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疗效
1
作者 程俊凯 邓艳春 +3 位作者 杨欣伟 刘永红 董冀晨 王彦刚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216-219,共4页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刺激术(VNS)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26例随访超过6个月的难治性癫痫行VNS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癫痫发作控制、术后认知能力变化、不良反应情况等进行分析...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刺激术(VNS)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26例随访超过6个月的难治性癫痫行VNS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癫痫发作控制、术后认知能力变化、不良反应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26例患者经过6~36个月的刺激后,发作减少50%以上的患者占57%。4例患者癫痫发作停止,占总人数15%;2例患者癫痫发作减少80%以上;9例发作减少50%~80%;9例发作减少50%以下;2例仅在使用磁铁时发作减少。65%患者发作严重程度减轻;75%患者发作持续时间减少。按McHugh分级为Ⅰ级6例,Ⅱ级9例,Ⅲ级9例,Ⅳ级2例。发病时间低于5年的患者中有28%获得刺激后发作减少≥80%的效果,有75%的患者经刺激后获得了发作减少效果;而发病时间超过5年的患者中只有15%获得刺激后发作减少≥80%的效果,46%患者获得了发作减少的效果。手术年龄小的患者,术后有效率更高,无发作率也更高。结论 难治性癫痫VNS治疗疗效良好,该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不良反应轻的优点。为保证该治疗方法的疗效,应当严格术前评估,术中精细手术,术后个体化程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刺激术 药物难治性癫痫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纳美芬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及对患者血清β-内啡肽、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髓鞘碱性蛋白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黄钢 杨双武 董冀晨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2期1642-1644,共3页
目的:探讨纳美芬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及对患者血清β-内啡肽(β-EP)、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 目的:探讨纳美芬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及对患者血清β-内啡肽(β-EP)、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联合单纯亚低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纳美芬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β-EP、sICAM-1及MBP水平变化,治疗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与脑水肿体积。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β-EP、sICAM-1、MB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3、6个月,观察组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脑水肿体积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纳美芬联合亚低温治疗可取得满意的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美芬 亚低温治疗 重型颅脑损伤 Β-内啡肽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髓鞘碱性蛋白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4
3
作者 林伟 陈燕伟 +1 位作者 董冀晨 贺亚龙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3期482-486,共5页
虚拟现实(VR)技术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运用于美国空军,此后逐渐拓展至临床医学,并成为一个新兴领域。从本科生医学教育到临床医师培训再到手术辅助,VR技术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加直观的立体影像,并通过更加具体的术前规划来改进手术。神经... 虚拟现实(VR)技术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运用于美国空军,此后逐渐拓展至临床医学,并成为一个新兴领域。从本科生医学教育到临床医师培训再到手术辅助,VR技术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加直观的立体影像,并通过更加具体的术前规划来改进手术。神经外科是一个特别复杂的医学领域,VR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非常实用和具有广泛运用前途的高科技工具。在颅脑手术中,VR技术在帮助神经外科医生进行复杂肿瘤切除方面表现出色。在脑血管疾病手术中,VR技术帮助医生迅速熟练需要高度灵活性的手术步骤,将术中并发症和患者辐射暴露降至最低。尽管该技术的成本高,且仍存在法律和伦理问题,但随着VR技术深入研究及进步,该技术将继续增加其在神经外科领域运用潜力,并最终使患者进一步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现实 混合现实 神经外科 神经外科技术 虚拟现实
下载PDF
MMP7基因非CpG岛DNA甲基化对胶质母细胞瘤预后的评估
4
作者 王利 殷安安 +1 位作者 李剑 董冀晨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675-679,共5页
目的本研究以胶质母细胞瘤(GBM)为疾病背景,以促癌基因MMP7为研究对象,以期从个体基因角度揭示非CpG岛DNA甲基化在肿瘤疾病中的意义。方法利用公共数据库数据,比较MMP7基因非CpG岛DNA甲基化在GBM与非肿瘤脑组织(NTB)中的差异程度,并通... 目的本研究以胶质母细胞瘤(GBM)为疾病背景,以促癌基因MMP7为研究对象,以期从个体基因角度揭示非CpG岛DNA甲基化在肿瘤疾病中的意义。方法利用公共数据库数据,比较MMP7基因非CpG岛DNA甲基化在GBM与非肿瘤脑组织(NTB)中的差异程度,并通过统计分析该基因非CpG岛DNA甲基化水平与基因表达、患者预后、分子亚型及生物学背景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组GBM样本及3组NTB样本,分析发现位于MMP7基因非CpG岛区域的CpG位点(cg25511807)在GBM中发生显著的低甲基化改变,而其基因表达水平呈现高表达状态。MMP7在不同分子亚型的甲基化和基因表达也呈现相似的模式。关联分析未发现其CpG位点甲基化水平与基因表达水平呈强相关性。生存分析表明MMP7非CpG岛DNA低甲基化患者总体生存时间(OS)显著短于高甲基化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MMP7甲基化分组是独立于患者年龄、IDH1突变及MGMT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的预后因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MMP7低甲基化的肿瘤样本可能富集肿瘤耐药和血管生成相关的功能基因簇。结论本研究以MMP7基因非CpG岛DNA甲基化在GBM中改变模式、与基因表达、临床预后及生物学背景的关系为例,从个体基因角度,强调基因非CpG岛区域DNA甲基化在肿瘤疾病中重要价值和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7 非CpG岛 DNA甲基化 胶质母细胞瘤
下载PDF
ASS评分、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变化在脑外伤患者早期感染中的监测价值 被引量:9
5
作者 姜克文 李武雄 +2 位作者 董冀晨 高永中 孙培印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55-358,共4页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修正(ASS)评分、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监测鉴别脑外伤患者应激反应与早期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脑外伤患者72例,按是否发生早期感染分为非感染组与感染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均在入...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修正(ASS)评分、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监测鉴别脑外伤患者应激反应与早期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脑外伤患者72例,按是否发生早期感染分为非感染组与感染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均在入院1周内进行ASS评分,同时分别于入院1、3、5、7、10、14、21d测定患者C-反应蛋白、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并记录其体温变化。结果感染组ASS评分(8.85±2.37)分,显著高于非感染组的(4.01±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738,P<0.05),非感染组C-反应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感染组入院1、3、5、7d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入院1、3、5dWBC计数水平与非感染组接近,但感染组入院7d后WBC水平明显升高,直至第10天达到峰值,随后开始逐渐下降,感染组入院1、3、5、7、10、14、21d WBC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组入院当日均有发热症状,平均体温(38.4±1.3)℃,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体温均出现下降,感染组在入院第7天体温有所升高,直至第10天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与感染组相比,非感染组5d后体温小幅度变化。结论脑外伤患者入院后的C-反应蛋白、外周血WBC计数及体温变化趋势对早期感染的诊断有指示意义,而ASS评分对早期感染有良好的预测价值,有利于脑外伤早期感染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应激反应 早期感染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原文传递
胶质母细胞瘤骨髓基质细胞抗原2基因的表达及其与非CpG岛DNA甲基化和预后的关系
6
作者 董冀晨 殷安安 +2 位作者 孙建亮 李剑 王凯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20年第7期462-466,共5页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抗原2(BST2)基因在胶质母细胞瘤(GBM)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DNA甲基化水平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共纳入3组GBM样本[美国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35例)、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中GSE22891队列(50例)、中国脑胶...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抗原2(BST2)基因在胶质母细胞瘤(GBM)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DNA甲基化水平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共纳入3组GBM样本[美国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35例)、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中GSE22891队列(50例)、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GGA)数据库(105例)]及非肿瘤对照脑组织(NTB)(TCGA数据库10例、GSE22891队列6例、CGGA数据库5例用于基因表达水平比较,GSE63347队列25例、GSE22891队列4例以及CGGA数据库8例用于甲基化数据比较)。利用公共数据库中GBM基因表达芯片和DNA甲基化芯片数据,通过GBM与NTB间BST2基因表达水平比较、生存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等,获得BST2基因在GBM中的表达状态以及其与非CpG岛DNA甲基化、GBM分子亚型[CpG岛甲基化表型(G-CIMP),非G-CIMP的前神经元型、神经元型、经典型和间质型]、患者总生存(OS)时间以及功能基因表达谱之间的关系。结果与NTB样本比较,BST2 mRNA在GBM中呈高表达状态(mRNA表达数据采用Z-score标准化)(TCGA数据库比GSE63347队列:-0.97±1.14比-2.32±0.21,t=3.74,P<0.05;GSE22891队列:9.03±1.28比7.18±0.22,t=3.42,P<0.05;CGGA数据库:-0.43±1.11比-0.62±0.35,t=2.09,P<0.05)。TCGA数据库中,BST2 mRNA在不同肿瘤分子亚型中均高表达(G-CIMP为-1.96±0.94,非G-CIMP的前神经元型为-1.74±0.88,神经元型为-0.83±0.98,经典型为-0.71±1.18,间质型为-0.55±1.01),与NTB样本(-2.32±0.2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ST2 mRNA在神经元型、经典型及间质型肿瘤之间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均高于G-CIMP和非G-CIMP的前神经元型(均P<0.05)。BST2非CpG岛DNA甲基化水平与其mRNA表达负相关(TCGA数据库:r=-0.30,P<0.05;GSE22891队列:r=-0.54,P<0.05;CGGA数据库:r=-0.29,P>0.05)。生存分析表明,非G-CIMP且非前神经元型患者的BST2 mRNA表达水平与OS呈负相关(HR=1.18,95%CI 1.00~1.39,P<0.05),而在G-CIMP及前神经元型的亚组中,BST2 mRNA表达与患者OS无相关性(HR=1.08,95%CI 0.84~1.40,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在TCGA数据库非G-CIMP且非前神经元型的样本中,高表达BST2的GBM样本显著富集于与免疫反应负性调控和核因子κB(NF-κB)通路激活相关的功能基因簇。结论BST2基因在GBM中表达上调,可能与非CpG岛DNA低甲基化改变有关;该基因可能成为评估非G-CIMP且非前神经元型GBM亚型临床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膜糖蛋白类 DNA甲基化 分子分型 骨髓基质细胞抗原2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