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世界大趋势和中国的近代化
- 1
-
-
作者
董以山
-
机构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经济系
-
出处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1期24-30,共7页
-
文摘
自从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就在纵横两个方向上开始了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在纵的方向上,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代替封建生产关系,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代替封建专制制度,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而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是这一趋势的核心内容,它表现为各国的工业化。在横的方向上。
-
关键词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近代化
殖民地化
横向发展
纵向发展
洋务运动
西方资本主义
封建专制制度
资本主义民主
工业化
-
分类号
F113
[经济管理—国际贸易]
-
-
题名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
被引量:3
- 2
-
-
作者
董以山
-
出处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1期37-41,共5页
-
文摘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董以山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发生了洋务运动,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由于二者是发生在大体相同的国际背景之下和大体相同的时间里,更由于二者在某些口号和形式上有类似之处,因此人们往往愿意将二者进行比较。一、明治维新...
-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
新兴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萌芽
日本社会
明治政府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下级武士
维新运动
资产阶级化
-
分类号
K256.1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两个问题
被引量:1
- 3
-
-
作者
董以山
-
出处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49-50,共2页
-
文摘
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有两个问题容易引起误解,需要特别加以重视。 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必须全面理解,决不允许加以分割或断章取义 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首先。
-
关键词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公有制
邓小平社会主义
消灭剥削
两个问题
消除两极分化
共同富裕
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
-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论山东大学堂与清末教育改革
被引量:1
- 4
-
-
作者
董以山
-
机构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
出处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8-81,共4页
-
文摘
清末教育改革催生了山东大学堂 ,山东大学堂的成立带动了清末教育改革 ,山东大学堂和清末教育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 :兴学育人只能未雨绸缪 ,不能亡羊补牢 ;“科教兴国”要有上下一心的紧迫感和切实行动 ;公家办学“是为国家储人才 ,非为诸生谋进取” ,学生上学“是为国家图富强 ,非为一己利身家”。
-
关键词
清朝末年
山东大学堂
教育改革
教育史
科教兴国
-
Keywords
ancient Shandong University
educational reform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enlightenment
-
分类号
G529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论“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是真理标准
- 5
-
-
作者
董以山
-
机构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党委宣传部
-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4-98,共5页
-
文摘
实践标准是真理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价值标准。从人类活动的两大尺度、“三个有利于”的内容和两个标准的特点看 ,“三个有利于”标准只能是价值标准而不是真理标准。不能把两个标准的统一看成是互相等同 。
-
关键词
真理标准
价值标准
“三个有利于”
-
分类号
B023.3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要准确理解邓小平的“不争论”思想
- 6
-
-
作者
董以山
-
机构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党委宣传部
-
出处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3-5,共3页
-
文摘
邓小平“不争论”思想是针对执行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的 ,是为了集中时间搞改革开放。邓小平还有个“要争论”的思想 ,是针对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讲的 ,是为了保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我们不能把“要争论”用到“不争论”的问题上 ,也不能把“不争论”用到“要争论”
-
关键词
邓小平
"不争论"思想
"要争论"
改革开放
三中全会
资产阶级自由化
社会主义方向
-
Keywords
Deng Xiaoping
‘Debating’
‘ No Debating’
-
分类号
A849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
-
题名“滑坡论”的偏颇
- 7
-
-
作者
董以山
-
机构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
出处
《发展论坛》
1997年第7期35-35,共1页
-
文摘
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同志常常把今天人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与五六十年代人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相比较,说过去的如何如何好,今天的如何如何差,大有“礼崩乐坏”今不如昔之感。由此一些人形成了所谓当前精神文明“滑坡论”的说法,这实在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第一,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变化,是必然的,从总体上说,这是历史性的进步,不能笼统地说当前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滑坡。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正在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与这种变化相适应,一方面,一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思想道德观念正在逐步形成,不断地被人们所接受、认同和外化为行为规范。如劳动致富光荣的观念,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都已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不到二十年,我们取得的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正是人们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的时间还不长,市场经济本身的也有其弱点和负面效应,再加上我们工作中也还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失误等,确实使得我们在社会道德精神面貌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但是,这并不能佐证现今的思想道德状况是滑入了低谷,而只能看作只是经济体制转轨变型过程中的暂时无序和很难避免的一?
-
关键词
滑坡论
思想道德状况
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五六十年代
经济体制改革
道德观念
社会主义精神
行为规范
经济体制转变
-
分类号
D20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