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从“图-文”意义链到写作的转喻——试论于坚散文中的图文关系
1
作者
葛毓宸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18,共6页
于坚运用“图像和文字”两种媒介进行散文创作,《暗盒笔记》和《密西西比河某处》完全不同的形式构造,指向作者对图文关系的两种理解方式。前者将摄影还原为一种观看行为,由此建立图像和物的直接关联,进而激发语言之思,以符号学看待图...
于坚运用“图像和文字”两种媒介进行散文创作,《暗盒笔记》和《密西西比河某处》完全不同的形式构造,指向作者对图文关系的两种理解方式。前者将摄影还原为一种观看行为,由此建立图像和物的直接关联,进而激发语言之思,以符号学看待图文间关系。后者则在影集重复、回忆的形式编排中,同时显示物和创作者拍摄时的感受、记忆、过程,使图像得以自我言说。不同的图文处理方式,说明作者在感知时代语境对意义的追捧后,转而关注对写作过程,漫游、诗、图像由此成为“如何写”的存在式转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坚散文
图文关系
写作转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风景的轨迹与“实践中”的民族文化——论80年代中期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地方”与“国家”关系
2
作者
葛毓宸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4年第1期70-79,共10页
自1985年《边疆文艺》更名《大西南文学》以来,云南少数民族文学文本中,开始普遍出现带有文化和现代化意味的风景描写,并在文本内部以代际冲突的形式,展开纠缠与抗辩。但青睐现代化的少数民族青年,并未放弃父辈所看重的文化传统,而是在...
自1985年《边疆文艺》更名《大西南文学》以来,云南少数民族文学文本中,开始普遍出现带有文化和现代化意味的风景描写,并在文本内部以代际冲突的形式,展开纠缠与抗辩。但青睐现代化的少数民族青年,并未放弃父辈所看重的文化传统,而是在“恋地”情感中,尝试寻找与父辈、与传统文化和解及弥合其中裂隙的方法。在此,云南少数民族文学文本中的“地方”,不仅兼有文化传统和现代化憧憬的空间维度,亦在与时代语境的紧密关联中,具有立足“现在时刻”来思考民族文化更新、变易方向的时间性内涵。这种正在“实践中”的民族文化,既有别于民族文化的“寻根”,亦在中华民族的整体性视野中,阐明了一种“地方”与“国家”互动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少数民族文学
风景
民族文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龙船河畔龙船寨——叶梅创作中的梯玛文化呈现
3
作者
葛毓宸
《文教资料》
2018年第35期153-155,共3页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先民文化的浸润,使世代居住于湘鄂黔渝交界的土家族形成了以梯玛文化为核心的独具特色的土家族文化。叶梅笔下的龙船河流域,作为巫师的"梯玛"和作为仪式的"梯玛"的共同存在,在对梯玛文化的书写中,...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先民文化的浸润,使世代居住于湘鄂黔渝交界的土家族形成了以梯玛文化为核心的独具特色的土家族文化。叶梅笔下的龙船河流域,作为巫师的"梯玛"和作为仪式的"梯玛"的共同存在,在对梯玛文化的书写中,展现着土家族独特的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同时也伴生着作家对土家族文化、汉文化交流与融合过程的深刻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梅
梯玛
土家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藏”的回响与新声——博物学视野下的《西高地行记》
4
作者
葛毓宸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78,共8页
相比阿来21世纪初“走进西藏”时对西藏形象的塑造,《西高地行记》在延续既往历史、文化双重维度外,新增了包括植物学在内的博物学维度。该维度不仅意味着阿来将观察植物的兴趣转化为自身创作新的生长点,同时也意味着作者以更具东方内...
相比阿来21世纪初“走进西藏”时对西藏形象的塑造,《西高地行记》在延续既往历史、文化双重维度外,新增了包括植物学在内的博物学维度。该维度不仅意味着阿来将观察植物的兴趣转化为自身创作新的生长点,同时也意味着作者以更具东方内涵的“博物体”展开与“大地”的对话。在此意义上,“行记”是以文学的审美价值探索其与现实关联方式的一次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来
西藏形象
植物学
博物体
原文传递
题名
从“图-文”意义链到写作的转喻——试论于坚散文中的图文关系
1
作者
葛毓宸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18,共6页
文摘
于坚运用“图像和文字”两种媒介进行散文创作,《暗盒笔记》和《密西西比河某处》完全不同的形式构造,指向作者对图文关系的两种理解方式。前者将摄影还原为一种观看行为,由此建立图像和物的直接关联,进而激发语言之思,以符号学看待图文间关系。后者则在影集重复、回忆的形式编排中,同时显示物和创作者拍摄时的感受、记忆、过程,使图像得以自我言说。不同的图文处理方式,说明作者在感知时代语境对意义的追捧后,转而关注对写作过程,漫游、诗、图像由此成为“如何写”的存在式转喻。
关键词
于坚散文
图文关系
写作转喻
分类号
I207.6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风景的轨迹与“实践中”的民族文化——论80年代中期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地方”与“国家”关系
2
作者
葛毓宸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4年第1期70-79,共10页
文摘
自1985年《边疆文艺》更名《大西南文学》以来,云南少数民族文学文本中,开始普遍出现带有文化和现代化意味的风景描写,并在文本内部以代际冲突的形式,展开纠缠与抗辩。但青睐现代化的少数民族青年,并未放弃父辈所看重的文化传统,而是在“恋地”情感中,尝试寻找与父辈、与传统文化和解及弥合其中裂隙的方法。在此,云南少数民族文学文本中的“地方”,不仅兼有文化传统和现代化憧憬的空间维度,亦在与时代语境的紧密关联中,具有立足“现在时刻”来思考民族文化更新、变易方向的时间性内涵。这种正在“实践中”的民族文化,既有别于民族文化的“寻根”,亦在中华民族的整体性视野中,阐明了一种“地方”与“国家”互动的方式。
关键词
云南少数民族文学
风景
民族文化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龙船河畔龙船寨——叶梅创作中的梯玛文化呈现
3
作者
葛毓宸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教资料》
2018年第35期153-155,共3页
文摘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先民文化的浸润,使世代居住于湘鄂黔渝交界的土家族形成了以梯玛文化为核心的独具特色的土家族文化。叶梅笔下的龙船河流域,作为巫师的"梯玛"和作为仪式的"梯玛"的共同存在,在对梯玛文化的书写中,展现着土家族独特的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同时也伴生着作家对土家族文化、汉文化交流与融合过程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
叶梅
梯玛
土家族
分类号
K892.2 [历史地理—民俗学]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藏”的回响与新声——博物学视野下的《西高地行记》
4
作者
葛毓宸
机构
《钟山》杂志社
出处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78,共8页
文摘
相比阿来21世纪初“走进西藏”时对西藏形象的塑造,《西高地行记》在延续既往历史、文化双重维度外,新增了包括植物学在内的博物学维度。该维度不仅意味着阿来将观察植物的兴趣转化为自身创作新的生长点,同时也意味着作者以更具东方内涵的“博物体”展开与“大地”的对话。在此意义上,“行记”是以文学的审美价值探索其与现实关联方式的一次有益尝试。
关键词
阿来
西藏形象
植物学
博物体
分类号
I207.5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从“图-文”意义链到写作的转喻——试论于坚散文中的图文关系
葛毓宸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风景的轨迹与“实践中”的民族文化——论80年代中期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地方”与“国家”关系
葛毓宸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龙船河畔龙船寨——叶梅创作中的梯玛文化呈现
葛毓宸
《文教资料》
201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西藏”的回响与新声——博物学视野下的《西高地行记》
葛毓宸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