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银花泌炎灵片乙醇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超微结构的影响及其抑菌作用机制 被引量:11
1
作者 赛景影 胡亚 +7 位作者 张超 柏元祥 王冀邯 王槐栋 关世慧 董君雪 牟佳 王放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7-120,共4页
目的:研究银花泌炎灵片95%乙醇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和临床耐药菌株的体外抑菌活性,阐明其抑菌机制。方法:采用管碟法分别测定银花泌炎灵片95%乙醇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ATCC25922和18株泌尿系感染产超广谱B一内酰胺酶... 目的:研究银花泌炎灵片95%乙醇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和临床耐药菌株的体外抑菌活性,阐明其抑菌机制。方法:采用管碟法分别测定银花泌炎灵片95%乙醇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ATCC25922和18株泌尿系感染产超广谱B一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抑菌活性,测定其最小杀菌浓度(MBC)。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药物作用后菌体超微结构改变。结果:银花泌炎灵片95%乙醇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ATCC25922和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MBC50和MBC90分别为100g·L-1和150~300g·L-1。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经银花泌炎灵片95%乙醇提取物作用后大肠埃希菌菌体表面出现塌陷,两端可见凹陷和刺状突起,有的细菌严重变形;负染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药物作用后菌体折光性明显变差,菌体变形出现褶皱,且部分细胞壁出现凹陷;超薄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药物作用后菌体固缩膨大,细胞壁模糊不清甚至缺失,细胞质固缩解体,形成小空泡。结论:银花泌炎灵片95%乙醇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ATCC25922和产ESBLs大肠埃希菌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抑菌机制可能是药物干扰或破坏大肠埃希菌细胞壁合成或破坏菌体内大分子量蛋白,以致菌体超微结构出现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花泌炎灵片 乙醇提取物 大肠埃希菌 电子显微镜 抑菌机制
下载PDF
DNA测序技术在不同药物压力下大肠埃希菌耐药性产生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槐栋 张晓天 +5 位作者 张超 关世慧 董君雪 牟佳 王放 郑敬彤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9-112,共4页
目的:对比长时间传代前后细菌对抗生素和抑菌中药敏感性的改变情况,检测某些耐药基因是否发生基因突变。方法:分别在含有左氧氟沙星和银花泌炎灵片的M-H肉汤培养基中对大肠埃希菌ATCC25922进行200代传代培养,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并与... 目的:对比长时间传代前后细菌对抗生素和抑菌中药敏感性的改变情况,检测某些耐药基因是否发生基因突变。方法:分别在含有左氧氟沙星和银花泌炎灵片的M-H肉汤培养基中对大肠埃希菌ATCC25922进行200代传代培养,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并与给药前MIC进行对比,以PCR法扩增细菌解旋酶基因(gyrA)和拓扑异构酶Ⅳ基因(parC),进行测序。结果:与给药前比较,经含左氧氟沙星的培养基中连续传代的大肠埃希菌对左氧氟沙星的MIC明显上升(P<0.01),而经含银花泌炎灵片培养基连续传代的大肠埃希菌对银花泌炎灵片的MIC未出现明显差异(P>0.05)。基因测序结果,只有经左氧氟沙星培养基中连续传代的大肠埃希菌ATCC25922编码parC基因第381位发生突变,腺嘌呤(A)→胸腺嘧啶(T),其编码的赖氨酸(127)→天冬酰胺,并在第386位碱基插入胸腺嘧啶(T);而gyrA基因未见有碱基突变或插入。结论:在特定的环境压力下左氧氟沙星比银花泌炎灵片更容易诱导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产生,而parC基因突变可能是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耐药 基因突变 左氧氟沙星 银花泌炎灵片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在上皮性卵巢癌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董君雪 吴书莹 +1 位作者 崔满华 许天敏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6年第20期3316-3319,共4页
许多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对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可通过对染色体的修饰、转录、转录后调控、细胞凋亡及周期调控等多个水平调节卵巢癌生物学行为。现对LncRNA定义、作用机制... 许多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对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可通过对染色体的修饰、转录、转录后调控、细胞凋亡及周期调控等多个水平调节卵巢癌生物学行为。现对LncRNA定义、作用机制、相关研究方法以及XIST等LncRNA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cRNA 卵巢癌 XIST HOTAIR H19
下载PDF
宫颈癌发病机制中精准医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4
作者 冯春阳 董君雪 +1 位作者 张阳阳 许天敏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8年第10期1630-1634,共5页
宫颈癌为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发病机制复杂,其中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持续感染密切相关。精准医学自2015年被正式提出以来,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层面探究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并利... 宫颈癌为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发病机制复杂,其中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持续感染密切相关。精准医学自2015年被正式提出以来,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层面探究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并利用生物大数据综合分析推动宫颈癌的诊治。HPV DNA与人类基因组整合是宫颈癌发生关键点;多种基因的序列及拷贝数异常所致的基因表达特点改变与宫颈癌发生、发展和预后关系的研究备受关注,不同类型宫颈癌分子表达特点日渐清晰;甲基化异常和非编码RNA尤其是长链非编码RNA方面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成果备受瞩目。宫颈癌精准理论的发展将为临床精确治疗奠定基础,在宫颈癌有关基础研究和临床发展方面,精准医学具有广阔前景,有望使宫颈癌成为第一个可以预防的肿瘤,但如何将众多精准医学技术成果综合运用、转化为临床实践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医学 宫颈癌 人乳头瘤病毒 基因组学 表观遗传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