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猴痘病毒的分类、演化和宿主范围:痘病毒的系统综述和分析
1
作者 杨琛晖 葛行义 《激光生物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481-491,516,共12页
近20年来,偶发的感染人类的猴痘疾病严重影响了公共卫生和经济。啮齿类动物是猴痘病毒(MPXV)在自然界的主要宿主。MPXV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至人并引起自限性感染,出现皮疹和淋巴结症状。本世纪初,美国报道了第一例在非洲以外地区人感染... 近20年来,偶发的感染人类的猴痘疾病严重影响了公共卫生和经济。啮齿类动物是猴痘病毒(MPXV)在自然界的主要宿主。MPXV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至人并引起自限性感染,出现皮疹和淋巴结症状。本世纪初,美国报道了第一例在非洲以外地区人感染MPXV的病例,此后,猴痘逐步在全世界流行,并成为严重的公共威胁。随着病毒检测和测序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痘病毒被发现,从而丰富了痘病毒科的多样性。本综述对MPXV以及痘病毒科中的其他病毒的最新分类、宿主范围、基因组结构特点、致病性以及遗传进化关系进行了全面概述。这些信息将促进我们对痘病毒的遗传进化关系和传播的了解,并且对未来病毒的研究和疾病的控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痘病毒 致病性 分类 宿主 遗传演化
下载PDF
埃博拉病毒病流行病学 被引量:5
2
作者 杨兴娄 葛行义 +6 位作者 胡犇 石正丽 张永振 方立群 姚宏武 曹务春 卢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21-645,共25页
埃博拉病毒为自然疫源性病原,其引起的埃博拉病毒病与人们食用野生哺乳动物或与其密切接触相关。在自然界埃博拉病毒可以感染非人类灵长类和翼手目(蝙蝠)动物,而自然或实验感染埃博拉病毒能引起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死亡,因此蝙蝠被认... 埃博拉病毒为自然疫源性病原,其引起的埃博拉病毒病与人们食用野生哺乳动物或与其密切接触相关。在自然界埃博拉病毒可以感染非人类灵长类和翼手目(蝙蝠)动物,而自然或实验感染埃博拉病毒能引起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死亡,因此蝙蝠被认为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埃博拉病毒可以在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传播。接触传播是埃博拉病毒主要传播方式,医源性传播也是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途径之一,其是否能经气溶胶传播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埃博拉病毒病全年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至今埃博拉病毒的疫源地还仅局限于非洲,其他大陆出现的病例为输入性病例。埃博拉病毒病自1976年首次发现至今(截至2014年12月17日)已在非洲发生25次人类疫情,共报告21031例患者,死亡8537例。2013年12月前发生的23次疫情主要发生于赤道10°线内的5个非洲国家,包括苏丹(南部地区)、加蓬、刚果(布)、刚果(金)和乌干达;2013年12月始于西非的疫情是发现该病以来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一次疫情,截至2014年12月17日,疫区已涉及利比里亚、几内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马里、塞内加尔、美国、西班牙8个之前从未报道人类埃博拉病毒病疫情的国家,累计发病18603例,死亡6915例。此外,2014年在刚果(金)也出现了一次埃博拉病毒病的暴发疫情,发病69例,死亡49例。除非洲之外,其他地区也有实验室感染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疫情的报道。到目前为止,尽管中国尚无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例报道,但存在输入埃博拉病毒病的潜在风险。埃博拉病毒病暴发流行是卫生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生物和生态因素导致了病毒在丛林中的出现,而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则决定了埃博拉病毒病的发生是一到两个孤立的病例还是一场大范围的持续暴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博拉病毒 传染病/流行病学 公共卫生工作 风险调节 埃博拉病 毒病 疾病监测
下载PDF
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WIV1利用小鼠ACE2受体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琼 李丹 +3 位作者 李金燕 胡冰杰 邱烨 葛行义 《激光生物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120-127,共8页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是一种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毒,由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SL-CoV)演化而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是SARS-CoV受体,影响病毒宿主范围、致病性和种间传播。先前研究表明,SARS-CoV和一些SL-CoV株(如WI...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是一种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毒,由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SL-CoV)演化而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是SARS-CoV受体,影响病毒宿主范围、致病性和种间传播。先前研究表明,SARS-CoV和一些SL-CoV株(如WIV1)可以有效利用人、果子狸、蝙蝠ACE2入侵细胞,而SARS-CoV可以低效利用小鼠ACE2。啮齿动物种类多,分布广,包括多种重要的试验动物模型,不过SL-CoV利用啮齿动物ACE2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假病毒感染试验,比较了SARS-CoV BJ01株和SL-CoV WIV1株利用人类、果子狸、蝙蝠、小鼠ACE2及其突变体进入细胞的效率,并利用蛋白结合试验比较了BJ01和WIV1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结合不同ACE2及其突变体的能力。结果显示,SL-CoV WIV1可以有效利用小鼠ACE2进入细胞,且WIV1 RBD与小鼠ACE2结合效率与人和果子狸ACE2相同,强于蝙蝠ACE2;而不同物种ACE2的L440P突变能显著降低其与BJ01及WIV1的RBD结合的能力,抑制假病毒入侵。研究结果表明,小鼠ACE2是SL-CoV WIV1的功能受体,且ACE2的L440是影响病毒入侵的关键氨基酸位点。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SL-CoV的受体识别、跨种传播机制,对今后类似冠状病毒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冠状病毒 SARS样冠状病毒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受体结合区 ACE2-L440P
下载PDF
Aβ_(1-42)对大鼠小胶质细胞酸敏感离子通道的表达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余晓巍 蔡拓 +3 位作者 詹丽超 朱啸川 叶生宝 葛行义 《激光生物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404-410,共7页
Aβ_(1-42)与小胶质细胞之间相互作用诱发的神经炎症反应已被视为阿尔茨海默病(AD)的重要病理指征,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参与了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应答和神经炎症免疫调节。为了探究Aβ_(1-42)对小胶质细胞ASIC的表达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Aβ_(1-42)与小胶质细胞之间相互作用诱发的神经炎症反应已被视为阿尔茨海默病(AD)的重要病理指征,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参与了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应答和神经炎症免疫调节。为了探究Aβ_(1-42)对小胶质细胞ASIC的表达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Aβ_(1-42)孵育原代培养的SD大鼠大脑皮层小胶质细胞,免疫印迹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小胶质细胞ASIC1、ASIC2a、ASIC3的蛋白表达和分布情况,全细胞膜片钳记录Aβ_(1-42)对ASIC电流特性的影响,钙离子成像技术分析ASIC钙离子通透性的变化。结果显示:Aβ_(1-42)处理小胶质细胞后,能够诱导ASIC1的蛋白表达量增加,且其在细胞浆和细胞核中均有明显增加;胞外pH值快速降低诱发的ASIC电流,小胶质细胞胞内钙离子浓度明显增强,这种增强效应可被ASIC非特异性抑制剂阿米洛利和ASIC1特异性抑制剂PcTx1抑制。本研究结果表明,Aβ_(1-42)诱导小胶质细胞ASIC1蛋白功能性表达增加,使得ASIC1易于被胞外快速酸化激活而表现出明显增强的电生理特性,进而影响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应答和免疫调节作用,为后续探究小胶质细胞感应通路和应答调节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β_(1-42) 阿尔茨海默病 小胶质细胞 酸敏感离子通道 酸化
下载PDF
SARS-CoV-2 NP和NP-FlaB融合蛋白的免疫原性研究
5
作者 刘杭 叶生宝 +2 位作者 俞杰 谭文芝 葛行义 《激光生物学报》 2021年第4期296-304,共9页
新型冠状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持续流行,疫苗的研发和推广使用是阻止新冠疫情的关键手段。SARS-CoV-2核衣壳蛋白(NP)作为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是疫苗开发的潜在... 新型冠状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持续流行,疫苗的研发和推广使用是阻止新冠疫情的关键手段。SARS-CoV-2核衣壳蛋白(NP)作为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是疫苗开发的潜在候选靶点。鞭毛素B(FlaB)可作为免疫佐剂,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本研究对NP和NP-FlaB融合蛋白的免疫原性开展了研究,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分别表达纯化了NP、NP-FlaB融合蛋白,将抗原通过皮下或鼻内途径免疫BALB/c小鼠,分析血清中NP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IgG)、黏膜中NP特异性免疫球蛋白A(IgA)和NP特异性细胞因子分泌的T细胞应答。结果表明:一次皮下免疫NP或NP-FlaB融合蛋白足以引起抗NP的血清IgG抗体反应,能有效诱导分泌白细胞介素4(IL-4)的NP特异性效应T细胞,但NP和NP-FlaB融合蛋白组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鼻内途径免疫下,NP-FlaB融合蛋白免疫组血清中NP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和肺内黏膜IgA抗体滴度显著高于NP组。整体结果显示,SARS-CoV-2 NP和NP-FlaB融合蛋白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NP-FlaB融合蛋白能引起黏膜免疫应答,两者均可作为SARS-CoV-2疫苗的候选蛋白。SARS-CoV-2 NP及NP-FlaB融合蛋白的免疫原性的探究为后续新冠病毒NP疫苗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 SARS-CoV-2 免疫原性 黏膜免疫 亚单位疫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