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思“本土性”:重审中国早期摄影史料
1
作者 董丽慧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7,共7页
19世纪中后期,王韬日记对华人摄影师罗元佑的称赞,以及汤姆森中国行记对华人摄影师赖阿芳的嘉许,是两则常被学界引述,以佐证中西摄影师审美趣味不同、且中国摄影师更加胜出的早期摄影史料。本文从“本土”和“他者”视角针对上述文本展... 19世纪中后期,王韬日记对华人摄影师罗元佑的称赞,以及汤姆森中国行记对华人摄影师赖阿芳的嘉许,是两则常被学界引述,以佐证中西摄影师审美趣味不同、且中国摄影师更加胜出的早期摄影史料。本文从“本土”和“他者”视角针对上述文本展开细读,通过重审这两则史料及分析其作者所处历史语境,指出以上述史料确证中国早期摄影“本土性”的问题之所在,并进一步反思“中国性”的有无,以及何以绵延或建构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韬 约翰·汤姆森 赖阿芳 摄影 本土性
下载PDF
有无:当代艺术的跨媒介方式与本质 被引量:3
2
作者 董丽慧 《中国文艺评论》 2023年第5期30-49,I0003,共21页
约翰•凯奇在1952年创作的《剧场片段1号》(被称为第一件“偶发艺术”作品)和《4分33秒》,代表了当代艺术“跨媒介”的两种创作方式:一是多种艺术媒介并置的、纷繁喧闹的“有的艺术”;二是完全取消传统艺术媒介的、“沉默”的“无的艺术... 约翰•凯奇在1952年创作的《剧场片段1号》(被称为第一件“偶发艺术”作品)和《4分33秒》,代表了当代艺术“跨媒介”的两种创作方式:一是多种艺术媒介并置的、纷繁喧闹的“有的艺术”;二是完全取消传统艺术媒介的、“沉默”的“无的艺术”。通过回溯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欧美文化思潮(萨特、巴特、阿多诺、桑塔格)和同时代艺术现场(凯奇、劳申伯格、坎宁安、卡普罗)的互动,本文从三个层次剖析当代艺术的“跨媒介”本质:从艺术形式看,当代艺术的“跨媒介”是对现代形式主义的超越;从出发点看,是对“劣势”文化身份的超越;从落脚点看,是尝试跳出现实非此即彼的两难选择,探索重回自然本性的“第三条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凯奇 沉默美学 当代艺术 偶发艺术 跨媒介
下载PDF
图绘“近代东方圣母”:视觉现代性在中国的另类可能
3
作者 董丽慧 《当代美术家》 2023年第5期78-84,共7页
“东方圣母像”是传统与外来视觉文化在中国民间相遇、杂糅、进而融合新生的一个视觉文化案例。通过回溯“女王圣母”形象在中国民间历经数个世纪的视觉转译脉络,本文认为直到20世纪初“东方圣母像”的创制,将圣母作为“母皇”的独特本... “东方圣母像”是传统与外来视觉文化在中国民间相遇、杂糅、进而融合新生的一个视觉文化案例。通过回溯“女王圣母”形象在中国民间历经数个世纪的视觉转译脉络,本文认为直到20世纪初“东方圣母像”的创制,将圣母作为“母皇”的独特本土观念,才有效实现本土化的视觉呈现。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东方圣母像”承载着“写实”的现代价值和“基督教化的现代性”表征,但又区别于现有诸种现代性范式,呈现出20世纪早期中国视觉启蒙进程中虽被忽视、但确乎存在过的、视觉现代性的另一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圣母 东闾圣母 女王圣母 视觉 现代性 土山湾
下载PDF
非时间的当代性:莱因哈特论中国山水画
4
作者 董丽慧 《美术大观》 2023年第1期48-53,共6页
本文以莱因哈特对中国山水画的阐述为中心,从西方艺术家视角反观中国山水的当代价值。莱因哈特奉宋元山水画为经典艺术,称赞中国文人画家是“圣人—学者—隐士—绅士”的有机统一体。针对抽象表现主义盛行和波普兴起的同时代艺术语境,... 本文以莱因哈特对中国山水画的阐述为中心,从西方艺术家视角反观中国山水的当代价值。莱因哈特奉宋元山水画为经典艺术,称赞中国文人画家是“圣人—学者—隐士—绅士”的有机统一体。针对抽象表现主义盛行和波普兴起的同时代艺术语境,莱因哈特严格区分了“图像”与“绘画”的界限,认为二者不可混淆,其中,中国山水正是后者作为“严肃艺术”的集大成者。同时,受到东方禅宗影响,莱因哈特提出著名的“艺术作为艺术”信条,认为艺术是不可化约的实体,而其“元一艺术”的主张则回应着参禅进入的第三境界,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莱因哈特对“亚洲的永恒”的论述,亦可为当前学界关于当代艺术的“当代性”理论探讨,提供潜藏于当代艺术中的一条可称之为“永恒的(或非时间的)当代性”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因哈特 文人画 艺术作为艺术 后历史 当代性
下载PDF
共生: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一种发展趋向--以“倾巢计划”2021年女性艺术双年展为例
5
作者 董丽慧 《美术大观》 2021年第9期4-11,共8页
“ZERO女性艺术+倾巢计划2021”的主办方是ZERO零艺术中心,策展人为艾蕾尔。这是国内唯一一个持续性关注当代女性艺术的双年展项目,自2013年至2021年共举办五届。2013、2015届女性艺术双年展关注女性雕塑艺术,自2017年开始转向更广泛的... “ZERO女性艺术+倾巢计划2021”的主办方是ZERO零艺术中心,策展人为艾蕾尔。这是国内唯一一个持续性关注当代女性艺术的双年展项目,自2013年至2021年共举办五届。2013、2015届女性艺术双年展关注女性雕塑艺术,自2017年开始转向更广泛的领域,主要聚焦女性装置艺术,以探索女性艺术在不同领域、媒介之间的交互、跨界、实验为目的,试图发掘女性艺术的新生力量,寻求重建新秩序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置艺术 策展人 当代女性 雕塑艺术 发展趋向 持续性 新秩序
下载PDF
浅析陶瓷绘画中的留白艺术
6
作者 杨冰 董丽慧 《景德镇陶瓷》 2015年第4期J0018-J0019,共2页
本文以"留白"作为一个切入点,通过对"留白"艺术的概述,分析中国画"留白"的特征,探寻"留白"在陶瓷绘画艺术中的精神意蕴。将"留白"运用到现代陶瓷绘画艺术中,将能更好地促进现代陶瓷... 本文以"留白"作为一个切入点,通过对"留白"艺术的概述,分析中国画"留白"的特征,探寻"留白"在陶瓷绘画艺术中的精神意蕴。将"留白"运用到现代陶瓷绘画艺术中,将能更好地促进现代陶瓷绘画艺术表现方式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 绘画 留白 传统 中国画
下载PDF
“时间转向”的三重维度:西方当代艺术的“当代性”理论及其问题 被引量:9
7
作者 董丽慧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06-218,共13页
近年来,试图对"当代艺术"进行理论建构的"当代性"一词在欧美学界争议不断,已成为一个被赋予特定内涵,且处在持续探索中的术语。虽然诸种"当代性"理论的论证模式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均以"当代"... 近年来,试图对"当代艺术"进行理论建构的"当代性"一词在欧美学界争议不断,已成为一个被赋予特定内涵,且处在持续探索中的术语。虽然诸种"当代性"理论的论证模式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均以"当代"一词的拉丁词源"时间"为基点,展开了试图挣脱现代时间叙事的当代"时间转向"。其中尤以阿甘本、格罗伊斯、奥斯本的"当代性"理论为代表,或主张与时间断裂和脱节,或化身为时间流本身,或从诸种时间并置中提取虚拟性,构成了西语中探讨时间转向的三种典型路径。"时间转向"是理解西方语境关于"当代性"理论的一个关键,而对诸种尝试路径的厘清,则是理解、批评,进而超越当代艺术的"当代性"理论讨论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当代性 阿甘本 格罗伊斯 奥斯本
下载PDF
作为时期术语的“当代艺术”概念:一个中西比较的历史脉络 被引量:6
8
作者 董丽慧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1年第9期15-27,共13页
英语"contemporary art"与中文"当代艺术"概念在发展阶段、语境和内涵上既紧密相连、不可孤立看待,又存在着明显的错位。尤其在学术研究中,英语"contemporary art"不必然成为中文"当代艺术"合... 英语"contemporary art"与中文"当代艺术"概念在发展阶段、语境和内涵上既紧密相连、不可孤立看待,又存在着明显的错位。尤其在学术研究中,英语"contemporary art"不必然成为中文"当代艺术"合法性的唯一依据,中文学界的"当代艺术"研究也不是 "contemporary art"学术研究史的亦步亦趋。相反,中文学界的"当代艺术"研究应当是在清醒认识到其与国际语境"contemporary art"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之上,以扎根本土的积极态度和直面当下的活力,与面临危机的"contemporary art"共同寻找突围和再前行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史 当代性 时期术语 概念史
下载PDF
妖术/技术/美术: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摄影的历史语境 被引量:4
9
作者 董丽慧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9年第2期5-9,共5页
19世纪中叶,摄影术随西方殖民者、商人及摄影师传入中国。19世纪下半叶,作为西方文化及民主政治变化的表征,摄影逐渐进入中国人的生活。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将摄影的重要性提升到可用于实业救国的西方先进科技之一。到20世纪2... 19世纪中叶,摄影术随西方殖民者、商人及摄影师传入中国。19世纪下半叶,作为西方文化及民主政治变化的表征,摄影逐渐进入中国人的生活。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将摄影的重要性提升到可用于实业救国的西方先进科技之一。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文学艺术界一系列革命口号和历史事件的展开,摄影在中国最终成为现代艺术之一种。本文通过对中国早期摄影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历史语境的考察,展现了中国早期现代摄影经历从妖术、技术、进而成为美术的一部分,在20世纪20年代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现代性的一个特殊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摄影 肖像 照相馆 美术摄影 美术革命
下载PDF
“无问西东”:跨文化美术史与新的方法论探索——评《跨文化美术史年鉴Ⅰ:一个故事的两种讲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董丽慧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0年第1期118-122,共5页
"跨文化美术史"是李军教授新著明确提出的新的艺术史研究方法论。"跨文化美术史"研究方法既是去西方中心主义的,同时也不主张非此即彼地建构东方中心主义,与其说是建构某个文化主体,不如说是对二元对立和线性思维... "跨文化美术史"是李军教授新著明确提出的新的艺术史研究方法论。"跨文化美术史"研究方法既是去西方中心主义的,同时也不主张非此即彼地建构东方中心主义,与其说是建构某个文化主体,不如说是对二元对立和线性思维模式的解构,在这一点上与沃尔夫冈·韦尔施以"跨文化主义"取代"多元文化主义"有相通之处。而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史方法论尝试,"跨文化美术史"的要义在于对多元、多重、多向度视角的引入和实践,这"无问西东"的多重回看,或可为艺术史研究敞开更广阔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美术史 艺术史方法论 李军 文艺复兴 丝绸之路
下载PDF
美国当代艺术转向中的中国因素:莱因哈特的艺术与“理性禅” 被引量:2
11
作者 董丽慧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年第4期100-105,共6页
与同时代美国艺术家对日本书法的学习和对来自铃木大拙日本禅(Zen)的艺术实践相比,莱因哈特的艺术观更直接地受到宋元山水画的影响,更类似于胡适所主张的源自中国文化语境的“理性禅(Ch’an)”,在艺术创作中不断参悟,而非陷入迷狂状态... 与同时代美国艺术家对日本书法的学习和对来自铃木大拙日本禅(Zen)的艺术实践相比,莱因哈特的艺术观更直接地受到宋元山水画的影响,更类似于胡适所主张的源自中国文化语境的“理性禅(Ch’an)”,在艺术创作中不断参悟,而非陷入迷狂状态的宣泄。这一中国因素并非仅停留于艺术理论推理,而是来自于莱因哈特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过程中对中国山水画的切实观看与研习,真实生发自20世纪中叶美国当代艺术转型期的艺术语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因哈特 山水画 当代艺术 观念艺术
下载PDF
20世纪初慈禧肖像的对外宣传及跨文化传播 被引量:1
12
作者 董丽慧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107-113,共7页
本文通过对20世纪初慈禧肖像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探讨在清末新政中,以慈禧个人肖像为代表的中国国家形象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以及这些肖像在中西方交流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误读。本文认为,慈禧肖像的预设观众,在20世纪前后发生了转变,这一... 本文通过对20世纪初慈禧肖像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探讨在清末新政中,以慈禧个人肖像为代表的中国国家形象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以及这些肖像在中西方交流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误读。本文认为,慈禧肖像的预设观众,在20世纪前后发生了转变,这一转变的重要历史背景就是清末新政。然而,经由现代大众媒体的图像复制和宣传,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肖像的跨文化传播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之被误读、甚至被革命党人利用,见证并介入了晚清改革的失败和清政府的灭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禧肖像 清末新政 御容 摄影 清宫油画 世博会 跨文化传播
下载PDF
秩序、我思、真理、世界:《宫娥》谜题与重回“杰作的力量” 被引量:2
13
作者 董丽慧 《艺术学研究》 2022年第5期78-97,共20页
近年来,《宫娥》在学界引发的争议,已从20世纪后期由“杰作”转而谈论“图像”,再度转入21世纪对重回“杰作的力量”的探寻。以回应《宫娥》引发的四重谜题为基本线索,可以将目前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学界对此展开的解谜,分为秩序(或权力)... 近年来,《宫娥》在学界引发的争议,已从20世纪后期由“杰作”转而谈论“图像”,再度转入21世纪对重回“杰作的力量”的探寻。以回应《宫娥》引发的四重谜题为基本线索,可以将目前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学界对此展开的解谜,分为秩序(或权力)、我思(或主体)、真理(或艺术本体)、世界(或全球化)四条基本路径,分别对应:权力的隐喻及其有限性、艺术家诉求及其现实指向、自由艺术向无限真理的超越、物质文化的全球流转。从多角度探讨以《宫娥》为代表的“杰作”,一是要尝试回答“杰作的力量”何在,二是欲探索从“图像的理论”到“图绘理论”的研究方法转型,三是试图重建艺术家、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研究者对于“杰作的力量”殊途而同归的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娥》 福柯 库布勒 阿尔珀斯 自由艺术 图像理论
下载PDF
“变之变”与中国画的当代性:以徐累新作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董丽慧 《美术大观》 2022年第3期12-19,共8页
徐累,1963年出生于江苏,现工作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1980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主习传统中国画。毕业后参与八五新潮美术运动,并参加了“中国现代艺术大展”。此后其主要方向是以现代观念改造传统绘画,使传... 徐累,1963年出生于江苏,现工作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1980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主习传统中国画。毕业后参与八五新潮美术运动,并参加了“中国现代艺术大展”。此后其主要方向是以现代观念改造传统绘画,使传统美学在新的图像中得到再生,形成风格并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艺术学院 中国现代艺术 中国工笔画 美术运动 中国艺术研究院 传统中国画 传统绘画 徐累
下载PDF
有生命的艺术史:跨文化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史研究方法论——评《跨文化的艺术史:图像及其重影》 被引量:1
15
作者 董丽慧 《美术大观》 2021年第2期33-37,共5页
“跨文化艺术史”作为艺术史学科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论,主张从“形象”“影像”“重影”三个维度,追踪视觉图像中的“事物”“自我”及其“文化传统”。该研究方法致力于以“跨界”的新视野,重塑为以往艺术史叙事遮蔽的全球联动的文化传... “跨文化艺术史”作为艺术史学科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论,主张从“形象”“影像”“重影”三个维度,追踪视觉图像中的“事物”“自我”及其“文化传统”。该研究方法致力于以“跨界”的新视野,重塑为以往艺术史叙事遮蔽的全球联动的文化传统,这方面成果尤以“跨文化文艺复兴”的艺术史个案研究为代表。而这一“跨文化”的“跨”,可从“超越”“变容”“融生”三种建设性层面加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艺术史 跨文化文艺复兴 图像 跨媒介 艺术史方法论
下载PDF
房屋建筑结构构件后张法施工技术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董丽慧 《绿色环保建材》 2017年第9期114-114,共1页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容,城市内建筑的荷载设计值变得越来越大,构件的额定荷载设计值也随之增大,预应力构件因其特殊的性能而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于房屋建筑结构中。本文以后张法施工技术为基础,着重讨论其在房屋建筑构件施工中的应用,并对其...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容,城市内建筑的荷载设计值变得越来越大,构件的额定荷载设计值也随之增大,预应力构件因其特殊的性能而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于房屋建筑结构中。本文以后张法施工技术为基础,着重讨论其在房屋建筑构件施工中的应用,并对其施工技术进行简要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屋建筑 结构构件 后张法 施工技术
下载PDF
从公开到神圣:20世纪之交的清宫“扮装像”
17
作者 董丽慧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4-100,共7页
伴随着中西艺术的跨文化交流,18世纪清宫曾出现“扮装像”的制作高峰,至19世纪又与国门闭锁同步衰落。直到20世纪之交,慈禧“扮装像”再度吸纳外来元素,无论主观意愿如何,在图像的传播方式、制作媒介、跨文化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成为中... 伴随着中西艺术的跨文化交流,18世纪清宫曾出现“扮装像”的制作高峰,至19世纪又与国门闭锁同步衰落。直到20世纪之交,慈禧“扮装像”再度吸纳外来元素,无论主观意愿如何,在图像的传播方式、制作媒介、跨文化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成为中国统治者肖像现代公共转型的一个环节。这些扮装像首次进入现代公共空间,首度实现了西洋摄影术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术融合,制作出拟真的神化视觉形象,又与西洋传教士对圣母形象的本土化需求相结合,对民国初年为西方世界认定的中国风圣母子图式产生着持续的视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扮装像 扮装照 观音 圣母 跨文化
下载PDF
从“意在言外”到“写中之意”——“意派论”与“写意美学”比较
18
作者 董丽慧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1年第2期105-109,共5页
“意派论”和“写意美学”均反对二元对立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均试图以三元甚至更多元架构寻求突破现行理论困境之道,将“意”安置在“之中”或“之间”地带。“意派论”的“意”,是“意在言外”,强调“意”在艺术作品中实体的“缺席”(... “意派论”和“写意美学”均反对二元对立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均试图以三元甚至更多元架构寻求突破现行理论困境之道,将“意”安置在“之中”或“之间”地带。“意派论”的“意”,是“意在言外”,强调“意”在艺术作品中实体的“缺席”(但不等于更高维度的“意”的“不存在”)。而“写意美学”的“意”,是“写中之意”,尤其强调艺术家的“写”这样一个动态的“在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派论 写意美学 再现 表现 在场
下载PDF
送别
19
作者 董丽慧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I0009-I0009,共1页
六十载共患难,步履维艰, 在京三十年, 只有工作,没有娱乐和休闲。 作报告引得满堂喝彩, 可自己不以为然。
关键词 中国 当代文学 诗歌 送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