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中药肾毒性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刘红杰 董含秋 +1 位作者 陈亮 吴倩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22-629,共8页
目的将神经网络模型与传统中药药性理论(四性、五味、归经)相结合来预测分析中药肾毒性,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具有肾毒性证据的中药,并将《中华本草(精选本)》中去除上述肾毒性中药的其他中药作为非肾毒性中药纳入数据。以《中华本草》为标... 目的将神经网络模型与传统中药药性理论(四性、五味、归经)相结合来预测分析中药肾毒性,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具有肾毒性证据的中药,并将《中华本草(精选本)》中去除上述肾毒性中药的其他中药作为非肾毒性中药纳入数据。以《中华本草》为标准,确定每味中药的四性、五味和归经归属,分别进行肾毒性/非肾毒性中药与其四性、五味、归经因素的相关性检验,筛选出相关性变量因素,用于构建神经网络模型(Neural Networks Model,NNM)。同时,绘制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用于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肾毒性/非肾毒性中药与四性、五味归属具有相关性(P<0.05),与归经归属无相关性(P>0.05)。NNM结果显示,热性、辛味、温性和苦味是影响中药肾毒性的前4位重要因素,热性排在重要性第1位,模型ROC曲线的AUC计算结果为0.739。结论将传统中药理论与现代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建立的中药肾毒性神经网络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性,该建模方法可为中药肾毒性及中药毒理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药性 四性 五味 归经 肾毒性预测 神经网络模型
下载PDF
龟芍平颤方联合多巴丝肼片对帕金森病小鼠行为学和神经递质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房泽海 董含秋 +4 位作者 陈亮 吴倩 张叶 张炅璐 刘红杰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29-434,共6页
目的观察龟芍平颤方联合小剂量多巴丝肼片对帕金森病(PD)小鼠行为学和纹状体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多巴丝肼片10、50 mg·kg^-1组,龟芍平颤方组,合方(龟芍平颤方+多巴丝肼片10... 目的观察龟芍平颤方联合小剂量多巴丝肼片对帕金森病(PD)小鼠行为学和纹状体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多巴丝肼片10、50 mg·kg^-1组,龟芍平颤方组,合方(龟芍平颤方+多巴丝肼片10 mg·kg^-1)组。各组按相应剂量灌胃给药,连续14 d。首次给药30 min后,除对照组外,其余组按体重25 mg·kg^-1腹腔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连续7 d,制备PD小鼠模型。给药当日起记录小鼠行为学改变,共观察14 d。采用爬杆、悬挂和自主活动实验观察小鼠行为学变化,HE染色法观察小鼠中脑黑质形态学变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法测定小鼠纹状体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爬杆评分增加,悬挂评分和自主活动评分显著降低(P <0.01),DA、高香草酸(HVA)、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含量显著减少(P <0.01)。与模型组比较,从给药第7日起合方组爬杆、悬挂、自主活动明显改善(P <0.05),且从第11日起,显著优于龟芍平颤方组和多巴丝肼片10、50 mg·kg^-1组(P <0.05);合方组DA、HVA、DOPAC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 <0.01),且显著高于多巴丝肼片10 mg·kg^-1组和龟芍平颤方组(P <0.05)。结论龟芍平颤方联合小剂量多巴丝肼片具有协同作用,可改善PD模型小鼠的行为学症状、调节小鼠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龟芍平颤方 多巴丝肼片 多巴胺 高香草酸 小鼠
原文传递
基于均匀设计的龟芍平颤方联合多巴丝肼片抗帕金森病剂量配比筛选与验证 被引量:8
3
作者 刘红杰 张炅璐 +4 位作者 董含秋 陈亮 何涛志 吴倩 房泽海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3-168,共6页
目的:基于均匀设计法筛选龟芍平颤方联合多巴丝肼片抗帕金森病(PD)的剂量配比,并运用相同的动物模型验证其疗效。方法:在前期筛选出抗PD的龟芍平颤方(白芍、龟甲、天麻、川芎)联合多巴丝肼片的基础上,运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 目的:基于均匀设计法筛选龟芍平颤方联合多巴丝肼片抗帕金森病(PD)的剂量配比,并运用相同的动物模型验证其疗效。方法:在前期筛选出抗PD的龟芍平颤方(白芍、龟甲、天麻、川芎)联合多巴丝肼片的基础上,运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C57BL/6小鼠PD模型,采用均匀设计"5因素8水平"分组设计,以小鼠纹状体多巴胺(DA)含量为指标,经回归分析获得最佳配比即优选处方。再应用上述小鼠模型验证优选处方的抗PD药效,检测指标包括:小鼠行为学变化、纹状体DA含量、黑质苏木精-伊红(HE)病理染色和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情况。结果:经筛选实验得最佳配比处方:多巴丝肼片10 mg/kg,天麻2 g/kg,龟甲2. 4 g/kg,川芎0. 25 g/kg,白芍0. 45 g/kg。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爬杆时间显著延长、悬挂时间显著缩短及自主活动计数显著减少,纹状体DA含量明显降低,中脑黑质TH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 <0. 05或P <0. 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龟芍平颤方5. 1 g/kg+多巴丝肼片10 mg/kg组(优选处方)在检测第7 d及之后小鼠爬杆时间显著缩短、悬挂时间显著延长及自主活动计数显著增加,DA含量显著升高,TH表达情况有明显改善(P <0. 05或P <0. 01)。结论:运用均匀设计筛选获得的优选处方对MPTP诱导的小鼠帕金森病具有显著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芍平颤方 多巴丝肼片 帕金森病 均匀设计 多巴胺 酪氨酸羟化酶
原文传递
基于~1H-NMR的艾叶挥发油急性肝毒性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红杰 董含秋 +2 位作者 詹莎 陈亮 肖雅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27-832,共6页
该文采用~1H-NMR为基础的尿液代谢组学技术结合生化指标分析,研究艾叶挥发油(Artemisia argyi essential oil,AAEO)的急性肝毒性机制。为进一步探索艾叶肝毒性机制,通过采集橄榄油组和艾叶挥发油高、低剂量组不同时间段内的大鼠尿液进... 该文采用~1H-NMR为基础的尿液代谢组学技术结合生化指标分析,研究艾叶挥发油(Artemisia argyi essential oil,AAEO)的急性肝毒性机制。为进一步探索艾叶肝毒性机制,通过采集橄榄油组和艾叶挥发油高、低剂量组不同时间段内的大鼠尿液进行核磁数据检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对大鼠尿液内源性小分子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处理来研究艾叶挥发油对正常大鼠代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橄榄油组和艾叶挥发油组区别明显,PCA得分图显示橄榄油组在0~6,6~12,12~24h大鼠尿液未发生明显的分离趋势,各代谢组分呈聚集模式分布;艾叶挥发油组在0~6,6~12,12~24 h大鼠尿液代谢轨迹发生明显的分离趋势。实验证明,通过~1H-NMR对代谢物的分析发现艾叶挥发油能导致大鼠体内代谢紊乱,产生急性肝毒性。经过代谢物差异性对比,推测艾叶挥发油产生急性肝毒性机制可能是参与到了三羧酸循环和能量代谢,而柠檬酸盐和齐墩果酸是其比较可能的生物标志物。该研究探讨了艾叶挥发油的急性肝毒性机制,为艾叶临床规范用药提供了实验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挥发油 急性肝毒性 代谢组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