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时期施硅对超级稻产量和硅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9
1
作者 龚金龙 胡雅杰 +13 位作者 龙厚元 常勇 葛梦婕 高辉 刘艳阳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李德剑 沙安勤 周有炎 罗学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75-1488,共14页
【目的】明确硅肥施用最佳时期并揭示超级稻硅素高效吸收、利用机理。【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江苏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粳型超级稻品种武运粳24号和淮稻9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时期施硅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主要生育期硅素积累量、硅... 【目的】明确硅肥施用最佳时期并揭示超级稻硅素高效吸收、利用机理。【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江苏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粳型超级稻品种武运粳24号和淮稻9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时期施硅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主要生育期硅素积累量、硅素阶段积累量、硅素阶段吸收速率、硅素利用效率等的影响,并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硅素吸收、利用效率相关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施硅显著提高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主要生育期硅素积累量、硅素阶段积累量、硅素阶段吸收速率和硅肥偏生产力,降低硅素稻谷生产效率,不仅增加了硅素供应量,还能改善土壤的供硅能力,提高土壤有效硅水平,促进水稻对硅素的吸收。随着硅肥施用时期的推迟,产量、穗数、每穗粒数、硅素吸收总量、百公斤籽粒吸硅量、硅素吸收利用率、硅素农学利用率和硅肥偏生产力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硅素稻谷生产效率则先降后升,穗数于有效分蘖期追硅表现最高,其它均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追硅达到最高(低)水平;结实率和千粒重则随着施硅时期的推迟而不断增加,其中抽穗期追硅千粒重达到显著水平;而硅素生理利用率对施硅时期的响应不明显。水稻在各个生育阶段的硅素积累比例,移栽-幼穗分化期为20.69%—29.02%,幼穗分化-抽穗期为47.46%—59.65%,抽穗-成熟期为17.99%—25.52%,幼穗分化-抽穗期>移栽-幼穗分化期>抽穗-成熟期,差异极显著。硅素阶段吸收速率表现的趋势与之一致。相关分析表明,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与硅素吸收呈现良好的协同增长性,产量与硅素吸收总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施硅提高幼穗分化-抽穗期硅素阶段吸收速率和硅素阶段积累量是大穗增产的生理基础。【结论】提高硅素阶段吸收速率和硅素阶段积累量,尤其是幼穗分化-抽穗期,能有效提高抽穗期和成熟期硅素积累量及硅素利用效率,进而在稳定提高穗数的基础上,通过主攻大穗,并促进库容的充实,进而达到施硅增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稻 产量 时期 硅素吸收、利用效率
下载PDF
水稻高产氮高效型品种的根系形态生理特征 被引量:48
2
作者 李敏 张洪程 +8 位作者 杨雄 葛梦婕 马群 魏海燕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曹利强 吴浩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48-656,共9页
选用低产氮低效型、高产氮中效型和高产氮高效型具有代表性的6个粳稻品种,在各自最适氮素水平下,研究了根系形态生理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较之低产类型品种,高产类型品种在根干重、根体积、根系总吸收表面积、活跃吸收表面积、根系α-N... 选用低产氮低效型、高产氮中效型和高产氮高效型具有代表性的6个粳稻品种,在各自最适氮素水平下,研究了根系形态生理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较之低产类型品种,高产类型品种在根干重、根体积、根系总吸收表面积、活跃吸收表面积、根系α-NA氧化量及根系伤流强度等方面在各个生育时期均存在着明显的优势,说明生产力的提高伴随着根系形态特征的改善和生理活性的加强。同为高生产力类型品种,因氮利用率的差异根系形态生理特征表现不同。较之高产氮中效类型,高产氮高效型水稻的群体根干重、群体根体积、群体根系伤流强度和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均有所降低,而单茎根干重、单茎根体积、单茎根系伤流强度、活跃吸收表面积比及根系α-NA氧化量却有显著或极显著提高。表明适当控制高生产力水稻的群体生长量,促进群体和个体协调发展,着力提高抽穗后单茎根系质量,将是水稻高产和氮高效协调统一的可靠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高产高效 根系形态 根系生理
下载PDF
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各器官的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与转运 被引量:47
3
作者 霍中洋 杨雄 +10 位作者 张洪程 葛梦婕 马群 李敏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李国业 朱聪聪 王亚江 颜希亭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35-1045,共11页
采用大田试验,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 kg/hm2),得出各品种在这7个氮肥水平下出现的群体最高生产力,将该最高生产力定义为氮肥群体最高生... 采用大田试验,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 kg/hm2),得出各品种在这7个氮肥水平下出现的群体最高生产力,将该最高生产力定义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根据各品种的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从高到低将50个品种分为4个产量水平,对不同产量水平品种间各器官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分配等特性进行系统地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抽穗期叶片的氮素含量和氮素积累量以及成熟期叶片和穗的干物质与氮素积累量随产量水平递减逐渐降低;拔节至抽穗阶段茎鞘的干物质积累率以及叶片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速率也随产量水平递减逐渐降低;抽穗至成熟阶段产量大于10.50 t/hm2的水稻品种,茎鞘和叶片的干物质和氮素转运贡献率比其他产量水平低,但穗部干物质和氮素增加量却比其他产量水平高。在满足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的施肥条件下,拔节至抽穗阶段叶片的干物质、氮素积累速率和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35,r=0.539),抽穗至成熟阶段叶片的干物质转运量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r=-0.360),而叶片的氮素转运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333)。产量大于10.50 t/hm2的水稻品种叶片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比其他产量水平品种在抽穗后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穗部物质积累与氮素积累量较高。抽穗后在保持茎鞘适宜的物质和氮素积累量的基础上,提高叶片的物质和氮素积累,进一步加大穗部的物质和氮素积累,是获得高产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器官 干物质 氮素 积累与转运
下载PDF
不同氮利用效率基因型水稻茎秆特性比较 被引量:33
4
作者 李敏 张洪程 +6 位作者 杨雄 葛梦婕 马群 魏海燕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77-1285,共9页
选用低产氮低效型、高产氮中效型和高产氮高效型具有代表性的6个粳稻品种,在各基因型各自最适氮素水平下,研究了茎秆力学特性、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及其与氮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较之低产类型品种,高产类型品种茎秆基部N1... 选用低产氮低效型、高产氮中效型和高产氮高效型具有代表性的6个粳稻品种,在各基因型各自最适氮素水平下,研究了茎秆力学特性、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及其与氮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较之低产类型品种,高产类型品种茎秆基部N1节间变短、N6节间变长,株高有所增加;茎粗、茎壁厚、茎鞘干重均极显著增加;茎鞘的K、Si含量极显著增加,N含量显著降低。由于茎秆物理性状的改善及化学成分的差异导致茎秆综合抗折力明显提高,倒伏指数降低。(2)同为高生产力类型品种,因氮效率的差异茎秆形态生理特征表现不同。较之高产氮中效类型,高产氮高效类型水稻品种茎秆N4、N5节间变长;茎秆粗度略有降低,但茎壁厚增加,表现茎秆干重增加,充实度加强;茎鞘的K含量无明显变化,但Si含量显著降低,N含量也呈降低趋势。对于高产品种,适当增加N4、N5节间长度以改善叶片配置,适当降低茎粗而提高壁厚和充实度以保证茎秆抗折力和输导能力,适当降低茎鞘Si含量以促进氮素的转移,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高产高效 茎秆 形态
下载PDF
水稻品种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增长规律 被引量:61
5
作者 张洪程 马群 +9 位作者 杨雄 李敏 葛梦婕 李国业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刘艳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6-98,共13页
在提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概念的前提下,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系)为供试材料,比较研究品种间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的差异及其与产量构成因素、株型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基础地力产量为6thm-2的... 在提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概念的前提下,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系)为供试材料,比较研究品种间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的差异及其与产量构成因素、株型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基础地力产量为6thm-2的沙壤土上,50个早熟晚粳品种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对应的施氮量主要集中在225~300kghm-2,各品种的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因种而异,变动在7.42~11.02thm-2,差异显著。(2)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与群体颖花量呈显著正相关(r=0.865),生产力处于顶层与高层水平品种的颖花量极显著高于中层、低层品种,而颖花量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每穗粒数的极显著增加。(3)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随高效叶面积与单穗重增加而增长,顶层和高层水平品种的基本株型性状均显著优于中层和低层水平品种,主要表现为株高105~110cm,基部节间粗0.65cm左右,高效叶面积大(高效LAI大于5),穗型较大。(4)品种间理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随对应施氮量增加而增长,但相同对应施氮量下,品种生产力亦有一定差异。(5)筛选出6个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10.5thm-2)与氮肥农学利用率均较高且协调统一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产力 氮肥水平
下载PDF
氮肥水平对江苏早熟晚粳稻食味品质的影响及其品种间差异 被引量:35
6
作者 陈莹莹 胡星星 +5 位作者 陈京都 杨雄 马群 陈乔 葛梦婕 戴其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086-2092,共7页
以江苏省近十年50个早熟晚粳品种稻米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0、150、187、225、262、298和337kghm^-2 7种施氮水平,研究其对食味品质及品种间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食味值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增施氮肥使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变劣。综... 以江苏省近十年50个早熟晚粳品种稻米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0、150、187、225、262、298和337kghm^-2 7种施氮水平,研究其对食味品质及品种间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食味值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增施氮肥使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变劣。综合评价各品种蒸煮食味品质指标,分析各品种稻米食味品质特点,筛选出18个食味品质较好的品种,食味值在53.9-64.0之间。施氮量对稻米品质指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且因品种类型而异,根据对氮肥响应的敏感程度,将优质品种分为迟钝型、中间型和敏感型3类。其中,通粳981、南粳46、镇稻158、常优2号等品种对氮肥响应迟钝且品质较优,这些品种即使在高产所需的高氮肥条件下也能获得较高的食味值;镇稻661、M1148对氮肥敏感且品质较优,在保优栽培中要注意施氮肥水平对这类品种食味值的影响;其余品种为中间型。在蒸煮品质指标中,食味值与胶稠度、最高黏度及崩解值呈正相关,而与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热浆黏度、最终黏度、消减值及糊化温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氮肥 食味品质
下载PDF
光、氮及其互作对超级粳稻产量和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王亚江 葛梦婕 +5 位作者 颜希亭 魏海燕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4-165,共12页
大田条件下以超级粳稻南粳44和宁粳3号为材料,设置2种氮肥水平(N10:150 kg hm–2,N20:300 kg hm–2)和3种遮光处理(L1:不遮光,L2:抽穗前遮光20 d,L3:抽穗后遮光20 d),研究光、氮及其互作对超级粳稻产量和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 大田条件下以超级粳稻南粳44和宁粳3号为材料,设置2种氮肥水平(N10:150 kg hm–2,N20:300 kg hm–2)和3种遮光处理(L1:不遮光,L2:抽穗前遮光20 d,L3:抽穗后遮光20 d),研究光、氮及其互作对超级粳稻产量和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之L1,L2不仅减少了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导致总颖花量下降,降幅达24.81%-35.63%,而且还显著降低了抽穗期茎蘖数和叶面积指数,降幅达2.90%-6.44%和19.02%-27.17%,导致抽穗至成熟阶段的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下降,最终产量显著下降,降幅达27.23%-35.26%。较之L1,L3主要影响了抽穗至成熟阶段的光合物质积累,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降幅达1.49%-4.48%和5.54%-9.17%,最终产量显著下降,降幅达10.91%-18.47%。L2条件下,随着氮肥水平增加,抽穗期茎蘖数与叶面积指数均显著增加,导致抽穗至成熟阶段光合势、干物质积累显著增加,最终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总颖花量以及产量显著提高。L3条件下,随着氮肥水平增加,抽穗至成熟阶段的光合物质积累显著提高,其中茎叶干物质向穗部转运量显著增加,转运率和贡献率也进一步提高,最终产量显著提高。由此可见氮肥施用能部分弥补因弱光逆境对超级粳稻物质生产及其产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粳稻 遮光 氮肥 产量 物质生产
下载PDF
南方粳型超级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形成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龚金龙 胡雅杰 +9 位作者 葛梦婕 龙厚元 常勇 马群 杨雄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58-572,共15页
在大田机插条件下,以南方稻区5个粳型超级稻(南粳44、宁粳1号、宁粳3号、扬粳4038、武粳15)为材料,同生育期常规粳稻武运粳7号为对照,在其他栽培措施统一在最佳技术指标前提下,设置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和3... 在大田机插条件下,以南方稻区5个粳型超级稻(南粳44、宁粳1号、宁粳3号、扬粳4038、武粳15)为材料,同生育期常规粳稻武运粳7号为对照,在其他栽培措施统一在最佳技术指标前提下,设置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和337.5kg.hm-2),从中得出各品种在这7个氮肥水平下出现的最高生产力,并将其定义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对5个超级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构成、群体生长发育动态、株型以及倒伏性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超级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为10.51(10.30~10.68)t.hm-2,极显著高于对照(9.77~9.82t.hm-2),增产幅度达5.2%~8.7%。与对照相比,超级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群体穗数多,穗型大,群体颖花量高(42442.11~44873.23×104.hm-2),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之相当;群体茎蘖机插后早发快长,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苗数略高于预期穗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到拔节期茎蘖增长平缓,高峰苗出现在拔节期,数量适中,为预期穗数的1.4~1.5倍,此后群体平缓下降,至抽穗期基本稳定,最终成穗率高(66.9%~70.4%);其群体叶面积动态与茎蘖动态基本一致,最大叶面积指数出现在孕穗期,为7.72~7.97,此后平缓下降,成熟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3.30~3.74);干物重积累方面,移栽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较对照高,有效分蘖临界叶龄到拔节期较对照低,拔节后积累速度较快,至抽穗期为10.80~11.08t.hm-2,抽穗到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6.78~7.22t.hm-2,成熟期总干物重17.58~18.29t.hm-2,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根冠比和根系干重均高于对照,随着生育期的推移,超级稻优势更为明显,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强(抽穗到蜡熟期平均伤流量3.53~3.74g.m-2.h-1)。超级稻群体形成特征:高秧苗素质促进低位分蘖发生,精确群体起点稳定提高穗数;生育中期干物质积累高,叶面积大,株型直挺,有效叶面积率和高效叶面积率高,源库流畅;生育后期茎鞘输出大,2次增重高,根群强健,支撑着高光效灌浆结实层的安全充实。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平下,超级稻穗多粒大,群体颖花量大,需氮量大,产量潜力高;生育中后期光合生产能力强,充实量大;群体株型改善,抗倒支撑强,适宜用作机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型超级稻 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 形成特征
下载PDF
抛栽稻高产形成及生态生理特征 被引量:8
9
作者 张军 张洪程 +10 位作者 郭保卫 葛梦婕 周兴涛 朱聪聪 董啸波 陈京都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217-2228,共12页
抛栽稻成本低,易操作,高产稳产潜力大,深入研究抛栽稻对我国水稻生产的轻简化栽培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抛栽稻高产形成及生态生理特征。稻麦两熟制下,以常规粳稻南粳44和杂交粳稻甬优8号为材料,以洗根手插为对照,从摆栽、点抛... 抛栽稻成本低,易操作,高产稳产潜力大,深入研究抛栽稻对我国水稻生产的轻简化栽培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抛栽稻高产形成及生态生理特征。稻麦两熟制下,以常规粳稻南粳44和杂交粳稻甬优8号为材料,以洗根手插为对照,从摆栽、点抛和撒抛3种抛栽方式下水稻产量形成的茎蘖动态、LAI、光合势、物质生产等方面的特性,并从株型特征、后期根系活力、光合特性、物质积累与转运等方面探讨抛栽稻高产形成的生态生理基础。结果表明,甬优8号摆栽、点抛、撒抛3种抛栽方式的2年平均产量分别较对照(洗根手插)高21.9%、18.3%和13.2%,南粳44分别较对照高18.3%、14.1%和9.87%,两品种产量均为摆栽>点抛>撒抛>洗根手插,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抛栽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但总颖花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产量提高的原因主要是总颖花量较高。抛栽稻较对照,高峰苗数多,成穗率高或与其相当,最终有效穗数足,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高,群体质量较对照更稳健。抛栽稻高产稳产的生态生理基础为:秧苗移栽大田后分蘖早,分蘖叶位多,分蘖性强,分蘖质量高、数量足;抽穗期株高适中,茎鞘粗壮,叶系配置好,通风透光强,物质积累量高,库源协调,产量潜力更高;后期根系发达,叶片衰老慢,光合生产能力强,群体茎鞘物质输出与运转协调,籽粒充实度高。就不同抛栽方式而言,精确摆栽和点抛生长优势显著高于撒抛,更易于实现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抛栽稻 抛栽方式 高产形成 生态生理特征
下载PDF
光、氮及其互作对超级粳稻产量和氮、磷、钾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亚江 魏海燕 +7 位作者 颜希亭 葛梦婕 孟天瑶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费新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35-1244,共10页
大田条件下以超级粳稻南粳44和宁粳3号为材料,设置2种氮肥水平(N10:150kghm-2,N20:300kghm-2)和3种遮光处理(L1:不遮光,L2:抽穗前遮光20d,L3:抽穗后遮光20d),研究光、氮及其互作对超级粳稻产量和氮、磷、钾吸收的影响。... 大田条件下以超级粳稻南粳44和宁粳3号为材料,设置2种氮肥水平(N10:150kghm-2,N20:300kghm-2)和3种遮光处理(L1:不遮光,L2:抽穗前遮光20d,L3:抽穗后遮光20d),研究光、氮及其互作对超级粳稻产量和氮、磷、钾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氮肥水平下产量呈现LI〉L3〉L2。其中,L2使植株在拔节至抽穗阶段及抽穗期的氮、磷、钾积累量显著下降,主要由于L2显著降低了抽穗前期的根系α-NA氧化量及根干重,导致根系吸收养分能力下降,最终产量显著低于L1,达30.58%~35.26%。L3使植株在抽穗至成熟阶段及成熟期的氮、磷、钾积累量显著下降,主要由于L3显著降低了抽穗后期的根系Ⅱ.NA氧化量及根干重。尽管在抽穗后随着植株根系逐渐衰老及机能下降,L3对根系、养分吸收及最终产量的影响要小于L2,但最终产量依然显著低于L1,达10.91%~18.47%。L2和L3条件下,随着氮肥水平增加,植株根系α-NA氧化量及根干重显著增加,导致拔节至成熟期各阶段的氮、磷、钾积累量显著增加,最终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由此可见氮肥施用能部分弥补弱光逆境对超级粳稻氮、磷、钾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粳稻 遮光 氮肥 产量 养分吸收
下载PDF
不同地力水平下超级稻高产高效适宜施氮量及其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军 董啸波 +8 位作者 葛梦婕 张洪程 郭保卫 陈京都 姚义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1-272,共12页
在江苏淮北稻区,稻麦两熟制条件下,选取有代表性的超级稻品种徐稻3号(中熟中粳)为供试材料,系统研究了麦茬田高、中、低3种地力水平上不同施氮量对超级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地力水平上超级稻高产高效的机理。结果... 在江苏淮北稻区,稻麦两熟制条件下,选取有代表性的超级稻品种徐稻3号(中熟中粳)为供试材料,系统研究了麦茬田高、中、低3种地力水平上不同施氮量对超级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地力水平上超级稻高产高效的机理。结果表明:1)同一施氮水平下,高地力土壤上水稻产量显著高于中地力,中地力显著高于低地力,两年3种地力水平上的最高产量对应的最适施氮量分别为259.9和261.7 kg/hm^2、290.1和290.8kg/hm^2、346.8和344.1 kg/hm^2;2)氮肥表观利用率与施氮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两年的最高氮肥表观利用率对应的施氮量分别为高地力274.1和263.0 kg/hm^2、中地力295.4和291.3 kg/hm^2、低地力332.6和337.7 kg/hm^2,不同地力水平及施氮量条件下,氮素收获指数、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及氮素生理利用率差异显著,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不同地力水平之间表现为高地力〈中地力〈低地力的趋势;3)不同地力水平上通过调节施氮量可以获得较高总颖花量,产量构成因素能够协调发展,随着生育期进程的推进,不同地力水平上随施氮量增加,水稻群体氮素积累量呈上升趋势,氮素转移率与贡献率降低,而抽穗到成熟阶段的氮素吸收速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以上各项指标均表现出高地力〉中地力〉低地力的水平。通过对不同地力条件下施氮量与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关系的研究,认为不同地力土壤实现氮肥高产高效目标,高地力土壤应适时控氮肥,以调整产量构成因素协同发展同时提高氮素利用率;中、低地力应加强培肥地力并增施氮肥,增大群体总颖花量及植株的氮素累积量;该地区高、中、低3种地力水平麦茬田上氮肥高产高效对应的合理施氮量分别为264.7(259.9~274.1)kg/hm^2、290.8(290.1~295.4)kg/hm^2、344.1(332.6~346.8)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稻 地力水平 施氮量 产量 氮素吸收 氮素利用
下载PDF
不同氮肥处理对稻茬晚播小麦‘淮麦36’产量、氮素利用率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冬冬 张军 +3 位作者 葛梦婕 刘忠红 朱晓欢 李春燕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1期1-7,共7页
为探究江苏淮北地区稻茬晚播小麦丰产优质高效栽培的适宜施肥方法,以‘淮麦36’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210、240、270 kg/hm2),氮肥运筹为裂区(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0:3:3:4、0:4:6:0、3:1:4:2、3:2:3:2和3:3... 为探究江苏淮北地区稻茬晚播小麦丰产优质高效栽培的适宜施肥方法,以‘淮麦36’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210、240、270 kg/hm2),氮肥运筹为裂区(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0:3:3:4、0:4:6:0、3:1:4:2、3:2:3:2和3:3:3:1),分析不同氮肥处理对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和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施氮量240 kg/hm2分别较210 kg/hm2和270 kg/hm2提高10.66%和14.22%、8.94%和13.11%、13.94%和0.89%;氮素积累量、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氮素生理效率、氮收获指数和籽粒产量在不同氮肥运筹处理间均表现为3:1:4:2>3:2:3:2>3:3:3:1>0:3:3:4>0:4:6:0,产量最大增幅为15.22%。说明重施拔节孕穗肥有利于提高稻茬晚播小麦的氮素利用率和产量。氮肥适当后移和分施拔节肥与孕穗肥可提升稻茬晚播小麦的千粒重和籽粒品质。综上,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240 kg/hm2、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1:4:2时,可实现小麦产量与氮素利用率和籽粒品质的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晚播小麦 施氮量 氮肥运筹 氮素利用率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的优势及形成特征 被引量:25
13
作者 孟天瑶 许俊伟 +8 位作者 邵子彬 葛梦婕 张洪程 魏海燕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郭保卫 荆培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11-1725,共15页
以长江下游地区大面积种植的4种类型(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粳稻和杂交籼稻)水稻品种中有代表性的品种为材料,设置6个氮肥水平(0、187.5、225.0、262.5、300.0、337.5 kg hm–2),比较研究其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产量构成、... 以长江下游地区大面积种植的4种类型(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粳稻和杂交籼稻)水稻品种中有代表性的品种为材料,设置6个氮肥水平(0、187.5、225.0、262.5、300.0、337.5 kg hm–2),比较研究其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产量构成、关键生育阶段天数、主要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重。结果表明:(1)杂交籼稻获得最高生产力对应的施氮量为225.0~262.5 kg hm–2,常规粳稻为300.0 kg hm–2,杂交粳稻和籼粳杂交稻为262.5~300.0 kg hm–2。(2)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以籼粳杂交稻最高,达12.2(12.0~12.3) t hm–2,较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分别高出6.6%、9.8%和19.6%(两年平均值)。群体颖花量和每穗粒数均以籼粳杂交稻最高,但其每穗粒数年度间波动较大。穗数和结实率以常规粳稻最高。(3)播种至抽穗期天数以杂交粳稻最长,抽穗至成熟期天数则以籼粳杂交稻最长,达60 d左右。全生育期天数呈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籼粳杂交稻〉杂交籼稻。两年中日产量以籼粳杂交稻最高。(4)籼粳杂交稻在抽穗、抽穗后20 d和成熟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重均显著高于另外3种类型品种,且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也最高。此外,籼粳杂交稻在拔节至抽穗期以及抽穗至成熟期的光合势显著高于另外3种类型品种。较多的每穗粒数、较长的灌浆期天数以及较高的日产量、生育后期(抽穗至成熟期)较强的光合物质生产能力是籼粳杂交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原因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甬优系列 籼粳杂交稻 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 形成特征
下载PDF
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特征和来源分析
14
作者 马进 葛梦婕 康文钦 《北方农业学报》 2023年第6期115-128,共14页
【目的】探讨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的空间特征、来源和发展趋势。【方法】通过单元调查法和输出系数法对2000—2020年山东省及各地市农业面源污染不同污染源的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的排放总量、等标排放量、单位面积排污... 【目的】探讨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的空间特征、来源和发展趋势。【方法】通过单元调查法和输出系数法对2000—2020年山东省及各地市农业面源污染不同污染源的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的排放总量、等标排放量、单位面积排污强度、万元产值排污量等指标进行核算。【结果】2000—2020年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物等标排放量下降29.43%;TN和TP等标排放量贡献率年均值占比分别为51.48%和38.70%,两者贡献率达到90%以上;畜禽养殖为山东省最主要农业面源污染源,对TN和TP贡献率占60%以上;万元产值排污量呈下降趋势;单位面积排污强度在西部地区较高,东部地区较低,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点。潍坊和临沂为高污染区,德州、菏泽和聊城为较高污染区;农业面源污染泰尔指数的区域内差异贡献率均值为97.8%、区域间均值为2.2%。【结论】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农业生产的粗放经营特点仍然较为突出;污染物中贡献率最高的是TN,畜禽养殖是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最主要来源;单位面积排污强度东、西部差异明显;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农业发达且人口稠密的地区;省内农业面源污染的区域差异在逐渐缩小,区域内差异贡献度远大于区域间贡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单元调查法 泰尔指数 山东省
下载PDF
氮肥和穴苗数对机插中粳稻金粳818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军 王爱华 +5 位作者 方书亮 周冬冬 李必忠 张永进 刘忠红 葛梦婕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15期113-117,共5页
为探讨淮北地区机插粳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关键。以中熟中粳金粳818为材料,研究施氮量和穴苗数对其产量、群体特征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水稻产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以施氮量270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氮素... 为探讨淮北地区机插粳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关键。以中熟中粳金粳818为材料,研究施氮量和穴苗数对其产量、群体特征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水稻产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以施氮量270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氮素吸收利用率呈降低的变化趋势,以225kg/hm^2处理最高。同一施氮量条件下,随着穴苗数增加,各处理产量变化趋势不同,其中以270kg/hm^2条件下的5苗/穴处理产量最高,而氮素吸收利用率呈降低趋势,均以3苗/穴处理最高。施氮量270kg/hm^2结合栽插密度5苗/穴的处理群体茎蘖动态升降平稳,中后期具备较高的光合物质生产能力,最终实产最高,且群体的氮素吸收利用率达44.28%,表明适度增密减氮可作为当地机插稻节肥高效生产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中粳稻 施氮量 穴苗数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群体特征 氮素吸收利用
下载PDF
淮北地区钵苗机插偏迟熟软米粳稻产量形成和品质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葛梦婕 周冬冬 +3 位作者 方书亮 周年兵 刘忠红 周耘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95-99,共5页
为进一步挖掘淮北地区偏迟熟软米粳稻产量和品质潜力,以迟熟中粳稻南粳9108和扬农香28为试验材料,在淮安市稻麦示范基地开展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CK)2种机插方式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并系统比较2种机械移栽方式下偏迟熟优质软米粳... 为进一步挖掘淮北地区偏迟熟软米粳稻产量和品质潜力,以迟熟中粳稻南粳9108和扬农香28为试验材料,在淮安市稻麦示范基地开展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CK)2种机插方式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并系统比较2种机械移栽方式下偏迟熟优质软米粳稻的产量形成及稻米品质特征。结果表明,与CK相比,钵苗机插偏迟熟软米粳稻成熟期提早4 d左右,全生育期延长6 d左右,群体茎蘖数增降更平稳,成穗率约为75%,中后期干物质积累量较高,最终实产高出5.57%~8.44%。相比常规毯苗机插方式,钵苗机插改善了当地偏迟熟软米粳稻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变差,直链淀粉含量降低3.43%~12.50%,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分别提高了4.54%~4.95%和2.02%~2.08%,钵苗机插可提升稻米营养和食味品质,并可优化水稻淀粉RVA谱,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更佳。表明钵苗机插稻通过培育长秧龄壮秧延长偏迟熟软米粳稻生育期,可充分利用当地水稻季温光资源,熟期提早、增产提质的效果较为明显,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米粳稻 钵苗机插 毯苗机插 产量 稻米品质
下载PDF
淮北地区长秧龄麦茬机插优质食味粳稻产量及品质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军 方书亮 +3 位作者 周冬冬 周年兵 刘忠红 葛梦婕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10期1-8,共8页
为充分挖掘淮北地区麦茬机插优质食味粳稻的产量和品质潜力,在淮安市稻麦综合示范基地,以迟熟中粳‘南粳9108’、中熟中粳‘南粳2728’为试验材料,设置长秧龄30天和常规秧龄20天(CK)的2种秧龄处理,采用传统毯苗机插方式移栽大田,在高产... 为充分挖掘淮北地区麦茬机插优质食味粳稻的产量和品质潜力,在淮安市稻麦综合示范基地,以迟熟中粳‘南粳9108’、中熟中粳‘南粳2728’为试验材料,设置长秧龄30天和常规秧龄20天(CK)的2种秧龄处理,采用传统毯苗机插方式移栽大田,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系统比较研究2种秧龄机插优质食味粳稻的产量形成和品质特征。结果表明,30天秧龄迟熟中粳稻实产较CK增加3.24%~5.01%,差异显著,中熟中粳增加1.79%~1.85%,差异不显著;产量高的原因主要是,长秧龄水稻在稳定穗数基础上,能显著增大穗型,维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与CK相比,长秧龄机插水稻通过在秧田期延长秧龄10天左右,全生育期延长5~7天,虽然移栽期基本苗不及CK,全生育期茎蘖数偏少,但秧苗个体优势较为突出,群体中后期光合系统好,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高,最终实产较高。30天长秧龄机插优质食味粳稻的稻米加工品质优于CK处理,整精米率显著提高,外观品质显著改善,食味品质提高。机插优质食味粳稻稻米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崩解值,均表现为30天秧龄处理高于CK的趋势,且差异显著,而消减值的变化呈现相反的趋势,均显著低于CK,30天秧龄机插稻技术改良了优质食味粳稻的稻米品质。淮北地区可根据生产需求加大长秧龄机插稻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研究,并推进该项技术的示范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稻 优质食味粳稻 长秧龄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微生物肥宁盾对连作地和非连作地厚皮甜瓜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闫海霞 吴国庆 +6 位作者 曹布霆 宛汉斌 王锡明 王立华 王桂楼 钱娣 葛梦婕 《长江蔬菜》 2018年第6期75-77,共3页
以蜜绿厚皮甜瓜为材料,研究了微生物肥宁盾对连作地和非连作地厚皮甜瓜生长、产量和抗病性的影响,以便评估使用宁盾解决厚皮甜瓜连作障碍问题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宁盾能显著提高连作地厚皮甜瓜的株高、茎粗以及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对... 以蜜绿厚皮甜瓜为材料,研究了微生物肥宁盾对连作地和非连作地厚皮甜瓜生长、产量和抗病性的影响,以便评估使用宁盾解决厚皮甜瓜连作障碍问题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宁盾能显著提高连作地厚皮甜瓜的株高、茎粗以及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对非连作地厚皮甜瓜的株高、茎粗、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数、产量和果实糖度等指标影响差异不显著。另外,它还能降低连作地和非连作地厚皮甜瓜蔓枯病和病毒病的发病率,对增强厚皮甜瓜抗病性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 微生物肥 宁盾 厚皮甜瓜 抗病性
下载PDF
不同类型地膜在秋延后大棚辣椒生产上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19
作者 钱娣 王立华 +2 位作者 葛梦婕 王锡明 韩丽 《长江蔬菜》 2022年第8期61-64,共4页
为筛选适宜淮北地区应用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及强化耐候地膜品种,选用4种不同的全生物降解地膜、1种强化耐候地膜与普通PE地膜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强化耐候地膜对辣椒保温和增产效果最为明显,经济效益高,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PBAT... 为筛选适宜淮北地区应用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及强化耐候地膜品种,选用4种不同的全生物降解地膜、1种强化耐候地膜与普通PE地膜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强化耐候地膜对辣椒保温和增产效果最为明显,经济效益高,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PBAT降解膜与普通膜增产作用相当,但降解程度高,能有效减少人工,降低环境污染,可进一步进行试验示范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 辣椒 产量 效益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稻区粳型超级稻高产形成及氮素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葛梦婕 王亚江 +7 位作者 颜希亭 张洪程 魏海燕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江峰 朱聪聪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9-270,共12页
选用长江中下游稻区7个粳型超级稻为试验材料,以普通粳稻为对照,在大田条件下设置7个氮肥水平(N0、150、187.5、225、262.5、300、337.5 kg/hm2),研究不同氮肥条件下粳型超级稻高产形成及其氮素利用特性。结果表明,超级粳稻在300 kg/hm... 选用长江中下游稻区7个粳型超级稻为试验材料,以普通粳稻为对照,在大田条件下设置7个氮肥水平(N0、150、187.5、225、262.5、300、337.5 kg/hm2),研究不同氮肥条件下粳型超级稻高产形成及其氮素利用特性。结果表明,超级粳稻在300 kg/hm2条件下产量最高,普通粳稻在262.5 kg/hm2条件下产量最高。超级粳稻两年最高产量平均值较普通粳稻高8.50%。与普通粳稻相比,超级粳稻各生育时期茎蘖数消长平稳,最终成穗率高,平均达78.10%;拔节前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较低,拔节后较高。超级粳稻拔节前干物质、氮素积累量与普通粳稻相当,而拔节至抽穗、抽穗至成熟阶段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较普通粳稻分别高7.31%、6.55%和8.98%、9.66%;超级粳稻氮素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较普通粳稻分别高3.73%、11.63%和7.95%。超级粳稻较普通粳稻更耐肥,在高肥条件下增产优势明显,且对应的氮肥利用率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粳稻 氮肥 高产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