识脉络与传统。在当代民族声乐语境下,要从多样性的民间歌唱资源中汲取建构“民族声乐”乃至“中国声乐”体系的资源。我国目前关于歌唱的文献资料构成了数量庞大的文献库,要以文献库的使用和研究为抓手,进行深度文化解析,有助于促使研究、实践和对外交流“活”起来,重新获得滋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声乐 中国声乐艺术 传统暨民族民间歌唱方法 多样性 歌唱数据库
下载PDF
“非遗”之后·编者笔谈
5
作者 萧梅 杨晓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7-85,共9页
本文是对“非遗之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类)考察研究”集体研究项目的一次全面回顾,也是以项目数据为基础对非遗之后二十余年来传统音乐当代非遗化生命历程的一次深度观察。“非遗之后”以11种乐种为考察对象,共牵涉到中国西南、... 本文是对“非遗之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类)考察研究”集体研究项目的一次全面回顾,也是以项目数据为基础对非遗之后二十余年来传统音乐当代非遗化生命历程的一次深度观察。“非遗之后”以11种乐种为考察对象,共牵涉到中国西南、华南、华东等区域汉族、侗族、藏族、彝族等五个族群,并以传承人、非遗制度、再脉络化、展演形态多元叠置、参与诸方的动力关系等非遗核心理论为线索形成深度研究报告。本文以其中讨论的原真性、传承人制度、传承保护方式的共性与差异、如何理解传统创新五个焦点问题问题为基础,在广泛深入的田野调查数据基础之上,对上述问题形成新的理论探索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传统创新 原真性
下载PDF
一幅共历时交错的学科织锦——为赖斯牛津音乐人文通识读本《民族音乐学》中译本序
6
作者 萧梅 《北方音乐》 2023年第1期105-108,共4页
著名的美国民族音乐学家蒂莫西·赖斯(Timothy Rice)为“牛津通识读本”(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系列撰写的《民族音乐学》,是一部以学科观念、方法论深入学者实践和学术发展史的言简意赅的导论。该著分别从学科定义、学科简史... 著名的美国民族音乐学家蒂莫西·赖斯(Timothy Rice)为“牛津通识读本”(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系列撰写的《民族音乐学》,是一部以学科观念、方法论深入学者实践和学术发展史的言简意赅的导论。该著分别从学科定义、学科简史、研究方法论、音乐的性质、音乐与文化的关系、音乐家的个人研究、撰写音乐史、现代的民族音乐学,以及民族音乐学家的工作九个方面分章勾勒学科轮廓。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说明学术观点,使读者清晰并轻松地随其表述,走进丰富的民族音乐学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蒂莫西·赖斯(Timothy Rice) 《民族音乐学》 学科观念 方法论
下载PDF
表演声环境:古戏台声学研究的新进路 被引量:1
7
作者 杨阳 萧梅 +1 位作者 万钟如 高策 《艺术学研究》 2023年第2期61-72,共12页
古戏台作为传统戏曲搬演的声学建筑,既是戏曲文物,又是古建筑,因此备受戏曲学界和建筑学界重视。然古戏台所蕴含的声学技术、学效应及科学价值一直鲜为人知,其环境对歌唱状态和音乐风格的影响亦引起学界关注。更重要的是,戏曲与戏台这... 古戏台作为传统戏曲搬演的声学建筑,既是戏曲文物,又是古建筑,因此备受戏曲学界和建筑学界重视。然古戏台所蕴含的声学技术、学效应及科学价值一直鲜为人知,其环境对歌唱状态和音乐风格的影响亦引起学界关注。更重要的是,戏曲与戏台这一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用者”与“被用者”,在戏曲表演研与古戏台研究中已失去本质性的联系呈现出“分道扬镳”的态势。从科学理的角度看,古戏台作为戏曲歌唱的学环境,与监听返送耳机、舞台反馈箱的声学功用类似,可为歌者隔离背噪声,提供较佳的声反馈,并能使歌调整到舒适的发声状态,进而发出优的声音。基于文、理、艺、工等各门学科交融的高维视域,表演声环境研可以融合古戏台声学和戏曲表演研究解释相关声学效应和声学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交融 表演声环境传统音乐 古戏台 戏曲
下载PDF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述要 被引量:24
8
作者 萧梅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8-73,共16页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在长期的积累、发展历程中,在其研究对象、意义、范围、主要讨论方向,以及不同研究历史阶段中的主要人物、代表性成果、历史意义等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内容。本文将其发展置于历史语境中,探讨其中蕴含的不同学术研究...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在长期的积累、发展历程中,在其研究对象、意义、范围、主要讨论方向,以及不同研究历史阶段中的主要人物、代表性成果、历史意义等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内容。本文将其发展置于历史语境中,探讨其中蕴含的不同学术研究观念及实践,并对其未来走向提出自己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音乐 国乐 民族 民间 分类 民族音乐学 历史 发展
下载PDF
从感觉开始——再谈体验的音乐民族志 被引量:25
9
作者 萧梅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1-93,共13页
本文以作者与学生们的互动(即作者称之为"课堂音乐民族志"的教学实践)为例,讨论作为音乐学者,面对研究(学习)对象(或"他者"音乐)的体验、表述及其意义。并及音乐民族志如何在"田野"情境中,以"缘身性... 本文以作者与学生们的互动(即作者称之为"课堂音乐民族志"的教学实践)为例,讨论作为音乐学者,面对研究(学习)对象(或"他者"音乐)的体验、表述及其意义。并及音乐民族志如何在"田野"情境中,以"缘身性"的实践本体论表现普遍意义上的人性与特殊意义上"他者间"互译的多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 体验 音乐民族志 缘身而现
下载PDF
面对文字的历史:仪式之“乐”与身体记忆 被引量:16
10
作者 萧梅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4-92,共9页
本文立足于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之经验,以及相关领域的理论梳理,着重于任何仪式活动都不可或缺之“乐”,探索其中存在的以人的身体的直接感受为媒介的记忆方式和“时间性”体现的可能,及其对于音乐学学科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 仪式乐 身体记忆 学科发展 社会文化 表达方式
下载PDF
文明与文化之间:由“呼麦”现象引申的草原音乐之思 被引量:16
11
作者 萧梅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8-50,共13页
在欧亚草原这个广大的地理区间,如何进一步对草原游牧制度以及草原历史活动中的音乐贮存进行多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是一个需要接续的重要课题。秉持"人类是在相互的关系中而不是孤立地营造他们各自的文化的"观点,重思... 在欧亚草原这个广大的地理区间,如何进一步对草原游牧制度以及草原历史活动中的音乐贮存进行多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是一个需要接续的重要课题。秉持"人类是在相互的关系中而不是孤立地营造他们各自的文化的"观点,重思文明与文化的关系,以图对大草原由东往西不同地域、历史语境中不同族群所共享的"双声"现象及其研究作出再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 文化“双声” “呼麦-潮尔” 草原音乐 音色中心
下载PDF
谁的声音——以田野工作的视角 被引量:18
12
作者 萧梅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4-102,5,共10页
19世纪末以来,中国多元的传统音乐的生存方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它们纷纷从原来自在于历史及民间社会的生存状态,转变为某种相对于"他者"(other)的"对象"(object),并在不同的他者叙事... 19世纪末以来,中国多元的传统音乐的生存方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它们纷纷从原来自在于历史及民间社会的生存状态,转变为某种相对于"他者"(other)的"对象"(object),并在不同的他者叙事中呈现其不同面貌。其中音乐学写作作为重要的叙事文本介入了传统音乐的建构。本文将以自身的田野工作实例,对其反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暨民间音乐 他者 叙事
下载PDF
从Music到中国仪式之“樂” 被引量:11
13
作者 萧梅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6,共6页
中国的仪式之"樂",不仅在形态表征上具有综合及动态的特征,亦在人文蕴含中富有多重维度。因此,基于"独立艺术门类"标准的、以曲目音调文本为主体的音乐分析手段则不足以面对之。面对思想层面的认知模式以及行为层... 中国的仪式之"樂",不仅在形态表征上具有综合及动态的特征,亦在人文蕴含中富有多重维度。因此,基于"独立艺术门类"标准的、以曲目音调文本为主体的音乐分析手段则不足以面对之。面对思想层面的认知模式以及行为层面互动关系构成的仪式音乐生态,应以"仪式音乐"自身来做研究的范畴。如果说仪式之"樂"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原在方式",它亦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源流方式"。此"樂",正是我们以本土话语折返音乐学本位的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SIC 仪式音乐 民族音乐学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问题 被引量:12
14
作者 萧梅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5-63,共9页
20世纪前66年中国的民族音乐学家以及相关人士所从事的实地考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学术背景下呈现出考察者的不同观念、方法及其考察结果,并对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建设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分别以实地考察的、历史的和民间社会问题关照... 20世纪前66年中国的民族音乐学家以及相关人士所从事的实地考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学术背景下呈现出考察者的不同观念、方法及其考察结果,并对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建设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分别以实地考察的、历史的和民间社会问题关照这段历史,并提出了诠释这一历史的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学学者的双重使命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实地考察 民族音乐学
下载PDF
摆渡于边际——城市音乐体验二题 被引量:4
15
作者 萧梅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7-45,6,共9页
作为未及城市音乐研究实践的人来说,作者以个人对于城市音乐的体验及其思考出发,从乡村散漫至城市,进而思考"边际"以及边际间的摆渡。
关键词 体验 音景 城乡 边际 摆渡
下载PDF
近现代历史音/像的音乐人类学解读 被引量:3
16
作者 萧梅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5年第6期5-11,共7页
以人类学为视角的物质文化研究,是以交叉学科的方法,关注作为研究对象的"物"以及环绕"物"的人及其事务(thing)的关系,包括制作材料、背景、历史、保存和文化诠释等内容。本文以此视角,通过哈佛燕京学社收藏的赫达&#... 以人类学为视角的物质文化研究,是以交叉学科的方法,关注作为研究对象的"物"以及环绕"物"的人及其事务(thing)的关系,包括制作材料、背景、历史、保存和文化诠释等内容。本文以此视角,通过哈佛燕京学社收藏的赫达·莫里森摄于1930年代老北京的照片档案,以及奥地利国家音响档案馆收藏的芬兰语言学家兰司铁于1909年采录的蒙古声音档案等近现代历史音像的研究案例,讨论以物质文化体现的历史图像及历史录音自身,作为"历史场所"的档案意义,以及档案背后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历史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现代 历史音像 赫达·哈里森 兰司铁 物质文化研究 音乐人类学
下载PDF
南高洛三天——音乐人类学笔记之一 被引量:2
17
作者 萧梅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7-92,共6页
文章记录了笔者赴河北涞水县义安镇南高洛村,对这一地区民间音乐做“田野”考察的心得。
关键词 音乐人类学 笔记 音乐会 传统音乐 "田野"考察工作 河北 南高洛村 民间音乐
下载PDF
劳弗“蜡筒”中的历史回声 被引量:3
18
作者 萧梅 凌嘉穗 《音乐文化研究》 2021年第1期127-135,M0004,共10页
伯特霍尔德·劳弗在1901-1904年主持开展了“雅各布·希夫中国远征项目”(The Jacob Schiff China Expedition),在诸多运回美国的物件中包括了502卷蜡筒录制的中国声音。百多年后这批录音返回中国,并开始了中美合作的研究。尽... 伯特霍尔德·劳弗在1901-1904年主持开展了“雅各布·希夫中国远征项目”(The Jacob Schiff China Expedition),在诸多运回美国的物件中包括了502卷蜡筒录制的中国声音。百多年后这批录音返回中国,并开始了中美合作的研究。尽管这一研究刚刚起步,但这批被认为是“中国最初录音”的早期的蜡筒,对中国音乐史、音乐人类学、社会学、录音技术,以及西方人类学的中国研究所具有的深远意义,日渐清晰。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作为历史档案的“蜡筒录音”真正被赋活、具备其自身的生命力,进而让“物”在其与人的互动中(无论是研究还是消费)获得本体论意义上的生长,是每一个档案实践者要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特霍尔德·劳弗 “中国最初录音” 历史录音 蜡筒录音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问题(下) 被引量:2
19
作者 萧梅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7-70,共4页
20世纪前66年中国的民族音乐学家以及相关人士所从事的实地考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学术背景下呈现出考察者的不同观念、方法及其考察结果,并对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建设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分别以实地考察的、历史的和民间社会问题关照... 20世纪前66年中国的民族音乐学家以及相关人士所从事的实地考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学术背景下呈现出考察者的不同观念、方法及其考察结果,并对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建设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分别以实地考察的、历史的和民间社会问题关照这段历史,并提出了诠释这一历史的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学学者的双重使命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实地考察 民族音乐学
下载PDF
以体认为中心以感知觉过程为基础的音乐审美经验——传统音乐审美研究随想 被引量:3
20
作者 萧梅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4年第1期1-3,200+77-78+165,共3页
本文为2013年11月"南京·音乐美学笔会"发言稿。本文认为,当下传统音乐美学研究有必要以体认的方式进入中国传统音乐的现实,藉此获得美感及经验。关注身体、体认、感知觉范畴的深刻认识,是我们对文化传统、对文化变迁、... 本文为2013年11月"南京·音乐美学笔会"发言稿。本文认为,当下传统音乐美学研究有必要以体认的方式进入中国传统音乐的现实,藉此获得美感及经验。关注身体、体认、感知觉范畴的深刻认识,是我们对文化传统、对文化变迁、对不同的人的"乐感"进行研究的重要材料,更是我们考察民族审美经验变迁乃至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理论研究的基础性材料。我们虽然可以借鉴很多西方美学的概念和理论来研究中国音乐美学、研究中国音乐感知觉,但对于文化当事人的文化理解及基于这种文化理解的母语化表述更形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音乐 审美 体认 美感经验 音乐美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