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情真意切 语隽句丽——《过印度洋》赏析 葛德均
1
作者 葛德均 《语文月刊》 1996年第7期5-6,共2页
《过印度洋》这首诗发表在1919年的《少年中国》上,署名周无。作者是曾获法国理学博士的著名生物学家周太玄先生。
关键词 印度洋 作者 少年中国 理学博士 郭沫若 太玄 署名 法国 赏析 云头
原文传递
小河名叫荷香沟
2
作者 葛德均 《作文(初中年级)》 2024年第6期50-51,共2页
又到食藕的季节,我想起了家乡那条叫荷香沟的小河。荷香沟,一听那名儿,便觉有股荷风,带着沁人肺腑的清香,扑面而来。烈日炎炎的盛夏到处是燥热与烦闷,只有那荷香沟边,尚存一丝清凉和快意。沟里那翠绿欲滴的荷叶、粉红如霞的荷花使人赏... 又到食藕的季节,我想起了家乡那条叫荷香沟的小河。荷香沟,一听那名儿,便觉有股荷风,带着沁人肺腑的清香,扑面而来。烈日炎炎的盛夏到处是燥热与烦闷,只有那荷香沟边,尚存一丝清凉和快意。沟里那翠绿欲滴的荷叶、粉红如霞的荷花使人赏心悦目。就是在乍暖还寒的早春,荷叶荷花还不见影儿时,只那清澈见底的河水,也能让你满眼舒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花 荷香 荷叶 小河 赏心悦目
下载PDF
关注中学语文的“群阅读” 被引量:3
3
作者 葛德均 《基础教育课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8-42,共5页
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单篇孤立的阅读,要扩展接触面与阅读量,选择一定的视角,多文本类聚,由此及彼,由浅入深,从而培养和积累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 中学语文 群阅读 文本类聚 阅读视角
下载PDF
摒弃积弊,回归真语文 被引量:2
4
作者 葛德均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1-24,共4页
当我们重新摭拾并反思以往的语文教学,不难发现:大多只是以如何让学生接受为出发点的教学,侧重在教师的表述与呈现,或者“表演秀”成为常态、“声光电”成为常客、“假大空”成为常套,忽略甚至无视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质和能力的培... 当我们重新摭拾并反思以往的语文教学,不难发现:大多只是以如何让学生接受为出发点的教学,侧重在教师的表述与呈现,或者“表演秀”成为常态、“声光电”成为常客、“假大空”成为常套,忽略甚至无视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要真正承认小孩子有创造力,才可以不被成见所蒙蔽。”因此,我们要明确这样的学生观和教育教学观:今天的学生,是明天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代替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能是、也只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育不是或不仅仅是“给予”和“告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育教学观 积弊 回归 学生观 能力的培养 语文素质 “告诉”
下载PDF
诚恕惟启 博约成秀——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学校文化解读
5
作者 杨志冲 葛德均 《江苏教育》 2017年第34期61-64,共4页
学校名片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是江苏省南通市主城区的一所公办中学,坐落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濠河风景区的西南侧。学校由清末状元、近代著名教育家和实业家张謇于1912年创办。'忠信持之以诚,勤俭行之以恕'是张謇亲定的校训。百... 学校名片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是江苏省南通市主城区的一所公办中学,坐落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濠河风景区的西南侧。学校由清末状元、近代著名教育家和实业家张謇于1912年创办。'忠信持之以诚,勤俭行之以恕'是张謇亲定的校训。百年来,学校屡变其制,数易其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通市区 江苏省南通市 文化解读
下载PDF
例谈几种讲析课文的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葛德均 《学语文》 2009年第6期8-9,共2页
语文教学如集仍停留手程式化的老套上。是没有出路的。课文讲析,也不应照搬参考资料人云亦云,而应该努力创新。探讨津粱。力求教法灵活,见解新颖,寓教于乐。近十年来,我们采用了横联、纵贯、挈领的方法讲析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 语文教学如集仍停留手程式化的老套上。是没有出路的。课文讲析,也不应照搬参考资料人云亦云,而应该努力创新。探讨津粱。力求教法灵活,见解新颖,寓教于乐。近十年来,我们采用了横联、纵贯、挈领的方法讲析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文讲析 语文教学 参考资料 寓教于乐 教学效果 程式化
下载PDF
语文教育的人文回归与自主习得 被引量:3
7
作者 葛德均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14年第2期9-10,共2页
长期以来对语文工具性的极致强调,使人们忽略或遗忘了其人文性,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语文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工具,必须将人的发展作为重要的任务,因而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 长期以来对语文工具性的极致强调,使人们忽略或遗忘了其人文性,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语文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工具,必须将人的发展作为重要的任务,因而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始终以学生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将这一良好愿景,落实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中。简言之,语文教育要注重人文回归与自主习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育 人文回归 习得 自主 语文实践能力 学会学习 学习行为 急功近利
下载PDF
古诗“群阅读”举隅 被引量:1
8
作者 葛德均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9年第2期57-64,共8页
古诗“群阅读”是一种由此及彼、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过程。具体维度有:同诗人不同时期:知人论世,会意悟情;同主题不同角度:究蕴达意,察言悟理;同手法不同作者:披文入情,品语会心;同意象不同作用:含英咀华,赏妙达韵;同节令不同情怀:探... 古诗“群阅读”是一种由此及彼、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过程。具体维度有:同诗人不同时期:知人论世,会意悟情;同主题不同角度:究蕴达意,察言悟理;同手法不同作者:披文入情,品语会心;同意象不同作用:含英咀华,赏妙达韵;同节令不同情怀:探幽抉微,寻味体情;同情趣不同季节:入境觅致,循物解趣;同画面不同风格:观光辨异,品珍赏奇;同人物不同性情:比类析别,赞慧识颖;同职业不同感触:缘表索隐,审虚明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 群阅读 诗人 作品
下载PDF
课堂提问的辩证艺术与逆反处理 被引量:2
9
作者 葛德均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10年第5期19-20,共2页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是一门教育艺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书中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笔者...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是一门教育艺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书中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笔者认为,用辩证的观点,对课堂提问作逆反处理.应该说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方法.恰当地运用,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即以中学语文教学为视角。对“辩证与逆反”的提问艺术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提问 辩证艺术 逆反 中学语文教学 著名教育家 训练思维 传授知识 教育艺术
下载PDF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语文学力的有效途径 被引量:5
10
作者 葛德均 《江苏教育研究(实践)(B版)》 2008年第12S期36-38,共3页
语文学力即语文学习力,指的是学习语文的能力。本文借鉴著名特级教师李庾南老师的"学力说",以新课改为背景,探求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自主学习 语文学力
下载PDF
积素养 悟技艺 范前贤——“读写联通”的若干探寻 被引量:1
11
作者 葛德均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2013年第6期60-61,共2页
过去乃至现在的语文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校和教师,弱化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沟通,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脐带,诱发了学生写作“体能”的营养不良、写作“技能”的短缺匮乏和写作“愿能”的清心寡欲。怎样提升写作教学的功效呢?梁启超... 过去乃至现在的语文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校和教师,弱化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沟通,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脐带,诱发了学生写作“体能”的营养不良、写作“技能”的短缺匮乏和写作“愿能”的清心寡欲。怎样提升写作教学的功效呢?梁启超先生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就主张:读写联通。梁先生说:教学须启发学生自动地在讲堂以外预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通 读写 写作教学 素养 技艺 语文教学 学生写作 作文教学法
下载PDF
巴女骑牛唱竹枝——古代“少女”诗漫谈 被引量:1
12
作者 葛德均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2年第1期47-48,共2页
有位哲人这样说,青春是一首永恒的诗。是的,诗歌中描写和赞颂青春之美的篇什,灿若繁星,不胜枚举。且让我们到古诗苑中觅几首“少女”诗,领略一番其体现出的青春之美。
关键词 诗歌 少女 古代 青春 描写 古诗
下载PDF
真境:真语文的理想之境 被引量:1
13
作者 葛德均 《基础教育课程》 2015年第13期50-54,共5页
语文教育应该回归传统,找回本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改变当前教与学的现状,使师生在平等、互动、相长的和谐氛围中,共同探究语文意境、协同成长语文品质,从而达到“真语文”的理想之境。
关键词 真境 真语文 教与学 自主习得 教学相长
下载PDF
辫子·称谓·偷——鲁迅作品教学札记 被引量:1
14
作者 葛德均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12年第4期65-68,共4页
鲁迅的一些作品中,通过"辫子"、"称谓"、"偷"等表面看来似乎微不足道的事物或言行,来描摹和刻画人物,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辫子"成为了解剖人物的刀子、透视现实的镜子和渗溢情感的管子;"称谓"成为了故事情节的展示、心... 鲁迅的一些作品中,通过"辫子"、"称谓"、"偷"等表面看来似乎微不足道的事物或言行,来描摹和刻画人物,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辫子"成为了解剖人物的刀子、透视现实的镜子和渗溢情感的管子;"称谓"成为了故事情节的展示、心理状态的透视和作者心声的呈现;"偷"则"偷"出了人物性格、形象特征以及社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作品 辫子 称谓
下载PDF
渲染·烘托·空白——用“诗画同源”的理论教《陌上桑》
15
作者 葛德均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84-,78,共2页
诗画同源。中国画的有些技法,往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所运用。近来讲授汉乐府《陌上桑》,我就采用了“诗画同源”的理论去分析其艺术手法。画家在绘画时,不会平均使用笔墨,往往要在重要的地方泼洒浓墨,加深色彩,从而使画中形象突出鲜明... 诗画同源。中国画的有些技法,往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所运用。近来讲授汉乐府《陌上桑》,我就采用了“诗画同源”的理论去分析其艺术手法。画家在绘画时,不会平均使用笔墨,往往要在重要的地方泼洒浓墨,加深色彩,从而使画中形象突出鲜明,这种极力敷彩的手法,叫渲染。《陌上桑》这首诗,描述了一个釆桑姑娘罗敷严辞拒绝使君相邀的故事,作品主人公罗敷盛夸其夫婿的一段话就采用渲染的手法:“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画同源 陌上桑 中国古典诗歌 罗敷 渲染 艺术手法 使君 中国画 理论 采桑
下载PDF
语文教育根于文化和素养
16
作者 葛德均 《基础教育课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78-80,共3页
一、为什么说语文教育根于文化与素养? 中华语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汉语连接着我们的思想、精神和文化。她从历史的深处延伸而来,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她有着自己的文化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语言中;她是赓续传统文化、... 一、为什么说语文教育根于文化与素养? 中华语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汉语连接着我们的思想、精神和文化。她从历史的深处延伸而来,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她有着自己的文化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语言中;她是赓续传统文化、获取精神资源、形成文化自信、奠基诗意人生的津梁。汉语子民在自己的母语河流中,泅渡、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和不朽的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语文教育 素养 语言文化 精神资源 文化基因 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下载PDF
老屋的怀想
17
作者 葛德均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0-80,共1页
我家的老屋坐落在江北一个名字土俗的老街上.却有着江南水乡民居的清秀,也是那种粉墙黛瓦的风格。
关键词 中学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下载PDF
人物·语言·结构——《驿路梨花》审美小札
18
作者 葛德均 《昭通学院学报》 1986年第3期67-68,70,共3页
文学作品的作用之一是它的审美性,“作家永远是真善美的卫道士”①.彭荆风同志的《驿路梨花》,写得新颖别致、真切感人,给读者以众多的美的享受;不管是作品的人物,还是作品的语言,或者作品的结构,都具有一种诱人的魅力.挖掘、表现人物... 文学作品的作用之一是它的审美性,“作家永远是真善美的卫道士”①.彭荆风同志的《驿路梨花》,写得新颖别致、真切感人,给读者以众多的美的享受;不管是作品的人物,还是作品的语言,或者作品的结构,都具有一种诱人的魅力.挖掘、表现人物美好的内心世界是作家的重要职责.《驿路梨花》塑造了众多的人物,他们都具有美好的心灵.人物的心灵美是这篇小说的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驿路 心灵美 小说情节 彭荆风 真切感人 审美性 描写语言 花丛中 香气四溢 雷锋精神代代传
下载PDF
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的启迪与实践
19
作者 葛德均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15年第2期38-40,共3页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有部分学校和老师,常常犯叶圣陶先生曾批评指出的毛病:"把阅读和写作看做不甚相干的两回事"1;也有不少的"作文教练",站在岸上教学生"游泳",自己就是不"下水";还有语文教育者,把学生关进书斋...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有部分学校和老师,常常犯叶圣陶先生曾批评指出的毛病:"把阅读和写作看做不甚相干的两回事"1;也有不少的"作文教练",站在岸上教学生"游泳",自己就是不"下水";还有语文教育者,把学生关进书斋,埋头书堆,书本成了学生的唯一世界。这样悬在半空中的写作教学,不能脚踏实地,接不了地气,从而导致教师写作指导"底气"的虚乏和学生习作"才气"的短匮以及"灵气"的寡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习作 写作指导 冬夜读书示子聿 解题步骤 纸上得来终觉浅 问渠那得清如许 写作热情 戚戚焉 下笔如有神 一朵花
下载PDF
借鉴宫廷演讲艺术 收获写作表达硕果
20
作者 葛德均 《写作》 2014年第9期83-84,共2页
叶圣陶先生早在1948年《中学国文学习法》中指出:“学习国文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其中,“写作方面——(一)能作十分钟的演说;(二)……(三)……(四)……。为什么把演说也列在写作方面?因为演说和写... 叶圣陶先生早在1948年《中学国文学习法》中指出:“学习国文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其中,“写作方面——(一)能作十分钟的演说;(二)……(三)……(四)……。为什么把演说也列在写作方面?因为演说和写作是同一源头的两条水流,演说是用口的写作,写作是用笔的演说。”(《怎样学好语文》,浙江文艺出版社,周益明编)笔者认为,叶圣陶先生的话,告诉我们,口头语言的学习运用。可以有效地带动和促进书面语言的学习运用。因此。研究探讨“古代臣下在宫廷向国君或首领献计献策的言语行为”(《演讲与说话艺术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蔡顺华、彭树楷主编)亦即宫廷演讲的艺术,应该是有利于我们今人写作水平的提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表达 演讲艺术 益明 浙江文艺出版社 邹忌 长安君 合言 《古文观止》 王纳谏 顺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