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吸收医用脊柱膜应用颈椎后路减压17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董双海 田纪伟 +2 位作者 王雷 夏天 赵庆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5期8917-8920,共4页
2006—10/2007—11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行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的17例患者,根据椎板切除后暴露的硬膜囊范围预制合适形状的脊柱膜,大多为“H”形,将脊柱膜光滑面向着硬膜置于其表面,并卡于上、下棘突之间,逐... 2006—10/2007—11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行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的17例患者,根据椎板切除后暴露的硬膜囊范围预制合适形状的脊柱膜,大多为“H”形,将脊柱膜光滑面向着硬膜置于其表面,并卡于上、下棘突之间,逐层缝合切口,留置负压引流管24~48h后拔除。所有患者的切口均Ⅰ期愈合,局部无红肿、伤口渗液及窦道形成等炎症表现或异物排斥反应,血常规与肝肾功能检查结果均正常。与减压前比较,17例患者减压后l,24周JOA脊髓功能评分均明显改善(t=-8.452,P〈0.05;t=-14.557,P〈0.05)。提示在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过程中,硬膜外放置聚-DL-乳酸可吸收医用脊柱膜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脊柱膜 聚-DL-乳酸 颈椎后路 椎板切除
下载PDF
胸腰椎经皮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性分析 被引量:26
2
作者 夏天 董双海 +2 位作者 王雷 赵庆华 田纪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94-797,共4页
目的:分析胸腰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的置钉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53例胸腰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患者,男31例,女22例;年龄18~73岁,平均51.2岁。腰椎退变性疾病24例,胸腰椎骨折29例。置钉节段为T8... 目的:分析胸腰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的置钉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53例胸腰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患者,男31例,女22例;年龄18~73岁,平均51.2岁。腰椎退变性疾病24例,胸腰椎骨折29例。置钉节段为T8~S1。根据术后CT轴位扫描图像以及患者是否出现椎弓根螺钉相关并发症,将椎弓根螺钉位置分级:0级,螺钉位于椎弓根皮质内;1级,螺钉突破椎弓根骨壁但≤2mm;2级,螺钉突破椎弓根骨壁〉2ram,但无神经受压等症状;3级,出现螺钉相关并发症。结果:共置入椎弓根螺钉212枚,平均4.0枚/例。212枚螺钉中,0级175枚(82.5%);1级32枚(15.1%);2级4枚(1.9%);3级1枚(0.5%),患者出现神经受压症状,行翻修术。37枚位置不佳的螺钉中,24枚向内侧切出椎弓根,13枚向外侧切出。结论:胸腰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虽置钉位置欠佳率较高,但很少发生2级以上置钉位置不佳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经皮椎弓根螺钉 置钉准确性
下载PDF
老年人腰椎退变性侧凸症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赵庆华 田纪伟 +3 位作者 王雷 董双海 夏天 吴振凯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1121-1123,共3页
[目的]探讨65岁以上老年人腰椎退变性侧凸症手术治疗的可靠性、手术方法及术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9月~2008年4月经手术治疗的64例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矫正效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其病程6~120个月,平均45.2个月。对Cobb’... [目的]探讨65岁以上老年人腰椎退变性侧凸症手术治疗的可靠性、手术方法及术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9月~2008年4月经手术治疗的64例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矫正效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其病程6~120个月,平均45.2个月。对Cobb’s角〈20°的23例患者,行选择性椎管或神经根管减压,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对Cobb’s角〉20°的42例患者,行椎管减压,长节段固定侧弯矫正,后路椎体间融合及后外侧自体骨植骨融合术。[结果]全组病例术后平均侧弯矫正率为51.2%,疼痛缓解率88.3%,92%患者自诉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平均随访37个月(6~48个月),随访期间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无丢失,融合器无移位。[结论]老年人腰椎退变性侧凸症的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充分减压,最大限度重建脊柱在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平衡。老年患者病程长、往往伴随多器官疾病,应注意将手术创伤减少到最低程度,术后积极加强功能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侧凸 减压 融合术
下载PDF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探讨 被引量:9
4
作者 田纪伟 王雷 +2 位作者 董双海 赵庆华 夏天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1139-1142,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手术主要并发症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2002年3月~2006年5月8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连续长节段骨化行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68例,发生并发症13例;孤立型或...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手术主要并发症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2002年3月~2006年5月8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连续长节段骨化行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68例,发生并发症13例;孤立型或短节段骨化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内固定17例,发生并发症3例。[结果]术后获得随访66例,随访期3~25个月,平均13个月。颈后路并发症:颈肩痛8例,给予消炎止痛药、脱水、理疗等保守治疗,术后2~20周患者疼痛缓解,恢复基本满意,其主要原因与减压后脊髓漂移神经根受牵拉或手术操作导致神经根受刺激或损伤有关。2周内缓解者可能与手术创伤局部组织水肿肌肉痉挛所致。术后不全瘫或症状加重4例,经药物及高压氧等治疗,3例恢复理想,1例恢复欠佳,不全瘫发生主要与手术减压后脊髓再灌注损伤有关。术后血肿2例,均经及时发现即刻手术探查血肿清除、激素冲击治疗而获得恢复,术中止血不彻底或手术创面渗血、引流管引流失败是其主要原因。脑脊液漏1例,经脱水、局部适当包扎及颈部制动,于术后3d脑脊液漏停止,切口愈合良好。手术切口感染2例,经抗感染、局部清创缝合等治疗术后20d左右获得愈合。前路并发症:术后不全瘫2例,经甲强龙冲击,神经营养药(弥可保)、高压氧治疗,术后20~30d完全恢复;脑脊液漏1例。内置物相关并发症:前路钛网下沉1例,后路内固定螺钉脱落1例(单枚)。[结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无论行后路或前路手术可发生多种并发症,有些是难以避免的,而有些则是可以经过努力预防或杜绝的,术前准备充分,术中小心操作,术后加强管理,是减少后纵韧带骨化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后纵韧带骨化 手术后并发症 探讨
下载PDF
腰椎骨盆重建内固定术在骶骨肿瘤切除后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田纪伟 王雷 +2 位作者 董双海 赵庆华 夏天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3期1798-1800,共3页
[目的]探讨骶骨切除术后腰椎与骨盆TSRH-3d内固定重建方法及其作用。[方法]本院于2001年12月-2006年12月,收治68例腰骶段骨肿瘤患者,其中原发肿瘤48例,转移癌20例,L5S127例,L5-S211例,L5-S312例,S1-38例;肿瘤切除方式:本组患者术中尽... [目的]探讨骶骨切除术后腰椎与骨盆TSRH-3d内固定重建方法及其作用。[方法]本院于2001年12月-2006年12月,收治68例腰骶段骨肿瘤患者,其中原发肿瘤48例,转移癌20例,L5S127例,L5-S211例,L5-S312例,S1-38例;肿瘤切除方式:本组患者术中尽可能保留骶神经,低位骶骨肿瘤保留S1-3神经,原发肿瘤行植骨,转移癌行骨水泥填塞成型,肿瘤切除术后给予腰椎与骨盆TSRH-3 d腰骨盆固定术,并给予相应的放疗与化疗。[结果]术后随访8-48个月,近期效果满意,3例出现排尿困难,5例出现脑脊液漏,2例切口感染及延迟愈合,5例转移癌患者,分别于术后14、17、20、25、23个月因多处转移,全身衰竭死亡。患者腰骶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恢复正常负重及行走。X线检查未见钉孔扩大、骨盆内聚及腰椎下移(L5下沉)。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断钉、断棒或螺钉松动。[结论]骶骨肿瘤切除与重建术有利于保持腰椎及骨盆稳定性,可减轻疼痛,保留患者的行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肿瘤切除 重建术
下载PDF
应用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骨折进展 被引量:14
6
作者 夏天 董双海 田纪伟 《脊柱外科杂志》 2009年第3期180-183,共4页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综述文献
下载PDF
皮质骨轨迹螺钉在腰椎融合术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夏天 董双海 +2 位作者 田纪伟 赵庆华 王雷 《脊柱外科杂志》 2017年第6期369-373,共5页
腰椎椎弓根螺钉置人是目前腰椎融合手术中常用的固定方法。从后方结构经椎弓根直至椎体内贯穿“三柱”的螺钉可以为固定提供充足的把持力。然而,对于骨质疏松患者,由于骨密度降低,骨松质薄弱、稀疏,使得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强度减弱,以致... 腰椎椎弓根螺钉置人是目前腰椎融合手术中常用的固定方法。从后方结构经椎弓根直至椎体内贯穿“三柱”的螺钉可以为固定提供充足的把持力。然而,对于骨质疏松患者,由于骨密度降低,骨松质薄弱、稀疏,使得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强度减弱,以致出现松动、切割、拔出等并发症,影响腰椎融合术的手术效果。为此,有学者通过改进螺纹设计、改良置钉方法以及应用骨水泥强化等方法提高骨质疏松患者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1-2]。2009年,Santoni等[3]首次提出皮质骨轨迹螺钉,置人轨迹为由椎弓峡部经椎弓根直达椎体后上份,经生物力学测试证实了其在骨质疏松椎骨上具有足够的抗拔出力。此后,有学者将皮质骨轨迹螺钉应用于临床,获得了良好的效果[4-5]。2014年6月一2015年5月,本院应用皮质骨轨迹螺钉行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2例,现将初步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骨钉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腰椎退变性脊柱侧凸临床特征与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赵庆华 田纪伟 +4 位作者 王雷 董双海 吴振凯 王震 贾连顺 《颈腰痛杂志》 2009年第3期230-233,共4页
目的研究腰椎退变性侧凸神经根受压及关节突关节形态变化的临床特点与意义。方法回顾72例DLS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确定受累神经根与侧凸类型之间的关系,同时应用CT轴向扫描关节突关节,测定L3-S1关节突关节的角度和观察关... 目的研究腰椎退变性侧凸神经根受压及关节突关节形态变化的临床特点与意义。方法回顾72例DLS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确定受累神经根与侧凸类型之间的关系,同时应用CT轴向扫描关节突关节,测定L3-S1关节突关节的角度和观察关节面形态。结果72例患者中,64例出现间歇性跛行,57例表现为腰背痛、间歇性跛行和根性痛症状。L3-L4主要以脊柱侧凸凹侧受压(68.3%)为主;L5-S1主要以脊柱侧凸凸侧受压(60.1%)为主。L3-4节段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为37%,L4-5节段为83%,L5S1节段为64%。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往往伴有椎管狭窄,出现典型的神经根性疼痛和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症状。在伴随有神经根性症状的DLS患者中,右侧凸明显多于左侧,并且L3或L4更可能在侧凸的凹侧受压,而L5或S1更可能在侧凸的凸侧受压;不同节段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存在差异,并且与腰椎侧凸严重程度呈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狭窄 脊柱侧凸 神经根病
下载PDF
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上胸椎Ⅱ型血管瘤 被引量:3
9
作者 夏天 董双海 +2 位作者 田纪伟 王雷 赵庆华 《脊柱外科杂志》 2013年第4期222-225,共4页
目的分析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上胸椎Ⅱ型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应用PVP治疗上胸椎(T1~6)椎体血管瘤12例。男3例,女9例,平均年龄51.3岁。分析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胸背疼... 目的分析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上胸椎Ⅱ型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应用PVP治疗上胸椎(T1~6)椎体血管瘤12例。男3例,女9例,平均年龄51.3岁。分析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胸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变化。结果 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2例患者出现椎旁静脉骨水泥栓塞,均未出现肺栓塞及神经损害。12名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1.8个月,未发现椎体血管瘤复发。患者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胸背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结论 PVP是治疗上胸椎Ⅱ型椎体血管瘤的有效方法,治疗时需注意上胸椎的解剖特点,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血管瘤 血管瘤病 椎体成形术
下载PDF
齿状突骨折合并C_(2、3)脱位的外科治疗策略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纪伟 王雷 +2 位作者 董双海 赵庆华 夏天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1207-1209,共3页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合并C2,3,脱位治疗方法,并分析其疗效。[方法]本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19~54岁,平均36岁,根据是否有合并伤分2组,A组:齿状突骨折合并Hangman骨折9例;B组:齿状突骨折合并C2,3间盘破裂、C2,3脱位;...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合并C2,3,脱位治疗方法,并分析其疗效。[方法]本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19~54岁,平均36岁,根据是否有合并伤分2组,A组:齿状突骨折合并Hangman骨折9例;B组:齿状突骨折合并C2,3间盘破裂、C2,3脱位;齿状突骨折根据Anderson—DAlonzo分类:Ⅱ型骨折12例、Ⅲ型骨折4例;手术采取齿突中孔螺钉单纯固定4例;齿突螺钉固定加C2,3融合内固定6例;齿突螺钉固定加后路C2,3固定术6例;术后颈围固定3个月。[结果]16例患者经6个月~3年随访,X线片均示骨性愈合;A、B2组无固定并发症(内置物松动、折弯、断钉)。无神经功能加重的患者。[结论]对Hanggman骨折可采用颅骨小重量牵引,C2,3不稳的齿突骨折患者,宜早期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突 骨折 内固定术 脱位
下载PDF
可吸收医用膜应用于腰椎椎板切除术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夏天 董双海 +5 位作者 田纪伟 王雷 赵庆华 刘铖祎 柳超 梁鹤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2年第15期11-12,共2页
目的:探讨术中可吸收医用膜能否提高腰椎椎板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2月-2010年7月56例腰椎椎板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8例)术中于椎板缺损处外放置可吸收医用膜,对照组28例不放置该医用膜。随访应用Stauffer-Coventr... 目的:探讨术中可吸收医用膜能否提高腰椎椎板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2月-2010年7月56例腰椎椎板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8例)术中于椎板缺损处外放置可吸收医用膜,对照组28例不放置该医用膜。随访应用Stauffer-Coventry下腰椎术后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手术疗效,比较两组优良率及疗效等级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不良反应或手术并发症,随访(27.0±4.4)个月。两组手术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术后疗效等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可吸收医用膜能提高腰椎椎板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可能与其防止硬膜外粘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切除 粘连 可吸收医用膜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选择 被引量:1
12
作者 田纪伟 王雷 +4 位作者 董双海 赵庆华 夏天 刘铖祎 柳超 《临床骨科杂志》 2011年第6期601-604,共4页
目的评价选择性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42例。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Oswestry功能评分;记录实施内固定治疗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侧凸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结果... 目的评价选择性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42例。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Oswestry功能评分;记录实施内固定治疗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侧凸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结果 42例均获随访,时间8~36个月。Oswestry功能评分:术前为39.25分±10.47分,术后3个月为13.85分±7.73分,末次随访为17.95分±6.18分,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内固定治疗患者侧凸Cobb角术前为21.05°±8.51°,术后3个月为12.13°±4.83°,末次随访时为14.03°±5.2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前凸角:术前为14.40°±14.72°,术后为26.62°±11.48°,末次随访时为24.27°±11.03°,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目的 ,依据不同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制定个体化治定方案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症状消退的同时有助于畸形的改善,可不必过分追求侧凸角度的纠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外科学 退变 腰椎
下载PDF
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被引量:88
13
作者 董双海 田纪伟 +3 位作者 王雷 赵庆华 夏天 刘诚祎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6-240,共5页
目的观察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以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 compressed fracture,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8月-2009年7月收治的42例采用PVP或PKP治疗的OVCF患者,... 目的观察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以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 compressed fracture,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8月-2009年7月收治的42例采用PVP或PKP治疗的OVCF患者,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变情况,同时通过手术节段的x线测量计算伤椎高度恢复率及受伤节段后凸矫正率,并结合胸片判断有无骨水泥渗漏发生。结果两组骨水泥渗漏率有差异。PVP组或PKP组患者术后2周及术后6个月的VAS、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PVP组与PKP组术后6个月VAS及SF-36评分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术后6个月两组VAS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PKP组伤椎前、中柱高度恢复率略优于PVP组(P〈0.05)。术后2周PKP组后凸矫正率略优于PV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OVCF的治疗,PVP和PKP的疼痛缓解率相似,两者对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均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PVP的骨水泥渗漏率要多于PK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原文传递
后路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置钉在胸腰段脊柱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4
作者 董双海 田纪伟 +2 位作者 王雷 夏天 赵庆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740-743,共4页
目的观察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在胸腰段脊柱骨折中应用的短期疗效。方法对27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术前术后的X线片进行测量,测量其伤椎高度恢复的比例以及后凸角... 目的观察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在胸腰段脊柱骨折中应用的短期疗效。方法对27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术前术后的X线片进行测量,测量其伤椎高度恢复的比例以及后凸角度的纠正情况。结果术前骨折椎体高度(57.6±16.5)%,节段后凸角度(20.8±9.4)°;术后骨折椎体高度(93.8±11.9)%,节段后凸角度(5.9±7.4)°。手术前后骨折椎体高度和节段后凸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有条件地应用伤椎置钉技术有利于后路术中复位以及纠正后凸畸形,并且增加了内固定系统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固定术 胸椎 腰椎 骨钉
原文传递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向软骨细胞、骨细胞分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赵庆华 祝加学 +3 位作者 王雷 董双海 夏天 田纪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17-321,共5页
目的 研究人脐带华尔通胶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及向软骨细胞、骨细胞的分化能力,为椎间盘再生研究寻找新的细胞来源.方法 取人的正常分娩或剖腹产胎儿的脐带,酶消化法从Wharton胶中分离干细胞,应用复合胶原酶NB4、dispaseⅡ和透明质... 目的 研究人脐带华尔通胶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及向软骨细胞、骨细胞的分化能力,为椎间盘再生研究寻找新的细胞来源.方法 取人的正常分娩或剖腹产胎儿的脐带,酶消化法从Wharton胶中分离干细胞,应用复合胶原酶NB4、dispaseⅡ和透明质酸的组合混合酶消化,检测人脐带来源的MSCs的细胞表面标记 分别应用成软骨诱导液、成骨诱导液诱导人脐带来源的MSCs向软骨细胞、骨细胞分化.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分化和未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人脐带分离培养的贴壁细胞,体外生长形态类似于成纤维细胞,可以维持在未分化状态稳定增殖,这类细胞MSCs的表面标记CD44、CD105、CD90和D73呈现高表达,而不表达CD45、CD34、CD14、CD19及HLA-DR.向软骨细胞、骨细胞诱导结果提示P3代细胞有向终末软骨细胞、骨细胞分化能力,具有干细胞的特性.结论 人脐带华尔通胶含有丰富的MSCs,易于培养扩增.人脐带来源的MSCs能分化为软骨细胞、骨细胞,这类细胞可能成为椎间盘移植的一个干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 间质干细胞 椎间盘 细胞分化
原文传递
后路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单椎体骨折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雷 夏天 +2 位作者 田纪伟 赵庆华 董双海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886-889,共4页
目的研究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单椎体骨折的即时效果。方法收集了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间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病例共62例。A组共35例,采用跨阶段固定;B组共27例,采用短节段联合伤椎置钉固定。测量手术前后x线片... 目的研究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单椎体骨折的即时效果。方法收集了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间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病例共62例。A组共35例,采用跨阶段固定;B组共27例,采用短节段联合伤椎置钉固定。测量手术前后x线片,比较节段后凸角度变化和骨折椎体高度、骨折椎体复位率的组问差异。结果所有6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间骨折椎体高度、骨折椎体复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2±2.8)vs(98.6±1.9),P〈0.05],节段后凸角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1,0)vs(8.1±1.3),P〉0.05]。结论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有助于骨折椎体高度的恢复,对于治疗胸腰段单椎体骨折具有较好的即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折术固定 胸椎 腰椎
原文传递
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在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症中的运用 被引量:16
17
作者 林昊 何仿 +4 位作者 王雷 董双海 赵庆华 林建 田纪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87-688,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的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在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症中的疗效。[方法]自2007年10月~2010年2月对31例腰椎滑脱症运用改良的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技术治疗,男18例,女13例,年龄35~70岁,平均51岁。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 [目的]探讨改良的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在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症中的疗效。[方法]自2007年10月~2010年2月对31例腰椎滑脱症运用改良的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技术治疗,男18例,女13例,年龄35~70岁,平均51岁。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进行评价,并测量滑脱复位率。[结果]术后1 d JOA评分改善率32%~100%,平均65.5%,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40%~100%,平均76.6%,滑脱复位率为82%,临床疗效满意84.2%。内同定材料无松动,断裂。Cage融合器位置及形态正常。[结论]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是一种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对腰椎的生物力学性质影响较小,允许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椎间融合器 复位 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原文传递
应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伴椎体内真空现象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被引量:10
18
作者 夏天 董双海 +3 位作者 田纪伟 刘铖祎 王雷 赵庆华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9-32,共4页
胸腰椎骨折患者椎体内真空现象(intravertebralvacuumphenomenon,IVP)被不少学者作为Ktimmell病[1]的诊断依据。Ktimmell病最初的定义特指轻微创伤后数周或数月出现椎体塌陷,以骨坏死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类罕见疾病[2-4]。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内真空现象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胸腰椎 治疗 应用 骨折患者 罕见疾病
原文传递
经椎间孔扩大减压结合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22例3年以上随访) 被引量:14
19
作者 夏天 王雷 +3 位作者 董双海 赵庆华 柳超 田纪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2242-2245,共4页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扩大减压结合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dody fu-sion,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长期疗效,探讨该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10月~2009年1月应用经椎间孔扩大减压结合...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扩大减压结合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dody fu-sion,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长期疗效,探讨该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10月~2009年1月应用经椎间孔扩大减压结合改良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5例。观察术后及随访时患者腰背痛VAS和JOA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最终22例患者获得超过3年的随访,随访时间(37.3±1.3)个月。术后2周腰背痛VAS评分(1.32±1.04)分,随访末期腰背痛VAS评分(0.64±0.79)分,均较术前的(4.44±1.23)分显著降低(P=0.000);末次随访JOA评分(27.4±2.3)分较术前(12.4±2.8)分显著改善(P=0.000),改善率91.8%±10.8%,优良率100%。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椎间孔扩大减压结合改良TLIF是一种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患者可获得长期的功能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脊柱减压术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临床结果
原文传递
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 被引量:13
20
作者 梁鹤 董双海 +3 位作者 夏天 王雷 赵庆华 田纪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58-462,共5页
[目的]探讨NF-κB信号通路在椎间盘退变中的激活机制及其作用。[方法]按照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系统对患者进行分级,分别收集2012~2013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患者的正常和退变椎间盘组织(退变102例,正常9例),生化检测试剂盒测... [目的]探讨NF-κB信号通路在椎间盘退变中的激活机制及其作用。[方法]按照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系统对患者进行分级,分别收集2012~2013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患者的正常和退变椎间盘组织(退变102例,正常9例),生化检测试剂盒测定椎间盘组织中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凝胶迁移试验(EMSA)检测细胞核内NF-κB蛋白结合活性;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分子CHOP和Caspase-3表达。[结果]椎间盘退变组织中MDA、MPO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EMSA显示髓核细胞核中NF-κB活性增高;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椎间盘退变组织中凋亡相关分子CHOP和Caspase-3水平明显增高。[结论]髓核细胞受氧化应激作用后可通过激活NF-κB通路导致细胞凋亡从而在椎间盘退变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F-ΚB 椎间盘退变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