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自然,让自然做功: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之本 被引量:25
1
作者 俞孔坚 萨拉·雅各布斯(翻译) 张健(翻译)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20年第1期4-9,共6页
笔者近来造访了三座在人居环境上颇具挑战性的城市,对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为应对洪水、满足城市供水,城市建设日渐侵蚀自然生态基础设施,导致当地水资源逐渐耗尽、城市下沉,当地富有特色的水... 笔者近来造访了三座在人居环境上颇具挑战性的城市,对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为应对洪水、满足城市供水,城市建设日渐侵蚀自然生态基础设施,导致当地水资源逐渐耗尽、城市下沉,当地富有特色的水上田园也消失殆尽;在孟加拉首都达卡,水体污染问题严峻,城市公园弥足珍贵,成为了人们少有的喘息之地;在泰国首都曼谷,为应对洪水而增建的闸门使得昔日繁荣的运河光景不再,水上社区和街市逐渐荒废,城市道路拥堵和大气污染随之而来。所有这些都是国土空间的规划问题,其核心和关键是如何在自然基底中为发展中的城市选址,以及如何在城市的基底中保留和完善生态基础设施。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修复之根本是让自然做功,并收获自然所提供的免费生态系统服务。这是人类福祉的基础,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生态基础设施 城市建设 共生关系 国土空间规划 自然系统
原文传递
从“桃花源”看社会形态与景观韧性 被引量:10
2
作者 俞孔坚 萨拉·雅各布斯(翻译) 张健(翻译)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19年第3期6-7,共2页
笔者首先从社会形态与景观韧性之间的关系入手展开探讨,提出多中心治理模式有利于提升景观韧性。接着对"桃花源"的社会治理模式与景观模式进行了分析,揭示出正是草根自治社会与可持续丰产景观共同塑造了这一虚构的理想世界。... 笔者首先从社会形态与景观韧性之间的关系入手展开探讨,提出多中心治理模式有利于提升景观韧性。接着对"桃花源"的社会治理模式与景观模式进行了分析,揭示出正是草根自治社会与可持续丰产景观共同塑造了这一虚构的理想世界。随后,笔者以古徽州地区为例,阐述了当地以家规、族规、民间信仰和伦理为主,皇权为辅的社会治理模式如何长期维护着这片富有韧性的美丽而丰产的可持续生态景观,使这处东南丘陵中的盆地得以成为远离自然灾害和战乱的"桃花源"。最后,笔者提出,虽然工业文明的出现导致中国大地上的秀山丽水逐渐丧失了韧性,但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美丽中国建设,尤其是美丽乡村建设正使得一处处新时代的"桃花源"得以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形态 景观韧性 桃花源 多中心治理
原文传递
两种文明的斗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被引量:4
3
作者 俞孔坚 萨拉·雅各布斯(翻译) 张健(翻译)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20年第3期4-9,共6页
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间存在世界观、方法论和技术论层面的对抗。笔者曾参与了4次与工业文明相抗争的行动:云南大理双鸳溪河道硬化和渠化工程反对运动,但最终未能挽救这一积累了千万年的自然资产的流失;同样以失败告终的北京河流工程化... 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间存在世界观、方法论和技术论层面的对抗。笔者曾参与了4次与工业文明相抗争的行动:云南大理双鸳溪河道硬化和渠化工程反对运动,但最终未能挽救这一积累了千万年的自然资产的流失;同样以失败告终的北京河流工程化抵制行动,揭示了河流工程化对城市生态韧性的巨大破坏力;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大辩论"的初步胜利象征着对中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一次启蒙;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事件使人反思城市排水系统问题,推动了利用自然途径建立"绿色海绵"的全国性运动。基于此,笔者认为,保护自然和基于自然来解决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所产生的诸多环境问题将是一条充满艰辛的城市发展必由之路,也是解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人类终将借助自然力量—而非依赖工业文明的工程技术手段—缓解环境危机、塑造城市韧性并实现社会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工业文明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文明冲突 城市韧性 非工程措施
原文传递
“仙境”是个慢地方 被引量:2
4
作者 俞孔坚 萨拉·雅各布斯(翻译) 田晓劼(翻译)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19年第6期6-9,4-5,共6页
笔者首先梳理了国际"慢城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并指出中国"慢城运动"的实质是当代中国城市居民的"新上山下乡"运动,其愿景则是"美丽乡村"的浪漫理想。当回到城市来讨论"慢",笔者强调... 笔者首先梳理了国际"慢城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并指出中国"慢城运动"的实质是当代中国城市居民的"新上山下乡"运动,其愿景则是"美丽乡村"的浪漫理想。当回到城市来讨论"慢",笔者强调城市应在保持令人适意的运转速度的同时,营造空间高效利用、能源节约、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人居环境。最后,笔者提出,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时期以及中国城镇化迈入转型提升的重要阶段,设计师和建设者有必要认识到"慢"的深刻内涵,并建议用5项"慢原则"去规划、设计我们的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城市 慢城 美丽乡村 新上山下乡运动 慢行交通基础设施 新生活方式
原文传递
城市儿童需要怎样的乐园? 被引量:1
5
作者 俞孔坚 萨拉·雅各布斯(翻译) +1 位作者 田晓劼(翻译) 王胤瑜(翻译)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20年第2期4-9,共6页
在笔者的记忆中,自己的童年没有专门的游乐设施和人造玩具,却有"与自然为友"的丰富经历。通过与动植物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笔者了解了多种生物的习性与特征,体验到了自然的乐趣和魅力。然而,在当今城市中,随着人工化景观和基... 在笔者的记忆中,自己的童年没有专门的游乐设施和人造玩具,却有"与自然为友"的丰富经历。通过与动植物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笔者了解了多种生物的习性与特征,体验到了自然的乐趣和魅力。然而,在当今城市中,随着人工化景观和基于电子技术的生活方式的普及,儿童正在逐步失去这种朴素的游玩乐趣,以及通过亲近自然获得知识的宝贵机会。笔者由此思考:应当为城市中的儿童创造怎样的乐园?或许,将自然重新引入城市、营造"无边界的乐园"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自然体验 城市环境 自然教育 审美启智
原文传递
岐山脚下的那方神奇土地
6
作者 俞孔坚 萨拉·雅各布斯(翻译) 张健(翻译)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19年第5期4-9,共6页
作为中华文化定型时期各朝代的核心领地,陕西省岐山脚下的那方土地见证了周人和秦人的发展与繁荣。笔者沿着周人躲避北方强悍游牧部落的南迁之路,周人沿渭河向东攻灭大商之路,秦人一统天下的发迹之路,以及由渭河谷地攀升至秦岭主峰太白... 作为中华文化定型时期各朝代的核心领地,陕西省岐山脚下的那方土地见证了周人和秦人的发展与繁荣。笔者沿着周人躲避北方强悍游牧部落的南迁之路,周人沿渭河向东攻灭大商之路,秦人一统天下的发迹之路,以及由渭河谷地攀升至秦岭主峰太白山之路共4条观察线路,探寻古人对这片土地的认知与探索过程——包括对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领地的观察和体验,以及对美和未来世界的向往和畅想。周人对农耕生产和生活环境的观察体验及对盆地型领地的偏好,深刻地影响了风水观念的形成,进而推动了“中国”这一理想领地意象的产生;秦朝的大一统也将为生存而抗争的崇高之意深深烙印于中国文化的艺术形态之中;对于昆仑仙境的构想更是人们对宗教理想和世俗欲望的完美表达。周人和秦人对于这方土地的景观体验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形态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观察 体验 风水 崇高 艺术表达
原文传递
欧拉绿洲与消失的文明
7
作者 俞孔坚 萨拉·雅各布斯(翻译) 肖杰(翻译)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19年第4期4-9,共6页
笔者首先介绍了阿拉伯半岛西北部城市欧拉如何在降雨有限的条件下形成了沙漠中的绿洲以及绿洲文明,并回顾了绿洲文明更替的历史。通过探究绿洲的奥秘,笔者发现,对流域内有限水资源的滥用使得绿洲的承载力不断下降,人和自然之间的微妙平... 笔者首先介绍了阿拉伯半岛西北部城市欧拉如何在降雨有限的条件下形成了沙漠中的绿洲以及绿洲文明,并回顾了绿洲文明更替的历史。通过探究绿洲的奥秘,笔者发现,对流域内有限水资源的滥用使得绿洲的承载力不断下降,人和自然之间的微妙平衡被打破,最终导致绿洲文明相继消失。最后,笔者提出,绿洲及滋养绿洲的流域是一个完整系统,修复水循环是维持这一系统的关键;而探讨以水文特征定义的流域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治理,恰是景观设计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化遗产 欧拉 绿洲 文明 流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