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例结肠癌肺转移患者的MDT诊治 被引量:1
1
作者 董世濠 陈劲松 +6 位作者 黄炯强 雷建 詹高房 张还珠 蒙秋华 顾霞 易炜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3期188-195,共8页
随着精准医学发展,多学科团队协作组(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治模式对传统诊疗方式提出了挑战,并已成为一种趋势。本文详细阐述1例结肠癌肺转移患者的MDT诊治过程。此例患者先行手术切除肿瘤解除梗阻,术后再予以辅助化疗。化疗... 随着精准医学发展,多学科团队协作组(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治模式对传统诊疗方式提出了挑战,并已成为一种趋势。本文详细阐述1例结肠癌肺转移患者的MDT诊治过程。此例患者先行手术切除肿瘤解除梗阻,术后再予以辅助化疗。化疗过程中曾多次出现病情进展,经反复多次MDT讨论,使用包括XELOX、FOLFOX、FOLFIRI及联合靶向药物等化疗方案,最终使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肺转移 靶向治疗 手术 化疗 多学科团队协作组
下载PDF
结直肠癌肺转移临床诊治策略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劲松 董世濠 +2 位作者 黄炯强 雷建 詹高房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3期148-151,共4页
结直肠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在所有癌症中位于前列[1]。约25%的结直肠癌患者初诊时即合并有远处转移([2,3]),转移的部位主要是肝和肺([4]),其次腹膜、脑、骨骼、肾上腺、脾等其他比较少见的部位([5-7]),... 结直肠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在所有癌症中位于前列[1]。约25%的结直肠癌患者初诊时即合并有远处转移([2,3]),转移的部位主要是肝和肺([4]),其次腹膜、脑、骨骼、肾上腺、脾等其他比较少见的部位([5-7]),远处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原因,也是目前治疗的难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肺转移 肝转移 孤立性肺转移 总体生存率 诊治策略 术后辅助化疗 结直肠癌细胞 肺隔离灌注 原发肿瘤部位 切除术
下载PDF
微小RNA-379-5p对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劲松 黄炯强 +1 位作者 董世濠 黄晓卉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1450-1453,共4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379—5p(miR-379—5p)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方法利用携带miR-379-5p的慢病毒感染肝癌细胞株HepG2为miR-379.5p组,携带阴性对照序列的慢病毒感染HepG2细胞为阴性对照组,未做处理的HepG2细胞为空白对... 目的探讨微小RNA-379—5p(miR-379—5p)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方法利用携带miR-379-5p的慢病毒感染肝癌细胞株HepG2为miR-379.5p组,携带阴性对照序列的慢病毒感染HepG2细胞为阴性对照组,未做处理的HepG2细胞为空白对照组。噻唑蓝(Mrrr)与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和免疫印迹方法分别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real—timePCR法检测各组miR-379—5p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miR-379—5p组miR-379-5p相对表达量(199.67±1.35)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0.98±0.16)和空白对照组(1.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iR-379-5p组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但3组间细胞增殖能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R-379.5p组MMP-2和MMP-9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miR-379—5p可抑制肝细胞癌细胞迁移和侵袭,可能是通过抑制MMP-2和MMP-9表达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miR-379—5p 迁移 侵袭 基质金属蛋白酶
原文传递
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δ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董世濠 陈劲松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3-196,共4页
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δ(PIK3CD)基因编码催化亚基p110δ,其在经典通路磷酸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有关学者的重视。但是目前国内对PIK3CD... 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δ(PIK3CD)基因编码催化亚基p110δ,其在经典通路磷酸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有关学者的重视。但是目前国内对PIK3CD基因的研究不多,因此本文就近年来PIK3CD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加深人们对PIK3CD基因的认识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δ基因 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β-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锯齿状息肉病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董世濠 陈劲松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97-1200,共4页
锯齿状息肉病综合征(SPS)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目前国内学者对SPS的研究不多。锯齿状息肉分为增生性息肉(HP)、无蒂锯齿状息肉(SSA)和传统锯齿状息肉(TSA)。SPS诊断标准为(1)在近端结肠中发现至少有5个锯齿状病... 锯齿状息肉病综合征(SPS)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目前国内学者对SPS的研究不多。锯齿状息肉分为增生性息肉(HP)、无蒂锯齿状息肉(SSA)和传统锯齿状息肉(TSA)。SPS诊断标准为(1)在近端结肠中发现至少有5个锯齿状病变,并且〉2个锯齿状息肉直径〉10mm;(2)患者有SPS家族史,且发现1个结直肠锯齿状息肉;(3)在整个结直肠肠腔中发现〉20个锯齿状息肉。SPS发展为结直肠癌的风险较高.25%~70%的SPS患者在诊断的同时或随访期间诊断为结直肠癌。SPS具有发病年龄较晚、发病率无明显种族差异、有结直肠癌的家族史等临床特征;多存在BRAF基因或KRAS基因突变,通过激活RAS—RAF—MAPK通路致病,也存在CpG岛甲基化表型(CIMP)和微卫星不稳定表型(MSI)。临床上SPS需注意与传统的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P)区别,SPS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癌变风险均与其不同。目前常用的锯齿状息肉的检测技术的是自体荧光显像(AFI)和窄带成像内镜(NBI),检出率均在55%左右。建议患有SPS的患者应尽可能切除所有直径超过3~5mm的息肉,且每1-2年行全结直肠内镜检查。目前对SPS的研究仍处于起始的阶段,关于其具体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对SPS发展为结直肠癌的具体风险也未达到共识,有待更深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 锯齿状 结直肠肿瘤 综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