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打印技术在颅内动静脉畸形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30
1
作者 陈光忠 李鉴轶 +7 位作者 秦琨 董孟琪 曾少建 彭超 詹升全 周东 唐凯 林晓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指导颅内动静脉畸形(AVM)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贯序交替选取2015年2月至5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AVM患者10例,其中5例为对照组,5例为进行3D打印模型试验组。对试验组5例AVM...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指导颅内动静脉畸形(AVM)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贯序交替选取2015年2月至5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AVM患者10例,其中5例为对照组,5例为进行3D打印模型试验组。对试验组5例AVM患者采用256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或3D-DSA旋转成像,提取检查结果的DICOM原始数据,应用薄层数据扫描获取5例AVM患者三维数据,通过Mimics 14.01软件进行数字化数据提取和重建,并按1∶1比例进行3D打印,获得实体模型。应用AVM实体模型指导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术前谈话及手术方案设计,并与对照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3D打印模型试验组术前谈话时间(10.2±0.8)min较对照组术前谈话时间(15.0±1.3)min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9.3±0.6)分比(8.1±0.3)分,P<0.01],试验组术中造影后至手术实施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5.7±0.4)min比(10.5±1.6)min,P<0.01]。无一例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3D打印模型可以帮助术者更加直观地了解畸形团空间构筑学特征,指导术者进行手术方案的制定,同时应用3D打印实体模型可提高与AVM患者术前谈话效率及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3D打印 血管内介入治疗 手术方案设计 医患沟通
下载PDF
CT与3D-DSA数据源在颅内动静脉畸形3D打印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李鉴轶 孔祥雪 +5 位作者 王张林 彭鹏 陈光忠 董孟琪 秦琨 彭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8-81,共4页
目的比较CT薄层增强扫描与3D-DSA数据源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3D打印数据重组中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5例AVM患者,Spetzler-Martin分级Ⅱ级3例,Ⅲ级2例。对其中2例采用256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3例采用3D-DSA旋转成像,提取检查结果的DI... 目的比较CT薄层增强扫描与3D-DSA数据源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3D打印数据重组中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5例AVM患者,Spetzler-Martin分级Ⅱ级3例,Ⅲ级2例。对其中2例采用256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3例采用3D-DSA旋转成像,提取检查结果的DICOM原始数据,通过Mimics14.0软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并按1∶1比例进行3D打印,获得实体模型并进行效果比较。结果基于256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数据源的3D打印可获取颅骨及血管的图像信息,能显示最细直径0.9 mm的血管,但AVM内部细支结构难于分辨;基于3D-DSA数据的3D打印,数字减影无颅骨数据信息,但血管分支情况显示更丰富,可显示最细直径0.5 mm的血管。结论应用CT薄层增强扫描或3D-DSA数据源均可获得AVM畸形团3D重组图像,而3D-DSA显示AVM畸形团空间构造效果更佳,有助于术前治疗方案的设计及相应辅助工具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3D打印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效果比较
下载PDF
基于单元结构的颅内动静脉畸形血管内介入栓塞剂的选择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光忠 邓先明 +5 位作者 彭超 丁晓雯 董孟琪 秦琨 周东 李铁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44-348,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不同单元结构的颅内动静脉畸形(AVMs)在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时栓塞剂的选择。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单纯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AVMs患者163例,根据使用栓塞材料的不同,将其分为3组... 目的探讨基于不同单元结构的颅内动静脉畸形(AVMs)在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时栓塞剂的选择。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单纯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AVMs患者163例,根据使用栓塞材料的不同,将其分为3组,即Onyx组(79例),为单独使用Onyx胶;Glubran 2组(55例),为单独使用Glubran 2胶;联合组(29例),为联合使用Onyx胶+Glubran 2胶。分析3组单元结构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163例患者中男100例,女63例。AVMs的单元结构要素包括供血单元、引流单元和血管沟通。Onyx组、Glubran 2组及联合组栓塞治愈分别为33例(41.8%)、24例(43.6%)和10例(34.5%),栓塞治愈率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1,P=0.711)。总体栓塞治愈率41.1%(67/163),并发症发生率4.3%(7/163)。结论基于AVMs不同单元结构选择不同的栓塞剂均可获得较好的栓塞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单元结构 ONYX胶 Glubran 2胶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董孟琪 陈光忠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7-50,共4页
3D打印技术,又称添加制造、增材制造或增量制造技术,是一种计算机快速成形技术。它以数字化模型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电脑辅助技术完成一系列数字切片,并将这些切片信息传送到3D打印机上,后者采用分层加工、叠... 3D打印技术,又称添加制造、增材制造或增量制造技术,是一种计算机快速成形技术。它以数字化模型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电脑辅助技术完成一系列数字切片,并将这些切片信息传送到3D打印机上,后者采用分层加工、叠加成形,即将连续的薄型层面进行堆叠,直至一个固态物体成型[1]。其工作原理与普通打印机基本相同,与电脑连接后,通过电脑控制把"打印材料"层层叠加,最终将计算机上的图像变为实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3D打印技术 综述
下载PDF
颅内动静脉畸形治愈性栓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董孟琪 陈光忠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73-378,共6页
颅内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血管内栓塞治疗最早由Luessenhop和Spence在1960年报道。目前血管内栓塞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主要应用于以下五种情况:开颅前栓塞手术切除时难以阻断的供血动脉、放射治疗前减小... 颅内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血管内栓塞治疗最早由Luessenhop和Spence在1960年报道。目前血管内栓塞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主要应用于以下五种情况:开颅前栓塞手术切除时难以阻断的供血动脉、放射治疗前减小畸形团体积、靶向栓塞、姑息性栓塞及治愈性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栓塞 治疗性 综述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3
6
作者 丁晓雯 陈光忠 +5 位作者 秦琨 彭超 曾少建 舒航 董孟琪 邓先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PED)在颅内复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应用PED治疗的10例颅内不同类型复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对其手术方式、并发症和... 目的初步探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PED)在颅内复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应用PED治疗的10例颅内不同类型复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对其手术方式、并发症和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患者中,男3例,女7例,年龄为32~68岁,平均(54±12)岁。颈内动脉瘤8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椎-基底动脉瘤1例;破裂动脉瘤2例,未破裂动脉瘤8例;囊状动脉瘤5例,(其中宽颈2例)梭形动脉瘤3例,夹层动脉瘤2例;中等大小动脉瘤(瘤径>5~15 mm)2例,大型动脉瘤2例(瘤径>15~25 mm),巨大型动脉瘤6例(瘤径>25 mm);复发性动脉瘤2例。10例均为单发性动脉瘤。使用PED联合弹簧圈栓塞3例,单纯PED置入7例;使用单枚PED 9例,使用3枚PED 1例。术后即刻造影均显示瘤腔内对比剂明显滞留;术后死亡1例,术后四肢瘫痪1例,其余8例患者无PED相关并发症。术后当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8例,5分1例,6分1例。术后随访14~28个月。结论 PED置入治疗不同类型颅内复杂动脉瘤相对安全有效,但也存在一定的致残、致死风险,需严格选择适应证并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复杂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下载PDF
静音MR血管成像对儿童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
7
作者 武春雪 董孟琪 +4 位作者 单艺 赵澄 张默 李静 卢洁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90-796,共7页
目的探讨静音MR血管成像(MRA)在儿童脑动静脉畸形(BAVM)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4月至2022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BAVM患儿20例,所有病例均在同一次检查中以静音MRA及时间飞跃法MRA(TOF... 目的探讨静音MR血管成像(MRA)在儿童脑动静脉畸形(BAVM)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4月至2022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BAVM患儿20例,所有病例均在同一次检查中以静音MRA及时间飞跃法MRA(TOF MRA)采集图像。对BAVM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及引流静脉均采用4分法评估图像质量。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静音MRA和TOF MRA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估静音MRA、TOF MRA在显示血管构筑特征及Spetzler-Martin分级中与DSA的一致性。结果在20个BAVM中,静音MRA和TOF MRA显示畸形血管团[分别为(2.75±0.55)、(2.20±0.70)分]与引流静脉[分别为(2.60±0.68)、(2.20±0.77)分]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05、-2.13,P值分别为0.002、0.033)。静音MRA在畸形团大小分级、深静脉引流、相关动脉瘤以及Spetzler-Martin分级上,与DSA一致性均为极好(Kappa值分别为0.91、1.00、0.83、0.93);TOF MRA的一致性仅为一般至中等(Kappa值分别为0.46、0.59、0.35、0.47)。结论静音MRA的图像质量优于TOF MRA,并能更好地评估儿童BAVM血管构筑特征和Spetzler-Martin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脑动静脉畸形 儿童
原文传递
急性重症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心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红芹 陈光忠 +2 位作者 董孟琪 秦琨 彭超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15-71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脑心综合征(ccs)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广东省人民医院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重症自发性SAH患者的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分析比较Hunt—HessⅣ级与Ⅴ...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脑心综合征(ccs)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广东省人民医院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重症自发性SAH患者的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分析比较Hunt—HessⅣ级与Ⅴ级患者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变化情况及预后。结果80例患者中初次心电图异常者76例,占95%。其中ST-T改变68例,T波改变45例,QT间期延长30例,心律异常26例,传导阻滞11例,异常Q波9例;有2种以上波形改变者63例。Hunt-Hess分级Ⅳ级和Ⅴ级患者中,Q-T间期延长、心律异常、传导阻滞、异常Q波的发生率及GOS预后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人院2h内心肌酶谱基本正常,Hunt-HessV级患者肌酸激酶略有升高,但与Hunt—HessⅣ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T及T波改变是急性重症自发性SAH并发CCS的常见心电图表现,CCS的发生是影响急性重症自发性SAH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心综合征 心电图 预后
原文传递
动脉自旋标记联合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对脑动静脉分流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9
作者 武春雪 董孟琪 +2 位作者 单艺 张默 卢洁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1791-1797,共7页
目的探讨动脉自旋标记(ASL)和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TOF MRA)联合检测颅内动静脉分流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2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及放射及核医学科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ASL、TOF MRA的39例已知或... 目的探讨动脉自旋标记(ASL)和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TOF MRA)联合检测颅内动静脉分流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2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及放射及核医学科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ASL、TOF MRA的39例已知或疑似脑血管畸形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8例,女21例,年龄5~64(33±18)岁。根据患者影像检查的出血表现,分为急性脑出血(n=13)与非急性脑出血亚组(n=26);并根据患者临床治疗史,分为治疗(n=11)与未治疗亚组(n=28)。然后分别由2名放射科医生以随机顺序盲法阅片,判断是否存在动静脉分流。以DSA为参考标准,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计算ASL或TOF MRA检测总体、急性脑出血亚组及治疗后亚组中动静脉分流的准确性。κ系数确定观察者间的一致性。结果39例患者中,DSA诊断动静脉畸形患者29例,未发现动静脉分流者10例。ASL与TOF MRA阅片的观察者间一致性良好-非常好(κ=0.83~1.00)。在29例动静脉畸形患者中,对动静脉分流的检出率ASL为93.1%(27/29),TOF MRA为86.2%(25/29),而ASL与TOF MRA联合达到了100%。ASL、TOF MRA及联合两者诊断总体动静脉分流的AUC分别为0.966(95%CI:0.909~1.00)、0.914(95%CI:0.825~1.00)、0.983(95%CI:0.943~1.00),在急性脑出血亚组中诊断动静脉分流的AUC分别为1(95%CI:1.00~1.00)、0.833(95%CI:0.611~1.00)、1(95%CI:1.00~1.00)。结论ASL与TOF MRA联合是一种无创的检测动静脉分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旋标记物 动脉 磁共振脑血管造影 动静脉分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