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2~2016年三门峡地区新生儿死亡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葛建雄 王晓冰 雷国锋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53-56,共4页
目的:通过对三门峡地区近5年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探讨新生儿死亡相关因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按照全国妇幼卫生监测要求,对三门峡地区上报的326例医疗保健机构死亡新生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6例死亡新生儿中,早期新生儿死亡215... 目的:通过对三门峡地区近5年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探讨新生儿死亡相关因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按照全国妇幼卫生监测要求,对三门峡地区上报的326例医疗保健机构死亡新生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6例死亡新生儿中,早期新生儿死亡215例,晚期新生儿死亡为111例。主要死因: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窒息、先天出生缺陷等。影响新生儿死亡主要因素孕期保健不规范、产儿科合作不够、孕期合并症等。结论:加强早期新生儿死亡管理,做好围产期保健、加强产儿科合作、提高新生儿复苏技术、加强出生缺陷预防、关注早产儿生存质量有助于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死亡 影响因素 死亡原因 干预措施
下载PDF
掌侧入路斜T型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葛建雄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8年第2期124-125,共2页
目的观察掌侧入路斜T型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对8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实施掌侧入路T型锁定钢板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86例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愈合时间2~3个月,平均2.58个月... 目的观察掌侧入路斜T型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对8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实施掌侧入路T型锁定钢板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86例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愈合时间2~3个月,平均2.58个月。其间仅出现1例正中神经拉伤。未发生内固定松动、骨不连、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末次随访复查X线,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和桡腕关节面平整度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7.21%。结论采用掌侧入路斜T型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复位及固定效果好,术后并发症低,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掌侧入路 斜T型锁定钢板
下载PDF
84例老年肱骨远端骨折患者应用钛合金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探析
3
作者 葛建雄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72-74,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肱骨远端骨折患者应用钛合金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遴选84例老年肱骨远端骨折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钛合金组(实施钛合金钢板内固定术)和保守组(实施石膏夹板外固定),分析比较2组疗效。结果:钛合金组关节功能优良率... 目的:探讨老年肱骨远端骨折患者应用钛合金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遴选84例老年肱骨远端骨折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钛合金组(实施钛合金钢板内固定术)和保守组(实施石膏夹板外固定),分析比较2组疗效。结果:钛合金组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保守组;治疗后两组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和总分均显著提高,且钛合金组提升水平大于保守组;治疗后,两组Fib、IL-1β和TNF-α均下降,治疗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差异明显,钛合金组治疗后6月、12月各指标低于保守组。钛合金组感染1例,尺神经支配区感觉麻木1例,经治疗后均好转,均无材料宿主反应;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松动情况。结论:钛合金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远端骨折患者,改善肘关节功能和肩关节活动度效果优于保守治疗方式,且对局部微炎症反应影响小,生物相容性能佳,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肱骨远端骨折 钛合金 内固定 保守
下载PDF
构筑服务体系 满足百姓需求
4
作者 葛建雄 《新长征》 2010年第10期61-63,共3页
多年来,长春市朝阳区始终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紧紧阳绕“生存性、安全性、发展性”三大民生需求,构筑民生工作“六大”体系,即构建大就业格局、完善大救助体系、实施大教育战略、实现大健康目标、推进大平安建设、
关键词 服务体系 百姓 长春市朝阳区 “六大” 就业格局 救助体系 教育战略 健康目标
下载PDF
中国南极考察站
5
作者 葛建雄 《学语文(B版)》 2004年第10期25-26,共2页
中国长城站建于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乔治王岛上。
关键词 中国 南极考察站 长城站 《在南极的日子》 小学 语文教学 背景知识 教学参考
下载PDF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葛建雄 《医药论坛杂志》 2018年第1期110-111,共2页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策略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效果。方法选取三门峡市中医院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奇偶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策略)和对照组(采用常规正压液体复苏策...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策略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效果。方法选取三门峡市中医院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奇偶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策略)和对照组(采用常规正压液体复苏策略),每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输液情况、凝血酶原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治愈率和病死率。结果观察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治愈率分别为(1249.80±311.45)ml、(11.24±1.75)s、7.5%、2.5%、87.5%,均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策略能保证重要组织器官血流灌注,降低并发症和患者病死率,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液体复苏 创伤失血性休克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