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代选本批评的价值追求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量:2
1
作者 葛瑞应 《文学与文化》 2019年第4期54-59,共6页
在价值学视域中,删选意味着价值的生成与呈现,选本之"选"具有丰富的价值评判意涵。《诗》"述而不作"的价值追求奠定了选本"以述(选)为作"的选家主体呈现方式和基本的批评策略。而选本形成的文本结构性关... 在价值学视域中,删选意味着价值的生成与呈现,选本之"选"具有丰富的价值评判意涵。《诗》"述而不作"的价值追求奠定了选本"以述(选)为作"的选家主体呈现方式和基本的批评策略。而选本形成的文本结构性关系将具有极大惰性的文学观从工具性对象转为批评性对象,给予了选家以主动凝结文学观的压力。此外,选家还通过辨体来确证文学价值、形塑文学观,选本批评由此提供了由资格到品质的层递评价标准,这对当代"没有文学的文学批评"之危机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选本 文学观 辨体 以述为作 价值哲学
下载PDF
价值哲学视野下茅盾文学奖的导向功能和可能未来
2
作者 葛瑞应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5-83,共9页
历来对茅盾文学奖的质疑多指向评奖标准和核心价值的种种缺陷,二者构成了茅盾文学奖研究亟需直面的理论课题。在价值论视野中,茅盾文学奖的评奖标准是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中国作协为评价践行者的一种评价标准,它与茅盾文学奖的... 历来对茅盾文学奖的质疑多指向评奖标准和核心价值的种种缺陷,二者构成了茅盾文学奖研究亟需直面的理论课题。在价值论视野中,茅盾文学奖的评奖标准是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中国作协为评价践行者的一种评价标准,它与茅盾文学奖的价值标准并不完全重合,具有调试的可能与必要。在国家文学制度的整体设计下,茅盾文学奖的价值体系是以主旋律为主体,由内至外依次为家国价值、伦理价值、理想价值的构造,核心价值与共适性价值呈现互融趋势。如此设计的合理性在于将文学提供独特中国经验的功用性置于显要位置,由此产生的主旋律引力使自由、发展、创造等超越性价值追求有了现实落脚点。此外,还给予艺术性标准以弹性操作空间,从评奖条例的修订细节到突破审美惯性的获奖作品均能反映茅盾文学奖对艺术创新的包容性越来越强,这也为接纳更多长篇小说家族的成员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图茅盾文学奖 价值哲学 人民本位 主旋律 艺术标准
下载PDF
近十年茅盾文学奖研究回顾与反思
3
作者 葛瑞应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64-70,共7页
茅盾文学奖丰富的评奖实践引发很多研究议题。近十年茅盾文学奖研究逐步走向深化,其中第八届评奖的研究是一个转折点,研究重心从文本批评转移到制度反思和对文学生态的关照。文章对近十年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旨在聚焦问题域,拓展视野,为... 茅盾文学奖丰富的评奖实践引发很多研究议题。近十年茅盾文学奖研究逐步走向深化,其中第八届评奖的研究是一个转折点,研究重心从文本批评转移到制度反思和对文学生态的关照。文章对近十年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旨在聚焦问题域,拓展视野,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文学奖 综述 价值 纯文学 评奖标准
下载PDF
作为文本批评标准的“体”之生成与延展
4
作者 葛瑞应 《海峡人文学刊》 2021年第1期36-42,156,共8页
在批评研究对象中,形式因其功用性和思维框架性质更容易把握而先成熟起来,表征为体的形式是批评可以展开的"简写式",因而文本批评活动顺次凭靠直觉、知觉和概念的思维能力展开为观相、辨体和辨风格。作为标准的体因其惰性而... 在批评研究对象中,形式因其功用性和思维框架性质更容易把握而先成熟起来,表征为体的形式是批评可以展开的"简写式",因而文本批评活动顺次凭靠直觉、知觉和概念的思维能力展开为观相、辨体和辨风格。作为标准的体因其惰性而常在批评中隐而不彰,由此须细辨规约文体与个性文体所秉持的不同标准和批评思维。规约标准检验文本与体裁的匹配度及合格度,以适宜思维指导批评。个性文体标准检验源流、师承关系,以执本驭末的思维主导批评。辨体视野下理解诗歌选本《诗归》的选评标准可知,批评对"个性成体"的标准过分依赖则可能造成矫规约成偏的问题,尊个性而"有痕",竟陵论诗毁誉不断,原因或在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批评 标准 风格 批评思维
下载PDF
抖音“美好生活”的修辞逻辑与审美价值悖论——文化符号学的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葛瑞应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1期145-151,共7页
短视频因具有"随物赋形"的形式韧性而风靡。抖音广告语"抖音,记录美好生活"中的"美好",不仅能使抖音以一种不庄不谐的面貌长久处于审美安全区内,而且具有稀释品味的能力。"美好"无限延展的审... 短视频因具有"随物赋形"的形式韧性而风靡。抖音广告语"抖音,记录美好生活"中的"美好",不仅能使抖音以一种不庄不谐的面貌长久处于审美安全区内,而且具有稀释品味的能力。"美好"无限延展的审美框架使其内容具有很强的弹性,这让受众很难从雅俗上定性抖音,抖音借此策略获得了社会、文化、经济等多重效益。抖音将人声、节奏等趋向极致悦耳的乐音与相应的场景、图像、文字、评论等合力构成联觉定调媒介,悄然地改变着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的方式。隶属于经济场域的抖音短视频在"美好惊奇感"愉悦原则的引导下,规避了高精力审美投入,使受众心智的运行一直处于最小能量状态,它凭借培育一双双"好奇之眼"完成对"美好"的即时消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抖音 美好 美好生活 短视频 视觉乐音 媒介 受众
原文传递
以美养善,群而相和——古代文学的伦理共属功能论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葛瑞应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0年第2期538-547,619-620,共12页
现代文艺的审美共通感在古代文学中多体现为伦理共属,古代文论经典命题——"诗可以群"恰提出了伦理共属与审美的关系问题。以孔安国、朱熹、王夫之为例,其对"诗可以群"的阐释史始于功能描述,逐渐侧重为对功能发挥... 现代文艺的审美共通感在古代文学中多体现为伦理共属,古代文论经典命题——"诗可以群"恰提出了伦理共属与审美的关系问题。以孔安国、朱熹、王夫之为例,其对"诗可以群"的阐释史始于功能描述,逐渐侧重为对功能发挥作用的原理描述并从文学内质寻找"群"的动因,阐释史大体围绕伦理、义理、审美顺次展开。分析可见,以美养善是实现伦理共属的重要途径。以文而群还具有涵养美德功能,与一般意义上异己、超验的德性相较,文学培育的美德有丰富的美学蕴含,其审美生发与伦理功用形成回环,更具感染力,是不思而中、不勉而得之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学 功能 伦理共属 诗可以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