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德格尔“热”与国内美学后现代转向
1
作者 董原()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20-120,共1页
吴兴明在《海德格尔将我们引向何方?——海德格尔“热”与国内美学后现代转向的思想进路》中说,本文对中国当代语境中由海德格尔“热”所导致的思想走向提出质疑:首先,海德格尔“热”以比启蒙现代性更先进、更深刻为号召,导致中国... 吴兴明在《海德格尔将我们引向何方?——海德格尔“热”与国内美学后现代转向的思想进路》中说,本文对中国当代语境中由海德格尔“热”所导致的思想走向提出质疑:首先,海德格尔“热”以比启蒙现代性更先进、更深刻为号召,导致中国美学的思想视野从主体论转向存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后现代转向 中国美学 “热” 国内 启蒙现代性 当代语境 存在论
原文传递
艺术家为什么要读书
2
作者 董原()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20-120,共1页
何光锐在《读书问题》中谈到,艺术家为什么要读书?从浅近处说起,艺术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除了技艺才情的前提外,还要求创作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层次。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底蕴是区分艺术家和工匠的重要标... 何光锐在《读书问题》中谈到,艺术家为什么要读书?从浅近处说起,艺术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除了技艺才情的前提外,还要求创作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层次。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底蕴是区分艺术家和工匠的重要标准,而“营养不良”除了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格调境界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书问题 艺术家 精神生产 艺术创作 文化层次 知识储备 文化底蕴 营养不良
原文传递
文化研究的内在动力
3
作者 董原()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0-120,共1页
周宪在《文化研究:为何并如何?》中谈到,文化研究的内在动力来自干当代社会现实和文化的强烈批判性,来自于对消费社会商品拜物教及其意识形态的去魅分析。但是,文化产业,尤其是媒体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强势地位,常常逼迫文化研究就... 周宪在《文化研究:为何并如何?》中谈到,文化研究的内在动力来自干当代社会现实和文化的强烈批判性,来自于对消费社会商品拜物教及其意识形态的去魅分析。但是,文化产业,尤其是媒体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强势地位,常常逼迫文化研究就范,转变为文化产业及其商品化和拜物主义的阐发者,沦为文化产业强势霸权和商业战略的推手。今天,在文化研究名目下展开的许多研究课题,特别是那些得到了文化产业恩惠资助的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文化产业 商品拜物教 社会现实 意识形态 消费社会 现代社会 媒体文化
原文传递
岩山寺壁画表现当时的社会生活
4
作者 董原()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0-120,共1页
徐岩红、高策在《繁峙岩山寺壁画艺术中的建筑及其特征》中说,岩山寺文殊殿壁画作为一种宗教题材的造型艺术,为了把那些抽象难懂的佛经变成生动可识的画面,画工们从现实社会生活中提取丰富可视的形象资料作为创作素材。于是,当时社... 徐岩红、高策在《繁峙岩山寺壁画艺术中的建筑及其特征》中说,岩山寺文殊殿壁画作为一种宗教题材的造型艺术,为了把那些抽象难懂的佛经变成生动可识的画面,画工们从现实社会生活中提取丰富可视的形象资料作为创作素材。于是,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场景及各种事物的形象,如建筑、舟车、乐舞、工具等得以在壁画中大量再现。同时,作为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岩山寺壁画所表现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活 壁画艺术 造型艺术 宗教题材 创作素材 建筑 形象 画作
原文传递
学理上的探讨应与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反思和批判精神相结合
5
作者 董原()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0-120,共1页
王元骧在《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当代的发展和意义》中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中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如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等人对干大众文化所持的批判态度,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精神。我国学界由干... 王元骧在《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当代的发展和意义》中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中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如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等人对干大众文化所持的批判态度,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精神。我国学界由干长期以来受了经验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很少认识和理解理论的这种反思和批判的性质,而往往一味追求以解释和说明现状为能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批判精神 西方马克思主义 学理 法兰克福学派 代表人物 霍克海默 阿多尔诺
原文传递
传统如何发展
6
作者 董原()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0-120,共1页
钱海源在《“传统”、“体制内”与“体制外”及其它》中认为,在建设适应创新型国家,建构和谐社会,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美术的过程中,当然应当以博大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向包括西方现当代艺术在内的世界上各个国家艺术中的... 钱海源在《“传统”、“体制内”与“体制外”及其它》中认为,在建设适应创新型国家,建构和谐社会,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美术的过程中,当然应当以博大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向包括西方现当代艺术在内的世界上各个国家艺术中的优秀成果,认真学习和吸收其中有助干今天发展中国美术事业的有益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传统 当代艺术 美术事业 创新型国家 和谐社会 优秀成果 体制
原文传递
中原北方宋辽金时期涅槃图像的差异
7
作者 董原()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0-120,共1页
李静杰在《中原北方宋辽金时期涅槃图像考察》中认为,中原北方宋辽金时期涅槃图像,具有时代共通性的一面,同时呈现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地域差异。在图像表现方面,两地区涅槃图像不同程度地继承了唐代因素,相对来说,东部地区沿用... 李静杰在《中原北方宋辽金时期涅槃图像考察》中认为,中原北方宋辽金时期涅槃图像,具有时代共通性的一面,同时呈现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地域差异。在图像表现方面,两地区涅槃图像不同程度地继承了唐代因素,相对来说,东部地区沿用的唐代因素较多;西部地区在唐代基础上又部分地吸收了东部地区宋代因素,并获得新发展。在图像内涵方面,东部地区表现为涅槃与弥勒佛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辽金时期 图像 涅槃 北方 中原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地域差异
原文传递
宋元戏曲的审美特征
8
作者 董原()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0-120,共1页
陈建森、莫嘉丽在《王国维的“戏剧史难题”与宋元戏曲历史生成》中说,宋元戏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舞台上的演述者具有演员、“行当”和剧中“人物”三重演述身份,这三重演述身份可以根据剧情演述或者观众接受的需要而自由转换,由此... 陈建森、莫嘉丽在《王国维的“戏剧史难题”与宋元戏曲历史生成》中说,宋元戏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舞台上的演述者具有演员、“行当”和剧中“人物”三重演述身份,这三重演述身份可以根据剧情演述或者观众接受的需要而自由转换,由此而形成了演员与观众、“行当”与观众、剧中“人物”与观众、剧中“人物”与“人物”之间四重主要的审美互动和交流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戏曲 审美特征 历史生成 审美互动 人物 观众 戏剧史 王国维
原文传递
字母出自古陶文
9
作者 董原()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20-120,共1页
饶宗颐在《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一书“引言”中写到,本书指出汉字未形成的前期,图形绘饰之外,在陶文流行阶段有大量的线形符号,其中与腓尼基字母相似的占大多数,此种符号少数亦见于西亚早期的线形图文,似反映当时闪... 饶宗颐在《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一书“引言”中写到,本书指出汉字未形成的前期,图形绘饰之外,在陶文流行阶段有大量的线形符号,其中与腓尼基字母相似的占大多数,此种符号少数亦见于西亚早期的线形图文,似反映当时闪族人使用字母尝采择彩陶上的若干符号,来代替借用楔形文的雏型字母。此一特殊现象,可为字母学展开新的课题——字母出自古陶文的一新的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母 陶文 符号 饶宗颐 汉字 线形 引言 初文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
10
作者 董原()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0-120,共1页
鉴传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的反思》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意义的展现应当回到马克思哲学的起源上来看,可从它本身和社会的关系,从它对人和社会的理解上来考察,然后考察它的批判性和改变世界的方式,然后考察它的哲学... 鉴传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的反思》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意义的展现应当回到马克思哲学的起源上来看,可从它本身和社会的关系,从它对人和社会的理解上来考察,然后考察它的批判性和改变世界的方式,然后考察它的哲学的方向及其价值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哲学 改变世界 性问题 批判性 社会 应当
原文传递
致意它山 缅怀时贤
11
作者 董原()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20-120,共1页
冯远在《致意它山缅怀时贤——纪念当代中国美术大家张仃先生》中说,我们追忆、纪念张仃先生,就要像他那样坚持艺术的人民性,始终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目标,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民服务。
关键词 为人民服务 中国美术 张仃 纪念 艺术
原文传递
进步的观念与文化认同的危机
12
作者 董原()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0-120,共1页
翟学伟在《进步的观念与文化认同的危机》中认为,文化进步的解释难度使得进步的观点往往被用到社会制度的层面,因为受过现代教育洗礼的人都认为,社会制度是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的,我们要用革命或改革的方式摧毁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而... 翟学伟在《进步的观念与文化认同的危机》中认为,文化进步的解释难度使得进步的观点往往被用到社会制度的层面,因为受过现代教育洗礼的人都认为,社会制度是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的,我们要用革命或改革的方式摧毁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而一种文化形态往往受到一种制度的维持或加强,当这种制度被取代之后,此种文化形态就没有了依附,那么没有制度保障的文化形态是否会瓦解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社会制度 文化形态 文化进步 现代教育
原文传递
刻帖的起源问题
13
作者 董原()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0-120,共1页
宗成振在《众说纷纭话帖祖——对刻帖起源问题的探讨》中谈到,刻帖这样一个名词,既包含单刻帖,也包含丛刻帖,丛刻中又有集刻一家和集刻众家之分。所以我们谈论刻帖之始,不能笼而统之,否则大家的论述对象本就不相同,结论自然难以... 宗成振在《众说纷纭话帖祖——对刻帖起源问题的探讨》中谈到,刻帖这样一个名词,既包含单刻帖,也包含丛刻帖,丛刻中又有集刻一家和集刻众家之分。所以我们谈论刻帖之始,不能笼而统之,否则大家的论述对象本就不相同,结论自然难以达到一致,依常理而言,刻帖最初应当是单刻,隋朝刻《开皇兰亭》一说,目前无实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源起源 宗成振 隋朝 《开皇兰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