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国高校教师待遇的历史考察(1912-1949) 被引量:4
1
作者 葛福强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年第6期38-42,共5页
民国高校教师的待遇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的过程。各个历史时期,教师薪俸状况大不相同,当社会处于相对安定状态时,教师的收入在社会诸职业中是较高的;当社会动荡之时,教师薪俸的实际获得和支配便大受影响。民国前期,由于中国近... 民国高校教师的待遇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的过程。各个历史时期,教师薪俸状况大不相同,当社会处于相对安定状态时,教师的收入在社会诸职业中是较高的;当社会动荡之时,教师薪俸的实际获得和支配便大受影响。民国前期,由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刚起步不久,许多关于教师待遇的问题,尚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政府加强对高校教师待遇的投入,同时,制定了一系列高校教师待遇规程,规范了教师待遇制度,使高校教师待遇逐步规范化。抗战爆发后,由于时局动荡,社会经济受损,人民生活水平整体下滑,尽管高校教师的待遇仍能勉强维持原来水平,但实际的购买力直线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高校教师 待遇
下载PDF
“私塾末年”私塾课程的改造命运及启示 被引量:1
2
作者 葛福强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201-202,共2页
"私塾末年"中国私塾教育受到西方新式学校教育的强烈冲击。面对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私塾教育不得不从课程等多方面作出调整以应对外部的严峻挑战。私塾课程的调整也直接指向了新式的学校教育,这可以看作是后者对前者的胜利,... "私塾末年"中国私塾教育受到西方新式学校教育的强烈冲击。面对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私塾教育不得不从课程等多方面作出调整以应对外部的严峻挑战。私塾课程的调整也直接指向了新式的学校教育,这可以看作是后者对前者的胜利,但学校教育的课程也有着私塾课程挥之不去的影子。二者在冲突与竞争中发展,又在互补与传承中逐渐融合。这也给了当下的课程改革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塾教育 学校教育 课程 新课改
下载PDF
胡适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探析
3
作者 葛福强 杨旭 《当代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47-48,共2页
胡适关于高等教育管理的思想非常丰富。有着留美七年背景的他在教育管理的思想中处处渗透着其师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子。然而具有深厚中国传统国学底蕴的胡适在教育管理中又演绎出了自己的特色。民主管理、重视学术和人文关怀是胡适高... 胡适关于高等教育管理的思想非常丰富。有着留美七年背景的他在教育管理的思想中处处渗透着其师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子。然而具有深厚中国传统国学底蕴的胡适在教育管理中又演绎出了自己的特色。民主管理、重视学术和人文关怀是胡适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教育管理 高等教育
下载PDF
在华外国教师与西方近代教育的导入
4
作者 葛福强 《内蒙古教育(C)》 2012年第9期25-27,共3页
清末,随着新式教育的兴起,师资问题凸显,聘用外国教师逐渐成为潮流。两次鸦片战争后,由于清政府主要与欧美国家打交道,这一时期对欧美教师需求较大;甲午战争后,随着戊戌变法与新政的展开,日本教师成为外国教师的主体。绝大部分外国教师... 清末,随着新式教育的兴起,师资问题凸显,聘用外国教师逐渐成为潮流。两次鸦片战争后,由于清政府主要与欧美国家打交道,这一时期对欧美教师需求较大;甲午战争后,随着戊戌变法与新政的展开,日本教师成为外国教师的主体。绝大部分外国教师的素质比较高,他们对外国语言的讲解与阐释、对国外科学技术的介绍与引进、对西方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的推广与传播在使得西方的教育理论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中国,他们的到来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华外国教师 近代教育 导入
下载PDF
我国义务教育教师薪酬制度改革探析
5
作者 葛福强 《新教师》 2020年第9期14-16,共3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薪酬制度的变革经历了三种类型、五个时期的变化,体现了国家在薪酬制度上的不断探索,也表明义务教育教师薪酬制度依然未能很好地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绩效工资实施十余年来,这样一项旨在有益于教师...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薪酬制度的变革经历了三种类型、五个时期的变化,体现了国家在薪酬制度上的不断探索,也表明义务教育教师薪酬制度依然未能很好地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绩效工资实施十余年来,这样一项旨在有益于教师的政策实际上并没有获得它理所应当的一致赞誉,在实施层面,其保障功能与激励功能的发挥都面临诸多困境。只有进一步探索建立义务教育教师薪酬制度的弹性机制,科学优化绩效工资结构,才有可能保障教师的宁静生活,从而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教育 教师薪酬 改革
下载PDF
研求学术:民国时期高校教师公派出国制度的演进 被引量:1
6
作者 商丽浩 葛福强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9-137,共9页
培植本国教师是西学东渐过程中近代中国新式高等学校独立自主发展的重要途径。民国时期高校公派教师出国制度发展的动因,最初来自高校学习欧美先进知识的需要,以及力图维持教师国际学术水准和激励教师研求学术的需要。此后,这一制度受... 培植本国教师是西学东渐过程中近代中国新式高等学校独立自主发展的重要途径。民国时期高校公派教师出国制度发展的动因,最初来自高校学习欧美先进知识的需要,以及力图维持教师国际学术水准和激励教师研求学术的需要。此后,这一制度受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培养中国本土科技领袖人才和国民政府培养中高级建设人才的目标的推动。因为高校教师在高深学术领域相比普通留学生具有明显优势和效益,因而公派高校教师出国制度不断拓展,并与普通公派留学构成互补互通之态势。在政府、高校、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推动下,民国公派高校教师出国的路径逐渐多元化、分层化;公派教师的精英化程度增加,公派目标向更专业、更深入的项目研究演进,资助力度和方式逐渐区别于普通公派留学生;高校教师公派出国以研究学术的特质不断增强,促进民国高等学校学术质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高校教师 公派出国 学术研究 学术休假
原文传递
教育平等的不懈追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翻身”运动
7
作者 葛福强 商丽浩 《台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6,52,共7页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启了对教育平等的不懈追求,通过教育实现“文化翻身”的历史话语和实践,关注社会底层的工农群体,提高工农民众的文化水平。教育文化诉苦、增加工农成分学生和农村办学等多个层面话语和实践,体现了“文化翻身”既有...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启了对教育平等的不懈追求,通过教育实现“文化翻身”的历史话语和实践,关注社会底层的工农群体,提高工农民众的文化水平。教育文化诉苦、增加工农成分学生和农村办学等多个层面话语和实践,体现了“文化翻身”既有新意识形态激发的理想成分,也有扩大工农教育机会的现实成分。但由于追求实现个人教育权利和教育收益的意识形态尚未形成,加之阶级斗争的理论基础和群众路线的实践路径,使得教育平等的推进受到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翻身” 教育平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