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MS的沧县地区浅层地下水控制性管理水位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李迎龙 李海明 +3 位作者 谢新民 董旺泉 葛亚超 王烨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8-114,共7页
由于地下水的超采,已在沧县地区引发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通过确定地下水控制性管理水位,来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实现沧县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沧县地区浅层水位观测井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沧县地区浅层地下水位动态特征,... 由于地下水的超采,已在沧县地区引发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通过确定地下水控制性管理水位,来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实现沧县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沧县地区浅层水位观测井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沧县地区浅层地下水位动态特征,发现地下水位呈周期性变化。在充分了解沧县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利用GMS软件建立沧县地区地下水水流模型。在现有的开采基础上,预测不同频率降水量情景下沧县地区浅层地下水控制性管理水位,并确定其阈值。四种情景下沧县地区浅层地下水控制性管理水位阈值分别为:-6.40~7.00m、-4.30~7.30m、-4.70~7.10m、-4.50~7.00m。最终确定沧县地区浅层地下水控制性管理水位阈值为-6.40~7.3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动态 数值模拟 控制性管理水位 阈值 沧县地区
下载PDF
河南省生态用水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2
作者 石蒙蒙 薛兴燕 +2 位作者 吴明作 何瑞珍 葛亚超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4年第6期49-54,共6页
收集河南省各县市的气象资料与土地利用、工农业生产等统计数据,利用Penman模型与河南省用水定额等方法计算出各县市的生态用水各项分量,利用GIS等工具分析其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生态用水平均为82 488.08×104m3,但变异... 收集河南省各县市的气象资料与土地利用、工农业生产等统计数据,利用Penman模型与河南省用水定额等方法计算出各县市的生态用水各项分量,利用GIS等工具分析其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生态用水平均为82 488.08×104m3,但变异系数较大,用水量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部、西部山区;生态用水密度平均为59.10×104m3/km2,其变异系数较小;生态用水量主要由生态环境需水量与水体蓄水量组成,与土地利用方式、气候条件、植被状况、国土面积等因素有关;排序分析表明,河南省生态用水大致可以分为用水量大但密度较小、用水量小但密度较大、用水量与密度均小3个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水 空间分异 生态需水 GIS 河南省
下载PDF
地下水中胶体临界絮凝铵氮浓度研究
3
作者 李海明 葛亚超 +2 位作者 王烨 董旺泉 李迎龙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9-64,共6页
为了了解地下水中各种类铵氮临界絮凝铵氮浓度的差别,采用批试验,对天然黏土胶体、膨润土胶体、高岭土胶体和不同粒径的天然黏土胶体的临界絮凝铵氮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种类胶体的临界絮凝铵氮浓度有差别,天然黏土胶体、膨润... 为了了解地下水中各种类铵氮临界絮凝铵氮浓度的差别,采用批试验,对天然黏土胶体、膨润土胶体、高岭土胶体和不同粒径的天然黏土胶体的临界絮凝铵氮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种类胶体的临界絮凝铵氮浓度有差别,天然黏土胶体、膨润土胶体、高岭土胶体的临界絮凝铵氮浓度分别为1 600mg/L,24 000mg/L和8 000mg/L。试验结果表明膨润土的稳定性最强,最不易受到铵氮的影响。不同粒径天然黏土胶体的临界絮凝铵氮浓度也不同,但是随粒径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随着粒径的增大临界絮凝铵氮浓度减小,说明粒径较大的胶体的稳定性越差,越易受到铵氮的影响。总体而言,胶体的临界絮凝铵氮浓度和胶体种类和胶体粒径都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体 稳定性 铵氮 临界絮凝浓度 CFC
下载PDF
植物再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4
作者 孙贝贝 刘杰 +6 位作者 葛亚超 盛李宏 陈吕琴 胡小梅 杨仲南 黄海 徐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6期3887-3902,共16页
再生不仅赋予植物修复受损组织的能力,更能使植物产生新器官,实现营养繁殖.再生能力是植物在严酷环境下能够生存的重要手段,也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中.组织培养、扦插和嫁接等都是基于植物再生能力而开发的农业技术.再生现象的本质是细... 再生不仅赋予植物修复受损组织的能力,更能使植物产生新器官,实现营养繁殖.再生能力是植物在严酷环境下能够生存的重要手段,也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中.组织培养、扦插和嫁接等都是基于植物再生能力而开发的农业技术.再生现象的本质是细胞在受伤或胁迫的环境下命运发生转变的过程.近年来,植物再生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不仅对植物再生过程中细胞命运转变的谱系有了初步认识,而且探讨了植物细胞高度可塑性的分子机制.伤口或胁迫信号、激素、转录因子和表观遗传途径因子形成有序协作的调控通路,控制着再生过程.本文将总结种子植物中器官从头发生和体细胞胚发生这两种再生方式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从事植物再生研究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再生 器官从头发生 体细胞胚发生 组织培养 愈伤组织 细胞可塑性 细胞全能性 细胞多能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