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危重新生儿转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杨晓倩 季巍 +4 位作者 葛绣山 王亚娟 马立霜 谷庆隆 王菲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3年第2期24-28,共5页
目的构建危重新生儿转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研究小组通过回顾文献,参考相关政策、指南,结合临床实际等构建指标体系框架,邀请来自北京市19名专家进行两轮咨询以筛选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级指标权重。结果形成了包含3项一级指标... 目的构建危重新生儿转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研究小组通过回顾文献,参考相关政策、指南,结合临床实际等构建指标体系框架,邀请来自北京市19名专家进行两轮咨询以筛选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级指标权重。结果形成了包含3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33项三级指标的危重新生儿转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两轮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5%和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92、0.887,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393、0.382。三级指标权重在0.0047~0.1156之间。结论构建的危重新生儿转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科学性,可为评价危重新生儿转运工作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新生儿 转运质量 评价指标 德尔菲法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一家系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葛绣山 白晋丽 +1 位作者 焦辉 彭晓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17期26-29,F0003,共5页
目的对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HNPP)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临床特点和周围髓鞘蛋白22(PMP22)基因的遗传学分析,总结该病的诊断特点。方法选择2018年5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HNP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先证者... 目的对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HNPP)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临床特点和周围髓鞘蛋白22(PMP22)基因的遗传学分析,总结该病的诊断特点。方法选择2018年5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HNP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先证者及部分家系成员的临床表现,完善电生理检查,抽提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基于目标序列捕获的二代测序技术进行骨骼肌肉神经系统单基因病的突变筛查。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LPA)技术对先证者及其父母等家系成员进行缺失的验证和来源分析。结果本例患者具有复发性、急性周围神经麻痹症状,肌电图提示神经性受损,复发间期症状消失等临床特点。二代测序深入分析结果提示,受检者在Chr17:14095223-15477566区域可能存在约1.38 Mb的大片段缺失,该区域主要包括与HNPP相关的PMP22基因。MLPA分析结果提示,PMP22基因及其附近区域(TEKT3及COX10基因)存在大片段杂合缺失。父母验证分析发现,该缺失来源于患儿母亲。结论 HNPP为临床表现呈复发性特点的一种周围神经病,存在一定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在掌握患儿临床特点的基础上,电生理检查可为其提供诊断线索,而遗传学基因检测作为确诊依据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 周围髓鞘蛋白22基因 基因分析 临床特点
下载PDF
自然史研究在脊髓性肌萎缩症中的应用
3
作者 葛绣山 宋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15期177-180,共4页
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常见的致死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是其致病基因。结合其典型的临床表现、肌电图等辅助检查,尤其是基因分析,大多数患者能够确诊并分型,目前其可及性高的干预手段有限。疾病自然史是... 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常见的致死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是其致病基因。结合其典型的临床表现、肌电图等辅助检查,尤其是基因分析,大多数患者能够确诊并分型,目前其可及性高的干预手段有限。疾病自然史是疾病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临床表现描述及致病机制研究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本文就SMA的疾病自然史研究加以详述,包括自然史概念与价值、SMA患者自然史资料、研究的作用等有关内容。SMA自然史研究能够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治疗研究甚至预防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探索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萎缩 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 自然史 儿童
下载PDF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和非癫痫性智力低下患儿的脑电图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徐翠娟 赵晓荣 +4 位作者 张桂臻 李尔珍 王珺 杨圣海 葛绣山 《中国医刊》 CAS 2017年第9期76-78,共3页
目的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患儿和非癫痫性智力低下(mental retardation,MR)患儿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特征。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35例ASD患儿及64... 目的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患儿和非癫痫性智力低下(mental retardation,MR)患儿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特征。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35例ASD患儿及64例非癫痫性MR患儿的EEG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ASD患儿35例(男30例、女5例),年龄2.9~7.6岁,平均4.1岁。非癫痫性MR患儿64例(男39例、女25例),年龄2.1~8.0岁,平均3.9岁。结果 ASD患儿中,12例(34.3%)存在EEG痫样异常放电,其中临床有癫痫发作者7例(20%)。非癫痫性MR患儿中,15例(23.4%)存在EEG异常放电。经比较,两组患儿的EEG异常表现有所不同,部分ASD患儿(8.6%)的EEG中可见睡眠中癫痫电持续状态,而非癫痫性MR患儿中有6.3%的病例EEG背景呈慢波活动。结论非癫痫性MR患儿EEG除部分可见背景呈慢波活动,余无特异性改变。EEG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ASD患儿的脑功能情况,对ASD患儿的干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孤独症 智力低下 脑电图
下载PDF
平山病合并Chiari畸形1例报道 被引量:1
5
作者 焦辉 彭晓音 +4 位作者 瞿宇晋 葛绣山 李云林 谢海珍 张烨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2年第1期93-95,共3页
1 临床资料患儿,女,14岁,2019年12月19日以"双手震颤10个月,右手无力伴肌萎缩4个月"为主诉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患儿10个月前间断出现双手震颤,以右手环指、小拇指为著,偶伴右手痉挛,夜间入睡后症状消失,无肢... 1 临床资料患儿,女,14岁,2019年12月19日以"双手震颤10个月,右手无力伴肌萎缩4个月"为主诉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患儿10个月前间断出现双手震颤,以右手环指、小拇指为著,偶伴右手痉挛,夜间入睡后症状消失,无肢体无力、走路不稳、持物不稳及持物掉落,无肢体疼痛及感觉异常,无饮水呛咳等,未予特殊诊治。4个月前患儿自觉右手力量变小,寒冷时右手无力症状明显加重,伴右手大小鱼际肌萎缩、右手腕变细,且双手震颤较前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山病 CHIARI畸形 “膜-壁分离”
原文传递
SMN2拷贝数和fl-SMN2转录水平对脊髓性肌萎缩症表型及生存的影响
6
作者 欧阳世佳 白晋丽 +7 位作者 金煜炜 王红 黄文琛 彭晓音 葛绣山 焦辉 瞿宇晋 宋昉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63-868,共6页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2(SMN2)拷贝数及SMN2全长转录本(fl-SMN2)水平在脊髓性肌萎缩症(SMA)1-3型患儿中的分布,明确其对疾病表型、进展及预后评估的意义及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到首都儿科研究所就诊并经基因...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2(SMN2)拷贝数及SMN2全长转录本(fl-SMN2)水平在脊髓性肌萎缩症(SMA)1-3型患儿中的分布,明确其对疾病表型、进展及预后评估的意义及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到首都儿科研究所就诊并经基因诊断为SMN1纯合缺失且未经治疗的78例SMA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的临床横断面数据,包括发病年龄、获得的运动功能、并发症等,并随访采集运动功能退化及生存数据,同时测定患儿携带的SMN2拷贝数和fl-SMN2转录水平,应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Kaplan-Meier分析用于生存分析,Kendall′s tau-c分析这两个标志物与疾病表型、发病年龄、运动进展及结局之间的相关性。结果78例SMA患儿中1型为17例(21.8%),2型34例(43.6%),3型27例(34.6%)。约41.2%(7/17)的1型患儿死亡,中位生存年龄为11个月,2型和3型患儿中未观察到死亡。携带2、3和4个SMN2拷贝患儿的中位发病年龄分别为1.8、12.0和24.0个月(F=4.943,P=0.01),fl-SMN2转录水平均值分别为196.25±68.79、331.21±108.79和455.69±122.27(F=37.154,P<0.001)。2拷贝SMN2的患儿1年、2年和5年时的生存率分别为50.5%、0、0,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而在3拷贝和4拷贝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7.4%和100.0%。fl-SMN2转录水平与SMA表型严重程度呈负相关(Kendall′s tau-c=-0.444,P<0.001),且存活患儿的fl-SMN2转录水平(342.93±125.74)明显高于死亡患儿的水平(212.14±92.31)。在运动功能的获得方面均表现出SMN2拷贝数越多,fl-SMN2转录水平越高,获得的运动功能也越多的趋势(P<0.001)。此外,fl-SMN2转录水平在独坐和独站功能未退化组和功能退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32,P=0.023;F=4.315,P=0.047)。结论SMN2拷贝数和fl-SMN2转录水平均与SMA表型严重程度和生存状况有关,是评估SMA表型重要的生物标志物。fl-SMN2转录水平还可能与独坐和独站功能的退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萎缩症 SMN2拷贝数 fl-SMN2转录水平 相关性评估
原文传递
综合健康管理对Ⅰ型脊髓性肌萎缩患儿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葛绣山 瞿宇晋 +3 位作者 彭晓音 陈倩 焦辉 宋昉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98-402,共5页
目的:探索综合健康管理对Ⅰ型脊髓性肌萎缩(SMA)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神经内科、遗传研究室就诊的80例Ⅰ型SMA患儿(男39例、女41例)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按照是否进行健康管理将研究对... 目的:探索综合健康管理对Ⅰ型脊髓性肌萎缩(SMA)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神经内科、遗传研究室就诊的80例Ⅰ型SMA患儿(男39例、女41例)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按照是否进行健康管理将研究对象分为健康管理组和自然史组。分析并对比两组患儿人口统计学、生存时间、2年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等主要指标,每3~6个月评估1次。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χ^2检验,生存分析以Kaplan-Meier法进行,组间生存率比较应用Log-rank法检验。 结果:80例SMA患儿中,健康管理组14例(男7例、女7例),自然史组66例(男32例、女34例),两组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 P=0.918)。健康管理组与自然史组患儿发病年龄分别为2(0~8)和1(0~14)月龄、死亡年龄分别为11(5~17)和6(1~60)月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0.91、1.19, P=0.386、0.116)。截至2019年6月随访结束,健康管理组患儿死亡10例,存活4例,自然史组死亡62例(94%),存活4例(6%),两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0, P=0.011)。健康管理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8%、55%、34%;自然史组中位生存时间为6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9%,15%、8%,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1, P=0.003)。肺炎合并呼吸衰竭发病率等指标,健康管理组较自然史组下降。 结论:积极健康管理能够提高Ⅰ型SMA患儿生存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儿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萎缩 儿童 预后 健康管理
原文传递
B型肉毒梭菌致婴儿肉毒中毒三例临床分析及实验室诊断 被引量:3
8
作者 葛绣山 孙启杰 +8 位作者 徐雪芳 刘霜 黄英 高鹏亚 刘志楠 彭筱婧 刘洋 彭晓音 吴长德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99-502,共4页
目的总结B型肉毒梭菌致婴儿肉毒中毒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诊断结果。方法对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于2018年5至11月收治的3例B型肉毒梭菌致肉毒中毒婴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患儿的粪便样品或粪便增菌液的肉毒毒素,同时从粪便... 目的总结B型肉毒梭菌致婴儿肉毒中毒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诊断结果。方法对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于2018年5至11月收治的3例B型肉毒梭菌致肉毒中毒婴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患儿的粪便样品或粪便增菌液的肉毒毒素,同时从粪便样本中培养、分离肉毒梭菌。结果3例患儿中男2例、女1例,发病年龄分别为3、3、8月龄。5月份发病2例,11月份发病1例。混合喂养2例,母乳喂养1例。家属从事肉制品加工1例。3例患儿既往均健康,均表现为急性弛缓性麻痹、颅神经受累、排粪困难等表现,2例继发泌尿系统感染,2例患儿肌电图提示运动神经动作电位波幅较同龄儿低。经过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呼吸道管理、排粪和(或)导尿、鼻饲等处理,3例患儿于发病2~4个月后痊愈。1例患儿的粪便稀释液以及3例患儿粪便的TPGYT增菌液和庖肉增菌培养基样品中均检测到B型肉毒毒素,培养、分离纯化后鉴定为B型肉毒梭菌。结论结合典型临床表现(急性弛缓性麻痹、颅神经受累表现、排便困难)可临床拟诊婴儿肉毒中毒,其中粪便肉毒毒素检测和肉毒梭菌的培养及分离则有助于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菌 肉毒 肉毒中毒 婴儿
原文传递
儿童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抗体相关脑炎2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建昭 徐翠娟 +5 位作者 葛绣山 郑萍 任海涛 邵晓秋 陈倩 关鸿志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18年第3期305-310,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GI1)抗体相关脑炎的临床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11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及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例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患儿(患儿1、患儿2)为研究对象,进行... 目的探讨儿童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GI1)抗体相关脑炎的临床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11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及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例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患儿(患儿1、患儿2)为研究对象,进行病例资料分析并总结其临床特征。设定检索策略:以"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免疫性脑炎""LGI1""leucine-rich glioma-inactivated 1protein"及"autoimmune diseases of the nervous system"为关键词,对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医知网、PubMed文献数据库、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建库至2017年10月,收录的关于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的文献进行检索,并总结该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结果 (1)患儿1,男性,8岁,为目前报道年龄最小的儿童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患儿。主诉"夜间睡眠减少50d",临床主要表现为夜间睡眠减少伴兴奋,家族史及生长发育史未见异常,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未见异常。头颅MRI提示左侧海马病变。脑脊液及血清抗LGI1抗体检测结果呈阳性。该例患儿接受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及泼尼松治疗后,夜间睡眠减少伴兴奋及头颅MRI较前明显好转。(2)患儿2,男性,15岁,主诉"发作性抽搐7d",临床主要表现为抽搐,形式为复杂部分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继发强直-阵挛,不伴记忆力下降及认知、精神、睡眠及运动障碍,血清抗LGI1-IgG抗体检测结果呈阳性(1∶100),该例患儿接受IVIG及左乙拉西坦片治疗后,随访1+年的结果显示无神经、精神症状,学习成绩良好。(3)设定检索策略进行相关文献检索的结果显示,仅检索到3篇国外文献报道涉及3例年龄<18岁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患儿(14、15、17岁)。其中,14岁患儿的症状为近期记忆力障碍、精神行为异常,为目前公开报道的最小年龄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患儿。结论本研究8岁患儿为目前国内外报道的年龄最小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患儿。儿童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可单纯以睡眠障碍或癫痫发作起病,头颅MRI表现具有典型特征,采取IVIG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GI1蛋白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 脑炎 睡眠障碍 边缘叶脑炎 癫痫 儿童
原文传递
COL6A3基因变异所致Ⅵ型胶原蛋白缺乏相关肌病的临床与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彭晓音 瞿宇晋 +3 位作者 宋昉 孙雪峰 葛绣山 焦辉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6-141,共6页
目的分析2例Ⅵ型胶原蛋白缺乏相关肌病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对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0月诊治的2例遗传性肌病患儿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基因检测、家系分析验证,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 目的分析2例Ⅵ型胶原蛋白缺乏相关肌病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对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0月诊治的2例遗传性肌病患儿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基因检测、家系分析验证,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患儿皮肤成纤维细胞的COL6A3链表达,确定2例患儿的致病性基因变异,明确患儿的诊断。结果例1男,2岁3月龄,因生后运动发育落后就诊。四肢远端关节松弛,双膝关节挛缩、足跟突出、脊柱后凸、髋关节脱位及下肢为重的肢体近端无力。血肌酸激酶轻度升高。肌电图提示疑似神经源性损害,基因检测发现COL6A3基因存在已知的致病性变异:c.6229G>C(p.Gly2077Arg),家系验证为新发变异,诊断为Ullrich先天性肌营养不良。例2女,7岁,因走路不稳伴乏力4年就诊。轻微跟腱挛缩步态,下肢肌力轻度下降,腰椎前凸,近端关节挛缩不明显。血肌酸激酶正常,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病理提示肌营养不良样改变,股肌肉磁共振成像见"三明治"样改变,免疫荧光检测皮肤成纤维细胞见COL6A3链的表达减弱。基因检测发现携带1个COL6A3基因的新发变异:c.5169_5177del(p.Glu1724_Leu1726del),导致Ⅵ型胶原蛋白α3肽链1724-1726位氨基酸的缺失,进而影响蛋白功能,诊断为Bethlem肌病。结论2例Ⅵ型胶原蛋白缺乏相关肌病患儿均携带COL6A3基因变异但是表型复杂多样,主要的临床特点是肌肉无力、远端关节松弛、近端关节挛缩等,肌肉核磁表现为脂肪浸润,组织学检查可见COL6A3链的表达减弱等特征,表型的严重与遗传分子特征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疾病 先天性 肌营养不良 基因型
原文传递
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中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转化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贺圣晰 葛绣山 +4 位作者 瞿宇晋 金煜炜 王红 白晋丽 宋昉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06-611,共6页
目的探讨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muscularatrophy,SMA)患儿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1(survivalmotorneuron1,SMNj)向SMN2基因的转化及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对417例SMNl第7外显子纯合缺失的患儿,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 目的探讨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muscularatrophy,SMA)患儿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1(survivalmotorneuron1,SMNj)向SMN2基因的转化及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对417例SMNl第7外显子纯合缺失的患儿,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筛查SMNl第8外显子是否纯合缺失,并通过基因组测序、多重连接探针扩增以及克隆测序等方法进行转化基因类型的研究和验证。结果在417例患儿中,31例(7.4%)未发现第8外显子纯合缺失,基因组测序等实验证实这些患者均携带SMNl/SMNZ融合基因。根据基因互换的位置,共存在5种不同的转化类型:SMN2-17b/SMNlE8、sMN2-17a/SMNl17b、SMN2-E7/SMNl17a、SMNl16/SMN2E1/sMNlITa以及SMN2-E7/SMNl17a/SMN217b。SMN基因转化在I型~Ⅲ型患儿中均存在,10例经转化后SMN2拷贝数为3的I型~Ⅲ型患儿的平均生存年龄为5岁4月。结论中国SMA人群中存在SMNl基因的部分转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儿(尤其是I型)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萎缩症 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 基因转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