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果园不同生草方式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
1
作者 葛永申 岳绪国 +4 位作者 万春雁 霍恒志 王睿璇 杨军 陈雪平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50,共9页
在连续多年自然生草果园,设置自然生草(CK)、单播油菜(H)(Brassica napus L.)、单播光叶紫花苕(Z)(Vicia villosa var.glabresens)、间作油菜和光叶紫花苕(HZ)4种不同处理,研究不同生草方式在不同翻压时期对果园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及... 在连续多年自然生草果园,设置自然生草(CK)、单播油菜(H)(Brassica napus L.)、单播光叶紫花苕(Z)(Vicia villosa var.glabresens)、间作油菜和光叶紫花苕(HZ)4种不同处理,研究不同生草方式在不同翻压时期对果园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播油菜处理在翻压后可获得比单播光叶紫花苕及自然生草处理更高的土壤有机质积累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和蔗糖酶活性,但对翻压60 d后0~20 cm表层土壤中细菌和真菌菌落数量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相对于单播处理,间作处理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0~20 cm表层土壤速效磷含量、20~40 cm次表层土壤速效钾含量、翻压60 d前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效果一致,可显著提高油菜单播下土壤碱解氮含量,以及光叶紫花苕单播下0~20 cm表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可获得较高的土壤放线菌以及20~40 cm次表层土壤中细菌菌落数量。综上,“花+肥”模式下油菜可作为一种有机肥源还田,可有效改良果园土壤,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光叶紫花苕间作可有效弥补油菜固氮能力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 生草方式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穗粒数基因Gn1a在直立穗粳稻品种中的遗传效应分析
2
作者 顾芸华 许作鹏 +3 位作者 葛永申 张宏根 汤述翥 顾铭洪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共8页
Gn1a是控制穗粒数的重要基因,对提高水稻单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Gn1a基因内功能标记Gn1a-M1对44份迟熟中粳品种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基因尚未在直立穗迟熟中粳品种中得到应用。为探明Gn1a在直立穗粳稻中的遗传效应,构建一套以直立穗粳稻... Gn1a是控制穗粒数的重要基因,对提高水稻单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Gn1a基因内功能标记Gn1a-M1对44份迟熟中粳品种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基因尚未在直立穗迟熟中粳品种中得到应用。为探明Gn1a在直立穗粳稻中的遗传效应,构建一套以直立穗粳稻品种海丰1号(gn1agn1a)为受体亲本,籼稻黄华占(Gn1aGn1a)为供体亲本,包含133个系的导入系群体,并通过重测序明确其中39个导入系携带Gn1a基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10个携带Gn1a基因导入系、10个未携带Gn1a基因导入系以及受体亲本农艺、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测定及分析,明确了Gn1a基因在直立穗粳稻背景下能显著增加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颖花数、穗长及一次枝梗数,但显著降低单株穗数;在外观品质上表现为粒宽显著增加、长宽比显著减小,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有增加的趋势,但对稻米淀粉理化性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Gn1a 产量性状 品质性状 遗传效应
下载PDF
移栽密度和方式对不同类型油菜品种产量及构成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12
3
作者 岳绪国 葛永申 +1 位作者 景德道 周桂生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3-69,共7页
为探索不影响产量前提下提高移栽油菜效益的新途径,以株型中间型品种镇油5号和紧凑型品种镇油7号为试验品种,采用一穴双栽和一穴单栽2种移栽方式,设置1 hm20.6×105株、0.9×105株、1.2×105株、1.5×105株、1.8×... 为探索不影响产量前提下提高移栽油菜效益的新途径,以株型中间型品种镇油5号和紧凑型品种镇油7号为试验品种,采用一穴双栽和一穴单栽2种移栽方式,设置1 hm20.6×105株、0.9×105株、1.2×105株、1.5×105株、1.8×105株和2.1×105株密度水平,研究移栽密度和移栽方式对不同类型油菜品种产量和成熟期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对比分析在不同移栽方式下密度与不同类型油菜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以移栽密度1 hm21.8×105株、一穴双栽处理的紧凑型品种产量最高,达到3 560 kg/hm2。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先升后降;单株角果数、千粒质量、根茎粗、主轴角果数、一次分枝数、一次分枝角果数、二次分枝数和二次分枝角果数总体波动式下降;株高先缓慢下降再上升,分枝点高度和主轴长波动式上升,角果长上下起伏变化。每角粒数在一穴单栽条件下呈先升后降趋势,在一穴双栽条件下中间型品种呈下降趋势,紧凑型品种呈先升后降趋势。株型紧凑型品种的适宜密度水平比中间型品种高。同一类型油菜品种,在适宜密度及高密度水平下,一穴双栽移栽方式要比一穴单栽移栽方式获得的产量更高,大面积生产上的增产效果将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品种 密度 移栽方式 产量
下载PDF
施氮量对油菜镇油8号干物质积累分配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葛永申 张丽佳 +1 位作者 杨军 岳绪国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22期90-94,共5页
为了解不同施氮水平下双低油菜新品种镇油8号干物质积累分配及生长发育情况,于2018—2019年在江苏省句容市设置150 kg/hm^2(N150)、225 kg/hm^2(N225)、300 kg/hm^2(N300)、375 kg/hm^2(N375)、450 kg/hm^2(N450)5个施氮处理。结果表明... 为了解不同施氮水平下双低油菜新品种镇油8号干物质积累分配及生长发育情况,于2018—2019年在江苏省句容市设置150 kg/hm^2(N150)、225 kg/hm^2(N225)、300 kg/hm^2(N300)、375 kg/hm^2(N375)、450 kg/hm^2(N450)5个施氮处理。结果表明,合理施氮能促进镇油8号的生长发育,高于375 kg/hm^2施氮量不利于终花期后单株干物质积累,造成投入氮素的浪费。花后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分配在同时期下与施氮量变化密切相关,高氮投入水平下茎秆和角果壳干物质分配率的提高是制约籽粒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花后干物质对籽粒转移量是影响籽粒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对籽粒贡献率高达50%以上。施氮300~375 kg/hm^2有利于镇油8号主要产量构成因子的形成和发育,可最大程度地运转花后干物质,促进油菜籽粒产量的形成,从而获得较高的收获指数及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施氮量 干物质 生长发育
下载PDF
不同栽培密度下一穴双苗对镇油7号油菜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葛永申 张丽佳 +1 位作者 杨军 岳绪国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8年第12期13-16,共4页
以甘蓝型常规油菜镇油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下一穴双苗栽培方式对其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以明确镇油7号最佳产量水平下的最适种植密度水平和栽培方式。结果表明:最适种植密度18万株/hm2时,镇油7号一穴双苗栽培方式比对照... 以甘蓝型常规油菜镇油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下一穴双苗栽培方式对其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以明确镇油7号最佳产量水平下的最适种植密度水平和栽培方式。结果表明:最适种植密度18万株/hm2时,镇油7号一穴双苗栽培方式比对照一穴一苗栽培方式可获得更高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2种不同栽培方式下,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单株角果数、千粒重呈下降趋势;每角粒数与种植密度变化趋势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种植密度 栽培方式 产量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黄化复绿突变体S28-y研究
6
作者 葛永申 杨军 +4 位作者 王睿璇 洪柳 蒋伟华 巫章平 岳绪国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28,共9页
对甘蓝型油菜品种镇油7号衍生系中发现的自然突变叶色黄化材料S28-y进行田间表型、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作用参数测定以及叶色遗传分析,探讨甘蓝型油菜叶色黄化突变体叶色变化、光合特性、叶色遗传及黄化复绿进程与... 对甘蓝型油菜品种镇油7号衍生系中发现的自然突变叶色黄化材料S28-y进行田间表型、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作用参数测定以及叶色遗传分析,探讨甘蓝型油菜叶色黄化突变体叶色变化、光合特性、叶色遗传及黄化复绿进程与温度响应关系。结果表明:S28-y叶色黄化复绿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新生叶片叶色黄化显著,随叶片发育逐渐复绿,这种黄化再复绿现象伴随叶片整个生长阶段;复绿进程快慢与温度呈正相关,高温可加快黄化叶复绿,提高叶绿素含量。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S28-y植株矮化,产量相关性状变差,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黄化叶叶绿体形态发育异常,无完整基粒、基质片层,光合作用减弱。叶绿体结构发育异常引起总叶绿素缺乏是导致突变体S28-y光合效率降低和产量性状变差的主要原因,而适宜温度是加快突变体黄化叶复绿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黄化复绿 光合色素含量 叶绿体超微结构 光合特性 温度
下载PDF
BT型粳稻不育系95122A的花粉败育特征及可恢复性研究
7
作者 张宏根 葛永申 +4 位作者 张丽佳 司华 刘江宁 汤述翥 顾铭洪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0-74,共5页
通过选育2套同核异质不育系(95122A和陵风A)及与10个对HL型粳稻不育系具有不同恢复力的BT型恢复系测交鉴定的方法,对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BT型粳稻不育系95122A的花粉败育特征及可恢复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BT型95122A在花粉... 通过选育2套同核异质不育系(95122A和陵风A)及与10个对HL型粳稻不育系具有不同恢复力的BT型恢复系测交鉴定的方法,对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BT型粳稻不育系95122A的花粉败育特征及可恢复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BT型95122A在花粉败育特征及可恢复性上与HL型95122A有明显差异,其确为BT型不育系。BT型95122A花粉以圆败为主,有一小部分浅染花粉,而BT型陵风A基本上都是染败花粉,且绝大部分为深染花粉。BT型95122A与各参试恢复系配制的杂种F1的小穗育性与BT型陵风A配制的杂种F1无明显差异,说明花粉败育特征的改变没有影响不育系的可恢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BT型不育系 95122A 花粉败育特征 可恢复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