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素与氨基酸对林可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啸 储炬 +3 位作者 张嗣良 杭海峰 庄英萍 葛友群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10,共5页
在合成培养基中利用林可链霉菌发酵生产林可霉素。当向培养基中加入生物素和氨基酸时,林可霉素的产量受到很大影响。本研究中首先采用两水平因子设计法筛选出6个显著影响因子,即生物素、谷氨酸、缬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和酪氨酸;然后采... 在合成培养基中利用林可链霉菌发酵生产林可霉素。当向培养基中加入生物素和氨基酸时,林可霉素的产量受到很大影响。本研究中首先采用两水平因子设计法筛选出6个显著影响因子,即生物素、谷氨酸、缬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和酪氨酸;然后采用中心组合设计法,得到上述6因子的优化含量分别为30μg/L、100.5、83、29、117.5和58.5mg/L;最后在摇瓶中进行验证实验,优化条件下发酵液的生物效价为2116μg/ml;对照样品I(培养基中无生物素和氨基酸)和II(培养基中按原配方加入6个显著影响因子)的生物效价分别为893和1481μg/ml,与样品I和II比较,生物效价分别提高136.62%和42.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可链霉菌 林可霉素 发酵 生物合成 响应面法
下载PDF
林可霉素发酵过程代谢特性与pH调控的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啸 储炬 +1 位作者 张嗣良 葛友群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15-218,230,共5页
本文采用FUS-50L(A)罐发酵生产林可霉素。研究发现,在发酵初期(0~24h)和前期(24~40h),通过严格控制硫酸铵和葡萄糖的补入时机和补入速率,可使林可链霉菌保持较高较稳定的生理活性,并实现菌体由初级代谢向次级代谢的过渡。在发酵中期(4... 本文采用FUS-50L(A)罐发酵生产林可霉素。研究发现,在发酵初期(0~24h)和前期(24~40h),通过严格控制硫酸铵和葡萄糖的补入时机和补入速率,可使林可链霉菌保持较高较稳定的生理活性,并实现菌体由初级代谢向次级代谢的过渡。在发酵中期(40~140h)和后期(140h~发酵终点),当pH和湿菌体浓度(PMV)分别在6.9和54%左右,硫酸铵和葡萄糖的平均添加速率分别为0.08和0.5g/(L·h)左右时,每24h林可霉素的产量可增加1100μg/ml左右。在分批补料发酵生产中,将pH控制在6.6~6.9的范围内,林可霉素可达到较高的发酵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可链霉菌 林可霉素 发酵 PH 调控
下载PDF
林可霉素生物合成过程中后期的调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啸 杭海峰 +3 位作者 储炬 张嗣良 庄英萍 葛友群 《工业微生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13,共7页
在用林可链霉菌发酵生产林可霉素的过程中,采用FUS-50L多参数全自动发酵罐,通过在线参数、离线参数等的关联分析,发现中后期的调控非常关键。从80h开始补入适量的玉米浆和碳酸钙,可增加三羧酸循环的通量,强化菌体的维持代谢和次级代谢,1... 在用林可链霉菌发酵生产林可霉素的过程中,采用FUS-50L多参数全自动发酵罐,通过在线参数、离线参数等的关联分析,发现中后期的调控非常关键。从80h开始补入适量的玉米浆和碳酸钙,可增加三羧酸循环的通量,强化菌体的维持代谢和次级代谢,184h时,发酵液的生物效价由4792μg/mL(原工艺)增加到7543μg/mL(优化工艺);同时,结合生产实际,将50L罐的优化实验结果应用到60t生产罐实验,184h时,发酵液的生物效价由4536μg/mL(原工艺)增加到6582μg/mL(优化工艺)。有效解决了生产后期生物效价增幅很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可链霉菌 林可霉素 补料分批发酵 生物合成 调节与控制 多尺度优化
下载PDF
玉米浆对林可链霉菌的代谢特性及形态的动态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啸 储炬 +1 位作者 张嗣良 葛友群 《工业微生物》 CAS CSCD 2009年第6期16-19,共4页
菌丝形态的定量计算表明,添加玉米浆后,茵团核心面积、菌丝面积、圆形因子和边缘茵丝密度等形态学参数均呈上升趋势,菌丝形态得到明显改善,中后期和后期的平均比生长速率增大,茵体的维持代谢和次级代谢保持在较高较稳定水平,有效解决了... 菌丝形态的定量计算表明,添加玉米浆后,茵团核心面积、菌丝面积、圆形因子和边缘茵丝密度等形态学参数均呈上升趋势,菌丝形态得到明显改善,中后期和后期的平均比生长速率增大,茵体的维持代谢和次级代谢保持在较高较稳定水平,有效解决了中后期及后期林可链霉菌的比生长速率为负及林可霉素产量的增长幅度很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可链霉菌 林可霉素 发酵 形态学
下载PDF
旱柳叶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杨明 葛友群 +1 位作者 曾宪仪 彭晓俊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898-1899,共2页
目的分离、鉴定旱柳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提、醇沉,硅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得到3个化学成分,运用IR,UV,Ms,1H-NMR和13C-NMR等光谱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3个化合物:儿茶酚(Ⅰ),木樨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Ⅱ),... 目的分离、鉴定旱柳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提、醇沉,硅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得到3个化学成分,运用IR,UV,Ms,1H-NMR和13C-NMR等光谱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3个化合物:儿茶酚(Ⅰ),木樨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Ⅱ),大黄酚(Ⅲ);用TLC法检查出大黄素甲醚(Ⅳ)。结论化合物Ⅰ、Ⅱ、Ⅲ、Ⅳ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柳叶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下载PDF
HPLC测定复方柳菊片中儿茶酚含量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明 葛友群 +1 位作者 曾宪仪 彭晓俊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1-172,共2页
关键词 复方柳菊片 HPLC 儿茶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