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港有争议的建筑遗产保护回顾 被引量:4
1
作者 萧竞聪 廖维武 《世界建筑》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30-35,共6页
在过去的10年中,我们已经见证了香港大量的城市更新项目。在市区重建局与香港住房协会,房屋委员会和私营房地产开发商的共同推行之下,许多街区和(文物)建筑面临潜在的清拆或“恶劣的再生”的危机。在以下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 在过去的10年中,我们已经见证了香港大量的城市更新项目。在市区重建局与香港住房协会,房屋委员会和私营房地产开发商的共同推行之下,许多街区和(文物)建筑面临潜在的清拆或“恶劣的再生”的危机。在以下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机构和市民协商的方式,有时通过理智的公众的耐心(如蓝屋),有时通过温和的暴力(如天星码头和皇后码头),拒绝和抵抗似乎仍是我们的主导方式。政府还没有提出一个新的文物保护政策,不仅是保护建筑遗产和相应的历史类型,同时也是保护我们的生活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遗产保护 香港 房地产开发商 政府机构 城市更新 保护政策 委员会 文物
下载PDF
我的家居山寨厂
2
作者 萧竞聪 徐子豪 《明日风尚》 2009年第2期173-175,16,共4页
2008年山寨文化在内地闹得热哄哄,在各式各样的讨论之中,不少人都提到"山寨"词的起源乃是香港六、七十年代的"山寨厂"。对于香港人而言,"山寨厂"是不少人的集体回忆一部分——战后香港的经济起飞,跟这一... 2008年山寨文化在内地闹得热哄哄,在各式各样的讨论之中,不少人都提到"山寨"词的起源乃是香港六、七十年代的"山寨厂"。对于香港人而言,"山寨厂"是不少人的集体回忆一部分——战后香港的经济起飞,跟这一批人在狮子山下凭着一股坚毅、灵活及勇于求变的精神,在狭小的家居或者设备简陋的工厂里,以低成本经营毛衣、塑料和玩具等制造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山寨厂"一词也在那个时候出现并普及起来。到了七十年代之后,这些"山寨厂"的数量和规模虽然渐渐壮大,甚至扩张到一些更具规模的厂厦里,却始终保持着原来的拼搏精神,在适应外国客户订单要求时也积极发挥自己的创意,造就了香港跻身"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神话的基础。直至八十年代之后,香港的工厂相继北移,山寨厂才陆续消失,香港的经济亦转型到服务及金融业。但在不少香港人心目中,尤其是七十年代前出生的一代,依然是无法抹去的记忆一部分,撰写本文的作者萧竞聪,现为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副教授,但小时候家里便是经营毛衣山寨厂的,迄今甚至还保留了一两件父亲以他的名字作为品牌名称,并在家中生产的"山寨毛衣",山寨厂生活,亦是他的童年回忆最重要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寨厂 客户订单 经济起飞 品牌名称 山寨文化 八十年代 原创设计 拼搏精神 制造工业 亚洲四小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